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346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48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1页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Word文档格式.docx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联系

二者的联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前提(可能性)。

(一)从学科课程出发……

案例:

“三次遇到蛇”何捷

语文课文:

蛇与庄稼

几十年前,广东沿海发生了一次海啸,是台风引起的,许多田地和村庄被海水淹没了。

这场洪水过后,那儿的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接连几年都是这样,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

后来,农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去外地买了一批蛇回来,把蛇放到田里。

说也奇怪,那一年庄稼就获得了丰收。

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

农民把秘密说破了,原来那场洪水把深藏在洞里的蛇都给淹死了,田鼠却游到树上和山坡上,保住了性命。

后来洪水退了,田鼠又回到田里糟蹋庄稼,没有蛇来捕捉它们,它们繁殖得特别快,庄稼都让田鼠给糟蹋了。

现在田里又有了蛇,大量的田鼠让蛇给吃掉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猫和苜蓿的故事。

他说在英国的好些地方,看村子喂的猫多还是少,就可以知道那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苜蓿靠土蜂传播花粉,地里田鼠太多,土蜂的活动就受到影响。

村子里喂的猫多,田鼠就不能那么放肆了。

因此猫的多少,竟和苜蓿的收获有密切的关系。

天上下雨,地面就湿;

太阳出来,东西就容易晒干;

火会烧毁东西,水可以灭火。

这些事儿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家都知道。

但是世界上的事物除了这样简单的联系之外,还有不少复杂的联系,不是一下子能看清楚的。

一个人不讲卫生,在马路上吐一口痰,也许会使许多人得病,甚至染上肺结核。

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随便吐痰的人呢?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更合咱们的意愿。

三次遇上“蛇”(要压缩)

何捷

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可是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活中,竟然三次遇上“蛇”。

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材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第一次遇上“蛇”是1992年。

作为一名师范实习生,我来到福师二附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记得当时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提倡一种观念——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

导师告诉我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也定位在训练点的捕捉和训练任务的完成上。

因此我的备课归纳起来就是“把教参中所提到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点融合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

那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以我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串联在一起的。

整整三个课时的教与学,孩子们牢牢地掌握了本课中生字的识、写、用;

段落的记忆默写;

每一段以及整篇的“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手法;

知道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

现在回想起来,包括导师在内,没有一个人想到课文以外的五彩世界,都以教参为“圣旨”,以指导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课训练点为荣。

最后,导师的评价是“以本为本,训练扎实有效”。

第二次遇上“蛇”是在2000年。

作为福州市的代表,我参加福建省首届“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比武。

也许是对“蛇”的眷恋,我又一次选择了《蛇与庄稼》参赛。

当年,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了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创新的教学思想。

当年前后各类教育杂志的关键词是“自主学习”。

在备课时,我和导师根据全课三段在写作手法、内容上有相似之处的特点,确立了“精讲一段,举一反三”的教学策略,并在精讲的第一段的教学设计上作了“努力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最后自己试着解决问题”的安排。

归纳起来,就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己解决问题”。

赛场上,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他们针对第一段,在课堂上大胆地提出了许多问题:

为什么放入蛇庄稼就会丰收;

什么叫海啸;

田鼠怎样糟踏庄稼…我的教学也因问而生,因问而改,随机地点拨指导,通过展示关系图、插放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等方式在课堂上解决了孩子们的问题。

并在归纳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后引导孩子小组合作自学第二段,最后汇报学习收获。

课后,评委的评价是“充分自主,教学效率高,课堂气氛热烈”。

那次,我获得一等奖,案例还刊登在那年的《福建教育》上。

赛后,我倍感时隔8年,阅读教学改革的步伐竟然迈得这么快,也感觉到自己知识水平的欠缺,产生了很大的学习欲望。

第三次遇上“蛇”是在2004年。

关于《新课标》的讨论在全国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年多,阅读教学也从“注重训练,体现语言的工具性”转变为“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专家归纳为进入了一个“工具性人文性并重”的时期。

这时看到《蛇与庄稼》时我既感亲切又觉陌生。

教材虽一字未变,但我的备课工作却大不同从前:

钻研教材,不仅把握本课语言文字知识点,设计学习的探究点;

查找资料,力求为孩子提供大量感性认识;

预习指导,要求每个孩子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课前实践,寻找、认识生活中的“联系”。

这一次期待的教学效果是“我和孩子共同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课堂上,孩子们用从网络、书籍中收集到的资料揭示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之间存在联系的本质属性——生物链;

我们共同讨论了几种使庄稼获得丰收的科学的、新颖的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了生活中缤纷的简单联系、复杂联系;

当堂因为一些争论不下的问题上网寻求答案。

孩子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整节课充满了活力。

评析:

1、首先,通过案例看到了这些年来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使得“从学科教学向综合实践活动延伸”有了可能性。

从理论上说,由于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强调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个总方向,而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优势。

这样,二者的整合成为自然的结果。

2、从案例中看到,教学改革的进程是分步进行的,而每迈出一步,就离传统教学的弊端越远,离综合实践活动越近。

3、从案例可见学科延向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之一,在于揭示“主题”(上位观念)——“事物间的关系”。

4、从教学目标的设定看到从学科教学向综合实践活动“延伸”的轨迹:

“第一次遇上蛇”的教学目标是: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了课中生字的识、写、用;

知道了知识点(蛇与庄稼、猫与苜蓿、吐痰与肺结核的关系)。

——掌握双基

“第二次遇上蛇”的教学目标,通过“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自己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解决书本上问题的能力,掌握书本知识,实现知识的近迁移(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相似的情境)。

“第三次遇上蛇”的教学目标,通过课前实践,寻找、认识生活中的“联系”,“我和孩子共同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揭示了蛇与庄稼、猫与苜蓿之间存在联系的本质属性——生物链。

共同讨论了几种使庄稼获得丰收的科学、新颖的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了生活中缤纷的简单联系、复杂联系。

——发展探索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实现知识的远迁移(将掌握的原理用于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5、从教学内容来看:

第一次遇上蛇的内容,是单纯的书本知识(字词句段),知识点:

了解三个关系。

第二次遇上蛇的内容,紧扣课文。

精讲第一段(第一个关系),自主理解第二、三个关系。

第三次遇上蛇的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揭示生物链,走向更为广泛而丰富多彩的“充满关系”的世界。

6、从教学方式看:

(虽然都用了“问题”)

第一次遇上蛇的教学方式:

训练为主,问题为封闭式(一个答案)

第二次遇上蛇的教学方式:

精讲一段,领会另两段,自主提问

第三次遇上蛇的教学方式:

自主探索,问题为全开放(无数答案)

7、从活动空间看:

第一次遇上蛇的活动空间:

课堂

第二次遇上蛇的活动空间:

课堂为主

第三次遇上蛇的活动空间:

走出课堂

8、由于受教学条件(时间、设施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的制约,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程度也可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践中,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到什么程度,如何整合(延伸?

渗透?

综合?

)不应是一刀切的。

(这里,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灵活性和对“整合”的悟性。

(二)从综合实践活动出发……

小公园要设一盏街灯

某县城惠民中学初二班开设综合实践课,要求班上各个小组,深入城区、社区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该县城有个三角形的小公园,是居民们爱去的地方。

可是,由于没有灯,天一黑,人们只好离去。

班上第二小组成员听到居民对此有所抱怨,决定把解决这个问题当作一次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来做。

在讨论中,他们了解到,公园照明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县政府批准,因此需要写一份提案(可通过县人大提交)。

提案要受到重视,需要进行充分论证,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为此他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工作:

一、先作一次社会调查。

为了搞好调查,特请数学老师先给大家讲了关于如何做调查和简单数据统计的方法。

并拟了调查方案,采用观察计数,问卷,个别采访的方式搜集数据。

二、小组各成员分头调查统计每天因天黑遗憾离园的人数,调查统计晚饭后希望去公园散步的居民人数。

采访个别居民的具体想法。

三、统计数据,整理个别采访记录。

四、讨论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

一是节约(最少的材料、电量),二是光亮可覆盖整个公园。

五、讨论解决方案:

在公园某处设一盏灯,但它能照亮着整个公园。

现在关键是街灯应设在哪里?

(通过讨论认识到,这盏灯应当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但是如何确定这个圆心?

六、再次请教数学老师。

在数学老师的启发下,大家掌握了一个数学知识点:

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就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构造任意两边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就是圆心。

七、向园林管理部门要来公园图纸的复印件。

发现该公园为一个钝角三角形,画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落在公园外。

八、继续探讨新的问题解决办法。

综合考虑其他解决办法。

讨论结果是:

把公园划分为两个三角形,分别找出他们的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在两处设两盏功率较小的灯。

九、撰写提案。

老师审改。

十、委托一名家长(为县人大代表)提交提案。

十一、提案通过,建议得到落实。

通电那天晚上,同学们来到公园庆祝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

1、案例中学生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和解决者。

2、问题来自现实生活,社会实践:

公园太暗了,居民们抱怨,需要设灯。

3、综合实践活动和数学学科教学建立了联系,深化了数学的学习,保证了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而且解决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问题。

公园是三角形的,灯的光照范围应当是一个圆,而圆心是灯。

如何保证灯光覆盖整个公园呢?

这个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回到数学教学中去。

在数学中,三角形要刚好落在一个圆中,这个圆必须是三角形的外接圆。

灯的位置就是这个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解数学问题:

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如何找?

数学知识点:

4、可贵的是它们提出了问题解决的检验或评价标准。

在他们的标准中,有这样一个要求:

一是节约(最少的材料、电量),二是光亮可覆盖整个公园。

这是他们自己建立的评判自己工作过程和成果质量的一个标准。

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活动的目的指向非常清楚。

当然,标准也不是从始至终不可改变的,他们实际上后来加了一条标准:

灯要设在公园内。

(这调整取得的经验也是他们的重大收获)

5、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

(1)调查研究的方法(观察、个别采访);

(2)数字统计的方法;

(3)撰写提案的方法;

(4)数学知识:

学会求三角形外接圆圆心的方法。

6、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1)如何行使公民权利,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意愿。

这是民主社会中对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小组活动的讨论、分工,与成人交往,增强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人际能力。

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促进素质的提高。

(3)学生不只是学会求三角形外接圆圆心这一个知识点,而且理解该知识的发生过程,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的概念,如何对这个问题进行归纳,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然后把问题的结论返回实践检验。

学生除了掌握知识,还发展了思考能力(抽象、概括、归纳、类比、推理),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当他们把这个结论放到实践去检验:

公园是个钝角三角形,灯的位置就落在公园外,这个解答就不合理。

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解决办法。

这就让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远比解书本上的习题要复杂。

(4)享受付出的幸福,问题解决的快乐,成功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小结:

两个案例从不同方向揭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存在的内在联系,这就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各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启示:

二者的整合可以体现在: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各学科,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者可以打通进行。

价值:

二者的这种整合是“双赢”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基于学科教学基础之上的,学生正是利用了学科教学中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了学科教学的渗透,综合实践活动借助学科知识得到深化,并有助于促进现实问题解决的科学化,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反过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学生从中获得的基本能力又可以促进学科课程的学习。

而且有利于促进传统学科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桥梁,贴近学生生活和需要,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激活学科教学。

二、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

通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对立和差异。

这种区别,让我们体会到实现二者整合的必要性。

学科教学

综合实践活动

目标

认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整体素质 

价值取向

系统学科知识为主

发展能力为主(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学习,创新和实践能力)

综合性

以系统知识的掌握为目的(无论是单学科、还是学科的综合,或跨学科的学习。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现实生活是综合的,这里的综合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涉及内容

有学科教材(书本知识)间接经验

(无教材)真实情境或现实实践直接经验

学习方式

接受/训练指导性学习重视学习结果

自主探究体验过程重视学习过程*

问题结构

完善(封闭)

不良(开放)

智力活动:

记忆/求同思维

创新/求异思维

活动空间

课堂内

课堂外/网络

教师角色

教师是知识权威具有控制优势

指导者,参与者,探索者有时师生同处一个起点

所需时间

周期较短

周期较长

所需资源

单一、简单、现成

多样、需挖掘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加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经历过程、体验过程。

三、实现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一)从学科教学到综合实践活动的操作

1、主题:

课文《爷爷和小树》主题:

人和自然相互依赖

2、学科基本结构:

布鲁纳:

学科基本结构最容易迁移。

立足“植物的根吸收水的原理”就可以深入实际:

如盐碱地如何种庄稼,烧根现象怎么治理等。

3、问题类型:

封闭问题,到半开放,到全开放问题(现实中的问题大多为开放性问题。

不同类型的问题具有不同的教学价值取向。

4、其他:

学生的质疑等(例:

彩票的质疑)

一节有关“概率”的数学课,教师提到了七星彩中大奖的概率。

同学提出七星彩活动对购买彩票者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问题“既然七星彩是不公平的,可国家为什么还要开办那么多体彩销售点?

难道国家在提倡不公平吗?

”于是老师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活动,让大家共同寻求答案。

后来通过研究,同学们知道了国家通过彩票业募集到了大量闲散资金,用于发展体育事业,同时还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对公平问题和利用不公平的问题,都有了更深层的探讨。

(二)从综合实践活动到学科教学的操作

1、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能在某个环节上,或某个点上遇到某个问题,往往会涉及到某个学科的问题。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目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绝大多数为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解决所涉及的知识一般不会是单一的知识,例如:

要求学生解决某植物出现“烧根”现象的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求学生懂得有关“植物的根如何吸水的原理”,而且要懂得一些有关土壤的知识,植物的习性,甚至气候、季节等一系列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解决开放性的实际问题。

可见,从综合实践活动出发,与什么学科结合,取决于提出的问题,通常会涉及一种或数种学科,因此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也可能从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事件、活动、事物、问题出发,并由此发散出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学习。

【互动话题】

1.分享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的经验

2.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实施中的难点与解决办法

3.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中挖掘与利用资源的途径

【课堂案例】

初一研究性学习:

首钢部分区域土壤对植物生长的研究

指导教师:

北京市京源学校邢晓燕

案例完成者:

原北京市京源学校初一

(1)班全体学生

一、选题背景

首钢公司始建于1919年9月,是中国最早兴建的近代钢铁企业之一。

90年来,首钢从一个不能生产钢和钢材的炼铁厂逐步发展成国内外知名的跨国跨行业的特大型国有企业。

首都钢铁公司居于石景山区域中心地带,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

全区常驻人口50.6万人,其中首钢产业工人及其家属约占16.8万人,首钢公司决定了石景山区的经济总收入。

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首钢压产搬迁、环境治理和结构调整方案,同意在河北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

2010年底北京石景山区冶炼、热轧能力全部停产,只保留首钢总部和研发体系以及不造成环境污染的销售、物流、三产等业务。

一个近百年的工厂,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作为石景山人,十分关注首钢的未来发展以及搬迁后的城市规划。

它搬迁后遗留下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呢?

土壤污染程度如何,怎样进行修复与改造呢?

二、研究目的

1、通过对首钢史料进行分析,了解首钢土壤可能存在的污染。

2、通过实验了解首钢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对首钢土壤修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首钢部分区域的土壤

2、研究方法:

①采集首钢部分区域土样,进行相同植物培养实验。

②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③对污染土壤区域进行实地环境考察。

④采集污染土壤,到中科院实验室进行精确分析。

⑤查阅首钢历史资料,了解土壤污染的缘由。

⑥针对实验结果,结合科研理论和首钢实际情况,对首钢的土壤污染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研究过程

1、土样采集:

在首钢厂区内选取不同地点的土样进行采集,并对采集日期、采集地点等进行记录,对土样进行集中编号。

因首钢厂区污染造成土壤及植物与普通土壤与植物有明显差别,并且考虑到日后实验需要,所以在采集土壤时,学生在每个采土地点对周边环境、周围植物、土壤状况及采集过程进行拍照。

以下是拍摄的土样3、土样4采集点的周边环境、植被及土壤近照。

采集土样主要集中在三炼钢、电力厂、总部、铸造村等七个区域,遍布首钢的东、西、北及中南部。

以下是学生记录的部分采土原因。

土壤样本

采土地点

环境特点

1号、2号

铁路旁

4号

三炼钢厂区内

附近有不明气体泄漏,旁边植物叶片上有明显黑色斑点。

5号

三炼钢厂区门口附近

土壤颜色发绿,土壤内含有似于油脂的物质。

11号

某厂房门口

17号

铸造村

2、栽培植物:

用首钢采集土样栽培北京市绿化常用草“丹麦草”(山麦冬)。

3、观察记录:

定时定量对植物进行浇水。

记录气温、湿度、植物叶片数量、长度变化、枯黄数量以及基本生长状况等。

观测植物生长状况,拍摄照片。

学生记录:

编号

姓名

叶片数量(片)

叶片长度(厘米)

枯黄叶片数量(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