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237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0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五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科学电子备课材料

 

 

五年级上册

备课人:

丁晓霖

二零零四年九月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单元教材理解:

五年级开始学生们进入了高年级阶段的科学学习,一系列新的单元内容,为孩子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保证;本单元活动包括三个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的设计和观察、对秋冬季生物的观察和对动物栖息地的考察活动、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活动。

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贯穿了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学生们经历的一引起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创设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显得非常重要。

单元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本单元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能力目标:

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无机环境(阳光、空气、水、温度……)的关系,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

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控制实验获取事实的方法,用图画和文字记录动植物特征的方法,体验在实验过程中详细记录收集数据的必要性,经历进行简单实验设计的过程并运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

情感目标:

产生研究生物特征及其行为的浓厚兴趣;明白建立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需要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

学期考查表设计:

(可请学生互相讨论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科学学习的评价,说说自己前二年学习科学的情况,包括优点及缺点,教师作出相应的记录,学生共同讨论后把相关内容记录在书本上,以作评价表的考评之用;同时请学生对科学老师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余下时间还需要分好小组,落实组长,轮换当。

五年级科学课小组活动考评一览表

单元()姓名:

_____________

活动内容

活动材料准备

活动后成果评价

小组评价(小组合作

实验成果

参与程度)

教师评价(研究水平、描述能力、各种习惯)

优良中差

ABCD

 

 

 

 

 

 

 

 

 

 

 

 

(备注:

除了课内必须参与的科学活动外,一些课外自由设计的活动也可纳入此表格中,活动成果可在相应表格内注明,将作为评价成绩的补充。

五年级科学课外活动考评一览表

姓名:

_____________

单元

活动内容

活动材

料准备

活动后成果评价

自我评价(情感)

小组评价(习惯)

教师评价(能力)

A独立认真完成

B合作认真完成

C部分完成

D没有参与

E其它情况

A

B

C

D

第一单元

 

1、设计、制订种子发芽实验计划

2、记载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记录表

3、设计秋冬季生物观察记录表

4、记载秋冬季植物观察记录表

5、记载秋冬季动物观察记录表

第二单元

 

1、收集太阳的信息

第三单元

(备注:

除了课内必须参与的科学活动外,一些课外必须完成的活动均可纳入此表格中进行评价,要求携带活动成果请组长评价,也可请老师评价。

可在相应表格内注明,将作为评价成绩的补充。

 

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课题:

 

教学目标: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设计实验用的表格,记录需要提前准备的材料,如绿豆、记录表格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一、回忆过去。

(10分)

1、说说自己前二年学习科学的情况,包括优点及缺点。

2、请学生对科学老师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3、分发表格给每生,要求贴在第1页书上。

在说优点和缺点时学生自动进行归类,确立做得有特色的同学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互相评价中达成学习科学的良好习惯;在相互评价中了解同学的学习状况。

学生诚恳的反思将有力促进他们的科学学习素养。

二、展望未来。

(10分)

1、对表格进行评价内容的的讨论,请学生互相讨论应该就哪些方面进行科学学习的评价,教师作出相应的归类记录。

2、把学生共同讨论后的内容记录在书本上,以作评价表的考评依据之用。

分别从科学学习习惯、科学学习态度、科学探究能力展开讨论。

用回忆、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展开科学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素质。

要求一单元之前请小组长按排好小组活动的内容及材料准备情况,实验的情况可分抽查式考评、小组式考评进行。

三、分好合作小组。

(5分)

1、自愿原则、就近原则分好新的实验小组。

2、轮流原则确立小组长。

小组长态度明朗,责任明确。

考评表的设计需要小组长有坚持的品质。

可请学生自由讨论小组长轮流当的期限。

四、复习预习。

(10分钟)

1、有关植物我们开展了哪些探究活动?

2、本单元开始我们将开展哪些有关植物的探究活动?

3、一起记录本单元的一些重要课外活动,要求严格考核评价。

学生在考评表中填写相关内容。

组长考评。

教师可抽查考评某些学生,以促成考评表的考查督促功能。

板书设计:

 

材料准备习惯

倾听交流习惯

记录汇报习惯

A独立认真完成小组合作习惯

B合作认真完成持续研究习惯

C协作完成

D部分完成

E没有参与

F其它情况

 

教后反思:

分小组进行科学观察活动,在汇报前回顾一下探究活动中的注意点:

1、认真完成方案中确定的观察内容。

2、看看是否能有更多的新发现。

3、思考你观察到的事实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

4、完成本组观察任务后可以观察其他组的内容。

5、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一、引入(3分钟)

我们明白,科学研究要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

你会制订一份实验计划吗?

出示课题。

学生考虑制订计划前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

学会从问题着手进行深入的探究。

二、讨论交流(7分钟)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归纳学生所说的发芽的条件——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

2、讨论如何改变种子发芽的条件?

3、讨论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自由地说出种子发芽的条件及改变种子发芽条件的思路。

让学生明白在设计前还是要有一定的猜测基础的。

对学生说出的土、纸是不是会影响发芽应予以指正。

三、设计实验(10分钟)

1、设计实验的关键是什么?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水、温度、光、空气、养分),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内容。

2、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以说明,并请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选择实验方法时首先要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提出控制条件的方法,还要有对比实验,以确定控制条件的作用。

不同的条件猜测引发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必须让学生作好笔记,否则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仅仅是纸上谈兵。

四、写实验计划(8分钟)

确定研究的问题,尝试调整和平衡,使每个项目都有人进行研究。

按照不同的研究问题,尝试着写一份实验计划。

学生分别尝试着对不同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进行设计和对照。

(在讨论中明白设计实验的前提是选择实验研究的方法)

也可以请研究同类问题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五、整合后修改计划(7分钟)

有没有同学准备改变种子的空气条件和养分条件来研究两者的作用?

准备怎么研究?

修改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案。

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来不得胡闹,应该养成认真钻研的良好习惯。

板书

设计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研究的问题——实验方法

猜想的结果——

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对照的结果——

教后

反思

反思本节课内容的教学过程,我发现科学方法的引导还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1、让学生看书记载活动内容还不到时候,学生还无法从活动描述中提炼活动主题,要确立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更是显得主次不分,看来,还要求对活动的预先把握多作引导。

2、观察绿豆发芽实验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系统观察、有顺序观察、多元化目标观察、一元化目标观察,更要学会设计实验方案,需要学生有一个猜想、设计、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还得强调要有耐心的情感。

3、当学生提出影响绿豆发芽的因素有:

水、温度、光、空气、土壤、纸、养分等,教师应作相应的分析,告诉他们,土壤与纸的研究涉及到养分,其实应该设计到有土与无土的条件。

4、请学生思考:

让绿豆发芽实验仅仅是观察其发芽的过程吗?

仅仅以发了芽为终极目标吗?

应该是设计出不同环境,观察不同环境下发芽的情况,从而得出绿豆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5、在讨论过程中可引导学生:

想知道水是不是绿豆发芽所必须的条件,除了两个控制与非控制条件外,还可以设二个中间因素,即:

较正常水、少许水、很多水、没有水这样四种条件。

6、整个教学过程可简化如下:

研究问题、猜测、控制条件(有光为实验组)、不控制条件(无光为对照组)、进行控制的方法(强调要处于同处)、记载记录表。

相关资料:

种子发芽实验计划与实施——背景

发芽,另外一种说法叫做萌芽,是指一种新植物从种子开始生长的起始阶段。

种子是开花植物成熟的胚珠,它里面包含有胚芽和子叶,或者食物养分,它包含在一个保护性的种皮中。

种子一直保持休眠状态,或者暂时性的不活动状态。

直到外部条件适合植物的生长,种子开始植物生长的第一阶段——萌芽。

大豆种子的各个部分在左图中被显示。

 

 

  一些物理和化学因素决定着种子发芽的速度。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线、氧气和遗传结构。

其中一些因素是潜在的适合于实验的变量。

  发芽过程开始的第一个标志是种子因为吸收进水份而胀大。

然后种子外衣破裂开。

首先从种子中长出来的是胚的根部,叫做胚根,它向下长得非常快。

它长出很好的根毛,以吸收矿物质和水。

然后胚的茎向上成长,把它上面的种子的叶子或子叶拉到地面上。

对于威斯康辛速生植物,这些过程只需要短短的三天!

上图显示了这个生长过程。

 

课题:

2种子发芽实验

教材理解:

本课教材在前一课的背景下展开的,前一课是实验计划的设计,本课是在交流中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整理出实验计划的各项基本内容及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切实说清楚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动手配备实验装置,准备实验记录本,从而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

教学重点:

形成探究的情境,进行科学实验,收集科学事实。

教学难点:

在活动、观察和交流中发展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各小组准备绿豆,1份水,烧杯1只,一次性杯子、纸盒、纸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一、交流实验计划(8分钟)

1、请一个学生汇报实验计划,教师简要地按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实验方法的顺序在黑板上记录这个学生的发言。

2、请其它小组按照上述顺序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教师简要记录,做成与教材上一样的大表格。

学生互相发言,补充并完善实验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实验方案准备开始实验研究。

形成探究的情境,加强科学观察的前期工作。

务必请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发言同学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配备实验装置(15分钟)

1、反馈带来的材料与器材,准备用什么方法动手实验,请学生交流。

2、对照教材认识材料,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请学生思考:

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做?

3、明确实验要求:

确立实验组和对照组。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操作,在讨论中明确各步操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步步落实,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学生发言前先请他们回忆上节课的研究程序,把学生的发言和总结以箭头形式进行板书记载。

三、猜测实验结果(7分钟)

1、请学生猜一猜绿豆播种后到发芽,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2、猜一猜发生每项变化可能要多少小时,几天以后可以看到绿豆长出叶。

3、讨论猜测种子膨大的时间怎么算?

怎样及时发现变化?

学生可能会归纳出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

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

有什么依据?

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应予以指导,还可设计以下过程:

同一小组必须研究不同内容,下节课把不同小组研究同一内容的人组合在一起。

四、课外观察记录(5分钟)

1、阅读书上记录表,了解所需要的观察内容。

2、讨论说说需要怎样记录。

让学生在考评表的督促下进行课外观察,记录的相关内容下堂课汇报。

板书

设计

种子发芽实验

种子膨大

种皮破裂

出现根

长出叶

 

教后

整理

学生兴趣很浓,但是对于对照实验的要求设计还显得不够。

课题:

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会运用对比实验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准备:

实验记录表,考评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达成目标

教学后记

一、汇集资料(5分钟)

1、让学生说说记录到了哪些数据。

2、汇集各组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

看看收集的时间数据是否一样。

3、讨论数据为什么不一样,该怎么处理?

与做相同实验的同学交流:

实验组获得了哪些数据?

对照组获得了哪些数据?

在公开汇报时再次明确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

一生上台发言后,教师对其余3生作出大致的评价。

二、分析数据(20分钟)

1、各实验小组报告实验数据,每人在表格中做好记录。

2、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讨论数据不同说明什么问题。

3、综合说明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

以作业本为蓝本,让学生边说边记录。

可请一人为代表,其余作补充。

三、扩展和思考。

(10分钟)

1、观察学校周围的树,想想为什么同种树的生长状况会有明显不同,是什么不同的环境条件影响了他们的生长状况?

2、观察农田、菜地、苗圃里的植物,为什么要留有一定的距离?

学生在实验结果中明白植物的生长条件与发芽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扩展中让学生进行持续研究。

可请学生继续以绿豆为实验材料,观察不同的条件下绿豆的生长有什么不同。

四、总结。

(10分钟)

把我们的绿豆芽种到地里,能像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结出许多果实吗?

想想那些条件会影响它结果。

许多植物的生长状况都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会考虑到温度对绿豆生长的影响。

引出植物生长的条件也需要去探究。

有同学提出绿豆对养分有哪些需要也可去探究。

板书

设计

 

绿豆发芽的条件有(空气、水、温度)

绿豆生长的条件是阳光、空气、水、温度)

相关资料:

作物种子发芽率与发芽势

农作物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应混为一谈。

在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同时,也应该测定一下种子的发芽势,以便于合理的、准确的确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和播种深度,做到一次播种保全苗。

作物种子发芽率,是指发芽试验的终期,在规定的日期内全部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试种子的百分率,即发芽率(%):

规定日期内全部发芽种子粒数÷供试种子粒数x100。

计算作物种子发芽率规定的天数是:

玉米、麦类、谷子、大豆、向日葵作物为7天,高梁为8天,水稻、绿豆、花生等作物为10天。

作物种子的发芽势,则是指发芽试验的初期,规定的日期内正常发芽种子占供势种子数的百分率,即发芽势(%)=规定天数内发芽种子粒数÷供势种子粒数x100。

各种作物种子发芽势规定的天数是:

玉米、麦类、谷子、绿豆、向日葵等作物种子为3天;而水稻、大豆、花生等作物种子为4天。

课题:

4秋冬季的生物

教材理解:

本节内容应指导学生知道怎样去观察秋冬季生物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气候变化了,食物也变化了,动物的形态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几种生物在秋冬季的生活,了解气候环境怎样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怎样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2.学习跟踪观察几种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3.学习把植物、动物的生长变化和季节变化联系起来观察生物的生活。

教学准备:

观察秋冬季的生物记录表格(或班级内准备同样内容的大型表格)。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引入

由老师生动讲述春季、夏季里小毛虫、小树生长变化的故事,让学生说说以下问题。

(1)一年中气候怎样变?

(2)春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小毛虫从哪里来?

(3)夏天,小毛虫和小树是什么样的?

(4)从春天到夏天,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果小毛虫不变

2、说说我们对九月里的植物、动物有哪些了解?

(1)九月里,小树怎么样了?

蝴蝶怎样生活?

它还有嫩叶吃吗?

(2)冬天呢?

蝴蝶怎样过冬?

小树怎样过冬?

明年春天还有小毛虫吗?

(3)别的植物、动物怎样过冬?

九月里它们怎样生活?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临了,让我们去了解秋冬季里的动物和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3.观察秋冬季的生物。

(1)猜测这些植物、动物在秋冬季受哪些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怎样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

(2)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动物过冬的故事。

(3)我们可以选择哪些植物、动物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

(4)看教材上观察秋冬季生物的记录表,明确怎样观察、怎样记录。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确立需要观察的重点及观察内容,有关表格的设计可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完成,下堂课作为评价内容进行督促记录。

相关资料: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6266种,其中陆栖脊椎动物2404种,鱼类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总类的10%。

大熊猫、金丝猴、华南虎、褐马鸡、丹顶鹤、朱、白鳍豚、扬子鳄等百余种中国特产的珍稀野生动物,闻名于世。

毛色黑白相间的大型哺乳动物——大熊猫,体重可达135公斤,靠吃嫩竹和竹笋为生,目前只剩下1000余只,由于极其珍贵,已成为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志。

丹顶鹤,体长可达1.2米以上,身上覆盖着白色羽毛,头顶上长着一小块丹红色的裸露皮肤,在东亚地区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白鳍豚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淡水鲸类之一,1980年首次在长江捕获一头雄性白鳍豚,引起世界豚类研究界的极大兴趣。

    中国也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有3.2万余种。

北半球寒、温、热各带植被的主要植物,在中国几乎都可以看到。

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余种,水杉、水松、银杉、杉木、金钱松、台湾杉、福建柏、珙桐、杜仲、喜树等为中国所特有。

水杉是一种高大乔木,被列为世界古稀名贵植物。

金钱松产于长江流域山地,叶子簇生在短枝上,状如铜钱,春夏苍绿,秋天变黄,是世界五大庭园珍贵树种之一。

中国食用植物有2000余种;药用植物3000多种,长白山的人参、西藏的红花、宁夏的枸杞、云南和贵州的三七等,均属名贵药材。

花卉植物种类极多,“花中之王”——牡丹,为中国固有,它花朵型大、多瓣,色彩艳丽,被推崇为中国的“国花”之一。

从学生完成对秋冬季生物的观察记录表情况看,他们对观察内容的设计还显得比较粗浅,特别是对动物观察内容的设计更显得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可以这样处理:

1、把对秋冬季生物的观察讨论定位在植物的描述上,让学生在讨论时更详细些,更全面些,把目标锁定在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察上。

2、对秋冬季动物的观察可稍作引导,让学生明白,本单元的以下部分将会有重点地讨论如何研究动物。

3、为了将课外持续研究完全进行起来,教师有必要让全体学生起一个好头,如在作业本第3页上的表格就可以作为首次观察的完成目标,下节课给他们时间进行具体记载。

 

第二课时

 

 

 

1、同组长检查秋冬季生物观察记录表(植物观察表),并在课外活动评价表上作好比较评价。

教师抽查评价。

2、带领全班学生到校园内实地记录秋天植物的生长情况。

3、回到教室进行综合评价与讨论。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观察记录中很容量被一些小动物吸引,要求他们同时记录,如发现蜻蜓呀、捉到蜗牛呀。

相关资料:

自然保护区

自1872年美国首创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国家黄石公园以来,各国竞相效法。

据我国国家环保局1989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止1988年底,全国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606个,面积超过国土的3%。

1990年9月,国务院又批准建立我国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

至199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数量上又增加61个。

截止1994年,已有自然保护区762个。

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

北京濒危动物保护中心暨北京青少年动物保护教育基地是全国拥有野生动物品种最丰富的迁地保护中。

心。

这里有山地生态区、荒漠生态区、湿地生态区、森林生态区……。

这里饲养着许多“落难”的动物,它付了都有一段共同的遭人类捕杀的悲惨经历,如今它们自由地栖息在这新家园里。

保护中心有一处散布着十余块墓碑,这是灭绝动物的墓区。

墓碑上镌刻着一个个近百年内刚刚灭绝了的野生动物:

旅鸥、袋狼、巴厘虎、高加索野牛、冠麻鸭等等。

它们的覆灭无不是由于人类过度掠夺、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生存环境、打破生态平衡所致。

作为占据生物圈统治地位的人类已经意识到了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念的时候了。

课题:

5动物的栖息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鱼、蚯蚓的生活环境,了解这两种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建立人工栖息地做知识、材料方面的准备;

2.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资料,用科学家对待科学观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学准备

建立栖息地需要材料的记录表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