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49567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docx

一上科学第34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用大脑思考

第7课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脑会对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猜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猜测活动,感受大脑的思考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世界产生好奇,乐于动脑思考。

教学重点:

学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提出问题,大胆猜测答案。

教学准备:

课件、碰碰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点击画面一:

鸡大婶开商店。

师:

鸡大婶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商店里的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常多。

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鸡大婶经过仔细的计算,算出店里应该还剩下这些商品。

2、点击画面二:

商品清单。

二、进行侦破。

(一)猜测。

1、师:

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

引导学生说出有人拿走了。

2、师:

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

白天店里还拍摄到了一段录像,一起去看看吧!

3、师:

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怎么办呢?

想想警察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

找线索。

4、师: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三、学习新课

1.学会提出问题:

你看到了什么?

为会么会这样?

蒲公英的种子为会么要飞?

菜叶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孔洞?

两只小狗为什么强弱不同?

2.小结:

我们要会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学会大胆推测:

谁破坏了蜘蛛网?

4.雪地上有动物的脚印,发生了什么事?

5.完成活动手册第7页。

6.学会猜测与验证:

玩碰碰球。

三、拓展师:

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四、总结

师:

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

今天我们做了小侦探,学会了推断,找证据,得到答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生活的有心人,继续你的小发现。

板书设计:

做个小侦探

发现问题

推测原因

用脑思考

第8课暗箱里的秘密

1、教学内容

如果说上一课是对眼前看到的事实进行猜想,那么本课就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内部进行猜想,并引出暗箱的概念。

第一个活动,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这是从感知现象入手,知道打不开的山洞就是一个暗箱。

第二个活动,判断暗盒里的障碍物在什么位置,这是来具体认识一个暗箱,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收集里面的信息。

这个活动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在活动过程中,当意见不一致时认真听取同伴的意见,猜想要有理由不能瞎猜,实验要多做几次,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第三个活动,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解暗箱的事例,人们就是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了解暗箱里的秘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什么是暗箱的认识,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2、教学目标

通过猜想兔子在土山中的逃跑路线,认识什么是暗箱。

通过阅读,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暗箱。

猜想暗盒里的情况,知道一些解暗箱的方法。

在解暗箱的过程中,如果意见不一致,需要交流、磋商、重新取证。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猜暗盒里障碍物的位置。

难点:

使用多种方法,体察小球滚动旧时暗盒里的状况。

4、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暗盒。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师:

我们学过观察,学过猜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让我们把观察和猜测结合起来。

 

二、学习新课 

1看图猜测:

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的逃跑路线。

 2.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

3.小结:

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这就是暗箱。

 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暗箱。

4.解暗箱活动。

 

(1)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

 

(2)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教师指导看图27页,并进行相关的讲解。

(3)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

(4)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

 

(5)玩游戏“我是小医生”

小组成员之间用听诊器来分别听听同伴的心跳,感受当医生的乐趣。

5.小结:

依靠信息进行猜测和判断。

 

三、总结与拓展 

1.你学会了什么?

 2.他们都在解“暗箱”。

板书设计

暗箱里的秘密

信息

猜测

第9课树叶变黄了

1.教学内容

本课以前两课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这一话题,让学生经历一次初步的科学探究过程。

第一个活动,从关注身边的树叶变黄的现象入手,交流自己的发现。

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个活动,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列出了银杏树叶变黄的四种可能的原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初步的猜想。

第三个活动,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

因为猜想不一定正确,所以要有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二步。

寻找银杏树叶变黄的证据有三种方法,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种。

当然在活动过程中要和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三步。

在此探究活动中,仍然需要学生有依据地表达想法,以促进学生思考。

2.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能说出家乡的一些落叶树。

通过猜想与验证,知道银杏树叶是从弧形的地方开始慢慢变黄的。

猜想树叶变黄的过程,并选择一种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

对树叶变黄的渐进过程进行合理猜想。

难点:

收集落叶进行排序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4.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材料:

绿叶、没有全黄的树叶。

教师材料:

课件、树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秋天到了,你们家乡的哪些树叶在变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树叶变黄了》。

二、新课

(一)猜想与寻找证据

1.出示银杏叶

2.这是什么树的叶子?

变黄了吗?

3.那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银杏树的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

从一片全绿的树叶开始,什么位置开始变黄的?

一直到最后全面变黄?

(其他同学的想法呢?

是不是还有这种可能性……

4.老师这里有4种可能性,你会选择哪种想法呢?

(学生表决)

5.这是你们的猜想(板书),同学们你们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

你的这些方法就是为你们的猜想寻找证据(板书)

6.引导观察树叶:

你们想从银杏树上去寻找证据,对不对?

银杏树上好多树叶,我们全都观察吗?

我们观察怎么样的树叶呢?

就观察一片吗?

还可以观察什么样的树叶?

范围再大一点的。

可不可以摘下来观察?

我们都是爱护小动物植物的孩子,不要摘不要摇晃(PPT)那叶子在上面,你怎么才能把观察到的树叶记录下来呢?

画图。

画图是一种非常好的记录方法,而且科学家们为了更好记录,还准备这样的叶子。

7.老师今天准备了很多这样的叶子,你们想不想要?

认真上的小朋友,每人都有份。

8.我们画了好几片叶子,那么多,会乱,怎么办呢?

怎么办我们才能更清楚知道怎么黄的。

或者说,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先画全绿的,然后再画有点变黄的,然后……这个方法我们就叫(排序)

还可以观察落叶,你收集什么样的落叶来观察?

全绿的?

全黄的?

9.那么落叶,风一吹就乱了,那我们可以怎么观察呢?

粘贴,排序

10.科学家还会把落叶制作成精美的标本,这样就可以长期保留了。

(二)实践操作

1.今天老师为了便于同学们去寻找证据,所以老师特意为同学们准备了秋天的银杏树叶的照片(出示若干叶子照片)你能从中找到证据吗?

引导学生参加活动,要求参照实验要求找(出示实验要求PPT)

学生实验

师生交流

2.刚才我们小组寻找合适的树叶进行排序,是不是把老师发的树叶全都排进去?

3.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选的是否合适,排的顺序是否合理?

(是不是认同)

现在你们能发现银杏树叶是怎样慢慢变黄的吗?

出示“中间向边缘”是不是这种?

刚才的猜想哪种更合理?

(三)总结拓展

1.今天我们发现了银杏叶秋天慢慢变黄的秘密,你还记得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猜想—寻找证据

2.其它树叶是怎样变黄的呢?

和银杏树叶一样吗?

3.活动:

观察、收集校园里其他树叶子,看看它们是怎么变黄的。

4.完成活动手册第9页。

(三)总结

师:

科学不能只靠猜想,要经过验证,得出正确知识。

板书设计

树叶变黄了

观察发现猜想

收集证据验证

第四单元用双手创造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搭棚子活动体会用双手可以创造;

2、通过举例子体会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丰富的物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用双手可以创造,乐于创造创新。

教学重点:

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

教学准备:

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我们春游的时候,在游乐场看到的景物和在野外看到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学生观察和区分各种各样的人造物品和自然物品,并进行归类,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各种各样的人造物组成了人工世界,各种各样自然物的集合就是自然世界,由此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神奇和人工世界的伟大。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

1.看资料:

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

2.交流后汇报。

让学生根据各种典型物品的图片,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再让学生在教室里和校园里寻找,区分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给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归类,在人造物上寻找人工痕迹。

给出一些人造物和自然物相互融合的图片和物品,如深林中的小路,屋顶上的植物,或者自然世界中一些类似于人造物的自然物,如风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像”等,观察、比较、区分。

3.小组活动:

取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小组合作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

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总结与拓展

1.看课本第34页,了解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

2.你再举几个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吗?

3.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相互评价。

4.环保教育:

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对人类的生活带什么影响?

小结:

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但是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来于自然

保护自然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科学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

发现衣食住行的变化。

课件、碾米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

导入:

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板书课题:

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教学研讨

活动一:

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1.看图讨论: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

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教师简单介绍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背景情况(见参考资料)

3、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

活动二:

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衣、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1、通过古代人和现代人使用不同的工具完成同样的任务,如现代人使用钢笔、圆珠笔、铅笔写字和古代人使用毛笔、用刀或针刻字,来体会和比较古代人和现代人生活的不同。

2、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进行一一对比。

在对比的时候,关注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舒适、方便、快捷这些方面的感受。

3、观看《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古画,从古画上了解古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4、观看视频《上帝也疯狂-1》片段,通过了解现代非洲原始部落人的生活,推测古代人的生活状况;

5、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巴黎时装秀》等视频片段了解现代人的衣食住行情况。

6.小结:

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讨论: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活动三:

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了解米粉可以做成哪些食品。

1、让学生先后用不同的工具碾碎大米,碾碎的顺序是研钵(擀面杖)、石磨和电磨,让学生在分别用不同工具碾米的过程中,体会现代科技工具的优越性。

(使用电动粉碎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特别注意安全。

一般情况下,由教师操作比较适宜,或由教师帮助学生来操作。

2、观看磨豆腐、舂米或榨油的视频,了解原始农业的一些技艺,以及现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高效和方便。

3、谈活动感想:

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

米粉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食物?

三、总结与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

问问长辈,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板书设计

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服

食物越来越好

住房

出行

12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推重物的对比活动,体会轮子的省力作用。

2、阅读轮子发展史,了解轮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3、做小车,学会给小车安装轮子和吸管轴套,发现轴套的作用,体会动手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轮子的作用和发明过程。

教学难点动手制作小车。

教学准备轮子、小车配件包、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

今天老师想把这个黑板挪到右边,谁来帮助老师?

(问题设置的很随意,学生没有丝毫准备。

老师有意挑选了两名大个子且强壮的男生)

2、两名男生把教室前边的大黑板从左边抬到右边。

(两名同学吃力地极不容易地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了任务)

3、有没有一个省力的方法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试试。

4、教师为小黑板装上轮子,再让学生推一推,看看省不省力。

5、教师小结:

原来轮子还有这样大的作用。

6、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轮子的故事。

二、探索发现

1.读一读轮子的历史。

2.讨论:

从古至今,轮子有了哪些改变?

3.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4.评价活动手册。

三、活动三:

给小车安装轮子。

1、教师指导:

可以先让学生直接固定轮子在车身上(不带轴套),发现小车滚动不快,且方向不容易控制;再提供两根吸管,让学生用吸管改进自己的小车,想办法让小车的车轮转得更加灵活:

2、具体步骤:

第一步,剪取适当长度(比车轴略短)的吸管;

第二步,将吸管固定在车身的合适位置;

第三步,将车轴穿过轴套,安上轮子;

第四步,进行调试和改进。

3、学生分小组合作,按照步骤给小车安装轮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相机指导。

4、展示,评价

轮子是否对称?

位置是否恰当?

轮子能否转动?

滚动过程中能否保持方向的稳定?

5、拓展:

轮子还能应用在哪里?

6、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7、评价活动手册。

三、课堂总结

1.师: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轮子的故事

省力

广泛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