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1773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docx

畜牧微生物总论原核微生物

第一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总论

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概念、形态与结构特性。

2、掌握:

原核微生物的特征;细菌的大小、形态、排列、营养需要、生理生化、生长和繁殖规律;细菌的营养类型以及营养物质通过细胞的方式。

3、熟练掌握:

重点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的人工培养。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微小,仅有原始的类核,DNA分子盘旋在细胞质内,无核膜和核仁,不进行有丝分裂,无细胞器的原核生物界的生物,又称广义的细菌。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bacterium)是属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的一种单细胞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

广义上泛指各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狭义上则专指其中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单细胞微生物,其个体微小、形态简单,其结构略有分化,具有DNA和RNA,主要靠二裂法繁殖,并可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狭义的细菌是本章讨论的对象。

它们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了解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对研究细菌的生理活动、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鉴别细菌、诊断疾病和防治细菌性感染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于细菌细胞核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核膜B.有核仁C.有核膜D.真核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一)细菌的大小

1、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一般以微米(μm)为单位。

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2、细菌个体的大小,以生长在适宜温度和培养基中的年青培养物为标准;细菌的大小是相对稳定,而且具有种的特征。

3、常见的畜禽病原菌多在几个μm之间:

球菌:

0.5~2μm;

杆菌用长和宽测量:

较大的杆菌长3~8μm,宽1~1.25μm,中等大的杆菌长2~3μm,宽0.5~1μm,小杆菌长0.7~1.5μm,宽0.2~0.4μm

螺旋状菌以其两端的直线距离作长度,一般在2~20μm之间,宽0.4~0.2μm

纳米细菌,芬兰科学家Kajander(1998)在人的肾结石中发现直径80~500nm,大部分只有100~200nm,大小约为普通细菌1/100的纳米细菌。

纳米细菌呈球状或球杆状,细胞壁较厚,无荚膜,无鞭毛。

其只有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生长,检测它的最有效方法是透射电镜观察。

中等大小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至少放大约倍时肉眼才可见。

(二)细菌的形态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大类。

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

、和。

1、球菌(coccus)

多数球菌直径在1μm左右,外观呈圆球形或近似球形。

由于繁殖时细菌分裂平面不同和分裂后菌体之间相互粘附程度不一,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这对一些球菌的鉴别颇有意义。

(1)双球菌(diplococcus):

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两个菌体成对排列,如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

(2)链球菌(streptococcus):

在一个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多个菌体粘连成链状,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在多个不规则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菌体无一定规则地粘连在一起似葡萄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

(4)四联球菌(tetrads):

在两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四个菌体粘附在一起呈正方形,如四联加夫基菌。

(5)八叠球菌(sarcina):

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分裂后八个菌体粘附成包裹状立方体,如藤黄八叠球菌

各类球菌在标本或培养物中除上述的典型排列方式外,还可有分散的单个菌体存在。

2、杆菌(bacillus)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大的杆菌如炭疽芽胞杆菌长3~10μm,中等的如大肠埃希菌长2~3μm,小的如布鲁菌长仅0.6~1.5μm。

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称为链杆菌(streptobacillus);菌体两端大多呈钝圆形,少数两端平齐(如炭疽芽胞杆菌)或两端尖细(如梭杆菌)。

有的杆菌末端膨大成棒状,称为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有的菌体短小,近于椭圆形,称为球杆菌(coccobacillus);有的常呈分支生长趋势,称为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有的末端常呈分叉状,称为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3、螺形菌(spiralbacterium)

螺形菌菌体弯曲,有的菌体长2~3μm,只有一个弯曲,呈弧形或逗点状称为弧菌(vibrio),如霍乱弧菌;有的菌体长3~6μm,有数个弯曲称为螺菌(spirillum),如鼠咬热螺菌;也有的菌体细长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称为螺杆菌(helicobacterium),如幽门螺杆菌。

4、衰老型、多形性

细菌的形态受温度、pH、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时间等因素影响很大。

一般是细菌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形态比较典型,在不利环境或菌龄老时常出现梨形、气球状和丝状等形状不规则、不正常的个体,称为衰退型(involutionform)。

当重新处于正常的培养环境中,可以恢复正常形状。

有些细菌(如根瘤菌和棒状杆菌),在正常环境中,其形状也很不一致,这种现象称为多形性(polymorphism)。

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形态变异。

()

 

二、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结构对细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

细菌的结构按分布部位大致可分为:

表层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荚膜);内部结构(包括细胞浆、核蛋白体、核质、质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

习惯上又把一个细菌生存不可缺少的,或一般细菌通常具有的结构称为基本结构,而把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有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下列结构中不属于细菌基本结构的是()。

A.鞭毛B.细胞壁C.胞浆膜D.核体

下列结构中不属于细菌特殊构造的是()。

A.鞭毛B.芽胞C.细胞壁D.纤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主要有:

、、、。

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

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

 

(一)表层结构

1、细胞壁(Cellwall)

细胞壁是在细菌细胞的外层的一层无色透明、坚韧而具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具有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保护细菌免受损害、对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分子筛的屏障作用。

厚5~80nm,可承受细胞内强大的渗透压而不破坏。

细胞壁坚韧而有弹性。

由于各种细菌细胞壁所含成分不一样,1884年丹麦科学家(ChristianGram)发明了一种染色方法,称之为革兰氏染色法。

(1)细胞壁主要组份: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

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

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

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酸两种氨基糖经β-1.4糖苷键连接间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

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肽链之间再由肽桥或肽链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机械性很强的网状结构。

各种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侧链的组成及其连接方式随菌种而异。

革兰氏阳性菌例如葡萄球的四肽侧链氨基酸由D-丙-D-谷-r-L-赖-D-丙组成。

初合成的肽链末端多一个D-丙氨酸残基。

肽桥是一条5个甘氨酸的肽链,交联时一端与侧链第三位上赖氨酸连接,另一端在转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条五肽侧链末端D-丙氨酸脱去,而与侧链第四位D-丙氨酸连接。

从X光检查可见肽聚糖的多糖链是一条较硬而又呈螺旋状卷曲的长杆,由于其呈螺旋状,连接在其上的肽链才伸向四方,使交联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邻近的肽链才可交联。

但葡萄球菌的肽桥较长,有可塑性,使远距离的肽链间也可交联,交联率达90%,形成坚固致密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

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的四肽侧链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链直接与相邻四肽侧链中的D-丙氨酸相连,且交联率低,没有五肽交联桥,形成二维平面结构,所以其结构较革兰氏阳性的葡萄球菌。

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都能损伤细胞壁而使细菌变形或杀伤细菌,例如溶菌酶(Lysozyme)能切断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之间的联苷键之间的联结,破坏肽聚糖支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胞壁过程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

人和动物细胞无细胞壁结构,亦无肽聚糖,故溶菌酶和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均无毒性作用。

除肽聚糖这一基本成份以外,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还各有其特殊结构的成分。

(2)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份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约20~80mm。

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

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组份磷壁酸(Teichoicacid)。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较厚,约20~80mm。

肽聚糖含量丰富,有15~50层,每层厚度1nm,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0~80%。

此外,尚有大量特殊组份磷壁酸(Teichoicacid)。

磷壁酸是由核糖醇(Ribitol)或甘油(Glyocerol)残基经由磷酸二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物。

磷壁酸分壁磷壁酸(Wallteichoicacid)和膜磷壁酸(Membraneteichoicacid)两种,前者和细胞壁中肽聚糖的N-乙酰胞壁酸连结,膜磷壁酸又称脂磷壁酸(Lipteichoicacid)和细胞膜连结,另一端均游离于细胞壁外。

磷壁酸抗原性很强,是革兰氏阳性菌的重要表面抗原;在调节离子通过粘肽层中起作用;也可能与某些酶的活性有关;某些细菌的磷壁酸,能粘附在人类细胞表面,其作用类似菌毛,可能与致病性有关。

此外,某些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表面还有一些特殊的表面蛋白,如A蛋白等,都与致病有关。

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脂多糖D.蛋白质

(3)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份

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较薄,约10~15nm,有1~2层肽聚糖外,约占细胞壁干重的5~20%。

结构比较复杂。

尚有特殊组份外膜层位于细胞壁肽聚糖层的外侧,包括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三部分。

脂蛋白(Lipoprotein)一端以蛋白质部分共价键连接于肽聚糖的四肽侧链上另一端以脂质部分经共价键连接于外膜的磷酸上。

其功能是稳定外膜并将之固定于肽聚糖层。

脂质双层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除了转运营养物质外,还有屏障作用,能阻止多种物质透过,抵抗许多化学药物的作用,所以革兰氏阴性菌对溶菌酶、青霉素等比革兰氏阳性具有较大的抵抗力。

一些化学物质如乙二胺四乙酸(EDTA)与2%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或45%酚水溶液可以将外膜除去,而留下坚韧的肽聚糖层。

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为G-菌的特有成分,主要构成为特异多糖、核心多糖、类脂A;多糖部分具有抗原性,类脂A具有内毒素活性。

包括类脂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三个组成部分,习惯上将脂多糖称为细菌内毒素。

①类脂A:

为一种糖磷脂,是由焦磷酸键联结的氨基葡萄糖聚二糖链,其上结合有各种长链脂肪酸。

它是脂多糖的毒性部分及主要成份。

为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病物质。

无种属特异性,各种革兰氏阴性菌内毒性引起的毒性作用都大致相同。

②核心多糖:

位于类脂A的外层,由已糖、瘐糖、2-酮基-3-脱氧辛酸(KDO)、磷酸乙醇胺等组成。

经KDO与类质A共价联结。

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

③特异性多糖:

在脂多糖的最外层,是由数个至数十个低聚糖(3~5单糖)重复单位所构成的多糖链。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就是特异多糖。

各种不同的革兰氏阴性菌的特异性多糖种类及排列顺序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细菌抗原的特异性。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显著不同,导致这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很大差异。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比较特征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厚,20~80nm

薄,5~10nm

肽聚糖层数

多,可达50层

少,1~3层

肽聚糖含量

多,可占胞壁干重50~80%

少,占胞壁干重10~20%

磷壁酸

+

-

外膜

-

+

结构

三维空间(立体结构)

二维空间(平面结构)

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

A.肽聚糖B.磷壁酸C.脂多糖D.蛋白质

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简述革兰氏染色的一般过程。

请比较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异同点。

请简述青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机理。

(4)细胞壁的功能

细菌细胞壁坚韧而富有弹性,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承受世界杯内的5~25个大气的渗透压,并使细菌在低渗的环境下细胞不易破裂;细胞壁对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起重要作用;可充许水分及直径小于1nm的可溶性小分子自由通过,与物质交换有关;细胞壁上带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决定了细菌菌体的抗原性。

(5)L型细菌

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细菌变异体,呈多形态,且能通过细菌滤器,能繁殖;最早由科学家Lister发现,故称为L型细菌。

L型是指细菌发生细胞壁缺陷的变型。

因其首次在Lister研究所发现。

故以其第一个字母命名。

当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部的高渗透压而将胀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它们仍可存活而成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革兰氏阳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必须生存于高渗环境中。

革兰氏阴性菌L型称为原生质球(spheroplast),在低渗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抵抗力。

细菌L型的形态因缺失细胞壁而呈高度多形性,有球状、杆状和丝状。

大小不一,L型细菌大多数染成革兰氏阴性。

细菌L型生长繁殖时的营养要求基本与原菌相同,但必须补充3%~5%的NaC1、10%~20%蔗糖或7%聚乙烯吡咯酮(PVP)等稳定剂,以提高培养基的渗透压。

同时还需要加入人或马血清。

L型细菌生长较缓慢,一般培养2~7天后在软琼脂平板形成中同较厚、四周较薄的荷包蛋样细小菌落。

此外,L型菌尚有颗粒型和丝状型两种类型。

L型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后呈较疏松的絮状颗粒,沉于管底,培养液则澄清。

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细菌L型在体内或体外均能产生。

各种细菌L型有一个共同的致病特点。

即引起多组织的间质性炎症。

细菌变为L型致病性有所减弱,但在一定条件下L型又可复为细菌型,引起病情加重。

变形后的细菌其形态、培养特性均发生了改变,以致查不出病原使许多病人贻误诊治。

临床遇有症状明显而标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宜作细菌L型的专门培养。

细胞壁缺陷或没有细胞壁的细菌称为()。

A.L型细菌B.革兰氏阳性菌C.革兰氏阴性菌D.真菌

L型细菌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恢复成原有细菌形态。

()

2、细胞膜(Cellmembrane)

或称胞膜(Cytoplasmicmembrane)位于细胞壁内侧,包绕在细菌胞浆外的具有弹性的半渗透性脂质双层生物膜。

主要由磷脂及蛋白质构成,膜不含胆固醇是与真核细胞膜的区别点。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作用,与细胞壁共同完成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

膜上有多种呼吸酶,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

膜上有多种合成酶,参与生物合成过程。

细菌细胞膜可以形成特有的结构。

(1)间体(中介体)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某些细菌的细胞膜向胞浆凹陷折叠成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细胞膜向胞浆凹陷折叠成囊状物,也称为中介体。

与细胞的分裂、呼吸、胞壁合成和芽胞形成有关。

中介体位置常在菌体的侧面或靠近中央横隔处。

横隔中介体与核质相连,当细菌分裂时横隔中介体也一分为二,各自带一套核质进入子代细胞;中介体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相应地增加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能量,有拟线粒体(Chondroid)之称,中介体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2)胞膜周围间隙(胞质间间隙)

指在G-菌的细胞膜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间,此处聚集了若干种胞外酶,主要是水解酶,与营养物质的分解、吸收和运转有关;能破坏某些抗生素的酶(如青霉素酶)亦集中在此间隙内;也是某些外毒素储存与释放的位置。

(3)外膜蛋白(Outermembranceprotein,简称OMP)

外膜中镶嵌的多种蛋白质的统称,包括:

主要外膜蛋白和次要外膜蛋白。

其中作为主要外膜蛋白的微孔蛋白起分子筛作用,脂蛋白可牢固连接外膜与肽聚糖上,作为噬菌体的受体以及参与营养物质转运。

此外,外膜蛋白质还可作为性菌毛的受体。

3、荚膜(Capsule)

许多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其厚度在200nm以上,普通显微镜可见,与四周有明显界限,称为荚膜。

如肺炎双球菌。

其厚度在200nm以下者,在光学显微镜下才不能直接看到,必须以电镜或免疫学方法才能证明,称为微荚膜(Microcapsule),如链球菌的M蛋白、沙门氏菌的Vi抗原及大肠杆菌的K抗原等。

一团荚膜内含多个细菌时则称为菌胶团(Zoogloea)。

荚膜的产生有种的特征,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大多数细菌(如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的荚膜由多糖组成。

链球菌荚膜为透明质酸;少数细菌的荚膜为多肽(如炭疽杆菌荚膜为D-谷氨酸的多肽)。

细菌一般在机体内和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才能形成荚膜。

有荚膜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光滑型(S型)或粘液型(M)菌落,失去荚膜后菌落变为粗糙型(R)。

荚膜并非细菌生存所必需,如荚膜丢失,细菌仍可存活。

荚膜除对鉴别细菌有帮助外,还能保护细菌免遭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荚膜抗吞噬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荚膜粘液层比较光滑,不易被吞噬细胞捕捉之故。

荚膜能贮留水分使细菌能抗干燥,并对其他因子(如溶菌酶、补体、抗体、抗菌药物等)的侵害有一定抵抗力。

所有细菌都能形成荚膜。

()

细菌的荚膜成分常常是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

()

(二)内部结构

1、细胞浆(细胞质)

是由细胞膜包裹的无色透明胶状物,基本成份是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糖和无机盐。

细胞浆中含有多种酶系统,是细菌进行营养物质代谢以及合成核酸和蛋白质的场所。

细胞质内含有许多重要结构,常见有:

基因组DNA、核糖体、异染颗粒、糖原、脂肪滴、淀粉粒、空泡等。

2、基因组DNA

细菌为原核细胞,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处于细胞浆中,相对集中于一个区域,无核膜,无核仁,也称为核体或原核。

3、质粒(Plasmid)

(1)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DNA。

分子量比染色体小,可携带某些遗传信息,例如:

某些耐药因子、细菌毒素及某些菌毛的基因均编码在质粒上。

(2)可独立复制,失去质粒的细菌仍能正常存活。

(3)可通过接合等作用将有关性状传递给另一细菌。

(4)人工改造的质粒可作为基因工程载体。

质粒是一种编码特定性状的()。

A.DNAB.蛋白质C.RNAD.糖类

质粒和细菌染色体的复制是()的。

A.同步连锁B.有一定的复制数量比例

C.分别独立复制D.相互依存

质粒的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

()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上的一段DNA。

()

质粒的化学本质是一种蛋白质,而不是DNA。

()

4、核糖体(Ribosome)

电镜下可见到胞浆中有大量沉降系数为70S的颗粒,即核糖体。

其化学组成70%为RNA,30%为蛋白质。

细胞中约90%的RNA和40%的蛋白质存在于核糖体中。

当mRNA连成多聚核蛋白体(Polyribosome),就成为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细菌的70S核糖体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链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的30S基结合,红霉素能与50S亚基结合,从而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导致细菌的死亡;真核细胞的核糖体为80S,因此对人体细胞则无影响。

5、胞浆颗粒(Cytoplasmagranula)

大多数为营养贮藏物,较为常见的是贮藏高能磷酸盐的异染颗粒,嗜碱性较强,用特殊染色法可以看得更清晰。

根据异染颗粒的形态及位置,可以鉴别细菌。

6、芽胞(Spore)

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或遇不良条件,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的不易着色的小体,称为芽胞。

带有芽胞的菌体称为芽胞体,未形成芽胞的菌体称为繁殖体或营养体。

细菌能否产生芽胞以及芽胞的形状、大小、位置等,都具有种的特征——细菌鉴定。

如芽胞杆菌属(炭疽杆菌)及梭状芽胞杆菌属(破伤风杆菌、气性坏疽病原菌)等。

芽胞一般只在动物体外才能形成,并受环境影响,当营养缺乏,特别是碳源、氮源或磷酸盐缺乏时,容易形成芽胞。

不同细菌开成芽胞还需不同的条件,如炭疽杆菌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形成芽胞。

成熟的芽胞可被许多正常代谢物如丙氨酸、腺苷、葡萄糖、乳酸等激活而发芽,先是芽胞酶活化,皮质层及外壳迅速解聚,水分进入,在合适的营养和温度条件下,芽胞的核心向外生长成繁殖体,开始发育和分裂繁殖。

芽胞并非细菌的繁殖体,而是处于代谢相对静止的休眠休态,以维持细菌生存的持久体。

芽胞含水量少(约40%),蛋白质受热不易变性。

芽胞具有多层厚而致密的胞膜,由内向外依次为核心、内膜、芽胞壁、皮质、外膜、芽胞壳和芽胞外衣。

特别是芽胞壳,无通透性,有保护作用,能阻止化学品渗入。

芽胞形成时能合成一些特殊的酶,这些酶较之繁殖体中的酶具有更强的耐热性。

芽胞核心和皮质层中含有大量吡啶二羧酸(Dipicolinicacid,DPA),占芽胞干重的5~15%,是芽胞所特有的成分,在细菌繁殖体和其他生物细胞中都没有。

DPA能以一种现尚不明的方式,使芽胞的酶类具有很高的稳定性。

芽胞形成过程中很快合成DPA,同时也获得耐热性。

芽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其直径和在菌体内的位置随菌种而不同,例如,炭疽杆菌的芽胞为卵圆形、比菌体小,位于菌体中央;破伤风杆菌芽胞正圆形、比菌体大,位于顶端,如鼓槌状。

这种形态特点有助于细菌鉴别。

芽胞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因此要严防芽胞污染伤口、用具、敷料、手术器械等。

芽胞的抵抗力强,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用一般的方法不易将其杀死。

有的芽胞可耐100℃沸水煮沸数小时。

杀灭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

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往往以芽胞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关于芽孢描述正确的是()。

A.是细菌的繁殖器官B.是多个细菌的浓缩物

C.是细菌的休眠状态D.是细菌的死亡状态

细菌的休眠结构是()。

A.鞭毛B.细胞壁C.荚膜D.芽孢

细菌结构中最耐热的结构是()。

A.鞭毛B.细胞壁C.胞浆膜D.芽孢

下列描述中最耐干燥的是()。

A.炭疽杆菌的芽孢B.有荚膜的炭疽杆菌

C.有菌毛的大肠杆菌D.有鞭毛的沙门氏菌

下列微生物中,用煮沸的方法不能有效杀灭的是()。

A.炭疽杆菌的芽孢体B.炭疽杆菌的繁殖体

C.酵母D.大肠杆菌

所有革兰氏阳性菌都能形成芽胞。

()

 

(三)外部附件结构

1、鞭毛(Flagllum)

大多数弧菌/螺菌,某些杆菌和个别球菌,有突出于菌体表面的细长丝状物,称为鞭毛。

是细菌的运动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