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6375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docx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教材分析

  本实验既是对组成细胞化合物的验证,也是加强学生对细胞中化合物的提取原理、方法、技巧的理解掌握,同时还是历年来各种考核的热点。

因此,本实验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

  教材首先介绍了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1)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变化而改变的。

(2)利用DNA不溶于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溶于酒精进行提纯。

(3)利用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进行鉴定。

  教材接着说明了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

  教材第三部分清楚地列出了该实验的材料用具。

特别是所列酒精、蒸馏水、柠檬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二苯胺试剂,在实验中一定要搞清楚它们的作用。

  教材第四部分更为详细地介绍了该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从取鸡血细胞、DNA的提取过程,一直到用二苯胺进行鉴定点滴不漏地作了说明。

  为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对该实验做了本质性的准备。

  1.知识结构的联系:

明确鸡血细胞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它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细胞核又包括核膜、核液、核仁、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要想对DNA进行提取,必须把细胞破碎,然后采用相应的原理和方法才能提取出来。

  2.相关知识的迁移:

掌握该实验的知识点,对巩固《生命的物质基础》(核酸)、《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遗传和变异》以及“基因工程”打下较好的理论基础。

  3.实验操作的关键:

该实验成败的关键是提取。

一则选材,鸡血细胞核DNA含量丰富且易得;再者,鸡血细胞很易吸水胀破。

二则DNA的粗提取中必须通过几次准确的氯化钠浓度变化方可,否则提取的量不足。

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否则,实验难以成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获得鸡血细胞的方法。

  理解:

(1)提取鸡血细胞核物质的方法;

    

(2)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的方法;

    (3)DNA鉴定的方法。

  能力目标

  1.理解相关溶液的作用机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DNA的粗提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实验结果,使学生树立生命的物质性。

 

  ●重点·落实方案

  重点

  1.掌握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技术。

  2.理解各步骤中的实验原理。

  落实方案

  1.对每小组进行关键步骤的指导。

  2.对每关键步骤的原理进行分析讲解。

 

  ●难点·突破策略

  难点

  DNA的粗提取。

  突破策略

  1.板书DNA的粗提取程序和重要环节。

  2.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溶液的用途或作用。

 

  ●实验原理

  1.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

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的DNA析出。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

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3.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材料用具

  材料

  鸡血细胞液;预冷的95%的酒精溶液;蒸馏水;质量浓度为0.1g/mL的柠檬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mol/L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二苯胺试剂。

  用具

  铁架台、铁环、镊子、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载玻片、玻璃棒、滤纸、滴管、量筒、烧杯(不同大小)、试管、漏斗、试管夹、纱布。

 

  ●做法指导

  指导学生预习:

结合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实验目标预习该实验内容,从理论上掌握鸡血细胞的获取;鸡血细胞核物质的提取及纯化和鉴定方法。

  指导学生提取:

(1)让鸡血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胀破,释放最多的DNA。

(2)让DNA处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尽可能地析出。

(3)用预冷的95%的酒精尽可能除去其他细胞物质,得到更纯化的DNA。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为什么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有何证据?

  2.科学家为什么把噬菌体作为研究DNA是遗传物质的材料?

DNA存在于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并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上节教材中,我们从理论上明确了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对此给予证明。

(出题:

DNA的粗提取和鉴定)

  [教学目标达成]

  1.板书:

制鸡血细胞液(加抗凝剂)→获鸡血细胞(离心或静置)→获鸡血细胞核物质(提取→溶解→析出→溶解→析出)→鉴定DNA(用二苯胺)

  指导学生按教材给出的具体步骤和板书的程序完成实验。

指导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浓度这一关键因素。

实验开始,教师要提供已经制备好的鸡血细胞液。

  2.通过实验操作,获得鸡血细胞核物质。

  

(1)应用低渗原理和机械搅拌使细胞破裂并过滤。

本步骤直接决定提取的核物质的多少及实验结果。

教师应给予非常关注。

  

(2)溶解细胞核内DNA。

加2mol/L的NaCl溶液并用玻棒搅拌。

  (3)析出DNA黏稠物并过滤。

关键步骤:

注意①注蒸馏水要慢,防过量而使DNA重新溶解(把握浓度达0.14mol/L)。

②轻轻沿同一方向搅拌,有利于DNA析出、附着、缠绕。

  (4)再溶解DNA黏稠物并过滤。

用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

  (5)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用预冷的95%的酒精。

因其①可抑制核酸水解酶活性,防止降解。

②降低分子运动,易析出沉淀。

③低温利于增加DNA柔韧性,减少断裂。

  3.DNA鉴定。

用二苯胺在沸水浴中与DNA作用出现蓝色。

注意设对照实验。

  注意事项:

①学生在操作中常常发生:

不能形成黏稠物、制取的DNA粗制品有红色(血红蛋白颜色)或由于加入溶液和搅拌过程不科学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等现象。

②实验过滤用两层纱布效果较好。

③使用玻棒用细玻棒效果更佳。

  4.操作完成后,投影显示如下表格并明确各步骤目的:

引导学生讨论、回忆并回答目的①~⑨。

  ①防止血凝。

  ②加速血细胞破裂。

  ③溶解DNA。

  ④使2mol/L的NaCl溶液稀释至0.14mol/L,促DNA最大限度地析出。

  ⑤使含DNA的黏稠物被留在纱布上。

  ⑥使含DNA的黏稠物尽可能多地溶于溶液中。

  ⑦除去含DNA的滤液中的杂质。

  ⑧提取DNA。

  ⑨A:

出现蓝色。

  B:

无变化

  5.讨论与结论。

投影给出如下讨论提纲,供学生讨论。

  

(1)DNA粗提取过程中的关键是哪几步?

  

(2)提取鸡血中的DNA时,为什么要除去血液中的上清液?

  (3)DNA的直径约为2nm,实验中出现的丝状物的粗细是否表示一个DNA分子直径的大小?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对讨论进行全程指导,并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1)a.提取鸡血细胞的核物质。

应用低渗原理和机械搅拌,可得到最大量的DNA。

    b.析出DNA黏稠物。

加蒸馏水要慢,搅拌要轻。

    c.沉淀DNA时,必须用冷酒精。

  

(2)提取DNA,去除杂质是关键。

由于上清液是血液中的血浆部分,不含DNA,所以要除去(含蛋白质)。

  (3)实验中出现的丝状物是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这种丝状物的直径要比DNA分子的直径2nm大许多倍,所以实验中出现的丝状物并不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直径。

  实验结论:

细胞中有DNA,DNA遇二苯胺试剂在沸水浴中变蓝色。

  [教学目标巩固]

  1.实验中步骤1和步骤3都需要加入蒸馏水,两次加入的作用相同吗?

为什么?

  2.实验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和0.14mol/L对DNA有何影响?

  3.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

  A.砖红色 B.橘黄色 C.紫色D.蓝色

  学生回答:

(略)

  [布置作业]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结课]

  这节课咱们验证了细胞是由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组成的这一结论。

从知识结构角度来说,一要加深对生物的物质性理解;二要掌握一般的物质提取方法;三要注意不同的化学物质要用不同的原理鉴定。

从实验过程角度来说,要理解各种溶液和试剂的作用和目的。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一、二苯胺试剂的配制

  A液:

1.5g二苯胺溶于100mL冰醋酸中,再加1.5mL浓硫酸,用棕色瓶保存。

如冰醋酸呈结晶状态,则需加温后待其熔化,再使用。

  B液:

乙醛的体积分数为0.2%的溶液。

  配制:

将0.1mLB液加入到10mLA液中,现配现用。

 

  二、实验原理的补充介绍

  1.DNA的释放:

DNA位于鸡血细胞的细胞核中,正常情况下不会释放出来。

为了使DNA从细胞核中释放出来,实验中采用了向鸡血细胞液中加入蒸馏水并且搅拌的方法。

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来说,是一种低渗液体,水分可以大量进入血细胞内,使血细胞破裂。

同时,再加上搅拌的机械作用,就加速了鸡血细胞的破裂(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于是释放出DNA,当然也有RNA。

但是,释放出来的大量DNA和RNA往往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2.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根据二者的特性,即在浓度较高的NaCl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中,核蛋白容易解聚,游离出DNA。

而DNA在浓度较高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高,Na+与带负电的DNA结合成DNA钠盐。

这时DNA在溶液中呈现溶解状态。

  3.DNA的析出与获取:

利用DNA在浓度较低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小的原理,向含有DNA的浓度较高的NaCl溶液中加入大量(300mL)蒸馏水,稀释NaCl溶液,使DNA的溶解度下降,而蛋白质的溶解度增高(这就是蛋白质的盐溶现象),从而使二者分离。

这时,加上不停地搅拌,溶解度下降的DNA逐渐呈丝状物。

再通过过滤,滤去蛋白质,就可以获取DNA的黏稠物了。

如果采用离心法则更好,用4000r/min的旋转频率,离心15min,除去上清液(含有蛋白质),留下的沉淀物中含DNA。

  4.DNA的再溶解:

再用较高浓度的NaCl溶液去溶解DNA黏稠物。

  5.DNA的沉淀和浓缩:

除去了蛋白质的核酸溶液,必须再进一步沉淀和浓缩。

最常用的方法是酒精沉淀法。

就是将含有Na+的DNA溶液,加入到相当于其两倍体积的体积分数为95%冷酒精溶液中,混匀以后可以使DNA沉淀、浓缩,形成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物,悬浮于溶液中。

如果出现的丝状物较少,可以将此混合液再放入冰箱中冷却几分。

浓缩后的DNA丝状物,可以用缓缓旋转玻璃棒的方法卷起(因为玻璃棒有吸附DNA的作用)。

  6.DNA的鉴定:

本实验中鉴定DNA的方法为二苯胺法。

二苯胺法的原理是:

DNA中嘌呤核苷酸上的脱氧核糖遇酸生成w—羟基—r酮基戊醛,它再和二苯胺作用而显现蓝色(溶液呈浅蓝色)。

  

  鉴定时溶液蓝色的深浅,与溶液中DNA含量的多少有关。

 

  三、鉴定DNA的其他方法

  用紫外灯照射法鉴定DNA效果很好。

具体鉴定方法如下。

  1.配制染色剂。

用蒸馏水配制万分之五的溴化乙锭(EB)溶液。

  2.将玻璃棒上缠绕的白色絮状物抹于蜡纸上,再滴一滴EB溶液染色。

  3.将蜡纸放在紫外灯(260nm)下照射(暗室中),可见橙红色的萤光(DNA的紫外吸收高峰在280nm处)。

 

  四、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另一种方法

  1.材料用具

  新鲜菜花(或蒜黄、菠菜)。

  塑料烧杯,量筒,玻璃棒,尼龙纱布,陶瓷研钵,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漏斗,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火柴,刀片,天平。

  研磨液,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二苯胺试剂,蒸馏水。

  2.方法步骤

  A.DNA的粗提取

  

(1)准备材料:

将新鲜菜花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放入冰箱冷冻室,至少24小时。

  

(2)取材:

称取30g菜花,去梗取花,切碎。

  (3)研磨:

将碎菜花放入研钵中,倒入10mL研磨液,充分研磨10min。

  (4)过滤:

在漏斗中垫上尼龙纱布,将菜花研磨液滤入烧杯中(有条件的学校可将滤液倒入塑料离心管中进行离心,用1000r/min的旋转频率,离心2~5min;取上清液放入烧杯中)。

在4℃冰箱中放置几分钟后,再取上清液。

  (5)加冷酒精:

将一倍体积的上清液倒入两倍体积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中,并且玻璃棒缓缓地轻轻搅拌溶液(玻璃棒不要直插烧杯底部)。

沉淀3~5min后,可见白色的DNA絮状物出现。

用玻璃棒缓缓旋转,絮状物会缠在玻璃棒上。

  B.DNA的鉴定

  

(1)配制二苯胺试剂:

取0.1mLB液;滴入到10mLA液中,混匀。

  

(2)鉴定:

取4mLDNA提取液放入试管中,加入4mL二苯胺试剂,混匀后观察溶液颜色(不变蓝)。

用沸水浴(100℃)加热10min。

在加热过程中,随时注意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逐渐出现浅蓝色)。

  附1:

研磨液的配制方法

  Tris:

10.1g(相对分子质量为121.4),先加50mL蒸馏水溶解,用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盐酸调至pH=8.0,再加下述药品。

  NaCl:

8.76g(相对分子质量58.44)

  EDTA:

37.2g(相对分子质量372.24)

  SDS:

20g(相对分子质量288.3)

  待上述药品全部溶解后,再用蒸馏水定溶至1000mL。

  若在室温低于20℃时配制药液,SDS呈沉淀析出,此时需要加温,才能将SDS溶解。

如果提前配制的研磨液出现了沉淀,则应加温使沉淀溶解后再使用。

  附2:

研磨液中几种药品的作用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

可使蛋白质变性,与DNA分离。

  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为DNA酶的抑制剂,可以防止细胞破碎后DNA酶降解DNA。

  物质的量浓度为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

能很好地溶解DNA。

  Tris/HCl:

提供缓冲体系,DNA在这个缓冲体系中呈稳定状态。

(Tris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五、典型例题分析

  [例1]关于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下面的叙述哪一个是正确的

  A.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大,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也增大

  B.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减小,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也减小

  C.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与NaCl溶液的浓度无关

  D.当NaCl溶液的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

  分析:

核酸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变化而改变的。

在浓NaCl(1~2mol/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很大,RNA的溶解度很小,在稀NaCl(0.14mol/L)溶液中,DNA的溶解度很小,RNA溶解度很大,因此,可利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将DNA和RNA从样品中分别抽提出来。

  答案:

D

  [例2]DNA的提取和鉴定实验中,提取鸡血细胞的细胞核物质和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这两步中都用到了蒸馏水,其作用分别是

  A.防止鸡血细胞失水皱缩和稀释NaCl溶液至0.14mol/L

  B.防止鸡血细胞失水皱缩和溶解DNA

  C.使鸡血细胞吸水胀破和稀释NaCl溶液至0.14mol/L

  D.使鸡血细胞吸水胀破和溶解DNA

  分析:

鸡血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膨胀而最终胀破,从而释放出核物质。

植物细胞由于有细胞壁的限制,不会因大量吸水而胀破。

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变化而改变的,在NaCl浓度为0.14mol/L时,其溶解度最小,有利于DNA的析出。

  答案:

C

  [例3]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将提取获得的含DNA的黏稠物(还含有较多杂质)分别处理如下:

  第一,放入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到滤液A和黏稠物a。

  第二,放入2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B和黏稠物b。

  第三,放入冷却的95%的酒精溶液中,搅拌后过滤,得滤液C和黏稠物c。

  以上过程获得的滤液和黏稠物中,因含DNA少而可以丢弃的是_____。

  分析:

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DNA的溶解度不同。

在0.14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小;DNA析出,呈丝状物,过滤后存在于黏稠物中;在2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度最大,所以DNA呈溶解状态,过滤后存在于滤液中;酒精溶液可使DNA分子凝集,因此,在冷却的95%的酒精溶液中DNA凝集,呈丝状物,过滤后,存在于黏稠物中。

  答案:

A、b、C

 

  六、相关高考题回顾

  (2000年山西高考题)血液中的钙离子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则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

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钙离子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

  

(1)家兔 

(2)生理盐水 (3)酒精棉 (4)适宜浓度的草酸溶液 (5)适宜浓度的氯化钙溶液 (6)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第一步:

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见右图)

  第二步:

……

  问题:

设置B管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第二步:

用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取家兔血。

  第三步:

立即取等量的新鲜血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结果:

A管不凝固,B管凝固。

  第四步:

将等量的CaCl2溶液分别加入到A、B两试管中;结果:

A管凝固,B管仍凝固。

  问题:

作为A管的对照。

 

  ●教后分析

  DNA的制备,关键是对杂质的去除,所以教材中DNA的析出与获取一步中,最好用离心代替沉淀。

  如果发现获得的DNA量较小的话,可在冰箱中进行的DNA的乙醇沉淀,并且可以将多个小组的产物集中在一个试管中进行鉴定。

  经乙醇沉淀法得到的DNA沉淀中会混有RNA,建议再用RNaseA处理(具体方法参见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等)。

  该实验一课时完成非常紧张,建议实验结束后,安排一节讨论课,一方面分析实验得失的原因和相应的改进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相关题例的分析讨论,既巩固DNA的知识结构,又对日后的知识迁移铺平了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