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5306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5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4单元1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

1 小树有多少棵

 本节学习的是教材30~31页的内容。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这是乘法中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

以运送树苗为背景,呈现三个问题。

前两个问题以情景为依托,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在对乘法的意义和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第三个问题则是对口算乘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和应用。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在同伴交流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倾听、勇于表达的良好习惯。

 【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看谁算得快。

 3×5= 8×4= 7×6= 9×3= 5×7=

 9×9= 6×7= 8×3= 4×2= 5×5=

 2.想一想,说一说。

 你知道“3×5”表示什么意思吗?

 【参考答案】 1.15 32 42 27 35 81 42 24 8 25 2.表示5个3相加。

 [设计意图] 复习的是表内乘法,为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内容做好铺垫。

方法一

 炎热的夏季里,经营西瓜的王叔叔一次进了5车西瓜,每车有300个西瓜,王叔叔这次一共进了多少个西瓜?

 师:

同学们能帮助王叔叔算一算一共进了多少个西瓜吗?

 预设生:

300+300+300+300+300。

 师:

这样算有点麻烦,我们能不能再想一下,用别的计算方法呢?

 [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景引入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方法二

 植树节到了,学校运来了3车树苗,每车装500棵,你能算出学校一共运来了多少棵树苗吗?

 [设计意图] 以帮助学校计算运来了多少棵树苗引入新课,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提出了要研究的主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一、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师:

植树节到了,让我们到操场上看看学校运来多少棵小树?

 1.看图读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情景图。

 师: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1:

杨树每捆20棵,地上有3捆。

 生2:

每车装500棵。

 师:

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预设生:

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

要求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用到哪些信息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

谁能把有用的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生:

杨树每捆20棵,3捆一共多少棵?

 2.探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

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棵杨树呢?

 (学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方法(画图、列举、算式等均可)解决3捆一共有多少棵的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后,再班级集体汇报。

 预设生1:

用数线的方法:

 生2:

可以想1捆是20棵;2捆就是40棵;3捆就是60棵。

 师:

这是列举的方法。

 预生生1:

20×3=60,想:

2×3=6,所以20×3=60。

 生2:

其实就是2个十乘3等于6个十,6个十就是60。

 师:

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方法都非常正确,虽然运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但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只要能够正确地、快速地进行计算就可以。

 [设计意图] 在实际问题情景中,鼓励学生想出多种计算方法,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的目的。

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及评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并获得成功的自我体验。

 3.练习巩固,总结方法。

 师:

计算有多少棵杨树,我们有很多种方法,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快速的口算方法,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5捆呢?

 [教师点拨]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把自己的口算方法与同桌交流。

 预设生1:

20×4=80(棵),20乘4是8个十,就是80。

 答:

4捆杨树有80棵。

 生2:

20×5=100(棵),20乘5是十个十,就是100。

 答:

5捆杨树有100棵。

 师:

请同学们思考、观察我们这三道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都是怎样口算出结果的?

 20×3=60

 20×4=80

 20×5=100

 预设生:

这三道算式都是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计算时应用的依然是乘法口诀,可以先用十位上的数去乘,然后在乘积的后面再添0。

 (教师随机板书: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多少棵?

 (学生独立计算,再相互交流,集体订正。

 学生汇报:

 预设生1:

 500+500+500=1500(棵)。

 生2:

1车→500棵

2车→1000棵

3车→1500棵

 生3:

500×3=1500,想:

5×3=15,所以500×3=1500。

 生4:

5个百乘3等于15个百,15个百就是1500。

 500×3=1500(棵)。

 答:

一共运走了1500棵。

 师:

500×3与上面的三道算式一样吗?

你是怎样口算的?

 预设生:

这是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口算的方法也是一样的,先用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然后在乘积的后面再添上两个0。

 (教师随机板书: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去探究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观察比较,总结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思路一:

 1.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算一算。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2.口算结果。

 师:

先算一算上面两组算式的结果。

 预设生:

 3.观察、交流、发现规律。

 师:

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1:

横行看,每组第一题都是表内乘法,用乘法口诀可以直接得出得数。

 生2:

竖着看,其中一个乘数相同,后面两道题另一个乘数后面有0,也就是整十数或整百数,计算时只要在第一题结果的后面添上一个0或两个0。

 生3:

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

 4.总结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

你能总结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吗?

 预设生:

两个数相乘,可以先去掉乘数中末尾的零,求出积后在积的末尾再添上被去掉的零。

 5.展示。

 师:

你能再写一组类似的算式吗?

 展示学生写出的算式:

 5×7=35

 50×7=350

 500×7=3500

 4×9=36

 4×90=360

 4×900=3600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计算、观察中发现算式蕴含的规律,进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口算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计算、观察、交流、实践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思路二:

 PPT课件出示教材30页的算一算。

 师:

先口算出前面两组算式的结果,再根据前面两组算式的特点再写出一组算式,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 学生口算后仿照前面的例子写一组算式,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个整体上的总结,先复习表内乘法,再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最后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

通过说说写算式的想法巩固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功效。

 1.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1题。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分别请三位同学上台板演,写出算式与结果;(3)师生共同订正,并让学生说出列式的理由和口算的方法。

 2.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间互相订正答案,选两题说出口算方法。

 3.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3题。

 

(1)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的意思,列出算式,并计算;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集体订正答案。

 【参考答案】 1.草莓:

40×5=200(个) 苹果:

20×9=180(个) 桃:

30×7=210(个) 2.70×8=560 

 30×6=180 

 600×9=5400 

 4×60=240 

 40×5=200 

 5×800=4000 

  3.80×5=400 400×3=1200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个数相乘,可以先去掉乘数中末尾的零,求出积后在积的末尾再添上被去掉的零。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本节课是如何围绕情景中的问题展开学习的?

你是如何计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

你还有不懂或还想知道的问题吗?

 2.你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怎么样?

 [设计意图] 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回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让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1

教材第31页练一练第4,5题。

作业2

【基础巩固】

1.(基础题)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80×5= 500×8= 10×7= 900×2=

300×7= 40×3= 80×8= 400×8=

20×9= 30×7=

2.(重点题)摘桃子。

【提升培优】

3.(难点题)青蛙跳荷叶。

4.(探究题)选数填空。

5,6,7,8,9,30,70,80,90,40

(  )×(  )=540

(  )×(  )=640

(  )×(  )=490

(  )×(  )=350

(  )×(  )=150

(  )×(  )=210

(  )×(  )=810

(  )×(  )=360

【思维创新】

5.(创新题)

【参考答案】

作业1:

4.30×3+7=90+7=97(只) 10×3-5=30-5=25(枝) 5.

(1)60×3=180(根) 180<200 所以够 

(2)90×7=630(根) 答:

会吃掉630根。

 (3)60×2=120(根) 120+90-200=210-200=10(根) 所以有2头小象,1头大象。

作业2:

1.400 4000 70 1800 2100 120 640 3200 180 210 2.20×4=80(个) 3.360 630 4.(6)×(90)=540 (80)×(8)=640 (7)×(70)=490 (5)×(70)=350 (30)×(5)=150 (30)×(7)=210 (90)×(9)=810 (40)×(9)=360 5.大象上午洗澡一次来回走两趟,下午又走两趟,每趟要走500米,一共走了500×4=2000(米)。

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0×3=

(1)20+20+20=60

(2)2×3=6 20×3=60

2个十乘3等于6个十,6个十是60

 1.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2.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节课中得到体现。

本节课利用教材中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通过知识的衔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交流时应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过程。

【练一练·31页】

1.40×5=200(个) 9×20=180(个) 7×30=210(个) 2.70×8=560 

 30×6=180 

 600×9=5400 

 4×60=240 

 40×5=200 

 5×800=4000 

 3.80×5=400 400×3=1200 4.30×3+7=90+7=97(只) 10×3-5=30-5=25(枝) 5.

(1)60×3=180(根) 180<200 所以够 

(2)90×7=630(根) 答:

会吃掉630根。

 (3)60×2=120(根) 120+90-200=210-200=10(根) 所以有2头小象,1头大象。

 

 240=(  )×(  )

 [名师点拨] 这是一道开放的题目,答案不唯一。

鼓励学生想出多种答案。

 [解答] 40 6或60 4或30 8或3 80(答案不唯一)

 

 李老师拿200元给30名小朋友买门票,够不够?

 [名师点拨] 此题应选用有用的数学信息,给30名小朋友买票,选用儿童票每张5元,求出一共需要多少元,再与200元比较,看200元是否够买票。

 [解答] 30×5=150(元) 150<200 够。

 乘法的由来

 乘法是指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其运算结果称为积。

从哲学角度分析,乘法是加法的量变导致质变的结果,中世纪,印度流行集中使用乘法。

“十字相乘法”是其中一种,印度人称之为闪电似的乘法。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巴切利介绍了八种乘法,第一种乘法与现在通用的笔算乘法完全一致,第六种就是方格乘法。

此法约于十五世纪传入中国,因其图形有如织锦,故亦称为铺地锦。

 趣味数学故事

 熊猫爸爸带领小熊猫在房前种一排竹子。

棵与棵之间距离是200厘米,共种了8棵竹子。

种完竹子后,熊猫爸爸问小熊猫,从第一棵竹子到最后一棵竹子之间一共多少厘米?

小熊猫的计算方法是200×8=1600(厘米),一共1600厘米。

小熊猫回答得对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对。

应该是200×7=1400(厘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