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061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 2 1.docx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21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讲授法与活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

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较低,教学信息反馈弱,师生双向交流不足,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镇地处偏远山区,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低下;学生、家长素质较低,观念不新颖;长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陈旧教育理念。

我校为让教师、学生在不丢传统教学法精髓的同时,又能做到自主、合作、创新,决定采用“讲授法与活动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从原来课堂教学的主宰、主演、主导,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李海林教授告诉大家“讲授法与活动法相结合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概念性知识、高端学生、表达能力强的老师、系统性和确定性的知识教师可以讲授为主,相应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中低端学生、表达能力一般的老师、深刻性和牢固性知识应以活动法为主”。

我校根据李海林专家的教育思想,结合本地教师、家庭、家长、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与活动法相结合”课堂教学模式》。

《“讲授法与活动法相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模式依据的是皮亚杰、维果斯基所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李海林教授的教学思想而确定的。

此基本模式,力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鲁甸县乐红镇中心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与活动法相结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流程操作方法是:

导入定标→→问题导学→→独学→目标达成↓→(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目标达成)→(教师讲解)→当堂训练→展示检测总结拓展

在课堂各环节的时间分配上,由于科目、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很难统一。

就一般预设而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3—5分钟;独学5—7分钟;对学、群学6-8分钟;展示3-5分钟;教师讲解8-10分钟当堂训练展示检测4-6分钟,总结拓展2-3分钟。

1、导入定标即导入课题和定标导学。

1、导入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部分。

要根据小学生好奇易受感染的特点,运用设置悬念、利用信息、联系生活、发散求异等途径,通过激情谈话、讲故事、演小品、做实验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围绕课文内容,导入新课。

导入需要注意的事项:

(1)基于生活。

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注重形象性。

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

(3)体现学科特点。

要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

(4)引发认知冲突。

认知冲突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原因,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

(5)融入情感。

要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

教师要善于挖掘一些具有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

2、板书课题:

导入课题后,板书课题,用规范字板书或投影课题(一般要求学生读课题)。

3、明确目标:

投影出示(或师生共同商定)本节课学习目标。

目标要具体、准确、简明、可检测。

一般二至三条,包含知识重点、方法特色。

二、问题导学

提出问题、指导自学:

投影或板书或口述列出自学内容(段落章节、例题练习)和学习要求即问题、学习方法说明、学习时间限制。

3、独学

独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增长能力,掌握方法,形成思想的过程。

注重主体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使学生产生“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有利于知识的建构,促进主体全面健康的发展。

学生明白本节课或本学段自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后,开始独立学习。

1、阅读教材:

读课文、观察图、查注释、看例题等,培养学生认真看书、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疏通质疑:

(借助工具书)扫除学习障碍,发现疑难标出记号,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3、尝试练习:

模仿训练、做类似例题的练习或书写等。

此阶段教师巡回指导,主要是提醒学生及时学习和学习方法,适当点拨指导。

此环节完成对子互查,第一次相互检查,若基本能达标,就不需要对学群学了,这主要针对很简单的问题。

下步直接进行第六环节展示反馈。

此过程教师设计导学案时要考虑到:

1、目标设置明确、实在2、学习过程精心设计

3、选择典型的材料4、保证充足的时间

5、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6、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目标达成(第一次)

1、对照导学目标,检查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2、若90%都达成,就进行第六环节展示反馈,若达成目标不到,就进行第五环节对学群学。

五、对学群学。

(对学后能达成目标就不再进行群学,若达不成目标再群学)

对学群学是生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争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对学”指两名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群学”指小组内不同程度学生的合作学习或具体指“学习对子”间帮扶学习。

对学、群学环节仍然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1.对学。

首先通过同层次学生的对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桌交流,根据自学提出的问题,同桌学生相互对话,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思考。

若还达不成目标,再进行群学。

2、群学。

群学即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科学分组(根据我校实际,最好是二人对子,四人小组):

(1)根据班级学生的人数、心理特点、知识基础、能力大小、男女性别、兴趣爱好,异质搭配;

(2)明确组内人员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3)由学习组长组织成员对照导学案,围绕问题,集体寻找答案,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组内充分交换意见。

对学、群学的过程,既是解决独学中存在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学群学对教师的要求:

(1)对学,基本上等同独学环节的要求。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小组学习问题的跟踪调查,并做好必要的问题记录。

(2)教师要合理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明确提出合作交流的要求。

(3)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接纳别人,培养和谐的团队精神。

(4)教师要不断监控小组活动,在学生遇到问题,思维受阻,或争持不下时,给予及时引导。

(5)师生共同讨论。

小组代表之间,或师生之间展开讨论,达到对问题深层次地理解。

六、展示反馈

组内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小展示”指小组内展示。

通过小组完成的,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

“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当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

(一)对学生的要求:

展示要体现“四性”:

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创生性。

从展示的内容上来讲,要展示共性度高的问题,或者易错点、重点、难点、焦点等问题;从展示的分工上来讲,要避免精英展示,增强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个体需要,增强自信心,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从展示的方式上来讲,要体现出师生、生生的交往,可以是疑难求助、质疑对抗、文本批判、合作表演、诗歌朗诵等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从展示的价值体现上来讲,包括学习的方法总结、规律探寻、学习的新发现、新思考、新感悟或新的成果展示等,这样就避免了展示不高效的情况,也真正体现出展示环节的必要性。

学生展示行为中要聚焦问题,避免“平行站位”;展示学生要提前进入预定位置;展示者准备要充分,尽量脱稿或半脱稿;展示要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展示者要充分运用展示艺术,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板书要迅速、工整规范。

听展者的站位要合理,前后由低到高,保证全员观看、听展;坐要端正,站要直立,要做到拥而不挤;听展要认真、不插嘴、不私下议论;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

展示者展示完后,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听展者主动质疑、补充要做到有抢有让、语言规范、简明扼要;进行对抗质疑时无需举手,可直接起立发表自己的观点。

听展者在补充评价时,要用第二人称,目视被评价者;不做重复、无意义评价,要积极发现优点,中肯指出不足;大胆鼓励个性化、创新性的观点表露,达到质疑对抗、文本批判、个性解读、创新生成的目的;被点评同学要认真对待他人评价,及时改进。

(二)对教师的要求:

对子内或组内小展示时,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各小组同学展示的情况;在备课中要针对有关问题做相关的预案准备,以便能应对突如其来的问题。

7、目标达成(第二次检测)

通过展示,交流讨论后,对照目标,若能达到目标,进入第九环节,若达不到,进入第八环节。

八、教师讲解(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教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而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

讲授法可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知识。

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讲述的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

学生是在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尝试了,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这时通过讲授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都将得到恍然大悟的快感。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讲授教学中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考虑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

把集体讲授和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打基础”与“发展特长人才”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要有艺术性教师讲授要富有吸引力,讲究情境创设,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要注意讲授生动活泼,方法多样,有情有趣,给课堂教学创造愉悦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得知识。

在讲授时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让学生通过直观图文、音像资料学习抽象的理论,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使用,板书可以是图表式、可以是线索式,可以由学生根据教学的进程,逐步完成,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对概念的梳理很明确。

教师必须讲究讲授过程中的语言应用、情境创设、悬念设置、应变的技能与艺术,具有开放、积极的、理性的心态,使自身讲授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使自身的讲授艺术得到进一步优化。

使讲授法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新教学中要注重“三讲四不讲”。

“三讲”为:

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知识点;对于“讲重点”的落实措施是:

(1)讲清知识的含义、结构、层次。

(2)讲清知识运用的方法步骤。

(3)强调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

“四不讲”指:

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能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与目标无关的不讲。

注:

一定要精讲、少讲,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包括识记、理解、运用的具体方法以及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9、当堂训练

目的:

1、根据教学目标,出示一组紧扣目标的题目,让学生口头训练或书面训练,做到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和知识的巩固。

做到“堂堂清”。

2、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习惯,减轻负担。

3、及时了解学情,快速进行纠正反馈。

要领:

1、课堂作业及纠正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

2、以课的本练习和习题为主。

注意练习题目的代表性、适度和适量。

确保学生下课前多数能完成。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分必做题、选做题。

有时可以有思考题。

4、像考试一样进行练习。

教师不辅导,学生不讨论。

保证学生聚精会神。

有问题留到课外辅导。

5、注意矫正学生的坐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做快的可以提前交卷,教师可以提前批改。

10、总结拓展(学会了什么和通过学习又知道些什么)

1、总结是对教学内容、学习方法集中,概括,明确的阐述,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简洁恰当的评价。

(1)课堂总结的内容:

梳理知识,总结方法,评价学生。

(2)课堂总结的原则:

提炼升华,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3)课堂总结的主要方式:

以教师为主的总结方式,以学生为主的总结方式,师生配合的总结方式。

2、拓展就是前后联系、左右拓展、提示迁移、指导建构。

是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得以不断地延伸和发展。

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的有效环节。

是以本节课的新知识为基础,但难度较大或已超出学生现有知识范围,而优秀学生又能自己解决的练习,目的是开发优秀学生的智力(此种练习并非面向全体,只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3、巩固训练(作业布置)

分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要有层次,有选择性,菜单式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