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7801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3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十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背景资料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近来,贸易保护主义和其他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这不符合我们在华盛顿峰会上达成的反对保护主义、避免政策内顾的共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保护主义曾盛行一时,带来了严重后果。

历史的教训一定要汲取。

当前,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应借刺激经济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

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以保护本国就业为由对外国劳务人员采取歧视性做法。

我们应该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反对以各种借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和各种以邻为壑的投资保护主义行为,共同反对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我们希望有关国家放宽对发展中国家不合理的出口限制,努力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胡锦涛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的讲话

专题解读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古今中外的改革是初中历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知识范围较广,而且涉及对生产力、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等深层次问题的认识,又易于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改革背景、内容、作用及影响,并进行比较、归纳和正确评价,史论结合,总结、借鉴改革成败经验,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是这一专题学习的重要价值体现,这也是历年中考重点关注和考查中外重大社会改革有关内容的原因。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考查中外重大社会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有关内容,无疑是2010年中考的重要热点之一。

考点梳理

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公共军制,组建强大军队,为争霸提供雄厚实力,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土,为齐桓公首霸奠定了基础。

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和楚国吴起变法

(1)商鞅变法:

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快的私田的开垦;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掀起变法运动。

时间: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内容及作用: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瓦解奴隶制经济,发展封建经济;②奖励耕织——提高生产积极性;③奖励军功——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提高军队战斗力;④推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影响深远;⑤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法治;⑥统一度量衡——促进经济流通。

意义:

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启示: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要顺应时代发展,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学习商鞅为变法不怕流血牺牲的无畏精神,自觉增强战胜困难,勇于进取的意识。

(2)吴起变法:

加速了安徽江淮地区封建化的进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的建立和北方的统一:

386年,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民族融合:

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在长期的接触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内容:

①迁都以前实行政治、经济改革;②迁都洛阳(494年),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③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4)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上逐步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4.晚清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1)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①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

②内容: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兴办新式学校、培养洋务人才、派遣留学生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新建近代海军等。

③性质:

封建统治者失败的自救运动。

④评价: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⑤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戊戌变法(1898年):

①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③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变法失败。

④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顽固派势力强大、光绪帝有名无实、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

(教训: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⑤历史意义: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5.新中国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1)土地改革:

①背景:

解放前遗留下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②内容: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③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

④历史意义:

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社会主义改造:

①时间:

1953~1956年。

②方式和政策:

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赎买的政策,逐步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完成和平过渡。

③历史意义: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1)开端: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对内改革:

①目的:

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

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

在城市: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党政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中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③作用:

提高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对外开放:

①目的:

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后来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现在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③作用:

引进大量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成功原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世界历史上重大改革

1.伯利克里改革和查理·马特改革

(1)伯利克里改革(雅典,公元前6世纪):

①内容伯利克里改革:

扩大公民权,很多公民担任政府公职,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②意义:

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开创了古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典范,使雅典成为“全希腊的学校”。

(2)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王国,8世纪):

①内容:

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进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的服兵役。

②影响:

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③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核心是封君封臣制,基础是封土制。

在封君封臣制的基础上形成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2.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

(1)大化改新

背景:

六七世纪时,日本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政局混乱。

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拥戴孝德天皇改革。

时间: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内容:

①政治上:

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以才选官,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②经济上:

实行班田收授法,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历史作用:

确立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繁荣奠定了基础。

是日本由奴隶还是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明治维新

背景:

①幕府统治危机四伏:

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改革派力量的形成;美国等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②中下级武士领导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

②开始:

1868年起,明治政府效仿欧美资本主义,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

①政治方面,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废藩置县”,废除原有藩制,设立府、县,天皇拥有无限权力,下设太政官辅佐天皇;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②经济方面,殖产兴业,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及设备,鼓励发展近代工业,聘请外国专家,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改变原有封建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税改革,全国统一征收地税。

③军事上:

模仿西方国家,实行征兵制,建立常备军,称“皇军”;建立警察制度,以维护地方治安。

④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影响:

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使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3.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

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

时间:

1689年。

内容:

政治上,成立参议院,掌管国家行政事务;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军事上:

进行改革,并建立了常备军和海军。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推动了俄国社会进步,为俄国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2)1861年改革

背景:

农奴制危机:

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农奴暴动频繁,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克里木战争惨败,加剧社会矛盾。

时间:

186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沙皇统治,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内容:

①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可以拥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②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时,可以用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耕地(份地)和宅旁园地的土地使用权。

③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规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评价:

①积极性:

废除了农奴制,缓和了国内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俄国近代历史重大的转折点。

②局限性:

改革实质上是沙皇政府与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和掠夺,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沙皇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广大劳动群众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权利。

俄国近代化的步伐依然沉重而缓慢。

3.美国罗斯福新政

背景: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冲击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宣布实行新政。

目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内容:

①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②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③调整工业(中心措施),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各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强化国家对工业的调节和控制,防治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④兴建公共过程,扩大就业每次机生产和消费。

评价:

①新政取得很好的效果,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②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整,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③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罗斯福新政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4.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苏东改革

(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1918~1920年。

②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

③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迫于国内战争和严重经济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在当时有利于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打退内外敌人的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巨大作用,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做法,违背了价值规律,不利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持续发挥。

新经济政策:

①目的: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调动人们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内容:

从1921年开始,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和商品货币关系。

③特点: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④历史意义: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水平。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⑸历史启示: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①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得到加强。

②到1937年,苏联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①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②实质: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③表现:

政治上,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经济上:

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④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3)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①开始:

1953年赫鲁晓夫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举起改革大旗。

②内容:

经济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把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投资;改组农业拖拉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推广玉米的种植。

工业方面,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政治领域,反对个人崇拜,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③评价:

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讲,却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有所提高,但仍没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没有取得成效,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戈尔巴乔夫又将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1年底,苏联最终解体。

历史启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应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保持社会稳定;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二战东欧国家的改革

匈牙利改革:

⑴背景:

1956年匈牙利事件。

②内容:

经济上,把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商品生产、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调整农业政策,废除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国家取消对合作社和国营农场的指令性计划,改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工业方面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

政治方面:

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③评价:

改革使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国家政局也保持长期稳定,使匈牙利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但改革仍未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由于70年代大量借外债,到80年代,匈牙利又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布拉格之春”:

①开始: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提出“走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口号,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②内容: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计划下的市场经济,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试图摆脱苏联控制。

③结果:

遭遇“莫斯科寒流”,改革进程因苏联镇压被迫中断。

历史启示:

改革应立足本国国情,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实际情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政策。

归纳整合

一、中外改革的类型有哪些?

1.促进社会性质的变化,确立先进社会制度:

如商鞅变法、大化改新、明治维新、1861年改革等。

2.适应先进生产方式,促进民族融合: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3.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巩固与发展:

如罗斯福新政

4.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探索:

如戊戌变法。

5.学习先进文化,实现富国强兵:

如大化改新、彼得一世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6.吸取不同社会制度优点进行自我完善:

如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

二、20世纪世界有哪三大成功的改革?

其特点和成效如何?

有什么共同点?

有何历史启示?

1.苏俄新经济政策:

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美国罗斯福新政: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展,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3.中国改革开放: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邓小平理论。

4.共同点:

①背景:

改革前都面临着较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困难。

②成功原因:

根据本国国情,探索探讨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危机。

5.历史启示:

顺应时代潮流,锐意改革,与时俱进,促进社会发展;善于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借鉴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势和长处,取长补短,自我完善;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立足国情,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新时期应继续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外各国改革的比较

1.“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

(1)相同点:

①实行和加强中央集权;②发展经济;③推动社会进步,改变社会性质。

④学习世界先进文化。

(2)不同点:

①前者是封建制改革,土地归属国家,不能买卖,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后者使资产阶级改革,允许土地买卖,使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3)启示:

①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②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历史发展的强国之路;③要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2.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1)相同点:

①背景:

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③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重大改革措施;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不同点:

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中国仍存在严重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逐步强大起来。

(3)结果不同原因:

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合阻挠变法的守旧势力远比日本强大;中国的戊戌变法未能发动广大群众,日本参加维新的涉及各阶层;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变法时遭受的殖民侵略远比日本严重;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学习外国先进事物的优良传统,中国在明清以来人们的思想日趋保守。

3.比较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方式和结果

(1)中国: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并创办近代新式学校,培养洋务人才;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失败的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日本:

实行明治维新,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政治上废蕃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努力发展教育。

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4.比较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新

(1)背景:

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农奴制阻碍,农奴制危机严重;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严重,倒幕运动取得胜利。

(2)性质和结果: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都获得成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改革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难点解析与开放性问题

一、改革的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用如何?

其实质是什么?

1.作用: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实质:

中外重大社会改革虽然所处时代、具体背景、内容及作用各不相同不同,但从实质上来看,都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革的实质就是就是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二、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有哪些?

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能够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家的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强不屈、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能顺应人民愿望;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三、如何认识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1.成功原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历史认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