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322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docx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12页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提到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情况:

第一劳动年龄人口虽然还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但是其绝对数正开始下降;第二老龄人口比重正在提高,并且所占比重超过了国际公认的10%的标准线,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第三通过第一和第二点可以推断出中国的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的状态向有限供给转变,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正是因为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所推动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下面我们将系统地研究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流动的过程。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劳动力流动及其形式

(一)劳动力流动的含义

劳力力流动是人口迁移的一种,它是指劳动力为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而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至工作间的转移。

劳动力流动通过在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转移而得以实现。

因此这里首先需要界定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劳动力市场最直接定义为“一个可以像交换任何商品一样地交换服务而毋需考虑其来源的市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LabourMarkets词条)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对劳动力市场概念化的两个主要困难:

一是“劳动力供应和它的(从雇主或雇员方面看的)价格之间缺乏的直接联系”;二是“按劳动市场中的进程形成的社会团体的冲击”。

(同上)

(二)劳动力流动的一般形式

1.劳动力在就业状态间转移

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一般是指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人口)具有被雇佣潜力的社会人群。

他们或者已经有了工作,或者正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重新就业的所有人。

劳动力中那些没有获得报酬职业的人被称为从业者。

从这里可以看到劳动力等于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

但是一般在经济学定义中如果一个人虽然没有工作,但是他(她)并没有想要工作的意愿(比如说处于退休状态)或者并不愿意重新去寻找新的工作,则这一类人并不能归纳为失业人员。

劳动力在就业状态间的转移,简单来说便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人员与失业人员之间的转移。

这里需要重点关注的便是失业的概念。

根据产生的原因可以把失业分成几种类型。

有些类型,在理论睥争论相对较少。

例如,摩擦性失业,它是人们在寻找职业时发生的暂时失业。

又如,结构性失业,它是由于人们的技能已变得过剩,或他们生活的这个国家特定地区不需要这种技能,而像他们不适合雇用而发生的失业。

凯恩斯的《通论》则区别出“非自愿失业”的概念,他认为这种失业与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充分需求有并,它可以用财政和适当的倾向政策手段对需求加以管理为得解决。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Unemployment词条)

所以具体来说劳动力在就业状态之间的转移便是在就业与不同类型的失业之间进行转移。

除了上面提到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外,还有周期性失业、技术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隐藏性(或隐蔽性)失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力大国。

而表现出现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和隐藏性失业比较突出。

2.劳动力在工作间流动

劳动力在工作间的流动便是指劳动力在不同的工作之间的转移。

这是从微观层面对劳动力流动进行的划分。

3.劳动力在地区间流动

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不同地区进行的迁移。

从迁移范围上看可以分为国内迁移和国外迁移。

国内迁移又可以分为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国外迁移通常是指移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在地区间的流动十分地显著,并且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

4.劳动力在产业间流动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之间的转移。

一般认为,三次产业是根据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顺序来划分的。

第一产业是利用自然界本来存在着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

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业进一步加工。

第三产业是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活动。

其中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研究并出以下的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这种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的规律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二、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过程

(一)劳动力从不流动到流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实行的是严格的分管体制。

而这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首先是1949-1957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劳动力流动基本上是在政府经济力量控制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劳动管理制度在这一阶段建立起来,通过市场调节以及劳动力的招收与调配工作,城乡劳动力竞争基本上是平衡的,农村居民享有充分的自由迁居城市的权利。

”第二个是1958-1963年期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实习了强力的行政干预。

同时在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人为地把劳动力划分为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

这个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以及城市福利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而这一条例也为后来的户籍制度打上了基础,开始我国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分管体制。

第三个是1964-1978年阶段,由于用法律形式确定和农村和城市户口,所以这段时间的劳动力流动都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

并且实行了一系列跟户籍制度相配套的行政措施,这也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固化下来,也为以后的户籍制度改革埋下了难以动摇的制度设计。

在这段时期,农村户口的人是无法自由进入城市的,而国家把经济发展的利益都优先分享给城市人口。

再加上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等控制人口的措施,使得农村人口大幅增加,形成了后来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雏形。

1978年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这也体现在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管理上面,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渐从以前严格的分制体制过渡到可以自由流动的管理体系。

但是户籍制度却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这也形成了中国改革以后显著的二元经济结构。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解放来自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盛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使得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可以在农业部门得到充分的运用。

但是由历史原因积淀下来的农村劳动力远远超过了农业部门所需的劳动力需求,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开始了流动。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农村经济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件使得这一时期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进入了一个高潮。

而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

从1980年到1994年期间,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方式是与当时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相一致的,实行的一种“双轨二元配置”方式。

这种配置方式的实质是把劳动力流动传统的行政配置体制向市场配置体制过渡,最终让市场配置体制成为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力量。

在这种配置体制下,劳动力的配置被分为两块,“一块仍然由国家进行行政控制,另一块则可以自由流动、自谋职业,受劳动力市场调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劳动力流动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调节与引导,并且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范围也日益增大。

“在双轨二元配置的条件下,中国开始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现象”。

1994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劳动力供求双方法律地位,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自主选择权力得到了确立。

这也为市场调节劳动力配置确立了法律基础。

后来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逐步取消限制劳动力制度的制度改革,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这一期间大范围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要素投入,并逐渐形成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

进入21世纪中央开始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多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问题为重点。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这说明政府对劳动力流动的管理正向积极主动帮扶农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变。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建国以来中国的劳动力经历了从不流动到流动的历史进程,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流动性日益趋常态化和规模化。

(二)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中国是一个明显的劳动剩余经济体,即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

而这剩余的劳动力主要是由农村过多的剩余人口产生的。

为了消耗这过多的剩余人口,便有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这也是二元经济体系最主要的劳动转移特点。

由于我国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而言发达许多,因此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有很大一个是从中西部农村向沿海城市转移的。

这两者有着很大的重合垂询。

因此这里我们并不重点分析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变迁过程,而是重点研究我国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

(三)劳动力跨地区流动

2019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提到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

同2019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

从这可以看到在这十年里面跨区域的人口流动大幅度地增加了,而这人口流动很大部分是由于劳动力跨地区流动所造成的。

因此可以发现在这过去的十年里面劳动力流动更趋于常态化和频繁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填写说明中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原因。

该项设有九个标准答案,普查员根据被登记人的实际情况,据情圈填。

1.务工经商:

指十五周岁及以上因从事各种劳务活动或商业贸易活动,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人。

2.工作调动:

指十五周岁及以上因工作调动、毕业分配或工作招聘而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人。

复员转业军人由部队迁来的,也圈填此项。

3.学习培训:

指六周岁及以上因考入各级各类学校或参加本地各单位举办的各种学习班、培训班,而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人。

4.随迁家属:

指随同家人务工经商或工作调动而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人。

5.投亲靠友:

指因投靠亲属或朋友而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人。

6.拆迁搬家:

指因房屋拆迁、搬家而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人。

7.寄挂户口:

指户口登记地与居住地不一致,但户口落在集体户或落在与其无直接亲戚关系的家庭户中的人,以及没有在户口登记地居住,只在户口登记地落户口的人。

8.婚姻嫁娶:

指十五周岁及以上因结婚而离开户口登记地的人。

9.其他:

指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原因。

从上面的离开户口登记地原因中可以看到务工经商和工作调动是属于劳动力流动的范围的,因此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两类原因中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及移动方向。

表1全国按现住地、性别、迁移原因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人口

单位:

现住地

务工经商

工作调动

迁移原因

小计

小计

总计

全国

64131695

37966649

26165046

2127968

1364177

763791

66259663

北京

5206202

3020335

2185867

256153

137760

118393

5462355

天津

2358211

1609351

748860

58033

37326

20707

2416244

河北

727857

473321

254536

72383

52300

20193

800240

山西

552091

426927

125164

45113

37771

7342

597204

内蒙古

929062

699065

229997

70107

56433

13674

999169

辽宁

991089

615195

375894

51131

33103

18028

1042220

吉林

187027

121988

65039

13766

9783

3983

201993

黑龙江

221242

151208

70034

10025

7055

2970

231267

上海

7030656

3990303

3040353

149935

81177

68758

7180591

江苏

5792594

3302721

2489873

138248

83893

54355

5930842

浙江

9913196

5612067

4301129

97692

62061

35631

10010888

安徽

374770

261547

113223

39715

29614

10101

414485

福建

3472276

2046104

1426172

41579

28303

13276

3513855

江西

246194

166745

79449

20433

14940

5493

266627

山东

1109935

685309

424626

123307

77570

45737

1233242

河南

280058

185381

94677

30440

21689

8751

310498

湖北

461726

296184

165542

35216

25152

10064

496942

湖南

342603

224145

118458

28031

20338

7693

370634

广东

18438870

10495438

7943432

404359

231505

172854

18843229

广西

512101

331888

180213

31276

22518

8758

543377

海南

320430

212638

107792

30569

20216

10353

350999

重庆

440034

269352

170682

46328

30180

16148

486362

四川

544923

347472

197451

71723

50065

21658

616646

贵州

468222

317796

150426

27711

21461

6250

495933

云南

842053

548801

293252

41276

30895

10381

883329

西藏

136830

85170

51660

4560

3419

1141

141390

陕西

499950

340619

159331

76873

55197

21676

576823

甘肃

221825

151805

70020

39314

27444

11870

261139

青海

207147

148424

58723

12019

9487

2528

219162

宁夏

212842

147112

65730

12910

9957

2953

225752

新疆

1089679

682238

407441

47747

35565

12182

1137426

数据来源:

《中国2019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家××局网站

从上表可以看到务工经商中跨地区流动排名前面的是广东、新疆、浙江、上海、江苏;而总的跨区域流动排名前面的也是广东、新疆、浙江、上海、江苏。

从中可以看到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主要是由于务工经商引起的。

除了新疆以外其他的省份都是经济发达的省份。

这说明经济发达与劳动力流动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下面我们结合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19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全国按现住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分的人口项目对这十五年来各省份人口迁移过程进行分析。

图2-12019~2019年全国各省份迁入人口数

数据来源: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19年)》,国家××局网站

图2-22019~2019年各省份迁入人口数

数据来源:

《中国2019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家××局网站

从这两次的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到迁入省份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福建等沿海省份。

这几个省份的迁入人口数都超过了20万人,其中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广东的迁入人口数接近140万、浙江的迁入人口数也超过了100万,这长三角、珠三角需要大量农民工的经济形势是相符合的。

下面我们来看迁出人口数的省份分布情况。

图2-32019~2019年全国各省份迁出人口数

数据来源: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19年)》,国家××局网站

图2-42019~2019年全国各省份迁出人口数

数据来源:

《中国2019年人口普查资料》,国家××局网站

从这两次的人口普查资料可以观察到迁出人口数排名最多的省份主要有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

这些地区主要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这说明近十几年的人口迁移方向是从中西部向东部迁移。

其中在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安徽、河南、四川的迁出人口数都超过了50万人。

说明这些省份的剩余劳动力是非常丰富的。

上面主要是从人口迁移的角度来分析这段时间我国的劳动力流动。

虽然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劳动力流动形成的,但是人口迁移的统计口径明显比劳动力流动的统计口径要大。

所以下面我们从农民工迁移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我国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变化趋势。

通过整理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看到201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加105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863万人。

201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

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533万人。

2019年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

从这可以看到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在近几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并且外出农民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外出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幅度正在下降。

为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农民工数量、流向、结构、就业、收支、居住、社会保障等情况,国家××局于2019年底建立了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制度。

2019年抽样调查数据如下:

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

按输入地分,东部地区吸纳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71%,中部占13.2%、西部占15.4%。

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外出劳动工绝大部分都是向东部输入的,这跟东部的经济发达是有关系的。

随后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外出农民工数量相比2019年有所增加,并且本地农民工减少。

同时东部地区农民工数量及增幅都高于中西部地区。

不过虽然外出务工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但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比重有所提高。

另外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明显减少,“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大幅减少,是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该分析报告并没有对此现象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或者解释。

另一个比较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在选择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相对有所增加,这导致了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

但是省外务工的农民工比重仍然有51.2%。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农民工仍以在省内务工为主,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大多数在省外务工,但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在省内就近务工的比例明显增加。

”同样该分析报告并没有对此现象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或者解释。

而在《2019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指出中西部地区农民工人数增长快于东部地区。

而从农民工流向及就业地域分布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长较快,中西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第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比重继续下降,这也为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提供了数据说明;第三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减少,农民工以跨省外出为主的格局改变,2019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但是外出农民工仍主要流向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不过分析报告并没有对这一现象作出进一步的说明或者解释。

从迁移的推拉理论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地级以上大中城市有着更大的拉力来使得农民工流入。

从这三年的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可以得到几个结论:

第一农民工的数量虽然还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第二农民工输出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输入地主要在东部地区;第三农民工的跨省流动规模开始下降,农民工的迁移重心开始向省内流动转移,这将加剧东部地区民工荒的问题,特别是“两角地区”农民工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第四农民工迁入地区还是以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为主,这是典型的城乡劳动力流动形式。

附表1:

农民工数量

单位:

万人

2019年

2009年

2019年

2019年

农民工总量

22542

22978

24223

25278

 1.外出农民工

14041

14533

15335

15863

 

(1)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11182

11567

12264

12584

 

(2)举家外出农民工

2859

2966

3071

3279

 2.本地农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