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203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答案师生通用

2017-2018学年度宝昌一中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命题人: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题。

每题2分,共60分)

1.加尔文曾说:

“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

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

国家与教会。

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

”为此,加尔文主张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D.确定公民的等级

2.下列对社会变法或改革的评价与下面

(1)(4)人物均无关的是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原有生产关系发生改变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D.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

3.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

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

此举的深远影响是

A.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

C.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D.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4.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和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的共同之处是

A.巩固了封建地主的统治B.缓和了阶级矛盾

C.加强了中央集权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5.“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

A.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B.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6.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

7.之所以说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民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

C.从根本上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动摇了俄国的封建生产关系

8.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的文件是

A.《九十五条论纲》B.《至尊法案》

C.《奥格斯堡宗教和约》D.《权利法案》

9.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人家纷纷让已成婚的儿子独立门户,分家而过,这是为了

A.逃避农田水利法的义务B.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C.逃避免役法的义务D.逃避方田均税法的义务

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包括

①井田制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推广③新兴地主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④百家争鸣⑤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11.下列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D.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

12.北魏孝文帝主动实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13.商鞅变法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合乎时宜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②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是改革开展的必要条件

③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阻力;④只要适应历史发展,改革都会一帆风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4.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下列事件的结果能够体现上述主张的有

①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②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

③1958年开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5.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考查的内容为

A.诗赋B.八股文C.律令D.经义和时务策

16.有人这样评价商鞅及其变法,“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②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后世奉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行于世

④对人民实行从精神到肉体的严格控制,成为后世帝王的统治原则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③④D.①②③

17.“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德谟”和“克拉西”两个词合成,即人民的权利、人民的统治之意。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一概念。

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上述民主的含义的改革措施是

A.实行陶片放逐法B.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成立十将军委员会D.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18.1891年正在访问的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

最终,被告被判无期徒刑。

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了日本

A.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B.行政权与司法权对立

C.极端民族主义抬头D.确立了责任内阁体制

19.梭伦改革规定按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

这一措施的意义在于

A.满足男子参政愿望B.打破贵族垄断政权

C.促进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崛起D.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20.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

“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

21.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

C.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D.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

22.读下列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A.先进政治制度的确立B.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C.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D.生产关系的变革

23.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

这一趋势是

①逐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③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4.1888年,日本著名思想家陆羯南在《日本》报发刊词中声明:

《日本》虽以恢复发扬国民神为己任,但也不可不知西方文明之美善。

……不过在日本采用时,不可因其虚名而滥用之,唯用其实以资日本的利益与幸福……在人类的博爱中恢复发扬国民精神。

作者弘扬“国民精神”

A.是因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严重弊端B.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再现

C.其作用与《教育敕语》殊途同归D.实质是以封建文化反对近代化

25.对克里米亚战争的认识,具有明显缺陷的是

A.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B.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有一定的正义性

C.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D.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6.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

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B.戊戌变法C.孝文帝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

27.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28.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B.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29.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30.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D.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31题22分,32题18分,共40分)

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17年阎锡山任督军兼山西省省长后,开始推行以村为施政基本单位的“村本政治”,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村政改革的规章,推行“六政三事”,即水利、禁烟、天足、剪发(男人剪辫子)等“六政”和种格花、造林、畜牧“三事”。

取消村长、村副的不动产资格限制,规定“凡年龄在25岁以上……皆有资格参选”村长、村副,这调动了人们参加村政改革的积极性,有助于团结大部分人来支持村政改革。

以村好坏、村治成绩的优劣以及关注村情的程度为标准,将村治分为不同的类型和等级,以此来鼓励和发动各村努力推行“村治”政策。

规定凡“20岁以上的本村居民,均得参加村民会议(品行不端,营私舞弊及窝赌、窝盗、吸毒者,不得参加)”。

由村长召集,开会时到会村民需超过半数,方可开议。

制定《人民须知》和《家庭须知》,并广为印发,召集村民进行讲演,宣传村政。

划定村界,“村界不可轻视,村界定而人民定,地土定而收入定,以后事事皆定”。

——摘编自郭友亮《论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1)根据材料,概括阎锡山“村治”改革的主要措施(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阎锡山“村治”改革的意义(10分)。

32.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洋务运动,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两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材料一

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三1898年夏(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彻底改革法令,那段日子称为“百日维新”。

……但是,这些措施始终停留在纸上。

维新派缺乏经验,他们的法令只得让内心极不赞成的保守官僚去贯彻。

……他们密谋策划,企图除掉皇太后和她周围的顽固分子。

但是,皇太后却先行一步,她在军队的支持下发动政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

“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图片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所采取的相关措施(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6分)。

(3)指出两国君主对改革的态度,说明改革对两国君主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3分)。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6分)?

参考答案

1.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此题是关于加尔文宗教改革。

题干中的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理:

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

B、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加尔文主张使国家基督教化,C项错误;故选A。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宗教改革·加尔文教

2.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

(1)是梭伦,(4)是王安石,二者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但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二者分别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内部所进行的改革,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故B错误,符合设问要求。

梭伦改革引领雅典走上民主化的道路,C项正确,但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两者都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守旧贵族势力,故D项正确,但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

3.C

【解析】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的是清教,排除A;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是直接影响,排除B;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有利于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故C正确;文艺复兴是盛行于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早于题干时间,排除D。

【名师点睛】

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4.D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目的是消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D正确;两次改革都属于资产阶级改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A错误;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与加强了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

5.B

【解析】依据题文可知言论作者认为:

唐中期均田制成为空文的原因是“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即人口众多,政府掌握的闲田不足。

此言论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为正确选项。

A、C、D三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6.C

【解析】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看,“百日维新”的措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A错误;B、D两项都是次要的;失败的关键还是维新派和顽固守旧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故C正确。

7.C

【解析】“转折点”尤其体现在社会性质的变化上,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从农奴制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故选C。

ABD项均未从社会性质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排除。

【名师点睛】

1861年改革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改革,改革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的市场、劳动力和资金,推动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

8.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关系,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拥有任命教职、召开教会、审查教规的权力,B项正确。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序幕,与材料无关,排除A。

1555年,德国君主签订《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定“教随国定”,与材料无关,排除C。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不符,排除D。

9.B

【解析】保甲法规定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兵参与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材料中的家庭成年男子分家另过,是为了减少家中男丁数,以逃避保甲法的义务。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社会现象无关,排除ACD项。

10.D

【解析】试题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正好处于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所以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新现象出现,题干中的所有选项都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时代特征

11.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中等难度。

A项认为伦理纲常不能变,技艺可以改变,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B反对变革,是顽固派的观点;C倡导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共和派的观点。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C项中“君权与民权合”等信息体现了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选C。

考点: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点评:

关于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还可以考查其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促进了思想的启蒙和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企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实际上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即学习汉族的农耕文化。

故选C。

考点: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点评:

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

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13.A

【解析】在商鞅变法中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改革内容促进秦国国富兵强,但是也面临着巨大的阻力,虽然他的改革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但是最后遭到了车裂并不是一帆风顺,所以选A。

14.A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农业发展,故①正确。

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灌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故②正确。

1958年开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最终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③错误,排除BCD。

1978年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所以选A。

15.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故排除A,D项正确。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与题意不符,排除B。

王安石还设明法科,专考律令,但不属于进士科考查的内容,排除C。

16.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①正确。

商鞅变法中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被后世奉为基本经济政策,故②正确。

商鞅变法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③正确。

商鞅变法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其对人民实行从精神到肉体的严格控制,成为后世帝王的统治原则,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排除BCD,所以选A。

17.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时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的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保障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故D项正确。

A项陶片放逐法出现于克里斯提尼时期,与梭伦改革无关,排除。

为公职人员发放津贴属于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内容,与梭伦改革无关,排除B。

克里斯提尼时期成立十将军委员会,与梭伦改革无关,排除C。

18.A

【解析】据材料“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日本的司法权独立与行政权,不受行政权的干预,故A项正确;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行政权与司法权对立,故B项错误;谋杀未遂罪论处,并不能说明极端民族主义抬头,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日本建立了责任内阁体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19.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男子”,男子并不一定是公民;材料中措施促进了工商奴隶主阶层的发展而不是“崛起”,故C项错误;D项错误,不是“铲除”而是“打破”。

20.C

【解析】“头脑”开始清醒过来意在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思想解放、在于思想启蒙,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挽救民族危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富国强兵,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主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1.B

【解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才是作为“封建”政府日本幕府统治出现危机的根本原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皇不满自己的傀儡地位、农民不堪忍受幕府的残酷剥削、大名、武士不满将军的独裁统治均是原因但均不是根本原因,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D

【解析】材料反映了俄国农奴制的废除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俄国机器制造业的发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俄国仍然是沙皇制并未确立先进政治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内外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均是因素但不是最主要因素,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D

【解析】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均未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所以本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而①②③又均是正确的说法,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4.C

【解析】作者弘扬“国民精神”与《教育敕语》是一致的,也是殊途同归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优点而非严重弊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不是“中体西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质是以资产阶级文化顺应近代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5.B

【解析】克里米亚战争的双方都不是正义的,所以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不有一定的正义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克里米亚战争的确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是由于制度的落后,所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俄国开始了改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6.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展开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A。

戊戌变法是维新派在民族危亡之际发起的一场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救亡运动,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B。

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官员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与汉人通婚,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符合题意,C项正确。

D为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与中华民族无关,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7.A

【解析】根据题干“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可知民族融合对唐朝的建立和强盛的巨大作用;根据题干“李唐一族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是重新统一,创立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故可知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

BC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无法整体上把握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8.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动决定的,D项正确。

ABC三项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9.B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861年改革并没有使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