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700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45.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docx

新部编版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人教版

2019年春高二年级中期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某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这位思想家是

A.庄子B.墨子C.孟子D.韩非

2.有人这样描述中国画:

“水墨浓湿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百色骈凑,虽无色,胜于有色矣;无色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

”该描述蕴含的思想源自先秦时期的

A.道家B.法家C.儒家D.墨家

3.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

他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理学的兴起与影响

D.儒释道融合的开始

4.16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股“崇实”“务实”的社会思潮。

以下属于这一“思潮”的言论是

A.“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B.“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书坊是古代出书、卖书合一的书店,诞生于唐末五代,北宋以后在大街小巷盛行。

北宋时,人们在书坊中可能购买到

①《武经总要》②《儒林外史》③《三经新义》④《四书集注》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③

6.1839年《澳门新闻纸》报道:

“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

林总督行事“相反”是指

A.反对鸦片走私B.抵抗外来侵略

C.编译西方书报D.宣扬中体西用

7.读下表,表中内容作为史料可以用于论证

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71年

在“建威”“扬武”舰实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A.晚清士人普遍推崇新式海军

B.民族危机激发实业救国思潮

C.西学东渐推进新式学堂创办

D.洋务运动诱导民族工业兴起

8.1918年11月,李大钊演讲:

“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

资本主义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据此推断,李大钊

A.反对胡适的改良主义B.赞美十月革命道路

C.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C.倡导美国式的民主

9.荀子说,人生下来就有物质欲望,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争夺,争夺就会使社会秩序紊乱。

因此,荀子

A.认为社会有自身运行规律

B.用性恶论来解释礼的起源

C.继承和发展孔子忠恕之说

D.要求国君行仁政以致大同

10.山涛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竹林七贤”之一。

他“性好老庄、每隐身自晦”,在入仕后多次上书晋武帝要“崇风尚教”以治民。

这反映出当时

A.儒学名教的影响深远B.三教合一的趋势

C.无为而治的为官之道D.玄学的广泛传播

11.黄宗羲认为“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底。

束书而从事游谈,更滋流弊……然拘执经术,不适于用”。

这表明黄宗羲

A.反对理学的空谈心性

B.主张以六经为行事的规则

C.反对理学的格物致知

D.批评理学拘泥于儒家原典

12.康有为说:

“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设)议院以通下情……皆与吾经义相合,故其致强也有由。

吾国兵、农、学校、皆不修……与我经义相反,故宜其弱也。

”康有为此说意在

A.借助旧形式来表达新思想

B.为维新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C.融合西方学说建立新儒学

D.为维新运动培养理论人才

13.在中国古代,每当社会进步、经济变迁加剧之时,总有人怀念三代的井田制度和力耕自足的生活境界。

这种观念容易导致

A.安于现状、缺乏远见的社会意识

B.抱残守缺、闭关自守的治国理念

C.盲目自大、拒谏爱谄的统治思想

D.固步自封、派系对立的学术观点

14.元世祖认为“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满清入主中原不久即“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洲旧制”。

这些现象

A.推动了民族同化的进程

B.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

C.导致了华夏文化的转型

D.丰富了华夏文化的内容

15.1839年,林则徐根据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译了《四洲志》,向国人介绍系统的世界地理知识,之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和《海国四说》等类似书籍先后问世。

这表明当时近步知识分子已初具

A.世界意识B.民主意识

C.科学意识D.改革意识

1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有两派,一派只布新不除旧,一派在布新的同时也除旧。

这“两派”分别是指

A.洋务派和保守派B.维新派和革命派

C.洋务派和维新派D.保皇派和洋务派

17.1895年以后,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如“国权”“国地”“国民”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带“国”字的新名词更多。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国家主权逐步丧失B.国民政治素养得以提升

C.国际地位日益突出D.国家民族观念日渐觉醒

18.下图是1908年1月光绪索要购书的名单。

这表明

A.政治改革成为社会焦点

B.清朝宪政改革稳步推进

C.世界政治模式趋向同一

D.政治改革已成时代潮流

19.“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相当重视意识形态重构……为变革寻找合理性。

”为此,维新派

A.维护中体,强化西用B.引入西学,强调进化

C.排斥太后,依赖皇帝D.托古改制,重建儒学

20.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在积极提倡新文学的同时,又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学史,使被正统主义者视为邪僻的古代文学作品得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

这反映出

A.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的特征

B.古典文化全面复兴的现实

C.新知识分子全盘欧化的趋向

D.新旧文化并行发展的现状

21.“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这一主张可能出自

A.李鸿章B.严复C.孙中山D.胡适

22.有学者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可见,两者的本质差异体现在是否

A.批判封建专制的思想

B.反映新生产关系的发展

C.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

D.对未来社会有制度构想

23.有学者认为,到1920年,中国完成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中国已名副其实是现代世界的一部分了。

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A.批判封建文化促进了思想觉醒

B.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民主化

C.外国势力渗入密切了中外联系

D.民族工业发展加速了工业化

24.下表是对1850年至1899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的统计。

作为史料,它可印证当时中国

类别

数量

比重

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

399

70.4%

社会科学与史地哲等

113

19.9%

A.社会科学有较高学术水平B.近代化水平处于较浅层面

C.科学技术尚未应用于社会D.资产阶级主导了社会变革

 

姓名班级考号

―――――――――――――――――――――――――――――――――――――――――――――――

2019春中期考试

高二历史答题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非选择题(52分)

25.(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帝形象的每次弘扬,都与当时社会形势密切相关。

黄帝是秦国崇奉的上帝之一,后加上了神仙家的涂饰;庄子等论道之人又加了一层“道”的涂饰;儒家将其推为古代帝王。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采集众多与黄帝相关的文献和传说资料,排除方士对黄帝的神仙化宣扬,尊崇为封建帝王的理想样板,供奉为华夏的始祖,黄帝的历史形象塑造成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标榜鲜卑族是黄帝的子孙。

魏收在《魏书·姓氏志》将北朝各族,包括新改成汉姓的部落姓氏与华夏旧有的诸姓氏,统统归纳成为一体,于是北方各族都成为黄帝的后裔。

至此,历史学家的使命基本完成。

(摘编自李凭《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

材料二:

20世纪初,以寻根方式重现黄帝伟大形象,是革命派进行启蒙教育与社会动员的宣传工作重点之一。

1903年,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元论》,力主以黄帝纪元取代清朝正朔,“用以唤醒国人的民族自觉”。

同时,《江苏》杂志刊登了“中国民族始祖黄帝像”,且附上赞辞:

“帝作五兵,挥斥百族,时维我祖,我膺是服,亿兆孙子,皇祖贰兹,我疆我里,誓死复之”。

还公开改用黄帝纪年。

同时,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较早刊登黄帝画像,并纵情高呼黄帝为“始祖公公”,更使黄帝广泛地深入人心。

1905年,宋教仁创刊《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的前身),刊登黄帝画像并配题词。

1908年,东京同盟会总部在武装起义迭遭挫折之余,仍然遥祭黄帝以鼓舞党人斗志。

(摘编自章开沅《黄帝与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西汉和魏晋时期黄帝的历史形象,并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9分)

 

(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指出晚清革命派塑造的皇帝形象与古代的不同之处,并对革命派塑造皇帝形象的活动予以评价。

(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分)

材料一17世纪中叶以后,一批开明的思想家开始对圣经和天主教神甫的著作表示怀疑,甚至对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优越性也提出异议。

在这个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恰好传来了中国文化的信息,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观念的信心和依据。

……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专制君主比较有节制,承认传教士和伏尔泰交口称赞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具有限制暴政的作用。

伏尔泰对中国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态度。

他提倡以农为本,宣称只有农业能够增加财富、贬低货币和商业资本的作用,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材料二大约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兰克(1795—1886)认为中国人是永远静止的人民,因而他对英国以强权打开中国抱着一种欣赏与喝彩的态度。

其他德国文化人也几乎都小觑中国,蔑视儒学,“孔夫子”在德文中竟然常被人们有意与“糊涂虫”谐音混用。

英国散文家汤姆斯·德·昆西(1785—1859)在他的作品《一个服鸦片的英国人的自述》中则带着更加厌恶的口吻描述中国。

他说:

“我经常想,如果被迫离开英国而住到中国去,生活在中国的社会和景物里,我一定会发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所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0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13分)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

阅读下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为A、B、C、D四类。

(2分)

(2)概述这四类人物所代表的派别对学习西方的态度主张。

(8分)

 

(3)结合上述人物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谈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

(3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C

C

D

C

C

B

B

A

A

B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B

A

C

D

A

B

D

B

D

A

B

25.

(1)

历史形象:

先秦时期,黄帝形象是神仙偶像与古代帝王;(1分)西汉时期,黄帝形象是封建帝王样板与华夏的始祖;(1分)魏晋时期,黄帝形象是各族的共同祖先。

(1分)

历史背景:

先秦,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专制集权逐渐成长;(2分)西汉,统一的封建帝国形成,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与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2分)魏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2分)

(2)

不同之处:

革命派将黄帝塑造成为汉民族的始祖,排除满清;借用黄帝,宣传反满革命。

(4分)

评价:

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动员和凝聚了革命力量,为革命发展准备了条件;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但表现出狭隘民族主义的倾向。

(7分)

26【答案】

(1)“欧洲中国观”:

欧洲文化界认为古代中国对各种宗教采取容忍态度,崇尚自然,而非敬神;推行开明君主专制、实行科举考试、设置谏官有利于限制暴政;提倡耕织、兴修水利、以农为本,有利于增加财富。

(3分)

背景:

欧洲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天主教会推行精神独裁;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资本盛行,新兴资产阶级狂热追求货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倡导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强,相通之处增多。

(6分)

(2)变化:

从褒奖、欣赏、推崇到贬低、蔑视、嘲笑。

(2分,答出三点即可)

原因:

欧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解放运动使“欧洲文化优越论”得以发展;工业革命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使欧洲实现崛起;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广泛建立;明清时期的中国在诸多方面逐渐落后于世界,在被列强侵略后,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8分)

27.【答案】

(1)A类:

⑤③;B类:

⑧②;C类:

⑥①;D类:

④⑦。

(2)林则徐、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面对外国的侵略,主张了解世界,学习西方,巩固封建统治。

曾国藩、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科技,引进先进军事科技器物,达到富国自强的目的。

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

陈独秀、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以“民主”和“科学”为大旗,主张在思想文化变革中国。

(3)提示:

结合中国国情,以开放心态对待,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不断丰富中国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