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76593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docx

专题二十三历史上重大改革

专题二十三 历史上重大改革

挖命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古代改革

商鞅变法

2015山东文综,47,10分

商鞅变法的影响及评价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

2012山东文综,35,10分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北魏孝文帝改革

2012山东文综,35,10分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

王安石变法

2013山东文综,35,10分

王安石变法措施及评价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

2010山东文综,33,10分

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评价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近代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2011山东文综,33,10分

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影响及评价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

日本明治维新

2009山东文综,33,10分

明治维新与维新变法的评价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

戊戌变法

2014山东文综,46,10分

戊戌变法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

分析解读 本专题主要讲述古今中外的改革,在这些著名的改革中,既有成功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也不乏失败的例子,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

不论改革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处于改革开放时代的中国,都有借鉴意义。

(1)作为选修部分,本专题在全国卷命题为一道15分的非选择题选考题;山东自主命题高考时都会出现一道满分为10分的非选择题,其他自主命题省份情况不一,个别省份会出现选择题。

(2)高考命题突出考查中外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其中中国古代的改革、近代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等是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一般主要围绕某一个或两个改革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改革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问题,改革本身又导致了哪些问题,从中我们可以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等角度进行命题。

(3)复习备考时,高考一般重视新情境的设置,重视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回答教材知识,深刻理解中外改革的背景、措施、特点及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相同或不同性质改革的异同点,注意培养正确解读材料信息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同时,注意和现实热点问题相联系,如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历史上改革的成败得失就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

【考点集训】

考点一 古代改革

1.(2019届北京海淀期中,10)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六月颁布俸禄制,诏云:

“置官班禄,行之尚矣。

《周礼》有食禄之典,二汉著受俸之秩……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先朝因循,未遑厘改。

朕……宪章(效法)旧典,始班俸禄。

”这反映了(  )

A.改革借鉴了汉族的官僚制度B.旧势力阻碍改革的顺利进行

C.战乱导致典章文书大量毁坏D.俸禄制导致官员的贪污腐败

答案 A

2.(2019届北京海淀期中,14)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

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答案 C

3.(2018江苏盐城三模,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

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

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国从原来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一个极其落后的国家,变成“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摘编自叶自成《商鞅的创新精神与秦国对大国的超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4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变法使秦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因素。

(2分)

答案 

(1)背景:

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

(4分)

(2)农耕: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

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

废分封,行县制。

(4分)

(3)因素:

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坚持诚信和创新。

(2分)

考点二 近代改革

1.(2018北京海淀期中,26)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

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

“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

”该上谕反映出(  )

                  

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B

2.(2018北京海淀二模,22)下面是1873—1879年日本各类学校数量统计表(单位:

所):

年度

小学校

中学校

师范学校

专门学校(外国教师授课)

1873年

12597

20

26

1875年

24303

116

82

110

1879年

28025

784

87

108

从上表可以看出,明治政府(  )

①致力于发展近代教育②完成义务教育普及

③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④重视引进外国科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3.(2018江苏盐城期中,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铁路建设引领了日本近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868年,日本推翻了幕府政权,开始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交通条件落后,严重影响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京滨铁路(从东京到横滨)于1870年4月动工,聘请英国人莫莱尔为总工程师,于1872年10月全线竣工。

此后铁路就在这个岛国迅速延伸。

随着铁路的大量修建,火车成为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新兴产业的发展。

1872年6月,铁路运输部门率先采用国际上通行的24小时制。

列车要准点出发,旅客必须掌握乘车时间,以免误车。

铁路将客车编成列车,进行大量运送,并采用共乘方式,这就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由于铁路开通,许多旅客沐浴着大城市的新气象,接触新事物”,“有些人忽然成了时髦的通人,其发型、服装,完全模仿洋式,风度当然更不用说,甚至连每天的饮食、平常的娱乐也发生了变化。

——摘编自门辉《引领日本近代化之路的铁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京滨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

(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滨铁路修建对日本近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期间文明开化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日本社会改革的影响。

(4分)

答案 

(1)背景:

明治维新推翻幕府政权,开启近代化改革;交通条件落后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西方的技术支持。

(3分)

(2)作用:

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产生了新型的人际关系;改变社会生活,加快文明开化。

(任答3点,3分)

(3)内容:

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传播西方思想;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上,大力推行西化。

(3分)

影响:

促进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1分)

过专题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21,4分)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姓。

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四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实行废藩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 A

2.(2016北京文综,14,4分)“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

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 D

3.(2016海南单科,16,2分)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答案 C

4.(2015北京文综,23,4分)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

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答案 D

5.(2018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

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

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

——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

  材料二 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

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

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

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

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

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

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

——摘编自杨松等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要求改革科举制的背景。

(5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戊戌变法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5分)

答案 

(1)背景: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要求变法;科举制存在弊端;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需要(社会需要新式人才)。

(2)简评:

打击了旧学;传播了新学;有利于思想解放;对推行新式教育有积极影响;改革不彻底(仍存在科举程式化的弊病)。

6.(2016江苏单科,24A,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

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分)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3分)

答案 答案要点:

(1)原因:

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

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

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7.(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

答案 变化: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

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2013山东文综,35,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

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

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4分)

答案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B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4课标Ⅰ,29,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 B

2.(2018课标Ⅰ,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

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

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

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

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

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

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9分)

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3.(2018课标Ⅲ,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

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

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

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

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

(7分)

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4.(2017课标Ⅲ,44,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8分)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5.(2017课标Ⅱ,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7分)

答案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

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6.(2016课标Ⅱ,45,15分)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

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

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

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

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

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

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

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6分)

答案 

(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7.(2016课标Ⅲ,45,15分)[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7分)

8.(2015课标Ⅰ,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