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9797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浠水实验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中2014-2015学年高二上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限时150分钟。

第Ⅰ卷(33分)

一、选择题(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提防(dī)谛听(dì)楔子(xiē)鲈鱼堪脍(huì)

B.伺候(cì)惊愕(è)喘气(chuǎi阿谀奉迎(yú)

C.埋怨(mán)暮霭(ǎi)凝噎(yē)繁文缛节(rù)

D.自诩(xǔ)慰藉(jí)罪愆(qiān)刎颈之交(wě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撚断昧心财灰飞烟灭舞榭歌台B.国粹暴发力前合后偃礼尚往来

C.嗣位一刹那残羹冷灸无可置疑D.骸骨摄相机咄咄逼人良辰好景

3.给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记得。

一切()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你()生萍儿,受了病,()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保留着,为的是不忘记你,弥补我的罪过。

A.都总由于因为总是全B.总全都甚至于曾经由于都会

C.都全由于因为都至今D.总都甚至于因为总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学校政教处对最近发生的学生斗殴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追究了相关学生的纪律责任。

C.有的学生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现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

D.金秋十月,三角山旅游景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热捧。

5.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窦娥冤》——关汉卿——元代——杂剧

B.《汉书》——班固——西汉——纪传体断代史

C.《拿来主义》——鲁迅——现代——杂文

D.《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英国——悲剧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关汉卿不朽

夏衍

关汉卿不是哲人和圣贤,在当时,“医”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

看来,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

元明时代的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记述,大部分都值得怀疑。

“金元间解元”之说显然是不可信的,王国维证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郑振铎同志指出了“解元”两字只不过是“对读书人的通称”;“官太医院尹”,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下都没有“尹”这个职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一个“小吏”而已;“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想象之谈;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吕·一枝花〕套中的描写,来证明他是一个十足的风流浪子。

我看这也是很片面的推断,姑不论词中的描写不一定是自然主义的自述,即使是吧,在那个黑暗时代,这样“自述”一番,何尝不可以解释为故作佯狂,以冲淡他的政治色彩。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

“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

关汉卿没有在元朝做过大官,他混迹在市井与作场勾栏之间,偶倡优而不辞,与受作践的下层人民有着深切的联系。

由于他身受和目击到人民群众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观那些被雨淋泥溅的人”而“缄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为齑粉”的危险,用戏曲作为武器,和猛兽集团进行了勇敢的斗争。

王国维用“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这两句话形容关汉卿,我觉得是恰当的。

他所说的“一空依傍”,也许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政治上、社会上无所倚傍;二是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自铸伟词”这句话,出自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辨骚》,可见王国维是以关汉卿和屈原并举的。

《辨骚》中所说的“朗丽以哀志”,“绮靡以伤情”,“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彩绝艳,难与并能”,我觉得关汉卿也是可以当之无愧的。

6.以下不属于作者否定关汉卿为“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时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证明了关汉卿不可能在元朝时“得解”。

B.郑振铎指出“解元”只不过是当时“对读书人的通称”。

C.金元两代的《百官志》中“太医院”项下没有“尹”这个职位。

D.“大金优谏关卿在”的话,不过是说话人的想象之谈。

7.从全文看,作者赞扬“关汉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处于社会低层,身受并目击群众的痛苦,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向达官贵人巴结投靠,在创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学的规范。

C.关汉卿用“自铸伟词”来描述自己的戏曲创作,表现了他对屈原的追慕。

D.关汉卿在创作中,用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给中国文学吹进了清新的空气。

8.88888888888888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不伏老》不是关汉卿自然主义的自述,而是故作轻狂以冲淡政治色彩。

B.文中用来表明作者观点的词语有“不可能”、“想象之谈”、“很片面”等等。

C.作者对元明两代文献里关于关汉卿生平的说法,所持的基本态度是:

怀疑。

D.语段有立有驳,“他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小知识分子”是立,对人们的四种说法是驳;论据充分有力。

三、古诗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

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

陵叩头自请曰:

“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

”上②曰:

“毋骑予女。

”陵对: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

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

虏不利,欲去。

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

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

昏后,陵叹曰:

“吾不死,非壮士也。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

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

“无面目报陛下!

”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迁盛言:

“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

指贰师将军李广利。

②上:

汉武帝。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涉:

到,进入。

B.徒斩车辐而持之徒:

仅仅。

C.单于遮其后遮:

遮盖。

D.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脱:

逃脱。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陵军队骁勇善战的一组是(3分)()

①力扼虎,射命中②千弩俱发,应弦而倒③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④陵军战一日数十合⑤四面射,矢如雨下⑥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A.①②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

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敢。

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

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因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第II卷(117分)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3分)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3分)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分)

13.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3分)(不超过6处)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答苏武书>>)

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8分)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dí)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

(多填按前五句计分,共5分)

(1)云树绕堤沙,,天堑无涯。

(2)人生如梦,。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6),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7),到黄昏、点点滴滴。

(8)落日楼头,,江南游子。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

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

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

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

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

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

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

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

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

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

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

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

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

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酒后,苏东坡笔下的秋散发着浓浓的酒味,因此让作者最喜欢苏东坡的秋。

B.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之后,作的《水调歌头》使作者泪流满面、默立无语。

C.文章启示我们应像苏东坡、秋天一样,要有开阔的胸襟、乐观地面对人生,通过努

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D.文中引用苏东坡的诗词,既能印证苏东坡与秋之间的密切关系,突出文章的中心;

又能增加作品的文学情趣,使文章具有文采。

E.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问等手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对苏东坡的喜爱、赞赏之情。

17.为什么说“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苏东坡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4分)

18.文中说“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苏东坡是怎样皈依秋天的?

(6分)

19.作者认为“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那么,我们还能从秋天中品出什么?

试联系实际加以探究。

(6分)

五、(12分)

20.仿照划线句,在空缺处补写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

(4分)

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

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

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

21.请参照示例,概括出另两个消费概念。

(4分)

现象概念

示例1:

钱用在买书听音乐会文化消费

示例2:

钱用在捐助孤寡残疾公益消费

现象概念

钱用在买自行车、户外运动

钱用在赏乡村景、品农家菜

22.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九篇交流论文的题目,推断出“黄冈市名校长论坛”的主题。

(要求句式工整,不超过15字)(4分)

《打造强势品牌学校》、《校不在老,有特色才行》、《以特色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创建特色学校》、《创特色、树品牌、促发展》、《办学特色与特色办学》、《学校特色教育及其支点》、《实施品牌战略,培养国际人才》、《以新的教学理念创学校质量品牌》、《特色就是品牌,品牌就是资源》

“黄冈市名校长论坛”主题:

,。

六、(60分)

2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

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

“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

”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以“兴趣”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答案

1.C2.A

3.D4、D(A.句式杂糅,应该为“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弘扬民族文化”或“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B搭配不当,“事件”与“批评教育”不相搭配C“因为他们太在乎考试成绩,心理负担过重造成的”句式杂糅。

5.B班固是东汉人

6.D(答非所问,题目讨论的是“金元间解元”或“官太医院尹”的问题。

7.C8.A(原文是“不一定”“何尝不”带有推测意味,)

9.C(遮,拦住)10.B11.C(李陵投降后,四百人逃回)

12.(10分)⑴恰逢李陵军中的军侯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李陵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

(大意1分,具、被动句式各1分)

⑵李陵虽然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

(大意1分,摧、暴各1分)

(3)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先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

(“所以”、“先……后”各1分,判断句式1分。

13.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14、(8分)

(1)、空惆怅:

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2分)

无人解:

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分)

(2)手法:

对比。

(2分)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2分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15、(5分)

(1)怒涛卷霜雪

(2)一尊还酹江月(3)一蓑烟雨任平生

(4)羽扇纶巾(5)人道寄奴曾住(6)莫道不销魂

(7)梧桐更兼细雨(8)断鸿声里

16.(4分)CD(A因果关系错误B使作者泪流满面不对E没有排比)

17.(4分)①因为秋唤醒了苏东坡沉寂的热情,给了他精神力量,疗救了他的精神危机。

②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给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两个要点,每点2分)

18.(6分)①凭借凄清、冷寂的秋景来表现他的飘仙之气。

②通过“万里清秋”来展示他宽广博大的胸襟。

③依托中秋月来表现他笑看过眼烟云的豪迈洒脱的情怀。

(三个要点,每点2分)

19.(6分)①秋的天空是辽阔的,天是湛蓝的,它启迪我们,要用开阔的心胸,要有包容一切的情怀。

②秋是收获的季节,它启示我们,要心怀感激珍惜拥有,脚踏实地把握现在。

③秋凄清、冷寂,但又成熟、丰盈,这如同人生一样,有坎坷也有机遇,它启示我们,要乐观地对待眼前的困难,通过努力成就人生的辉煌。

(言之成理即可,每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

20、示例:

与屈子上下求索,与李商隐灵犀相通,与陶潜采菊锄禾,与苏子荡舟赏月,与杜甫心系天下,与范仲淹先忧后乐。

(本题所选名人、文人应为古代的,同时结合其思想和作品来写。

每句2分,共4分)

21、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概括合理即可,“消费”一词不能缺少。

每空2分,共4分)

22、示例:

树立品牌意识,办好特色学校。

/打造教育品牌,创建特色学校。

/打造品牌学校,构建特色教育。

(抓住品牌、特色两个关键词或意思相近,且句式整齐。

4分)

古文资料:

李 陵:

(公元前?

~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今甘肃秦安),名将李广之孙。

著名西汉将领。

少时为侍中(皇帝的侍从官)、建章监(督工修,缮柏梁台)。

李陵善射骑,礼贤下士,深得士卒之心。

武帝以为有祖父风,拜为骑督尉。

受命后,选英勇善战的步兵五千人驻酒泉、张掖,加紧训练,以防胡人的侵扰。

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为二师将军,带骑兵三万出酒泉伐匈奴。

武帝想派李陵负责后勤工作,李陵主动请求以自己的五千人独当一面,以少击众,武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这次兵分三路,李广利是主力,李陵和另外一军是偏师。

李陵根据既定计划,率其部卒出居边塞以北干余里(在今内蒙额济纳旗),行军三十日到达浚稽山南的龙勒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时和单于三万人遭遇,连战十余日,所杀伤敌已超过自己兵力的总数,匈奴连死伤的人也来不及搬走。

单于惊恐万状,准备溃逃。

李陵也因孤军深入,给养发生很大困难。

这时他部下有个军侯叫管敢的,被校尉所辱,一怒投奔匈奴,把这里的虚实一一告诉了单于,并怂恿他们再战必胜。

单于就征调集左、右贤王(匈奴最高官位)出动全部人马和能拿弓的百姓来围困李陵于山谷中。

战发,单于占据山头,李军仰攻困难很大,士卒死伤如积。

但是李陵劳军问伤,振臂一呼,负伤的士卒又爬起来作战。

有的血流满面,也张起空弦,冒着百刃,跟匈奴死拼。

且战且退到靼汗山,转战一日。

夜半领壮士十余人突围时为单于察觉,率数千骑尾追不舍。

李陵矢尽援绝,仰天长叹,终于降了单于。

汉武帝为人喜怒无常,刚愎自用,任人唯亲。

前此数日,当李陵进军到龙勒水上时测绘了经过的山川地形,派人上报朝廷,汉武帝大悦,对来人封官许愿,王公大臣都向武帝奉酒祝贺。

后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后,则食不甘味,闷闷不乐,群臣忧惧,不知如何是好。

本来武帝想借此次出师来提拔李广利的,但李广利并未能立功。

太史令司马迁替李陵辩护了几句,武帝反认为替李陵作说客,有意中伤和贬低李广利。

这更引起武帝的忌恨,处司马迁以腐刑(阉刑、宫刑),于是满朝文武,噤若寒蝉。

时间一长,武帝方察觉到李陵是无援致败,乃遣使慰问逃回来的李陵部下。

次年武帝又得到李陵唆使单于备兵防汉的诬告,就不分青红皂白诛杀了李陵的老母、弟和妻子。

单于即以女妻之,断绝了李陵返汉的希望。

后来中郎将苏武因事出使匈奴,单于百计胁降,也命李陵多方劝说。

苏武正气凛然,不为所动。

李陵感叹地说:

“啊,我的罪上通于天了!

”其后汉朝与匈奴和好,苏武被释放回国,李陵曾置酒款待苏武送行,起舞作歌,真情感人,声泪俱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