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10266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质量会议讲话_3篇(共30页)20300字.docx

质量会议讲话

  质量会议讲话

(一):

  各位代表,大家好!

  20xx年的全国轴承质量工作会议是在十二五收官之前,十三五即将启动的时候召开的;也是我国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召开的。

因此会议具有非常的意义。

轴承行业的质量工作应以此为契机,以新常态方式开展,也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感与紧迫感同显。

这决不是虚拟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一、说说新常态

  从字面上理解,&;新&;要不同于过去;&;常&;要可持续;&;态&;表示一定时期的稳定趋势。

关键是&;新&;:

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要把过去强调规模和速度增长转移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轨道上来;要把依靠要素驱动发展转移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上来;要把需求拉动经济转变为供应侧拉动经济模式。

  过去的超常发展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再持续下去已无可能。

一是体量增大的影响,再是累积的矛盾已到了不解决就难以为继的地步。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产业之间的协调,产业链、供需链的协调已是刻不容缓。

这些方面企业的感受最直接,也最深刻。

  早期的发展是从无到有,随后的发展是从小到大,当前发展目标则是变弱为强。

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变难的过程。

前两步面对的是短缺经济时期,而变弱为强面临的是过剩经济阶段。

尽管都有质量的要求,但要求的内容已经改变,要求的技术指标已完全不同,实现的难度更是不可同一而语!

无论是变弱为强,还是转型升级,发展质量、产品质量与品牌都将成为重要的抓手。

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贯要求,更是新常态下发展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要求。

  二、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

  &;质量为先&;已列入&;《中国制造XXXX年》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的指导方针之一。

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

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这就是企业在新常态下必须面对的工作任务。

  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制造业质量大幅提升。

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

这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制造业发展需要,轴承行业发展需要,更是企业生存需要。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建设重点产品标准符合性认定平台,推动重点产品技术、安全标准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

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

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艺优化行动,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

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示范推广。

加强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开展质量安全培训、诊断和辅导活动。

  加快提升产品质量。

实施轴承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针对汽车、高档数控机床、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配套轴承产品,尤其是长期困扰主机质量提升的关键轴承质量技术,要组织攻关;要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等,使重点轴承产品实物质量的稳定性、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对国家重大需求的专项配套产品必须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严格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产品使用的安全性。

大力提高国防装备配套轴承质量可靠性,不拖国防装备实力的后腿。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轴承行业的质量监管除原有的洛阳、无锡国家级中心外,又新增加了大连、新昌两家国家级中心;还有多家地方或集聚区的检测机构。

要通过学习、交流,努力促成这些监管机构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强化监管检查和责任追究,切实保护轴承生产企业和消费者权益。

  企业要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学习制度。

建立重大装备配套轴承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

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

建立区域和行业质量安全预警制度,防范化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等制度。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轴承质量、安全、绿色、环保及节能标准,加强计量基础及技术能力建设,完善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要落实到建设高水平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制、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技艺精湛的质量队伍上来。

鼓励企业之间建立专业检测协作联盟。

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提升管理体系认证水平,稳步推进国际互认。

落实行业、企业自律规范或公约,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推进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夯实品牌发展基础。

联系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服务。

健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管理制度。

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树立品牌消费理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企业应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树立自有品牌的良好形象。

有条件的企业要努力走出国门,培育轴承产品的国际品牌,提升中国轴承的国际竞争力。

  三、当前行业质量工作建议

  轴承行业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把现场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和过程控制做实。

国内轴承产业的三个板块中,外资企业做得较好;民营企业不平衡;老牌国企也有不平衡的问题,且整体看相对较差。

主要差距是实验室建设滞后,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一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未能有效的贯彻落实。

  通过技改或专项资金建设好实验室始终未很好落实,原因是企业总把扩大经济规模与加快发展速度定为首要目标。

这确实受大环境影响。

现在该是调整思路的时候了,要跟上新常态,要合理配置好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

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同步齐上,一定是别有洞天,景象万千。

  加强企业内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依然不能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同。

标准和标准化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灯塔,组织实施标准化提升计划,是技术进步、质量提升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近年来企业对标准制定比较重视,有政府鼓励支持,但贯标工作没跟上。

一些企业质量都顾不上更别说标准和标准化了。

轴承行业的标准工作虽然在制造业领域算是做得不错的,但依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贯标没跟上已经说过了,体系的完善,标准水平的提高还有很大差距。

要补充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自律条例和监督制度也要納入标准体系进行管理。

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我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推动国防装备采用先进的民用标准,推动军用技术标准向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

  强化企业标准、计量体系建设是实施对标达标,提升轴承产品质量、可靠性和寿命的重要举措。

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等升级活动和各类资源要素要自觉地向质量改进集聚,我们就一定能让中国轴承旧貌换新颜,开创出轴承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要充分发挥洛阳、江苏、新昌、大连等国家轴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杭州、上海、河北、山东等轴承集聚区质量服务平台与大型企业实验室的作用。

指导、监督、检查行业企业的实物质量与质量工作。

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取得政府部门支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开创行业轴承质量工作新局面。

  要把十三五质量工作放在行业工作的重要位置,把质量工作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工作去落实,把满足高端领域、重点领域配套需求放在提高实物质量的首位。

现实是高端领域也有低端需求,中低端领域也有高品质的需求。

只有轴承实物质量上去了,才能真正实现轴承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轴承强国梦。

  行业十三五规划中,已经列入行业质量的总体部署,今天的会议也可以说是十二五的总结,十三五的开局。

  同志们,让我们紧紧抓住质量这一根本,在新常态下把轴承实物质量推上一个新台阶,为实现轴承强国打好坚实基础,贡献一份力量。

  质量会议讲话

(二):

  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是教育系统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

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保障,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们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自XXXX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这是首次以质量为主题召开全国性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对于落实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务院决策部署,统一认识,深化改革,建章立制,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质量稳步提升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是同步的。

改革开放36年来,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研究生教育大国。

特别是20xx年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研究生教育培养类型不断丰富,基本形成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服务国家需求能力持续增强。

高校500多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排在全球第六,50多个学科进入世界同类学科前列,部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与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合作办学项目达188个,来华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留学生比XXXX年增加2倍多,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XXXX年启动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确立了&;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更加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突出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

一年来,各项工作协同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第一,学位授权体系日益健全。

学位授权主动服务国家需求,面向科学前沿,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的学科和类型的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取消了一批审批事项,构建以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符合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

二是建立学术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

进一步扩大培养单位办学自主权,鼓励培养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特色,按规则自主调整学位授权点,增强学科管理的灵活性。

三是改革专业学位授权审核,不再把拥有学术学位授权点作为增列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先决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培养单位直接申请增设专业学位点,并鼓励将学术学位点调整为专业学位点,有103个学术学位点进行了调整,促进培养单位特色发展。

  第二,质量保障体系逐步确立。

加强顶层设计,在质量保证、学位授权点评估、论文抽检等方面出台的6个文件,得到各方高度认同,普遍认为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开始进入&;质量时代&;。

这一体系有四大亮点:

一是&;五位一体&;,实现政府、学校、学术组织、行业部门、社会机构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从过程到结果全方位保障,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

二是重心下移,明确培养单位是质量保障的第一主体,发挥研究生和导师作用,把质量保障落实到各个培养环节。

三是特色发展,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培养单位按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分类管理、分类评价。

四是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引导培养单位营造体现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质量文化,按照更高标准争创一流。

  第三,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突出专业背景和科研能力等考察。

完善推荐免试,不再硬性规定推免比例,打破生源壁垒,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培养单位提高招生质量。

优化结构,提高专业学位硕士招生比例,招生人数占硕士录取总规模由20xx年的7%提高到今年的45%。

二是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支持培养单位建立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如有的培养单位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有的与企业紧密合作,互派导师,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有的调整培养内容,加强与特定职业人才实际能力要求的衔接。

特别是医教协同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有机衔接。

三是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推动培养单位以科教结合为突破口,创新培养模式。

建立研究生教育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

各培养单位因校制宜,大胆创新。

如有的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学位联授互授;有的明确提出,博士生教育要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学术创新人才为目标;有的打破院系壁垒,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四是加强协同育人。

加强&;211工程&;、&;985工程&;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XXXX年计划&;)等高等教育重大项目与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将研究生的培养、科研和使用有机结合,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投入保障显著增强。

坚持深化改革和加大投入并重,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保障力度。

一是健全了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投入机制。

各省(区、市)结合实际确定本地区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和居民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收费标准。

二是加大了投入力度。

从今年9月起,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大幅提高,硕士生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2.2万元,博士生从每人每年1.2万元提高到2.8万元,地方所属高校参照执行。

仅此一项,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增加投入200多亿元。

三是完善了奖助体系。

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对新入学研究生实行全面收费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资助比例和水平,特别是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学科的支持,加大对优秀研究生的奖励力度,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研究生奖助经费增加140多亿元。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的形势下,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第五,研究生参与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

据统计,20xx-20xx年在校研究生对国际高水平论文贡献率达36.8%,对国内高水平论文贡献率达32.3%。

20xx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近80%是国内博士。

许多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人员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如清华大学的颜宁教授研究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的晶体结构,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团队成功将小鼠的皮肤细胞诱导成全能干细胞并克隆出后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团队测出量子纠缠速度下限等。

  总的看,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展顺利,成果显著。

深化改革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基调,抓内涵促质量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服务经济社会需求日益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方向。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统筹谋划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强顶层设计。

国务院有关部门协同推进改革,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推动投入机制和资助机制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推进医教协同,中国科协、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共同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会大幅提高对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支持力度。

各地区、各单位积极实施改革,90%以上的研究生培养高校制订综合改革方案。

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改革,新闻媒体广泛报道,社会共识度不断提高。

在此,我向奋战在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全体同志,向关心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二、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质量提升的紧迫性更加突出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我们必须立足现代化建设大局,深刻把握全球经济科技竞争新趋势,切实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一,从历史地位看,研究生教育对实现国家战略、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近代以来大部分重大科学发现和知识创新都是由研究型大学推动的,研究生教育在世界重大变革和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XXXX年,德国开创了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先河,把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很快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美国借鉴德国经验,建立现代研究生院制度,加强应用科学研究,到20世纪中叶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日本二战后提出&;科技立国&;战略,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发展重点,使大学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的策源地。

当今时代,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出历史性交汇。

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人才的极端重要性,高端人才已成为争夺的焦点。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美国近年来发布了一系列提升研究生教育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法案和报告,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持研究生教育的领先地位,吸引大量海外优秀学生和顶尖学者。

欧盟自XXXX年启动博洛尼亚进程以来,千方百计增强欧洲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各国优秀学生攻读其博士学位。

总的看,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集中体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之一。

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创新体系。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培养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形成优势。

  第二,从肩负的使命看,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的面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寄予极高期望,加快顶层设计,就是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今年,国务院出台了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

近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两个文件。

这些都是真招、实招、硬招。

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强调,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给创新、创造人才更广泛的空间,让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可以说,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科技的最佳结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主动服务国家需求,为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进中高端,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

  第三,从面临的主要问题看,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

我国研究生教育近些年发展迅速,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肩负的使命相比,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发展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有些培养单位工作重心尚未完全转变到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来,提高质量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导师和研究生的自觉意识。

有些单位盲目扩张发展的冲动依然存在,在研究生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生源质量不佳的情况下,仍然把增设学位授权点、增加招生指标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有的培养单位对于在经费、课题、成果等方面不具备条件的导师还允许招收培养研究生;有的培养单位质量控制意识不强,还存在薄弱环节,已毕业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被抽检出不合格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是创新能力培养亟须加强。

这是我们与发达国家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最大差距。

我国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创新性不足,缺乏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博士生在开辟新研究领域、运用新视角新方法、提出独创性见解等原始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三是质量保障和监督力度还需加大。

部分培养单位质量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失,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导师育人和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出口把关不严,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淘汰机制;学风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

没有健全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没有严格的执行,提高质量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使研究生教育成为高端人才的聚集器,会聚和造就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形成新的&;高端人才红利&;;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倍增器,产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导力量;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推进器,集成世界文明之优长,兼具跨文化对话之视野,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流贡献力量。

  三、坚持问题导向,依法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当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已全面启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牢牢扭住质量核心不动摇,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教,使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

这里,我重点强调七个方面。

  第一,牢固树立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

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必须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我国在校研究生近180万,其中博士生近30万。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关乎成长成才的实际问题,也是关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原则性问题。

在今年&;五四&;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要深刻领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培养全过程,真正培养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强烈创新精神、精深专业素养和开阔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是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

新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总体上反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

但不可否认,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一些培养单位也存在教育质量跟不上的问题。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追求质量、内涵发展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

今后规模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与导师队伍建设、质量保障制度的完善相适应,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基础上稳步有序推进。

三是统筹好服务需求与优化结构的对接。

没有良好的结构,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

从学科结构看,要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特别是一些国家发展急需、影响未来发展的学科;从区域布局看,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紧密对接;从培养结构看,要紧紧抓住就业和社会发展趋势,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合理衔接。

四是把握好既要借鉴又要弘扬的要求。

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已有200多年历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规则、标准和法律保障较为严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否则就会水土不服。

这些年来我们自己也有不少好的做法,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遵循教育规律,真正使研究生教育办出中国特色、办出世界水平。

  第二,加快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这是提升质量的重点和难点。

要加强系统设计,注重个性培养,形成针对性强、更加灵活的培养模式。

一是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为目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各方面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主要是现行制度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术潜质和职业能力,导师招生权落实不够。

要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