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4531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docx

整理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机车车辆制造与修理工艺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设计连杆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及工艺装备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老师:

 

2011年12月29日

 

摘要

连杆是活塞式发动机和压缩机的重要零件之一,其大头孔与曲轴连接,小头孔通过活塞销与活塞连接,其作用是使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它是柴油机关键传动件之一。

连杆要承受内燃机的爆发力、压缩力和连杆往复运动的惯性力、拉伸力。

因此对连杆的强度、刚度有很高的要求。

又连杆与曲轴和活塞销连接,并且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转动,因此对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要求是很高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连杆的加工工艺及其夹具设计。

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而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因此在安排工艺过程时,就需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

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并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要求。

关键词:

连杆加工工艺夹具设计

 

内容:

1.课程设计任务书1份

2.工艺卡片1套

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1份

4.机械加工工序卡片1份

5.零件图1份

6.夹具装配图1份

7.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一、任务书

二、零件工艺性分析

2.1零件技术条件分析

2.2毛坯选择以及加工

2.3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

2.4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2.4.1工艺过程的安排

2.4.2定位基准的选择

2.4.3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2.5连杆基本加工工序

2.5.1连杆两端面的加工

2.5.2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

2.5.3连杆螺栓孔的加工

2.5.4连杆体与连杆盖的铣开工序

2.5.5大头侧面的加工

2.6工序尺寸以及公差的的计算

2.6.1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a)粗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b)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2.6.2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

2.6.3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三、XX号工序加工说明书

3.1工序尺寸精度分析

3.2确定加工余量

3.3夹具、定位如CAD图

 

一.任务书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要想国力有所提升,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变强。

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已经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了适应多生产模式(大、中、小批量生产)对夹具快速设计的需求,因此先进的装备便随着产生。

机床专用夹具,数控机床不断的广泛使用。

传统的机床专用夹具设计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夹具设计方法,需要经验丰富的夹具设计人员来完成,设计周期长,劳动量大,修改不便,效率低。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应用CAD技术、UG、Pro/E、SoldiEdge等软件提供专用的夹具设计模块,应用这些软件在生产中准确绘制、装配和管理的参数化机床专用夹具设计软件,以提高夹具的设计效率和规范性,实现夹具设计经验重用,满足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目标,该项研究有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另外工艺流程也在深深的影响着机械制造业快速发展。

因此在今天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仅要有一个很好的工艺流程,还要有高效、准确的夹具以及先进的加工设备。

在实习过程中看到柴油机车的关键零部件的大批量生产过程。

连杆的作用是使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成曲轴的旋转运动,它是柴油机关键传动件之一。

它在柴油机中,把作用于活塞顶面的膨胀的压力传递给曲轴,又受曲轴的驱动而带动活塞压缩气缸中的气体。

连杆在工作中承受着急剧变化的动载荷。

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连杆受膨胀气体交变压力的作用和惯性力的作用,连杆除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尽量减小连杆自身的质量,以减小惯性力的作用。

连杆的主要技术要求:

大、小头孔及其两端面,连杆体与连杆盖的结合面及连杆螺栓定位孔等部位的切削用量计算和加工工艺分析。

二.零件工艺性分析

2.1零件技术条件分析

为了使大头孔与轴瓦及曲轴、小头孔与活塞销能密切配合,减少冲击的不良影响和便于传热。

大头孔公差等级为IT6,表面粗糙度Ra应不大于0.4μm;大头孔的圆柱度公差为0.012mm,小头孔公差等级为IT8,表面粗糙度Ra应不大于3.2μm。

小头压衬套的底孔的圆柱度公差为0.0025mm,素线平行度公差为0.04/100mm。

大小头孔的中心距影响到汽缸的压缩比,即影响到发动机的效率,所以规定了比较高的要求:

210±0.05mm。

连杆大头孔两端面对大头孔中心线的垂直度,影响到轴瓦的安装和磨损,甚至引起烧伤;所以对它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规定其垂直度公差等级应不低于IT9。

大头两端面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9,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0.8μm,小头两端面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12,表面粗糙度Ra不大于6.3μm。

2.2毛坯选择以及加工

连杆在工作中承受多向交变载荷的作用,要求具有很高的强度。

因此,连杆材料一般采用高强度碳钢和合金钢;如45钢、55钢、40Cr、40CrMnB等。

近年来也有采用球墨铸铁的,粉末冶金零件的尺寸精度高,材料损耗少,成本低。

随着粉末冶金锻造工艺的出现和应用,使粉末冶金件的密度和强度大为提高。

因此,采用粉末冶金的办法制造连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制造方法。

连杆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主要根据生产类型、材料的工艺性(可塑性,可锻性)及零件对材料的组织性能要求,零件的形状及其外形尺寸,毛坯车间现有生产条件及采用先进的毛坯制造方法的可能性来确定毛坯的制造方法。

根据生产纲领为大量生产,连杆多用模锻制造毛坯。

连杆模锻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体和盖分开锻造,另一种是将体和盖锻成—体。

整体锻造的毛坯,需要在以后的机械加工过程中将其切开,为保证切开后粗镗孔余量的均匀,最好将整体连杆大头孔锻成椭圆形。

相对于分体锻造而言,整体锻造存在所需锻造设备动力大和金属纤维被切断等问题,但由于整体锻造的连杆毛坯具有材料损耗少、锻造工时少、模具少等优点,故用得越来越多,成为连杆毛坯的一种主要形式。

总之,毛坯的种类和制造方法的选择应使零件总的生产成本降低,性能提高。

目前我国有些生产连杆的工厂,采用了连杆辊锻工艺。

毛坯加热后,通过上下锻辊模具的型槽,毛坏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形状。

用辊锻法生产的连杆锻件,在表面质量、内部金属组织、金属纤维方向以及机械强度等方面都可达到模锻水平,并且设备简单,劳动条件好,生产率较高,便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适于在大批大量生产中应用。

辊锻需经多次逐渐成形。

连杆的锻造工艺过程中,将棒料在炉中加热至1140~1200C0,先在辊锻机上通过四个型槽进行辊锻制坯,然后在锻压机上进行预锻和终锻,再在压床上冲连杆大头孔并切除飞边。

锻好后的连杆毛坯需经调质处理,使之得到细致均匀的回火索氏体组织,以改善性能,减少毛坯内应力。

为了提高毛坯精度,连杆的毛坯尚需进行热校正。

连杆必须经过外观缺陷、内部探伤、毛坯尺寸及质量等的全面检查,方能进入机械加工生产线。

2.3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

连杆的主要加工表面为大、小头孔和两端面,较重要的加工表面为连杆体和盖的结合面及连杆螺栓孔定位面,次要加工表面为轴瓦锁口槽、油孔、大头两侧面及体和盖上的螺栓座面等。

连杆的机械加工路线是围绕着主要表面的加工来安排的。

连杆的加工路线按连杆的分合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切开之前的加工;第二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切开后的加工;第三阶段为连杆体和盖合装后的加工。

第一阶段的加工主要是为其后续加工准备精基准(端面、小头孔和大头外侧面);第二阶段主要是加工除精基准以外的其它表面,包括大头孔的粗加工,为合装做准备的螺栓孔和结合面的粗加工,以及轴瓦锁口槽的加工等;第三阶段则主要是最终保证连杆各项技术要求的加工,包括连杆合装后大头孔的半精加工和端面的精加工及大、小头孔的精加工。

如果按连杆合装前后来分,合装之前的工艺路线属主要表面的粗加工阶段,合装之后的工艺路线则为主要表面的半精加工、精加工阶段。

由上述技术条件的分析可知,连杆的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以及位置精度的要求都很高,但是连杆的刚性比较差,容易产生变形,这就给连杆的机械加工带来了很多困难,必须充分的重视。

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如下:

工序名称

工序内容

工艺装备

1

铸造--------获得毛坯

2

修磨曲外形

立式双头回转铣床

3

热处理

调质

4

铣连杆大、小头两平面,铣连杆大小头孔定位台,每面留磨量0.5mm

卧式铣床

5

粗磨

以一大平面定位,磨另一大平面,保证中心线对称,无标记面称基面

M7350

6

与基面定位,钻、扩、铰小头孔

Z3080

7

以基面及大、小头孔定位,装夹工件铣尺寸

mm两侧面,保证对称,此平面为工艺用基准面

X62W组合机床或专用工装

8

精磨大小头断面

立式双头回转铣床

9

粗镗小头孔

钻扩小头孔,孔口倒角

摇臂钻床

10

拉小头孔

L6120型拉床

11

精镗小头孔

以基面定位,以小头孔定位,扩大头孔为Φ43mm

Z3080

12

以基面及大、小头孔定位,装夹工件,切开工件,编号杆身及上盖分别打标记。

X62W组合机床或专用工装锯片铣刀厚2mm

13

以基面和一侧面定位装夹工件,铣连杆体和盖结合面,保直径方向测量深度为40mm

X62组合夹具或专用工装

14

以基面和一侧面定位装夹工件,磨连杆体和盖的结合面

M7350

15

以基面及结合面定位装夹工件,铣连杆体和盖

mm

8mm斜槽

X62组合夹具或专用工装

16

钻2—

10mm螺栓孔

Z3050

17

先扩2—

10mm螺栓孔,再扩2—

13mm深19mm螺栓孔并倒角

Z3050

18

铰2—

12.2mm螺栓孔

Z3050

19

用专用螺钉,将连杆体和连杆盖装成连杆组件,其扭力矩为100—120N.m

20

粗镗大头孔

T68

21

倒角

大头孔两端倒角

X62W

22

精磨大小头两端面,保证大端面厚度为

mm

M7130

23

以基面、一侧面定位,半精镗大头孔,精镗小头孔至图纸尺寸,中心距为

mm

可调双轴镗

24

精镗大头孔至尺寸

T2115

25

称重

称量不平衡质量

弹簧称

26

按规定值去重量

27

钻连杆体小头油孔

6.5mm,

10mm

Z3025

28

压铜套

双面气动压床

29

挤压铜套孔

压床

30

倒角

小头孔两端倒角

Z3050

31

半精镗、精镗小头铜套孔

T2115

32

珩磨

珩磨大头孔

珩磨机床

33

检查各部尺寸及精度

34

探伤

无损探伤及检验硬度

35

入库

2.4连杆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分析

2.4.1工艺过程的安排

在连杆加工中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加工精度:

(1)连杆本身的刚度比较低,在外力(切削力、夹紧力)的作用下容易变形。

(2)连杆是模锻件,孔的加工余量大,切削时将产生较大的残余内应力,并引起内应力重新分布。

因此,在安排工艺进程时,就要把各主要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分开,即把粗加工安排在前,半精加工安排在中间,精加工安排在后面。

这是由于粗加工工序的切削余量大,因此切削力、夹紧力必然大,加工后容易产生变形。

粗、精加工分开后,粗加工产生的变形可以在半精加工中修正;半精加工中产生的变形可以在精加工中修正。

这样逐步减少加工余量,切削力及内应力的作用,逐步修正加工后的变形,就能最后达到零件的技术条件。

各主要表面的工序安排如下:

a.两端面:

粗铣、精铣、粗磨、精磨

b.小头孔:

钻孔、扩孔、铰孔、精镗、压入衬套后再精镗

c.大头孔:

扩孔、粗镗、半精镗、精镗、金刚镗、珩磨

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则视需要和可能安排在工艺过程的中间或后面。

2.4.2定位基准的选择

在连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大部分工序选用连杆的一个指定的端面和小头孔作为主要基面,并用大头处指定一侧的外表面作为另一基面。

这是由于:

端面的面积大,定位比较稳定,用小头孔定位可直接控制大、小头孔的中心距。

这样就使各工序中的定位基准统一起来,减少了定位误差。

与夹具的定位元件接触(在设计夹具时亦作相应的考虑)。

在精镗小头孔(及精镗小头衬套孔)时,也用小头孔(及衬套孔)作为基面,这时将定位销做成活动的称“假销”。

当连杆用小头孔(及衬套孔)定位夹紧后,再从小头孔中抽出假销进行加工。

为了不断改善基面的精度,基面的加工与主要表面的加工要适当配合:

即在粗加工大、小头孔前,粗磨端面,在精镗大、小头孔前,精磨端面。

由于用小头孔和大头孔外侧面作基面,所以这些表面的加工安排得比较早。

在小头孔作为定位基面前的加工工序是钻孔、扩孔和铰孔,这些工序对于铰后的孔与端面的垂直度不易保证,有时会影响到后续工序的加工精度。

在第一道工序中,工件的各个表面都是毛坯表面,定位和夹紧的条件都较差,而加工余量和切削力都较大,如果再遇上工件本身的刚性差,则对加

工精度会有很大影响。

因此,第一道工序的定位和夹紧方法的选择,对于整个工艺过程的加工精度常有深远的影响。

连杆的加工就是如此,在连杆加工工艺路线中,在精加工主要表面开始前,先粗铣两个端面,其中粗磨端面又是以毛坯端面定位。

因此,粗铣就是关键工序。

在粗铣中工件如何定位呢?

一个方法是以毛坯端面定位,在侧面和端部夹紧,粗铣一个端面后,翻身以铣好的面定位,铣另一个毛坯面。

但是由于毛坯面不平整,连杆的刚性差,定位夹紧时工件可能变形,粗铣后,端面似乎平整了,一放松,工件又恢复变形,影响后续工序的定位精度。

另一方面是以连杆的大头外形及连杆身的对称面定位。

这种定位方法使工件在夹紧时的变形较小,同时可以铣工件的端面,使一部分切削力互相抵消,易于得到平面度较好的平面。

同时,由于是以对称面定位,毛坯在加工后的外形偏差也比较小。

2.4.3确定合理的夹紧方法

既然连杆是一个刚性比较差的工件,就应该十分注意夹紧力的大小,作用力的方向及着力点的选择,避免因受夹紧力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以影响加工精度。

在加工连杆的夹具中,可以看出设计人员注意了夹紧力的作用方向和着力点的选择。

在粗铣两端面的夹具中,夹紧力的方向与端面平行,在夹紧力的作用方向上,大头端部与小头端部的刚性高,变形小,既使有一些变形,亦产生在平行于端面的方向上,很少或不会影响端面的平面度。

夹紧力通过工件直接作用在定位元件上,可避免工件产生弯曲或扭转变形。

在加工大小头孔工序中,主要夹紧力垂直作用于大头端面上,并由定位元件承受,以保证所加工孔的圆度。

在精镗大小头孔时,只以大平面(基面)定位,并且只夹紧大头这一端。

小头一端以假销定位后,用螺钉在另一侧面夹紧。

小头一端不在端面上定位夹紧,避免可能产生的变形。

2.5基本加工工序

2.5.1连杆两端面的加工

采用粗铣、精铣、粗磨、精磨四道工序,并将精磨工序安排在精加工大、小头孔之前,以便改善基面的平面度,提高孔的加工精度。

粗磨在转盘磨床上,使用砂瓦拼成的砂轮端面磨削。

这种方法的生产率较高。

精磨在M7130型平面磨床上用砂轮的周边磨削,这种办法的生产率低一些,但精度较高。

2.5.2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

连杆大、小头孔的加工是连杆机械加工的重要工序,它的加工精度对连杆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小头孔是定位基面,在用作定位基面之前,它经过了钻、扩、铰三道工序。

钻时以小头孔外形定位,这样可以保证加工后的孔与外圆的同轴度误差较小。

小头孔在钻、扩、铰后,在金刚镗床上与大头孔同时精镗,达到IT6级公差等级,然后压入衬套,再以衬套内孔定位精镗大头孔。

由于衬套的内孔与外圆存在同轴度误差,这种定位方法有可能使精镗后的衬套孔与大头孔的中心距超差。

大头孔经过扩、粗镗、半精镗、精镗、金刚镗和珩磨达到IT6级公差等级。

表面粗糙度Ra为0.4μm,大头孔的加工方法是在铣开工序后,将连杆与连杆体组合在一起,然后进行精镗大头孔的工序。

这样,在铣开以后可能产生的变形,可以在最后精镗工序中得到修正,以保证孔的形状精度。

2.5.3连杆螺栓孔的加工

连杆的螺栓孔经过钻、扩、铰工序。

加工时以大头端面、小头孔及大头一侧面定位。

为了使两螺栓孔在两个互相垂直方向平行度保持在公差范围内,在扩和铰两个工步中用上下双导向套导向。

从而达到所需要的技术要求。

粗铣螺栓孔端面采用工件翻身的方法,这样铣夹具没有活动部分,能保证承受较大的铣削力。

精铣时,为了保证螺栓孔的两个端面与连杆大头端面垂直,使用两工位夹具。

连杆在夹具的工位上铣完一个螺栓孔的两端面后,夹具上的定位板带着工件旋转1800,铣另一个螺栓孔的两端面。

这样,螺栓孔两端面与大头孔端面的垂直度就由夹具保证。

2.5.4连杆体与连杆盖的铣开工序

剖分面(亦称结合面)的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由夹具本身的制造精度及对刀精度来保证。

为了保证铣开后的剖分面的平面度不超过规定的公差0.03mm,并且剖分面与大头孔端面保证一定的垂直度,除夹具本身要保证精度外,锯片的安装精度的影响也很大。

如果锯片的端面圆跳动不超过0.02mm,则铣开的剖分面能达到图纸的要求,否则可能超差。

但剖分面本身的平面度、粗糙度对连杆盖、连杆体装配后的结合强度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剖分面铣开以后再经过磨削加工。

2.5.5大头侧面的加工

以基面及小头孔定位,它用一个圆销(小头孔)。

装夹工件铣两侧面至尺寸,保证对称(此对称平面为工艺用基准面)。

2.6工序尺寸以及公差的确定

2.6.4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a)粗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正确地选择切削用量,对提高切削效率,保证必要的刀具耐用度和经济性,保证加工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粗加工时加工精度与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毛坯余量较大。

因此,选择粗加工的切削用量时,要尽可能保证较高的单位时间金属切削量(金属切除率)和必要的刀具耐用度,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加工成本。

金属切除率可以用下式计算:

Zw≈V*f*ap*1000

3)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OV)又称期权价值。

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的时候,并不希望它的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未来该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

式中:

Zw单位时间内的金属切除量(mm3/s),V切削速度(m/s)

f进给量(mm/r),ap切削深度(mm)

提高切削速度、增大进给量和切削深度,都能提高金属切除率。

但是,在这三个因素中,影响刀具耐用度最大的是切削速度,其次是进给量,影响最小的是切削深度。

所以粗加工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是:

首先考虑选择一个尽可能大的吃刀深度ap,其次选择一个较大的进给量度f,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切削速度V。

选用较大的ap和f以后,刀具耐用度t显然也会下降,但要比V对t的影响小得多,只要稍微降低一下V便可以使t回升到规定的合理数值,因此,能使V、f、ap的乘积较大,从而保证较高的金属切除率。

此外,增大ap可使走刀次数减少,增大f又有利于断屑。

因此,根据以上原则选择粗加工切削用量对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刀具消耗,降低加工成本是比较有利的。

粗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有几个要点:

1)切削深度的选择:

粗加工时切削深度应根据工件的加工余量和由机床、夹具、刀具和工件组成的工艺系统的刚性来确定。

在保留半精加工、精加工必要余量的前提下,应当尽量将粗加工余量一次切除。

只有当总加工余量太大,一次切不完时,才考虑分几次走刀。

2)进给量的选择:

粗加工时限制进给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是切削力。

因此,进给量应根据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来确定。

选择进给量时应考虑到机床进给机构的强度、刀杆尺寸、刀片厚度、工件的直径和长度等。

在工艺系统的刚性和强度好的情况下,可选用大一些的进给量;在刚性和强度较差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小进给量。

3)切削速度的选择:

粗加工时,切削速度主要受刀具耐用度和机床功率的限制。

切削深度、进给量和切削速度三者决定了切削功率,在确定切削速度时必须考虑到机床的许用功率。

如超过了机床的许用功率,则应适当降低切削速度。

b)

c)[例题-2005年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轻度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 )。

精加工时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

价值=支付意愿=市场价格×消费量+消费者剩余精加工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加工余量要小且均匀。

因此,选择精加工的切削用量时应先考虑如何保证加工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尽量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精加工速率的关键: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36号)第四条规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并规定在进行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应当分别对其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论证并进行安全预评价。

1)切削深度的选择:

精加工时的切削深度应根据粗加工留下的余量确定。

通常希望精加工余量不要留得太大,否则,当吃刀深度较大时,切削力增加较显著,影响加工质量。

1)地方环境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在执行上,地方环境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

2)进给量的选择:

精加工时限制进给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表面粗糙度。

进给量增大时,虽有利于断屑,但残留面积高度增大,切削力上升,表面质量下降。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报批时限3)切削速度的选择:

切削速度提高时,切削变形减小,切削力有所下降,而且不会产生积屑瘤和鳞刺。

一般选用切削性能高的刀具材料和合理的几何参数,尽可能提高切削速度。

只有当切削速度受到工艺条件限制而不能提高时,才选用低速,以避开积屑瘤产生的范围。

3.评估环境影响的价值(最重要的一步):

采用环境经济学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对量化后的环境功能损害后果进行货币化估价,即对建设项目的环境费用或环境效益进行估价。

由此可见,精加工时选用较小的吃刀深度ap和进给量f,并在保证合理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选取尽可能高的切削速度V,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同时满足生产率的要求

2.6.5

2.6.6大纲要求确定工序的加工余量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用查表法确定机械加工余量:

(根据《机械加工工艺手册》第一卷表3.2—25表3.2—26表3.2—27)

(1)、平面加工的工序余量(mm)

单面加工方法

单面余量

经济精度

(3)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环境标准的原则。

工序尺寸

表面粗糙度

毛坯

46

12.5

粗铣

1.5

IT12

41.5(

12.5

精铣

0.6

IT10(

40.9(

3.2

粗磨

0.3

IT8(

40.3(

1.6

精磨

0.1

IT7(

40(

0.8

则连杆两端面总的加工余量为:

A总=

=(A粗铣+A精铣+A粗磨+A精磨)

2=(1.5+0.6+0.3+0.1)

2=

mm

(2)、连杆铸造出来的总的厚度为H=40+

=

mm

2.6.7确定工序尺寸及其公差

(根据《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表2—29表2—34)

1)大头孔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铸造出来的大头孔为

75mm)

工序名称

工序基

本余量

工序经济

精度

工序尺寸

最小极限尺寸

表面粗糙度

珩磨

0.08

75.0

75

0.4

精镗

0.4

74.9

74.9

0.8

半精镗

1

73.6

73.6

1.6

二次粗镗

2

71.5

71.5

6.3

一次粗镗

2

68.5

68.5

12.5

扩孔

5

64

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