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9825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三上科学第一单元教案

1、水到哪里去了

〈〉()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3,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4、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这个过程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

1.想象水蒸发的过程,对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现象做出解释。

2、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比较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4.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2、意识到猜想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的科学方法。

3、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封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理解蒸发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分析凝结现象,解释塑料薄膜上出现小水珠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三杯常温水,橡皮筋一根,塑料薄膜一块

老师准备:

1.先倒一杯200毫升的水,再把黑板擦干净。

2.湿毛巾(不要有太多水分)、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有几个水分子是后贴上去的,可以摘下来)

【活动过程】

一、聚焦

1、小魔术:

烧不坏的手帕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

大家看这是一块普通的手帕,我把它在魔水中泡一下,再拿出来,用火点燃。

大家猜一猜,手帕会被烧坏吗?

(火熄灭后,让学生检查手帕是否完好无损。

问:

手帕为什么烧不坏呢?

2、大家都猜手帕烧不坏与水有关。

那我们就来研究水。

水还有哪些形态?

(课件展示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水)

二、探索

1、用湿毛巾在黑板上板书“水”字,请大家观察这个水字有什么变化?

你认为水到哪里去了?

板书课题(学生猜想)

2、生活中像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们能举几个吗?

(学生举例)出示课件水干了的现象。

3、黑板上的水、衣服上的水,地面上的水以及大家所说的这些地方的水都跑到哪里去了?

(空气中)变成了什么?

水慢慢飞到空气中变成了一种气体,叫做水蒸气。

4、下面我们来用实验证明我们的解释。

(1)、向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里加入等量的水,标出水的高度。

(2)、用塑料薄膜盖好其中一个杯口,并用橡皮筋固定。

另一个不盖。

(3)、把它们放到通风和向阳的位置。

(4)、2-3天后,观察两个杯子中水量的变化。

三、研讨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

依据是什么?

(1)、虽然我们看不见,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水是怎样变成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呢?

闭上眼睛想象。

(2)、老师这里有一幅漫画形象地表示出这一过程。

(出示水变成水蒸气的漫画演示)水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些微粒在水中不断的运动。

靠近水面一些淘气的微粒就会跑到周围的空气中,就像这样一个一个跑出去的。

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画箭头)叫做蒸发。

(3)、像刚才黑板上的水变干蒸发了,我们可以说黑板上的水蒸发了,那玻璃上的水会蒸发吗?

地面上的水会蒸发吗?

敞开的杯子或盆里的水会蒸发吗?

江河湖海里的水会蒸发吗?

还有哪些地方的水会蒸发?

(小结:

只要有水存在,蒸发现象无处不在。

2、你在透明塑料盒子中看到了什么?

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1)老师来做个演示实验。

这是三杯相同温度同样多的常温水,在三个蒸发皿里分别倒热水、常温水和碎冰块,同时把三个蒸发皿分别放到杯子上方,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三个蒸发皿的底部有什么?

(注意不要烫到手)

(2)指名到前面摸一摸,汇报观察结果:

你观察到了什么?

(3)这里的水珠是从哪儿来?

水蒸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的?

(4)小结:

当水蒸气的微粒遇到较冷的杯底,就像我们同学在很冷的时候抱在一起一样不断地抱成团,几千亿几万亿颗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

水蒸气冷却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3、水蒸发后变成了什么?

那教室里有水蒸气吗?

(用手指一指,问:

这有吗?

哪儿有吗?

也就是说水蒸气就在我们教室每一处的空气当中。

)还有哪些地方有水蒸气?

{操场上有水蒸气吗?

家里有水蒸气吗?

概括的说水蒸气是无处不在的。

4、既然水蒸气就在我们身边的空气当中,大家仔细看一看,你看见水蒸气了吗?

你觉得水蒸气是什么样的?

(可以用多种感官)。

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水蒸气的特点?

5、出示维恩图,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水蒸气

 

四、拓展

解释:

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和水蒸气的有关知识,你能说一说水和水蒸气有什么关系吗?

六、课后延伸

1、蒸发给我们的生活带了很大的方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不便。

家里经常有水果,放久了,水分会怎样?

变干了,这个时候还好吃吗?

马上就要播种了,这是如果土壤里的水分都蒸发了,种子还能发芽吗?

大家课后思考,我们要怎样利用蒸发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2、了解雨雪霜露等自然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板石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看不见

(时刻)蒸发无色无味

 

板书:

水蒸气

(液体)(遇冷)凝结(气体)

无处不在

 

2、水沸腾了了

〈〉(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学习难点】

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学习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习流程】

一、聚焦

1、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

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清楚一些。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探索

1.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

讲解:

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

《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

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识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

1).介绍:

三角架、石棉网、烧杯

2).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A、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

在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最好要盖两次,不可用嘴去吹灭,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给物质加热

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A.手拿着温度计的上端,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B.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C.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教师要边讲解边示范,也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或是视频播放来进行讲解。

4).安全教育

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时要注意安全教育。

用课件出示书中的提示:

A.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B.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

C.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D.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仍然是很烫的,不要用手触摸。

三、研讨

1.实验一:

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1).出示:

(活动手册表格)

1、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时间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

温度计的示数

水的变化

2).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师生总结

水在没加温时是常温,当水温上升到100摄氏度时开始沸腾,继续加温则水的温度保持在100摄氏度不变。

2.实验二:

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出示:

(活动手册表格)

2、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

水沸腾水沸腾时水沸腾时

时的温度水中的现像水面的现象

1).先进行猜测,然后每组在实验时填写一份活动手册里的记录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

4).师生总结

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摄氏度;水中有很多气泡上升;气泡在水面破裂逬出水花,水面的水会不停翻滚;水面上会有大量的水气飞向空中。

四、.讲解

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正常大气压下为100℃)温度计100摄氏度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2.水变成水蒸气后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呢?

教师演示:

将套有排空气体的塑料袋的漏斗放在沸腾的水面下,观察袋子的变化。

(水蒸气将袋子鼓起)

1).说明了什么呢?

2).讲解:

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师生共同总结)

 

3、水结冰了

< >(     )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水结冰了»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2、过程与方法:

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

【学习重点】

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学习难点】

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学习准备】

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冰块、试管、自来水、水温计

【学习过程】

一、冰的观察

1、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

2、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和水为什么结成冰了。

板书:

水结冰了

3、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的观察冰,及时把冰的特点记录在P9的维恩图中,同时要注意手小心被冰冻坏。

4、学生观察后汇报交流。

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

6、学生比较后汇报。

7、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

二、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

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2、指导学生阅读书P8,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

(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约四分之一的清水,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2)、将装有清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了食盐)的容器中,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3)、温度计插入水中的位置保持不变,等待试管中的水结冰。

(4)、当试管中的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5)水完全结冰后,在试管上标记冰柱的高度。

3、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主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

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冰还是水吗?

5、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

三、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

水(液态)冰(固态)

2、现在知道为什么冬天有时候河里会结冰了吗?

回家也自己去做一块冰。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凝固

凝固

低于0℃,水结冰,

板书:

水(液态)冰(固态)

水结冰过程中,要放出热量。

4、冰融化了

< >(     )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冰融化了»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

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

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成冰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学习重点】

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学习难点】

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学习准备】

烧杯,温度计,记录表,可封口的小塑料袋,冰块。

【学习过程】

一、观察冰的融化

1、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

2、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

板书:

冰融化了

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

说一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分组观察体验:

取一小块冰,用吸管不断地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观察冰块的变化,说一说冰块融化的原因。

4、请大家一起看书P11,观察记录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1)、取一个结冰的试管,在冰面处做上标记,把试管浸在热水里,观察冰融化的过程。

(2)在冰完全融化后,在水面处做上标记,比较冰和水的体积。

3、学生介绍观察方法,师生共同补充。

4、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

5、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

二、加快冰的融化

1、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

2、学生预测方法。

3、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

4、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

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

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

6、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冰在融化过程中状态发生了变化?

三、拓展延伸

熔化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

冰(固态)水(液态)

2、比较水、水蒸气、冰的相同和不同,并用箭头表示它们的转化关系。

(学生在活动上册上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在不同的条件下,冰融化的快慢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淇淋哪一个融化得更快一些?

板书设计:

4、冰融化了

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5、水能溶解

< >(     )

【学习内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水能溶解»

【学习目标】

1、科学概念:

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学习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学习难点】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习准备】

分组实验:

装30毫升水的烧杯、筷子、小勺、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开瓶器、注射器。

【学习过程】

一、聚焦

1、把食盐放入试管水中振动,观察食盐会怎样?

认识溶解

2、说一说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

3、如果我们把食盐一直不断地加入水中,它们会继续溶解下去吗?

二、探索

1、学生观察:

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提问:

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

(学生完成活动手册)引导实验设计:

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交流完善实验设计。

(1)、在两个透明玻璃杯中分别放入50毫升清水。

(2)、分别取大约20克食盐和小苏打,再把它们平均分成8份。

(3)、取一份食盐,加入一个盛水的杯子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在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

(4)、按同样的办法,将小苏打一份一份的溶解,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5)、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在50毫升水中的份数。

4、组织学生实验:

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

三、研讨

1、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

多少份小苏打?

2、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3、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的实验时,要一份一份的加入?

四、随堂验收

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强?

五、课堂小结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六、布置作业

拓展:

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看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怎样?

七、板书设计4、水能溶解

食盐X份强

小苏打X份弱

6、加快溶解

<>()

【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三年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加快溶解»

【学习目标】

科学知识:

会溶解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即物体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习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学习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学习准备】

教师准备:

量杯一个,玻璃杯4只、竹棒一根、热水、冷水、维生素B21颗。

小组准备:

玻璃杯6只、搅拌棒1根、30毫升冷水、热水若干份、食盐6份、水果糖1份、记录纸1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

老师倒了一杯冷的纯净水,放入了一颗水果糖,想请同学帮我试试够甜了吗?

(请一学生试喝。

预设:

不甜或没有味道)水中放入了糖,怎么会不甜呢?

(糖还没有溶解),

2、请大家帮老师想想办法,让我能较快喝到香甜的糖水。

3.教师板书:

搅拌、加热(热水)、捣碎……

4.师: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是不是你们的这些办法真的有效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溶解的快与慢。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等方面的准备,自然进入研究状态】

(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1、以搅拌实验为例,探讨实验方法。

①师:

我们都知道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前奏,我们已经踏出了非常精彩的一步,但是,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吗?

有效的吗?

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做一回小小的科学家,来亲自验证他们,我们先来验证第一个猜想:

搅拌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食盐,你准备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搅拌能加快溶解?

大家思考一下。

(引出对比实验)

②(师生共同讨论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师:

其实我们的科学书上对这个实验做了专门的讲述,就大家翻开书本16页,好,带着我们刚刚讨论的结果,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课文中第二自然段,从这里找出实验有哪些相同的条件,还需要什么不同的条件,找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填写实验报告单。

现在开始,记录员以简单的文字记录讨论结果。

   实验记录单一

研究问题

搅拌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的猜想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溶解程度

搅拌快

不搅拌快

研究结论

搅拌(能/不能)加快溶解

③(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记录结果。

相同的条件:

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温度相同、同时放盐、观察时间相同

不同的条件:

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④师:

好了,这个实验我们已经设计好了,在动手之前,老师要送给大家几个实验提示,我们一起将它读一遍。

实验提示:

1、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2、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记录表一;

3、请实验操作时动作轻、声音小,勤思考;

4、注意实验安全。

(生齐读。

⑤师:

好,小科学家们,按照我们刚才的实验方案严格控制条件,开始小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⑥得出结论:

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2、分别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溶解”与“捣碎能否加快溶解”实验

(分组选择感兴趣的因素进行探究,“热水能否加快物质溶解”,溶解物质是食盐;“捣碎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溶解物质是VC片)

①师:

在实验前,老师还是想请同学们设计一下,你们准备怎么来验证你们的猜想,然后你要完成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并且把它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二中。

(小组讨论填写实验记录单二)

实验记录单二

研究问题

热水能否加快物质溶解

捣碎能否加快物质的溶解

我的猜想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溶解程度

热水快

冷水快

捣碎快

不捣碎快

研究结论

热水(能/不能)加快溶解

捣碎(能/不能)加快溶解

②(学生汇报记录结果,教师进一步完善)

师:

大家注意到没有,我们填的两张记录单中,不同条件有几个?

生:

一个。

师:

为什么只有一个?

如果不同的条件多了,这个实验还公不公平,而且我们就不知道这个溶解的快与慢究竟是哪个条件引起的,对不对?

所以我们做实验的过程中要严格的控制自己的条件。

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④得出结论:

加热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捣碎能加快物质的溶解

⑤师:

我们的实验都完成的非常好,我们通过三个实验,搅拌、加热、捣碎都能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通过的是什么实验?

生:

对比实验

师:

并且在实验中我们找出了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而且对比实验的不同条件只能有一个。

【设计意图:

以搅拌实验为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在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互助意识的培养。

(三)、结合生活、拓展探究

师:

看大家做实验这么认真,老师奖励每人吃一颗水果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