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037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docx

金匮要略重点原文整理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假设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假设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那么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2)

  问曰:

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

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

  问曰:

上工治未病,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领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那么水不行,水不行,那么心火气盛,那么伤肺;肺被伤,那么金气不行,金气不行,经曰:

“虚虚实实,补缺乏,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1〕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

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13)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

(14)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假设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那么愈。

?

脉经?

云:

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

〔19〕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1)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2)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假设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3〕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那么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4)

百合狐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论曰:

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那么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5)

  寸口脉浮而紧,紧那么为寒,浮那么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2)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10)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8)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方见脚气中。

(15)

虚劳诸缺乏,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6)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17)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1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0)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假设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5)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12)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13)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14)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3)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4)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9)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2)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9)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12)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0)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4)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15)

腹痛,脉弦而紧,弦那么卫气不行,即恶寒,紧那么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

绕脐痛,假设发那么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17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18〕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

(7)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

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16)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问曰:

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5)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6)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1〕

  腹满,口舌枯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29)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方见脚气中。

(3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假设渴,栝楼瞿麦丸主之。

(10)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师曰:

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

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1〕

师曰: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8)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11〕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23)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寸口脉浮而缓,浮那么为风,缓那么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1)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13)

酒黄疸,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15)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19)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師曰:

尺脉浮,目睛暈黄,衄为止;暈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2〕

心氣缺乏,吐血,衄血,瀉心汤主之。

〔17〕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15)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方见狐中。

(16)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8〕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方见上。

〔9〕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14〕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16〕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1)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0〕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18)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6〕

  师曰:

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

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4)

 

妇人产后病脉证之第二十一

问曰:

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

师曰: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1)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5)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6)

问曰:

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枯燥,何也?

师曰:

此病属带下。

何以故?

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证唇口枯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9)

  问曰:

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

师曰:

此名转胞,不得溺也。

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那么愈,宜肾气丸主之。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