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09606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docx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学案第10课《鸦片战争》

第10课鸦片战争

研读教材

★基础知识

一.虎门销烟

1.鸦片走私原因:

⑴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军备废弛;闭关锁国。

⑵资本主义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⑶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

2.虎门销烟:

⑴原因:

鸦片走私日益严重,白银大量外流,危及清朝统治。

⑵概况:

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二.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2)经过:

 

①爆发:

1840年6月,英舰侵入广东海面,战争爆发。

②进程:

第一阶段:

广东→厦门→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第二阶段:

强占香港岛→镇江→南京下关江面,清征服屈辱求和。

 

(3)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

1942年8月,南京下关,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破门、福州、宁波、上海为商埠;协定关税

(2)《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3)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3.影响:

(1)给中国带来巨大屈辱和深重灾难;

(2)中国大门被迫打开,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战火再燃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19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②直接原因:

英法美企图通过“修约”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拒绝。

(2)经过:

1856年英军袭击广州,法国出兵→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3)第二批不平等条约:

俄英美法《天津条约》、中俄瑗珲条约、英法俄《北京条约》

(4)影响: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②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③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伸入内地;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重点难点

1.关于闭关锁国政策

①含义: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政府对外推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政策。

②产生的根源:

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③实施原因

A.自然经济的特点所决定。

封建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不需要大量的外来商品。

B.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

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接触,威胁其统治。

C.清政府的民族狭隘性。

清政府时刻防范汉族人民,防止中外结成反清同盟,因此采取闭关政策。

④评价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

B.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以至于造成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

2.关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是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②清朝封建统治腐朽落后,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不了解外部和时代的变化,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③战争爆发后,腐朽的清政府战和不定,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④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并且蓄谋已久。

3.关于中英《南京条约》的危害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达百余年之久。

②赔款2100万银元,使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巨额赔款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资本。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加紧对华进行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4.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和战争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①《天津条约》增开的10个商埠沿中国海岸线南北展开,又沿长江向内地延伸,比《南京条约》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五个通商口岸是个明显的突破;《北京条约》则把商埠开到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地区,这样,外国的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②《天津条约》准许外国公使进入北京,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列强取得了期望已久的侵略权益,中国的主权进一步丧失。

③英国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司地方一区,俄国趁火打劫,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被侵犯。

④《北京条约》首次允许华工出国,使得列强掠夺中国的劳动力合法化,中国劳工大批地输往国外,中国劳动人民遭受到更多的苦难。

⑤总之,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5.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发生了全方位剧变,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过渡;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革命任务由反封建转变为反封建反侵略;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动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中国政局发生变化。

满洲贵族势力减弱,汉族官僚地主势力增强,清政府被迫启用汉族官僚。

清政府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由排斥到抵抗,再到妥协投降,继而“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以奕訢、曾国藩为代表的新官僚集团势力膨胀。

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起步。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冲击了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起步创造了条件。

④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劳动人民的负担加重,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进一步暴露,社会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⑤促使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重新认识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易错易混点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如果没有虎门销烟,也就不会有这场战争的爆发。

这种观点忽视了事物发生的必然性,是错误的。

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他们渴望打开中国门户,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

因此,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是表面原因,即使没有林则徐禁烟,外国侵略中国也是必然要发生的。

总结方法

列表分析比较法记忆两次鸦片战争

对象

方式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不同点

1发动侵华的国家是英国;

2目的是为打开中国国门;;

3发动战争的借口是禁烟

运动;④侵略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⑤中国半殖民地化开始

①发动侵华的国家是英法联合,美俄是帮凶;②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③发动战争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④侵略地区:

占广州后进入京津等地;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相同点

①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②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③结果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提升能力

★读图能力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图(教材第51页)

(一)读图要点

读此图应认识到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的被迫性和屈辱性。

(二)练习

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英《南京条约》为什么会在南京下关英国军舰上签定,着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速查

答案:

1842年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扬言架炮攻城,清政府屈服,被迫到英国军舰签定了《南京条约》。

这说明了弱国无外交,以及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的被迫性和屈辱性。

提示:

此题注意结合图中英方谈判人员的趾高气扬及双方人员的多寡和条约签定的地点去提取信息。

★探究能力

【学思之窗】

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将东方文明的精华焚毁?

答案:

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却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

他们所谓的“文明”实际上是在掠夺别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实质上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

这支自诩为文明的军队,在对圆明园疯狂劫掠之后,还放火焚烧了东方文明的精华,这就揭去了其文明的伪装,露出了其强盗的丑恶嘴脸。

★创新能力

例1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

①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④是一场反封建的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此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的影响。

首先要明确“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从材料不难判断。

鸦片战争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它使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丧失了独立地位。

但客观上它也有积极影响的一面,题中的①②③可以说都是这方面的表现。

此题体现的辩证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观点,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中类似内容的学习,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获取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对中国发动的,性质是侵略战争,不是反封建战争,因而④错误。

答案:

C

例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表明了

①腐朽的封建主义是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抗衡的   ②落后就要挨打   ③清王朝的统治处于崩溃边缘     ④工业革命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属于评价型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双方国情的掌握。

运用对比法比较战争爆发时中、英两国国情即可得出相关的结论:

英国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均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推断出中国失败的客观原因;而中国政府的腐败是主观原因,综合分析客观、主观原因可得出根本原因。

而③选项中清王朝统治处于“崩溃边缘”的说法不是很准确。

答案:

C

例3一名英国人1841年底来到中国,下列哪一项是他当时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  )

A.在上海开办一家商行B.在香港岛上建造了一套别墅

C.跟随英国军舰到武汉采购货物D.与清政府协商从中国进口一批货物的关税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把握“1841年底”,在此之前英军已经占领了香港岛,但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南京条约》尚未签订,所以不可能出现答案A和D,同样,武汉开埠出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所以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B

例4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

A、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

B、其它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照例享有

C、英国取得了独占中国内地市场的贸易特权

D、英国取得了与中国共同商定中国关税税率的特权

解析:

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

“片面最惠国待遇”并不是某一项具体的特权,而是指利益“一体均沾”也就是说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照例享有。

答案:

B。

开阔视野

大英博物馆

在英伦,找不到一处比大英博物馆更容易让人滋生出如此复杂情绪的地方。

18到19世纪大英帝国通过战争掠夺的藏品,大多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它是大不列颠的骄傲,也是一个敏感的历史痛点。

它记录着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往昔的强盛和辉煌,而对那些曾经有过辉煌古文明的国家来说,它则是一个屈辱的印记。

大英博物馆一年总接待人数达到500万人次,其中大半是来自国外的访客。

在东方馆徘徊的,多为中国人。

2007年3月,大英博物馆与中国来了一次亲密的合作——与故宫博物馆遴选展品共同展出,主题为“英国与世界 1714年-1830年”。

规避的是敏感区域——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圆明园无数珍宝被掳到英伦。

及时巩固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呢绒、棉布、棉花等,而中国卖给英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生丝、药材等,这表明()

A.两国的地理环境不同

B.两国人民的生活质量不同

C.两国的国情不同

D.两国的政治制度不同

2.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规定是()

①割让香港岛②开放五门通商③必须协商中国

关税④英国享受最惠国待遇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3.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制度B.第二次工业革命

C.资产阶级本质D.工业革命

4.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大影响是()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D.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牛变化

5.“这次战争的结果之一是通商口岸的开辟,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由整个沿海深入内地。

”这次战争是指()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马克思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B.以战争作为主要侵略手段

C.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D.增开商埠,扩大商品的输出

7.下列能够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是()

①外国军舰、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③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④准许华工出国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③

8.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场主要集中于()

A.广东沿海B.福建沿海

C.江浙地区D.京津地区

9.《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的地区是在()

A.长江南北各省沿海地区

B.长江以北沿海地区

C.长江流域沿岸地区

D.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10.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一个条约中规定: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

”这个规定最主要的影响是()

A.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B.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这一规定践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D.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迨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

凌青(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

……一百五十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全国禁毒展览漫画读本》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林则徐上书中,认为鸦片有哪些危害?

(2)结合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回答鸦片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

(4)材料三的图表说明什么?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三、课外探究题

有人认为:

“在近代,西方列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促进封建经济迅速解体、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但也有人认为:

“在近代,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并没有加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对于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史实分析评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提示:

一个国家出口什么样的商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通过对题干中两国的出口商品比较分析可知:

中国主要是手工业品,而英国则大多是工业产品。

原因是中国还处于没落的封建社会,英国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

2.B提示: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应抓住工业革命的完成需要开辟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进行分斩。

3.D提示:

本题为因果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时要结合英国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有利条件,围绕生产力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来分析。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同于时期的清朝却腐朽友落。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取得侵略权益,英国先后发动了两次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本题所给四个选项中,A、C两项可先排除,B项时间不符合,也可以排除,因此,根据分析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4.B提示:

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变,而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社会的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A提示: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开放的十处通商口岸,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6.C提示:

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殖民者破坏人类文明的残暴本质。

7.B提示:

①使列强的侵略势力可以沿江侵入中国内地,并破坏了中国的内河航运权;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8.C提示:

1841年英国扩大便华战争,在占领香港岛后,北上攻占了定海、镇海;吴淞、镇江等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因而鸦片战争的战场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

9.D提示:

《南京条约》开放的广州、福州、厦门、上海、宁波五处通商口岸都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

10.C提示:

本题考查学生对《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在华获得领事裁判权的理解,这项内容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

二、材料解析题

解析:

此题以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走私为切入点,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青少年吸毒现象日趋严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其应用,现实感很强。

第一问的答案完全来自于材料;第二问则联系生活常识,鸦片毒性很大,多食有害健康切使人精神萎靡;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并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可判断答案为虎门硝烟;第四问则属于发挥性的题目,有道理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

(1)鸦片对吸食者个人有害,更重要的是危及清王朝的统治。

  

(2)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久吸上瘾且不易戒除。

他可使人体力衰竭,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至丧失生命。

  (3)“光辉的一幕”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4)近年吸毒人员呈上升趋势。

面对这种状况,社会各界都要关心支持禁毒事业,我们青少年应当“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同时作为一名合格公民有义务检举、揭发违法犯罪活动。

三、课外探究题

解析: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所以此题的回答两种选择均可,但一定要注意,在回答观点时应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

虽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在于把中国变化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但这场战争的客观后果,首先使中国由闭关锁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其次是加速中国社会内部变革: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思想上: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探索强国御侮之道,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同意第二种观点:

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促进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解体,但同时也打断了自明朝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社会独立缓慢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

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独立自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成为列强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列强的入侵,并没有加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加速近代化的过程,而是把中国推入了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