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0990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3.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比较与思考Word文档格式.docx

教育差异;

教改思路

中图分类号:

G40-059.3 文献标识码:

A

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汹涌向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是在教育观念上,我国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与实践上的偏差,借鉴美国的教育观念,会对我们有一些启迪。

1 两国教育差异的基本分析

我们通过对美国教育的实地考察,用比较方法对大量事实和资料进行研究,初步可得出以下差异:

(1)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以及国情现状不同。

其差异主要有:

中国有5000多年历史,但主要是处千封建主义状态,而美国独立建国,发展资本主义200多年;

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闭关自守,而美国是多种民族移民的熔炉;

中国总人口近为美国总人口的5倍多,而美国大学的所数却是中国大学所数的5倍多;

美国的大学生入学率是中国大学生人学率的10倍左右;

美国人均教育经费也是中国人均教育经费的几十倍。

从这些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粗略地看出两国在教育和科技上外部环境的差异。

(2)从教育体制,到教学模式、课程教材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美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轻,与中国的

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小学生一天仅上

3节课,中学生一天也只上6节课,下午3点左右放学,课外作业是有时间限制的,周末一般也不布置作业,如果某一门功课作业布置过多,该教师可能被学生或学生家长依法而控告。

美国中小学生所学课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要少于中国的中小学生,中国初中二年级的数理化课本的知识程度与美国一般同类学校的初中三年级相待平,今年全国九届四次人大代表、教育家王敬东和鞠立民指出,我国的中小学教材是全世界难度最大的。

不少从中国移民去美国的中学生往往在国内是成绩平平,但到了美国后却成为其班级中数理化成绩名列前茅者。

(3)中美两国教育投资差异。

由于经济实力的较大差异,两国在教育和科技上的硬件设施不同,实验条件也就大相径庭,在美国的教育和科技上,现代化手段广泛应用,走在世界前列,比中国要超前一大段时间。

有这样一些例子,中国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在国内较难做出成绩,但他们到了美国后却做出了成果。

同样的人,同样的脑子,客观环境与物质条件不同,所取得的成果也就不同。

(4)教学制度和教学技艺方面也有不同。

5

•收稿日期:

2001-05-16

万方数据

Vol.14No.5

Journalof压gherCorrespondenceEducation(NaturalSciences)

October2001

美国的高校和中学都推行学分制、选科制和主辅修制,课程实行综合化,理论联系实际,抓好第二课堂,使学生们有了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

比如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花样翻新的文娱活动、走向大自然的野外活动、充当志愿者的社会公益和实践活动、参加辩论会和竞选活动、打工挣钱来办刊办报或制作航模等科技活动,采取一些方式使在校学生就能培养工作经验。

美国的教学技艺突出,通过动手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新点子,实现寓教于乐。

(5)中国上大学难进易出与美国上大学易进难出的对比。

其实质性不同还在于:

美国高校开放起跑线,在终点线上对学生优胜劣汰;

中国高校以起跑线判断胜负,开放终点线。

在美国高校学习,起跑是竞争,过程是竞争,冲刺更是竞争,学生始终保持着竞争的压力。

美国高校是一个大进小出的冶炼炉,而中国高校却是一条进多少出多少的传送带。

特别是中国的高考是一考定终生的一锤子买卖,而美国高校的录取除了不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外,就考试本身而言,就有多次,并在这些次中取成绩最高的一次作为参考。

另一方面,美国的大学是开放性的大学,它们面向世界,广络英才,利用了全世界人才资源。

美国的大学长期以来,每年要吸收好几万的外国留学生和留学人员。

他们的到来,对于美国来说是丰富了多元文化的内涵,吸收世界各国教育的优点长处,这些优秀人才在美国的高层教育中学成后,由于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留在了美国,最终成了美国的人才资源。

对于这些差异,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借鉴,逐步改革,大到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小到每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观念的改变,有些问题可以即时解决,也有些问题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逐步解决。

2 教育观念的差异和改革思路

舫方数据

从以上分析来看,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中国的初等教育比较好,而美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好。

在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这样讲,但是从对大量事实进行调查、归纳、分析、研究之后,我们可以找出更加深层次或者说更加实质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国的初等教育中仍存在着有待认识和改革的问题。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比较:

(1)对科学研究的观念认识有一定偏差。

在我国,一般的认识是,作科学研究是高级科研人员的事,起码要四年本科毕业后并考上了研究生,才有了比较丰厚的基础知识,才能开始进行科学研究。

而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人们就相信孩子们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自己动手的能力,为孩子们提供了独立研究、自己动手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十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独立研究、自己动手的能力。

例如,留美博士黄全愈的儿子黄矿岩从小学就开始受到这样的培养,他二年级就做论文,题目是“蓝鲸"

'

还有四个小题目:

介绍,蓝鲸吃什么,蓝鲸怎么吃东西,蓝鲸的非凡之处。

五年级又写了一篇研究卡通画和漫画的文章,他自选课题、从三个不同的图书馆和因特网上收集资料,就卡通画和漫画以发展历史、未来的发展趋势、卡通画和漫画家们如何从生活中发展创作的动机,以及卡通画和漫画创作时的感觉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独特见解。

如果说在美国小学侧重的是对学生收集资料、独立提问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到了中学,确定研究方法、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则成为培养的重点。

黄矿岩在初中一年级时做了一个“真正”的科学研究:

经过反复思考,他最后在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动物到植物,从心理学到行为科学的广泛课题中选了一个异想天开的课题:

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买来小老鼠,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观察、研究、分析,终于完成了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论文题目是“小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

所以说,科学研究能

Vol.14No.5

2001年10月

力是应从小就培养和训练的,这样有利于成人之后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到了较高层次时,有能力攀登科学研究的高峰。

(2)鼓励独立思考不够,营造大胆提问的氛围不足,没有形成多种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意识。

美国教育核心的地方是强调个性发展,鼓励标新立异。

先看一下美国学者对我们的评价。

例如,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务长米凯莱马林科维奇博士对亚洲的大学就作过这样的批评:

"......缺乏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

我们相信,必须等到亚洲地区普遍存在着学术自由风气,以及能够进行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后,才能有一流学府出现。

”还有的美国学者在中美两国一些幼儿园观察并录象后进行了分析,对中国幼儿园作过否定式的评价:

“老师过多地限制和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

"

老师过多地指导孩子们的玩耍"

孩子们活动的水平太被动、太克制、太驯服”。

而在美国幼儿园里,孩子们把太阳画成方形的,或者把太阳涂成蓝色的,都绝对不会受到老师的指责。

在留美教育学学者黄全愈博士的研究理论中有一个称之为“人的行为两元性与两重性的交叉图解”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他把人的行为用“有、无意识行为“和“角色、独立行为"两个轴划分为四个区:

第一区为自觉的,第二区为习惯的,第三区为确认的,第四区为自主的。

我们不去详细地阐述他所研究的理论,也不再去重复地罗列他所举的实例,但我以为他的这个理论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

一个人的成熟过程,开始是从第一区到第二区,然后从第二区到第三区,最后从第三区到第四区。

从大量事实分析来看,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行为过早地进入第三区即“确认行为",却在此驻足不前,而“自主行为"的第四区包括了进行科研所需要的多种思维方式(形象、逻

辑、扩散、线性、聚焦、逆向、多维等),才是培养科学素质的重要地方。

而第三区和第四区的边缘交界区正好是中国基础教育形成的误区,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六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美籍华人都对中国教育的着眼点不是培养创新人才提出了批评,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深刻的分析。

其共同的精神是:

中国教育过多强调学生装的书本知识和书面应试能力,而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讲、不敢想;

不是“学问",而是“学答",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

在学校里考第一不代表什么,许多科学家并不是年年考第一的好学生;

做学问应像在旷野和森林中寻找回家的路一样,需要有开创性的探索精神。

(3)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的认识上和实践

上起步较迟。

中国教育的初级阶段重在打基础,主要是指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

毋庸置疑,中国同龄孩子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比美国孩子扎实得多。

但是,在中国初等教育中,学生是学得多,悟得少;

而在美国初等教育中,学生是学得少,悟得多。

中美两国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都有认识,但真正做到的是美国教育。

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异步:

我们以为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就有

利千智力开发和发展,以为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就有了一切,以为吸收知识就等同千开发智力,但智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等。

不可否认,吸收知识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观察力、增强思考力和丰富想象力,但是,智力的开发和发展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它需要适当的土壤与营养,健康的心理环境,正常的社会环境等。

这些需要绝不是仅仅以吸收知识来完成智力的开发和发展的,如果忽视了这些需要,就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而不利于孩

7

JournalofHigherCorrespondenceEducation(NaturalSciences)

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把开发智力当作了培养创造力,而创造力却不同千智力。

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也就是所谓的情商。

例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

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如果没有毅力,不努力向上,也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果。

而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定是独立性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定是有百折不挠之毅力的人,而且具有如此的基础:

很强的记忆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创造力很强的人智商一定很高,而反过来智商很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很强。

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并不等于培养创造力。

所以说,在认识上如果没有到位,在实践上就容易走入误区。

这正是我国初级阶段教育的误区,也是我们要进行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理由。

(4)某些教育原则存在着认识上和实践上的

不同步。

对某些教育原则的理解和贯彻有所不同,比如因材施教原则:

对天赋高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呢?

在中国的初级教育中,也会对他们进行智力开发,但只落实在使他们尽快完成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

他们的超人智力被超负荷的利用,把同龄人所需要的正常学习时间缩短了数年,是能者多劳。

天才少年大学生班,不失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中一个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好方法,但是,事实上天才少年大学生班是不成功的,大器早成并没

有实现,几年前人们就此提出了反思。

这就好比是往一辆性能良好、载重最大的汽车上添加货物,增加重量,而美国初级教育中的天赋教育不是以早成大器为目的,而是让汽车顺其自然地往前跑,不大考虑载重量,只是时刻注意给油箱加油,使汽车跑得更稳、更快,后劲更足。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比和分析,中国教育的不足之处显而易见,使我们找到了深层次原因,为我国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很好的课题,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有利于我们思考:

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模式,到教育手段,都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改变,从而帮助我们冲破误区,锐意改革,摒弃不足,取长补短,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真正植根于中国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教育一定会取得更加重大的成功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冯增俊.比较教育学[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黎仰安.中美物理教育比较[M].武汉:

武汉出

版社,2000

[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4]高歌赴美就学笔记[M].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0

[5]严力.纽约故事(留学美国2666天)[M].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6]陈治刚3张承谟、汪尧田、汪明.英美概况[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彷方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