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251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1 大小:40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1页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1页
亲,该文档总共1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1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docx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江苏统计局

南京经济结构研究

引言

南京既是国内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又是位居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各产业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巨大,融合进国际行列能力较强。

进入21世纪以来,南京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显著变化,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自主增长动力增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目前,保持合理并有效的经济结构,将是南京提高经济竞争力的主要任务,也是当今经济竞争致胜的法宝。

本报告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来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回顾和研究,为“十一五”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南京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经济结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的总和;狭义的经济结构则专指产业结构,它主要从资源配置的效率角度,研究全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产业及其关联性。

本报告主要依据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南京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及存在问题,对下一阶段结构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就如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出了对策建议。

方法简介:

本课题采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经济结构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将客观数据融入数学模型,通过多种数学模型的分析,得出了较客观、科学的分析结果,并运用回归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一些重要产业及行业指标进行了预测。

通过分行业以及和国内外先进地区及城市的对比分析,对南京经济结构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主要用到了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灰色预测法等常见的多元统计方法和计量模型,并运用SPSS、STATISTICA、DPS和EVIEWS等常用统计软件和计量软件进行分析。

内容阐述:

一、产业及行业结构分析

本部分从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变化及其影响,主导产业及优势产业的分析等来描述南京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南京产业发展中总体优势和劣势,各行业发展的特点。

本部分采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选用一些综合指标和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对比分析,对南京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所有制结构分析

本部分阐述了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发展过程,依据所有制形式多元化、产权形式灵活化、市场壁垒合理化、经营领域分工化、经济发展合作化五个原则,建立了所有制结构评价指标体系。

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运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南京所有制结构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

三、规模结构分析

本部分主要分析了南京的经济规模结构,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对南京企业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做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此外,还对南京地区经济集中度以及各产业和行业的集中度进行了分析,对南京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四、就业结构分析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南京各产业就业现状、就业特点,运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法将南京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了比较,并采用了灰色预测模型对主要行业今后几年的就业人数进行了预测。

五、需求结构分析

本部分着重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南京的居民消费需求变动态势,对近年来南京城乡居民的消费状况进行动态分析,进而总结出南京城乡居民消费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借助回归分析法,分析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出了GDP、消费和投资具有共同的发展趋势。

六、经济结构的总体评价

本部分将南京经济结构的总体竞争力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总结南京经济结构优势和所存在问题的同时,对南京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产业及行业结构分析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中,总量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状态,总量和结构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两个变量。

研究产业及行业结构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主流产业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产业政策援助理论以及产业布局理论在内的相关理论。

西方主流产业结构理论从总体上看,其基本研究倾向和主线一是以“国家”为分析单位,着重点放在一个国家内的产业结构变动上;二是以若干国家为分析样本,通过国别间的比较研究,考察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标准模式和共同演化趋向。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在“两大部类”范畴内进行相关研究;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主要在“经济结构”范畴内进行相关研究;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在“产业结构”范畴内进行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研究进展大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演进规律分析;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和评价方法分析;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单项或多项因素与结构变动的关联分析;若干国产业结构的国别分析,以及世界或亚太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应有的对策等等。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指出,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这说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因此,开展南京经济结构的分析,对研究今后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从其经济总量(即GDP)进行研究,还要对其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进行分析。

产业结构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结构是作为经济结构来使用的,而狭义的产业结构仅指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形态的对比,包括产业之间的关系结构和产业内部的行业关系结构,在本报告中采用其狭义的概念。

按国际上现行的产业划分原则,我国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将产业分为三大部分,简称三次产业。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经济持续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2005年全市GDP为2411.11亿元,是1990年的13.7倍。

从产业结构方面考察,2005年南京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

3.3%、49.8%、46.9%,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即二产比重最大,三产比重次之,一产比重最小,见图1-1)。

图1-12005年南京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图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八五”以来南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均超过14%,2005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均突破1100亿元,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的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和健康发展。

1990-2005年南京三次产业的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如表1-1所示:

表1-11990-2005年南京三次产业增加值状况

年份

增加值(亿元)

占GDP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

17.26

96.03

63.23

176.52

9.80

54.40

35.80

1991

17.89

107.33

77.15

202.37

8.80

53.10

38.10

1992

19.94

142.12

101.61

263.67

7.60

53.90

38.50

1993

25.28

191.67

138.30

355.25

7.10

54.00

38.90

1994

34.85

248.26

189.06

472.17

7.40

52.60

40.00

1995

44.97

297.46

242.16

584.59

7.70

50.90

41.40

1996

45.93

339.49

297.36

682.78

6.70

49.70

43.60

1997

49.85

379.86

344.07

773.78

6.40

49.10

44.50

1998

51.72

406.18

392.34

850.24

6.10

47.80

46.10

1999

53.53

432.86

451.50

937.89

5.70

46.20

48.10

2000

57.56

491.87

524.11

1073.54

5.40

45.80

48.80

2001

61.94

544.66

611.91

1218.51

5.10

44.70

50.20

2002

65.73

610.65

708.76

1385.14

4.70

44.10

51.20

2003

69.51

802.24

819.02

1690.77

4.10

47.40

48.50

2004

75.27

1003.99

987.92

2067.18

3.60

48.60

47.80

2005

80.04

1200.28

1130.79

2411.11

3.30

49.80

46.90

(数据来源:

南京“十五”资料汇编)

由表1-1可知,从1990年至2005年,南京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1)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

1990年南京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26亿元,到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上升到80亿元,年均增长5.7%。

而从所占GDP比重来看,南京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降低的趋势。

从1990年的9.8%逐渐下降到2005年的3.3%,平均每年下降0.4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增加值飞速增长,所占GDP比重先降后升。

1990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6.03亿元,2004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03.99亿元;2005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215亿元,比1990年增长752.2%,年均增长14.3%。

从所占GDP比重来看,从1990年至2005年,具体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2002年,比重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54.4%下降到2002年的44.1%,平均每年下降0.86个百分点;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2005年,比重逐步上升,从2002年的44.1%上升到2005年的49.8%,平均每年上升1.2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经历了连续增长后,近三年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1990年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3.23亿元,到2000年超过五百亿元,达到524.11亿元,比1990年增长378.4%,年均增长15.3%;到2005年超过1000亿元,达到1118亿元,比1990年增长807.4%,年均增长14.8%。

从所占GDP比重来看,从1990年至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变化同第二产业一样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但趋势相反:

第一阶段是1990年至2002年,比重不断上升,从1990年的35.8%增加到2002年的51.2%,平均每年上升1.3个百分点;第二阶段是2003年至2005年,比重逐步下降,从2002年的51.2%缓慢下降到2005年的46.9%,平均每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图1-21990-2005年南京各产业增加值变化图(单位:

亿元)

由图1-2可知,1990-2005年,南京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三产业的增加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总量远远低于第二、三产业。

从1990年至199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一直高于第三产业,从1999年至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加快,超过第二产业,从2004年至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又超过了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的结构随着增加值的变动而相应变化,(见图1-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交替上升。

1990-1998年,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1999-2003年,第二产业比重小于第三产业,呈现“三、二、一”类型。

但在2003年以后,南京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实施“工业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第二产业发展进一步加速,其比重再次超过第三产业。

1990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分别为9.8%、54.4%和35.8%,第二产业比重比第三产业比重高18.6个百分点;到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是3.3%、49.8%、46.9%。

图1-31990-2005年各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单位:

%)

2、与其他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为更好地对南京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我们选择了副省级城市作为比较对象,对各产业的增加值及各产业的比重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1-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1)从生产总值总量分析看,南京目前处于中上水平

由表1-2中数据可知,2005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为2411.11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于第6位,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广州、深圳、杭州、青岛、宁波。

虽然排名比较靠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南京与广州、深圳两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排在前两位的广州、深圳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154.23亿元和4926.9亿元,而南京仅为2411.11亿元,不及这两个城市的一半。

从各产业的增加值来看,南京除第一产业的排名比较靠后外,二、三产业分别位居第5、6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样不及广州、深圳的一半。

上述现象说明南京经济规模虽然处于所有副省级城市的中上水平,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2)从各产业增加值比重分析看,南京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2005年南京第一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仅为3.32%,排在第12位;第二产业比重为49.78%,在所有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6,排在前5位的城市分别是宁波、厦门、青岛、深圳、杭州,它们的比重分别是54.89%、54.87%、52.49%、52.48%、50.87%,可以看出南京第二产业比重与排名前5位的城市差距不大;南京第三产业比重为46.9%,排在第8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城市有3个,分别是广州、西安、沈阳,比重分别达到57.79%、52.2%、50.45%。

表1-22005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结构状况

城市

各产业增加值(亿元)

GDP

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南京

80.04

1200.28

1130.79

2411.11

3.32

49.78

46.90

大连

183.33

996.06

972.84

2152.23

8.52

46.28

45.20

青岛

178.33

1396.25

1121.24

2659.82

6.70

52.49

42.15

宁波

132.26

1344.46

975.59

2449.31

5.40

54.89

39.83

广州

130.22

2045.22

2978.79

5154.23

2.53

39.68

57.79

深圳

10.36

2580.82

2335.72

4926.9

0.21

52.38

47.41

厦门

20.96

552.29

433.33

1006.58

2.08

54.87

43.05

哈尔滨

299.9

646

884.5

1830.45

16.38

35.29

48.32

沈阳

126.3

906.3

1051.5

2084.1

6.06

43.49

50.45

西安

67.47

539.61

663.06

1270.14

5.31

42.48

52.20

武汉

109.57

1019

1109.43

2238

4.90

45.53

49.57

成都

182.05

1006.5

1182.21

2370.76

7.68

42.45

49.87

长春

180

786.4

712.07

1678.47

10.72

46.85

42.42

杭州

148.21

1496.94

1297.5

2942.65

5.04

50.87

44.09

济南

134.34

864

878.27

1876.61

7.16

46.04

46.80

(数据来源:

相关城市统计局整理提供)

(二)主要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1、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状况分析

(1)工业结构分析

工业总体状况分析

第二产业中的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构成了工业。

2005年南京工业增加值为1043.18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43.3%。

目前,南京工业仍处于重工业发展阶段,2005年全市规上工业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5:

29,相差24个百分点,从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间,轻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5倍,而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4倍。

根据南京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2004年南京拥有高新技术产业相关企业471家,从业人员106684人,在工业企业中所占份额分别为4%和13.68%,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6.7312亿元,占全部工业法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的28.21%。

2004年,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95.4418亿元,比2003年(140.09亿元)增加了3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823亿元)的23.75%,增长速度也快于同比的工业增加值(23%)。

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3.13亿元,比2003年21.07亿元增加一倍。

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工业结构比较

在对南京工业结构进行综合评价时,我们采用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即因子)来表示这种结构。

我们选取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8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最后分别计算出各个城市在各主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并由此对南京和其他副省级城市的工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a.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分析中,我们分别从规模总量、经济总量、效益水平三个方面选取了十个指标,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3所示:

表1-3工业指标体系

规模总量

企业单位数

资产总计

经济总量

工业总产值

工业销售值

利税总额

效益水平

产品销售率

总资产贡献率

资产负债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b.因子分析

对15个副省级城市的资料进行整理,表1-4中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42005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各项工业指标

城市

企业单位数(个)

工业

总产值

(亿元)

工业

销售值(亿元)

资产总计

(亿元)

利税

总额

(亿元)

产品

销售率(%)

总资产贡献率(%)

资产负债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南京

2344

4063.48

4013.24

3355.52

365.08

98.5

5.1

60.9

1.4

113006

大连

2110

2562.80

2523.36

2579.13

98.09

98.1

13.6

57.8

4.9

121550

青岛

3697

4316.60

4216.20

3072.30

373.30

98.3

13.5

60.1

5.9

61410

宁波

8788

4890.97

4808.69

4148.11

446.13

98.0

15.8

54.1

7.3

117053

广州

5240

6031.92

5912.08

4833.84

693.97

97.5

12.9

60.9

6.2

106466

深圳

5215

9567.68

9329.98

7017.48

719.02

99.1

13.0

55.1

7.1

90946

厦门

1549

2029.12

2010.93

1613.93

188.54

95.7

6.9

73.0

3.3

92241

哈尔滨

814

1197.46

1150.60

1122.70

98.91

98.3

13.1

63.2

2.4

127887

沈阳

3033

2246.60

2207.28

2647.95

122.15

97.5

8.4

65.0

3.1

82814

西安

902

981.02

956.87

1503.85

67.25

98.3

11.3

59.4

6.6

151100

武汉

1459

2285.41

2248.38

2784.63

293.02

98.8

12.6

57.6

5.2

177101

成都

2375

1661.44

1670.78

2024.97

162.80

100.6

9.0

62.1

5.5

112806

长春

814

1728.97

1700.25

1905.57

140.33

98.5

8.2

61.1

2.8

134104

杭州

7359

5441.13

5346.01

4781.34

450.68

98.2

11.8

59.2

4.7

116132

济南

1670

2237.51

2191.99

1868.06

244.61

98.0

14.3

66.3

5.4

178624

(数据来源:

相关城市统计局整理提供)

利用SPSS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前三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84.65%,即用3个指标代替原来的10个指标时,仍保留了84.65%的信息量,因此,对保留的3个因子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出因子载荷表1-5:

表1-5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指标

公共因子

1

2

3

企业单位数

0.768

0.383

-0.024

工业总产值

0.960

0.166

0.115

工业销售值

0.962

0.163

0.116

资产总计

0.942

0.185

0.197

利税总额

0.902

0.227

0.064

产品销售率

-0.028

0.022

0.955

总资产贡献率

0.118

0.927

0.057

资产负债率

-0.384

-0.458

-0.677

成本费用利润率

0.323

0.800

0.163

全员劳动生产率

-0.606

0.399

0.262

由表1-5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由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值、资产总计、利税总额合计这5项指标构成,这些都是反映经济总量的指标,所以把第一主因子称为经济总量因子。

第二主因子主要由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构成,它们是反映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因此把第二主因子称为经济效益因子。

第三主因子主要包括产品销售率和资产负债率两项反映竞争潜力的指标,所以把第三主因子称为竞争潜力因子。

表1-6 2005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工业水平排名

城市

总量因子

排名

效益因子

排名

潜力因子

排名

总得分

排名

南京

0.49

6

-2.08

15

0.73

4

-0.06

6

大连

-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