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2401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大题.docx

社会学概论大题

简答题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

1-P43

答:

(1)芝加哥学派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

(2)芝加哥学派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

(3)芝加哥学派推动了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芝加哥学派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2.简述社会角色的涵义。

P103

答:

(1)概念: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2)有几方面涵义:

①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②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行为期待;

③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④是构成社会群体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基础。

3.简述调适产生的原因。

P117

答:

②产生原因:

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由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4.简述群体的特征。

P143

答:

①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②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③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④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⑤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论述题

1.论述实现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做法。

P55

答:

1)社会学本土化(1004、1207名)

含义:

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社会学中国化基本做法/实现目标/如何实现:

(1404、1410简)

①应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认真地开展社会现象研究;

②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③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

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④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

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

⑤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2.论述家庭功能的变化。

P141

答:

(1)经济功能弱化

(2)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3)家庭是生育偏好开始改变(4)养老功能的挑战

简答题

1.简述后福特主义的特征。

P168

答:

A灵活B减少不增值的间接劳动形式

C自主权增加D合作信任。

2.简述中国社区发展的原则。

P185

答:

(1)民主的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

(2)民众需要的原则,即应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

(3)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

(1410单)

(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5)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并重的原则。

3.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P210

答:

①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

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分工”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

②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社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

③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

④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

⑤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⑥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

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

4.简述依附理论的基本观点。

P266

答:

A应当从世界系统里考察一个社会的发展;

B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境遇分析应该重视外因的分析;

C以“中心-边陲”为标准划分国家类型;

D发展中国家想要取得发展应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

论述题

1.论述消费的特征。

P170

答:

特征:

经济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2.论述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以及应对策略。

P274

答:

1)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就是被强制性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

当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挑战。

主要表现如下:

①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贸易。

②在政治方面,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

③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

④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

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太乐观。

(2)面对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①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定全球战略的前提。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

③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简答题

1.简述社会化的内涵。

P94

答:

①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人生发展的全过程;

②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有的全部文化遗产;

③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和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2.简述福特主义的特征。

P168

答:

A标准化效率B劳资谈判新型关系C高设备低工人结合

3.简述当代城镇化的特征。

P189

答:

①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

②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出现了“世界城市”和“城市群”;

③城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

④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进步及其扩散加速;

⑤发达国家郊区城镇化加速,已进入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进程;

⑥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镇化的主体,其城镇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4.简述当前全球化的表现。

P271

答:

①金融全球化日益凸显;

②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③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④信息全球化;

⑤政治的多极化;

⑥文化多元化。

论述题

1.论述教育学的功能。

答:

2.论述防治社会问题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措施。

P258

答:

1.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P256:

(1)全球性思想。

社会问题防治的全球性思想,就是要把社会问题的防治放在全球

环境中进行考察。

(1007单)

(2)全局性思想。

社会问题防治的全局性思想,也就是要把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任

务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3)长期性思想。

社会问题防治的长期性思想,就是要认识到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

和反复性,要有持久战的意志与毅力。

(1107单)

2.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P258: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缓解和解决我国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这是社会问题防治的根本途径之一。

(3)发展科学技术。

社会问题防治需要相应的科学技术提供指导和帮助。

(4)完善社保制度,缓解后顾之忧。

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民众教育、医疗、养老等的负担。

(5)建立社会预警系统。

既是社会问题防治的需要,也是社会问题治理的需要。

(6)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报纸、广播、通讯社、电视台等,是大众传播的载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

简述题

1.简述社会的特征。

P76

答:

①社会以人为主体;

②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③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④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2.简述我国家庭结构的主要类型。

P135

答:

(1)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但也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

(2)主干家庭。

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1304单)

(3)联合家庭。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

庭。

(1107单)

(4)其他家庭。

其他家庭是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

庭等。

(1204单)

3.简述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

P181

答:

①城市社区的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②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

③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④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文化差异。

4.简述中国小城镇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P204

答:

发展小城镇的同时,要注重和加强城镇的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给城镇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1)小城镇建设要有科学规划。

在小城镇的数量布局、规模把握、功能定位上要很好地规划,防止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2)小城镇建设规模要适度。

小城镇建设规模大小,占地多少,基础设施布局等应当严格地进行论证。

(3)小城镇建设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现代化的小城镇建设必须考虑环境科学要求,把环境保护列为小城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盘考虑,把小城镇建设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居住安康、设施相对完善、文明程度较高的生产和生活生活社区。

(4)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①建立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

②加快小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③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

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开发;

④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

⑤改革小城镇管理体制,尽快形成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

⑥特别要加强小城镇居民的市民素质教育,使之尽可以地适应城镇文化,承担起城

镇建设者的责任。

5.简述社会流动的意义。

P219

答:

社会流动的概念:

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外一种社会地位或职

业的变动。

论述题

1.论述文献法的优缺点。

P71

答:

①优点:

资料信息恒存不变、费用较低、可研究历史现象、适用于作纵贯分析。

②缺点:

客观真实性难考证、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难获取、编录和比较

分析不易。

2.论述社会控制的适度问题。

P237

答:

1)社会控制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加以指导和约束的过程,因而涉及个人和社会的

关系问题。

美国学者罗斯在其名著《社会控制》中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社会控

制过强会牺牲个人的利益,而社会控制过弱会牺牲社会的利益。

由此社会控制的适

度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也就是说,要避免社会“失控”或者社会“过控”。

(2)社会过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

由要求的一面。

社会失控,是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协调,不利于社会整体效应的发挥,应当努力避免,

一旦发现要及时克服和纠正。

(3)但是,什么情况属于过控,什么情况属于失控,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要理

解这个问题,必须看到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绝对意义上看,社

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似乎是水火不容的一对矛盾,社会控制总是制约和限制了个人的

自由。

但是必须认识到,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

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

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4)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也有助于社

会稳定繁荣。

反之,则是对个性的压抑,不利于社会进步。

简答题

1.简述家庭的特征。

P130

答:

①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②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③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④他们共享许多事物

⑤成年人与其子女间有着亲子关系

⑥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

2.简述人际关系理论为更新人们对组织管理的认识带来的突破性启示。

P150

答:

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3.简述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观。

P212

答:

A功能主义认为:

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社会分层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

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

B提出者:

戴维斯和摩尔发表的《分层的若干原理》一文,阐述了功能主义的社会

分层观。

(1207、1304单)

4.简述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论述题

1.论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P72

答:

①区别: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性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或非数据化。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着重点不同。

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

B依据不同。

定量分析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

C手段不同。

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

D学科基础不同。

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

E结论表述形式不同。

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具有概括性和精确性的特征;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地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

②联系:

A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

B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

2.论述偏差行为的负功能和正功能。

P227

答:

1.偏差行为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如果各种偏差行为大量出现,无疑会严重

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行,妨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偏差行为的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

(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2)损害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

(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2.偏差行为正功能P228:

偏差行为并非仅仅对社会起消极的作用,偏差行为也有其正功能,即对社会的运行

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有:

(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

(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

(3)有助于社会预警;

(4)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

简答题

1.简述初级群体的特征。

P146

答:

①规模小。

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几人到十几个或二十几人之间,成员之间进行着

全面深入的交往。

(1104单)

②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初级群体由于人数少,成员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中间环节,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中,成员之间对彼此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都十分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的感情联系。

③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初级群体成员之间大都处于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因此可以表现出比较全面的人格特征。

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在初级群体中,由于人们之间有着自然形成而非外部强加的角色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联系,所以在彼此的心目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难以简单地替换。

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初级群体一般不靠严格的规章、制度或法律等正式方式来维护,群体成员能够很好地处理相互关系,所依靠的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或意会,人们在初级群体中生活,通常感到比较自由,不太受约束。

2.简述超Y理论的基本观点。

P152

答:

超“Y”理论,是对X理论和Y理论的发展,其基本观点为:

(1304多)

A人们是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的。

B不同的人对组织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

C组织目标、工作性质、职工素质等因素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效率有很大影响。

3.简述消费社会的特征。

P170

答:

特征:

经济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

论述题

1.论述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

P64

答:

(1)实证主义方法论

①含义:

实证主义方法论,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1410单)

②代表: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涂干尔《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③基本观点:

A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B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C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D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

(2)人文主义方法论

①含义:

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1304单)

②代表:

狄尔泰和韦伯

③基本观点:

A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B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非“说明”。

C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从平凡的事物出发。

2.论述影响中国社会流动的因素与机制。

P221

答:

①三个层面因素的影响:

A在宏观层面,受制于社会结构和国家的制度安排(如户籍制度);

B在中观层面,则依赖于工作单位和家庭;

C在微观层面,则取决于个人后天的努力(如党员身份)。

②前两种因素属于先赋因素,后一种属于自致因素。

③社会流动的机制(四种类型):

A制度安排本身导致的社会流动

B制度安排与先赋因素、自致因素混合导致的社会流动;

C制度安排抑制先赋或自致因素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D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漏洞或偏向,被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用而导致的社会流动。

简答题

1.简述社区的概念及其内涵。

P175

答:

(1)概念:

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①经济生活功能:

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②社会化功能: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③社会控制功能:

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④社会参与功能:

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⑤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2.简述马克思对阶级分析的新贡献。

P212

答:

a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b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3.简述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

P255

答:

.社会问题防治意义

(1)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问题,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

(2)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3)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

(4)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4.简述腐败的原因。

P244

答:

A封建主义的特权观念、官本位观念、宗法观念、等级观念、裙带观念、人身依附观念等积习是党政干部以权谋私、腐化变质的思想病灶。

B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乘隙而入,部分党员干部经不起诱惑。

C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制度和机制改革迟缓或不彻底,为权钱交易和权权交易等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提供了土壤和条件。

D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滋长,是腐败得以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5.简述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

P270

答:

①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②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③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④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论述题

1.论述继续社会化的必要性。

P95

答:

A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基本自下而上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B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C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D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E.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

2.论述当前中国社会流动的特点。

P221

答:

①社会流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改革前与改革后,中国经历了两种社会流动模式:

政治主宰型的社会流动模式和经济诱致型的社会流动模式。

②社会结构从封闭迈向开放。

③社会流动呈向上流动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结构也正经历着符合工业化国家发展趋势的高级化过程,表现为高层次的职业位置数量大幅增加。

④当前,中国社会流动仍然受制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带有明显的转型特点。

⑤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正在表露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开放、公正的消极趋向。

简答题

1.简述社会学研究中筹划阶段的工作。

P72

答:

①社会学研究成果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它要遵循一定的程序。

程序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是检验研究成果的一种依据。

②筹划阶段的主要工作:

A选择研究题目。

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

B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做到“心中有底”。

C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

D制订研究方案,选择调查地点,确定调查对象和研究单位,确定研究方式方法,制定调查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准备调查工具,统筹与预算研究经费。

E组织工作,包括研究人员的组成和培训,以及与协作单位的沟通等。

2.简述模仿的特点及意义。

P114

答:

②特点:

非控制性自愿;举止近似榜样。

③意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增进群体的凝聚力。

3.简述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P240

答:

①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

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

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④这种失调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4.简述观察法的特点与优点。

P70

答:

③特点:

自然性、直接性、广泛性。

④优点:

A可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

B借助现场录像、录音、拍照等辅助手段,可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

C特别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

论述题

1.联系实际,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实现过程。

答:

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P108:

(1)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为人的社会化提出飞最高目标。

(1204单)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307论)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

②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

同时,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和社会关系的发展,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

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④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

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开始产生的一种美好向往。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成熟标志。

2.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