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4839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docx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标题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副标题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切事物”,它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一切人”,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大教学论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XX年12月我在书店买下了这本书,利用寒假期间阅读了这本书。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

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

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谓实至名归。

《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标题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副标题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切事物”,它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一切人”,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

尽管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

  人性假设的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阐明了并多处强调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品质“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

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

“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

”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人性假设的成因

  夸美纽斯关于“一切人”的教育对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情况之下的。

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

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

例如,《理想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

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

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

这种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作中都是为数不少的。

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明显。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

”通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

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

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

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负担巨大的教育成本。

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是个巨大的挑战。

众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它仍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

特别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表现更为突出:

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制,外地学生入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学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学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主要是指男女学生的入学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学率明显得高于女童,这主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造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

以上的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化的问题。

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

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

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

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现在读来,书中的很多真知灼见还依然是那么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只是由于他做过牧师,信仰并传过教,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有些地方会难于理解。

我坦率地承认自己阅读的收获是笼统肤浅的,感受不多。

最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

同时我也惊讶夸美纽斯对节制的见解。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

我个人当然也希望有时间进一步研读和消化理解书中的思想。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我们同意柏拉图的看法,要待青年人的火气消歇,充分于世故,能从旅行中得到益处以后才可让他们旅行。

  每天上课不可超过四次,其中两次在上午,两次在下午,下余的时间可以有利地用在家务(尤其贫苦的孩子是如此)或某种形式的娱乐上。

  必须当心使这些书全都适应用书的儿童

  因为儿童是喜欢新奇余幽默的,厌恶迂腐与严肃的。

所以教导应常与娱乐结合,使他们乐于学习日后对他们真正有用的正经事情,使他们的心性永远能被诱导,按预期的方式发展。

  用膳和处置衣服、洋囡囡与玩具的时候应当练习清洁

  凡是善于辨别的人就是一个好教师

  我们不应该对不愿听话的人去说话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

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

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

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

《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

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

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

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

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

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

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

“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

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

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

”(p140)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

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

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

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

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

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

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读前期望:

能够执迷的读,尽享教育名著的滋润。

  读中感受:

  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读什么,觉得不像是谈论教育问题,倒是一个宗教人生问题。

  读在期中觉得很乏味,我认为写作一直就像传教一样揭示一些道理,一些教育的规律。

我不断的强迫自己去读,去读,把我又一次逼入了自己不愿意的境地,然后回想,当时学校布置的时候是让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谁让自己在读的时候只是考虑这本书被称为经典就一定要读呢?

看来自己实在虚荣,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总是要活在被人指定的美好之中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鞋子的故事,这只鞋子虽美丽,但是不适合我的脚哇,痛苦只有自己去受了。

然后再考虑自己其实在读书的道路中有许多没有读的内容,就一味的来读经典之作,也只能不求甚解了。

好多年前就说自己要把自己所缺的书读起来,但是到了今天也没有什么行动。

哎,我这个空想家呀,到今天因为自己空想即将耗尽,连想的勇气和力量都没有,看来到今天再不读生命就要凝固了,所以读书必须成为我的必修或者说生存之道了。

  读后思索一下,另有几点感触,主要在于:

  1、敬佩夸美纽斯有教育的理想,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对于教育有这样的一种美好的期望,佩服!

回想自己缺乏信仰了,我已减弱了入党时的那份对于事业的忠诚,为什么呢?

直接的原因就在于这几年做校长的过程对于一些负面的内容看的过重,虽然在中学时期我自己就为自己定下人生的信条:

“当世界只剩最后一份真诚的时候自己也要拥有,因为我心无愧。

”这么多年我都是如此的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可是做校长之后就发现人只有这些是不行的,而且因为这些自己换来了许多的不理解,许多痛苦的折磨,这就是我近一年半生活痛苦的归因,所以说我现在的确对于世事已经有些麻木,我就认为自己再努力都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要不断的努力呢?

人生的这种颓废就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吧!

  其实客观的思考,人的确不是只有真诚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可能我就是太缺少为人处事的方法了,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朋友我坚信今天她对于我可以不理解,但是我相信有一天我们都可以理解的,我相信,我知道我们有着共同之处。

  这一年半的痛苦就告诉我,人不但要真诚要坦诚,而且要用一定的方法让真诚和坦诚多做一些对人有益的事情,多带来人间的美好与和谐。

俗语即:

好心办好事!

  2、对于人的教育要有道德、信仰、学问。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夸美纽斯特别重视人的品德对于人的重要意义。

他说:

“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由此可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实就今天而言加强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同卡梅纽斯的观点要实施德育教育教师必须以身立德,让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受到人性光辉的照耀,这一点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所论述的观点是相同的。

这一点我应该从检讨自己开始,努力的将人性中善的一面照耀学生,而不因为自己的“忙”,只有惩罚和训斥,虽然孩子们都很小,但是爱孩子就必须把孩子当人看,试想今天训斥,十年后孩子还让你训斥吗?

要实施终生受益的教育,而不是在小学这个流水加工线上制造“产品”。

这个“终身受益”也应该含有教师本身终身受益的教学技能,我们要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技术人员,而不是熟练的生产工人,要坚守我们工作中的智慧成分,而不要只是汗水的挥洒,身心的损伤和衰竭。

  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信仰的启蒙教育也应该是我们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但是在今天似乎很少有人问津这样的一个话题,或者很少有人深度的关注这样的一个问题。

没有信仰的教育和民族真的是十分可怕的,爱国不应该等到我们的国亡的时候才去进行,而正是在这样的和平时期,在这样的安乐之中。

民族是我们的每一个人生存的寄托。

在现在国家的高度发展中,其实人的信仰问题变得比较现实,而缺乏了理想,甚至是多元化的,那么在现在的教育要继续的做好学生的信仰教育的确是需要创造性的工作的,但我认为这肯定是有意义的!

  目前社会的复杂化,其实让知识的确正在贬值。

原因在于今天的学校教育中真正有用的内容有几何?

  3、教育教学是需要在自然的状况下完成。

  就是我们中国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对于人的才是最终有益的。

  4、学生的记忆应该是以理解为基础的。

  5、学习的内容应该能够和实际的生活联系,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6、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力”。

  7、年轻的儿童在教育中榜样比训斥重要。

  8、任何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改良的。

  最后的一个辨证的观点:

  夸美纽斯指出:

“一切科学必须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一切艺术必须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一切语言也必须用同样的教学方法。

”“在每个学校里面,一切功课都应该采取同样的安排和对待。

”“每门学科的教本都应当尽量采用同一个版本。

  这是他在“便易性原则”中最后归结出来的。

如果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优点在于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技能能够生长的快,但是学生会不会产生厌烦感呢?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在1919年前后北大的文化发展是空前的,据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北大学术自由,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教学的方法应该是迥异的,在这种“兼容并包”下才诞生了更多的“大师”。

我认为这点的思想可以吸纳为教育要统一,不管是哪个年级的教师、哪个学科的教师,教育要尽可能的统一,不能要求不一致,互相抵触,分散教育的力量,而应该尽量的将多人教育发展为合力教育,让1+1+1大于3。

怎么办?

一个学校中教师要形成相同的教育共识,要对于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一定的教育的要求。

  关于功课上,我认为现阶段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这可以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教师教的累,学生学的苦,这是我从教以来常常看见老师们的学校生活。

为何会如此呢?

学校教育难道就是这种状态?

我寻思着要去探寻学校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

学校的产生是从班级制的产生开始的,班级制教学是三百年前的一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原名:

考门斯基)最早提出并实施的。

追根溯源,我想到了夸美纽斯的相关著作,也许那儿能发现学校教育存在的真正意义。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书中迎面扑来的是一种宗教气息,但真理并不因为宗教而失去它的光泽。

大教育论开篇的阐明就明确的告诉我们它的目的:

“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省略中的话是给基督教社会的,其实也是给世界的,但我还是不打出它的原句来。

学校应该是师生快乐学习、生活的栖息地,是一口活泼的源泉引出川流不息的溪流,再将这些溪流汇成江河。

教育需要理念,教育需要勤奋,但是理念比勤奋更重要。

方向不正确,南辕北辙,越勤奋就偏离目标。

我们为何教?

我们怎样教?

这正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还是请不要马上走进学校。

  我惭愧不能大篇幅的阐述《大教育论》里面的金玉良言,其实只有自己去看才会有感觉,我写的只是我的理解。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与《大教育论》给我的智慧,我说说自己对学校教育的看法。

  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德、智、体、美、劳。

德为首当其冲,德为外在的和内在的;德是行动更是心灵的内需。

教师是教书育人,说明教师有把没有教育过的孩子进行教育的职责。

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其实都是满怀憧憬的。

他们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知道。

问题是每个孩子的好奇对象不一样,可是学校往往是一刀切的教学,家长和教师都是一致往分数看。

于是悲剧接踵而至,“差生”自然就产生了。

“差生”是不是一无是处的学生呢?

不是!

就像夸美纽斯告诉我们的那样“石头是给我们当作建造房屋、塔宇、墙壁和栋梁等材料用的;但是它们在没有被凿好,没有被我们放在它们所应放的位置以前,它们是没有用处的。

注定给人做装饰品的珍珠与宝石,必须加以雕凿与琢磨。

五金是在日常生活中最有用处的,它们得有人去采掘、提炼、熔化,并加以各种方式去锻造,去锤打。

在此以前,它们的用处还不如普通的泥土。

……”“动物的基本特性是生命与动作,它们看去好象是自己自足的了,但是假如你要按照合于它们的用途去用它们,那就还要加以训练。

比如,马是天生合于作战用途去用它们,牛是合于拖物用的,驴是合于负重用的,犬是合于守护与狩猎用的,鹰是合于捕鸟用的;但是在我们训练它们,使它们习惯于它们的工作以前,它们都没有多少用处。

”所以,对于任何一位孩子来说,肯定有他们的长处,“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要细心、耐心的去发现每一个个性内在潜在的活力,这样才能让他们的优点在别人面前显现出来。

一棍子打死是绝对不行的,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们有问题,而是教师自身的观念有问题。

人的身体生成是要劳动的;但是我们知道,人生来只有学习劳动的能量。

他要受到教导,才会坐,才会站,才会走,才会用他的手。

有些例证告诉我们,凡是从小被野兽攫去,在野兽群中长大的人,他们的智力都没有超过野兽的水准,他们如果不是重新回到了人类的社会,他们用舌、用手、用脚的能力也不会超过野兽所能的。

比如:

“大约在154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哈西阿的村落,坐落在一座森林当中,村里有个三岁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疏忽丢失了。

过了几年,乡里人看见一只奇怪的动物和豺狼在一起奔跑,它和豺狼的形状不同,有四只脚,可是有一副人类的面孔。

这传说到处一散布,地方官叫农人们设法捉住它,带到他的跟前去。

农人们照办了,最后,那动物送到了卡塞尔方伯那里。

到了堡邸以后,它躲在凳子下,凶狠地望着追赶的人,骇人地咆哮着。

方伯给他受教育,让他不断和人相处,受了这种影响,他的野蛮习惯才逐渐变文明;”

  我们的教学就在于发现和挖掘孩子们潜在的内涵,唤醒他们的心智,给与他们阳光和雨露,让他们自由的成长,您只要适当的去浇一点水,但不是很多。

书中写道“哲学家把人叫做小宇宙或宇宙的缩影型,因为人在黑暗中包括了一切广布在大宇宙中的因素;”这句话的真实性是已在别处表明了的。

所以,把来到世上的人的理比做一颗种子或一粒谷米是很正当的,植物或树木实际已经存在种子里面,虽则它的形象实际上看不出来。

这是很明显的,因为种子如果种子地下,它便会向下生出根牙,向上长出嫩枝,嫩枝凭着它们的天生的力量,日后便可长成枝柯与树枝,垂着绿荫,点缀着花儿与果实。

这些做法就像柳宗元所写的《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述的道理,教育学生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顺应每位学生的自我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舒、培平、土故、筑密”是学生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知道你自己,更因该知道你的学生。

”教师不能不了解每个得学生的发展因素,“抓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的行为是绝不可出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的。

  从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去看待教育,从爱迪生、爱因斯坦、舟舟的身上去思考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肯定会快乐的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