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5985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案.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0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内容,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在西方军事以及工业文明冲击下(即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产生新的经济因素(即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因而,这课的地位举足轻重,承上启下,上接本单元中的《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下启《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全课内容分三目讲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将产生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以及下一课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整合起来,使之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在整个过程中来进行课程目标的完成。

(一)本框题在高考中的地位和作用:

占重要地位,如:

2009年福建卷第15题、2009年山东卷第10题、2009年江苏卷第6题都考查这一框题的内容。

(二)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第二课的落脚点,在整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下一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兴趣浓厚并容易接受新事物;经过上学期对《鸦片战争》以及本学期第二单元《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变化的背景和工业革命对我国造成的影响等知识有一定的基础,是教学的有利因素。

但是由于知识系统未够完善,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具体表现还没完全掌握。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探究中体验、感悟,获得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掌握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评价

(3)认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多媒体,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导,共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论由史出的历史思维方式

3.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

理解民族工业兴起的艰难,民族资产阶级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使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培养民族感情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1、本课教学一大特点是紧扣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材料,创设情景,设计出最具探究价值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

2、本课教学第二大特点是通过习题让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加强过程体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拓宽视野、活化思维、培养能力,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本课教学第三大特点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呈现方式,比如学案式,探究式,问题式,创设情境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

【教学准备】

1、教师整理课堂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预习有关内容资料。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因工业革命而蒸蒸日上,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却已日薄西山。

资产阶级对利润无止境的追求使他们把目光对准了地大物博的中国,但清政府却依然闭关锁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于是,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从此,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

一、变动之一:

自然经济开逐渐解体

通过一道习题温习自然经济的特点:

习题: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到: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③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④(答案:

B)

创设情境材料

材料一:

战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5倍多。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

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类别

1843年

1860年

增长

生丝

1400担

69000担

48倍

茶叶

13万担

153担

11倍

问题: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为何会解体?

如何解体?

会造成何种影响?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解体的原因及表现:

洋纱输入“纺”与“织”分离

列倾销商品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并非男耕女织

强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

侵逐渐解体

略掠夺原料:

列强收购农副产品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并非自给自足

2、解体的影响(学案式):

(1)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2)为创造了条件;

(3)中国逐步成为的附庸。

练习巩固: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的封建经济加快解体,其中“解体”的含义是()

A、手工工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

B、出现了机器生产的工厂,无产阶级诞生

C、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日益商品化

D、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答案:

C)

创设情景材料过渡

材料一:

中国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问题:

1、19世纪50-60年代的清政府面临怎么样的危机?

二人认为应该怎样解决危机?

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略)

二、变动之二: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过渡中的材料从中归纳出原因、主张、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内容、结果、评价及失败的原因)(学案式)

1、背景:

清政府面临的窘境

2、主张:

在不改变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

3、目的:

维护

4、代表人物及企业:

 

(由学生完成以下表格)

类型

口号

创办者

企业名称

性质

前期

军用企业

自强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封建性质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崇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

民用企业

求富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开平煤矿

张之洞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5、其他内容:

新式学堂及创办海军

6、结果:

以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终

7、洋务运动的评价:

(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讨论并结合学案完成)

课堂辩论:

有人说: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大规模实践的开端;如果没有列强的再度侵华,洋务运动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观点的?

(讨论略)

(1)意义:

(学案式)

①引进了,培养了,客观上刺激了。

②对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对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客观上开启了的步伐。

(2)局限性

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植根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之上必然失败。

探究: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教材42页学思之窗,并结合练习掌握,然后作补充)

习题:

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局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

B、没有根本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C、运用封建方式经营近代企业

D、企业经营不善(答案:

B)

①并未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失败原因②洋务派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③顽固派的破坏;

④西方列强的阻挠,垄断技术。

创设图片情景过渡:

继昌隆缫丝厂的一个包装车间1907年的上海振华纱厂

问题:

图中两企业反映了什么经济因素的出现?

(学生回答略)

三、变动之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的原因:

(通过习题掌握)

习题:

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因素有()

①清政府的支持②洋务运动的诱导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④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B)

2、概况(学案式)

(1)时间:

(2)地区:

(3)代表企业:

3、特点(通过习题掌握)

习题:

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何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工业布局不合理:

主要分布在沿海及通商口岸附近

③以轻工业为主以重工业为辅,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④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②③D、①③④(答案:

A)

拓展思维:

梁启超《变法通议》记述:

同治初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说: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俾斯麦所言“归而行之”与“购而用之”,分别指中日两国的什么重大事件?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洋务运动

(2)从俾斯麦的介绍来看,当时中日两国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日本侧重于制度和文教,中国侧重于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

(3)俾斯麦预言“三十年后”的强弱之分在什么时候得到体现?

说明什么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

说明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不能改变中国落后的命运的

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前,___

__________一直

占统治地位

____________逐步解体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_________出现

近代经济因素出现

_______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业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过渡自然,讲练结合,教学手法灵活多变,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但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同时未能很好地把握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练习讲解过于简单,要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

附带(板书)

第10课《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变动之一: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

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农产品

2、表现:

①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②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

3、影响:

①客观上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③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

二、变动之二:

洋务运动(19C60—90S)

1、背景:

内忧外患

2、主张: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科技

3、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4、代表人物及企业

5、其他内容:

新式学堂及创办海军

6、结果:

以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告终失败根本原因:

未能改变封建制度

7、评价:

意义:

(书本41页)

局限性:

只学技术未改变制度

三、变动之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原因: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2、概况:

(书本42页)

(1)时间:

(2)地区:

(3)代表企业:

3、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