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1800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资料整理篇》Word格式.doc

※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的发展水平”。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帕夫雷什中学》,核心内容是:

人的前面和谐发展思想,对世界产生很大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德国瓦·

根舍《范例教学理论》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瑞士心理学教育学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涵义:

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广义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在三个基本要素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在学习活动中,受教育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成为真正的受教育者

教育的属性:

①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②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3.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法国利托尔洛、英国沛西能,主张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提出教育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马克思主义教育者)

※教育的基本形态:

①原始形态教育

②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③现代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4.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的相互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⑤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③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④社会政治经济知道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①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②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③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担不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式的使用

⑤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①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

②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③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①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②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③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5.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或者说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第二个基本规律。

※人的发展特征对教育的制约:

①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②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④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⑤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

②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6.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

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点:

①强制性,又称义务性。

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接受的。

②免费性,又称公益性。

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

③普及性,又称统一性。

义务教育要面向所有的适龄儿童。

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7月1日起实施,标志着中国已经确立义务教育制度。

7.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①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②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③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④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8.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的学制。

①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②1958年的学制改革

③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④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教育制度的规定。

我国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我国义务教育有“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三种。

9.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西方教育目的论:

①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孔德、涂尔干)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

卢梭、罗杰斯)

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教育目的:

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

①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10.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

①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②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③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④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方针

⑤进入新世纪颁布的教育方针

11.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一部分“总体纲要中”强调我国的教育目的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2.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

德育:

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智育:

指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

体育:

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

美育:

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3.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调查研究法: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法:

观察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和日常生活条件下,语言、行为的客观表现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

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一种研究类型,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者创设一定条件,认为地变革教育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

※行动研究法:

指教育实践工作者在自己工作环境中,谋求当前问题解决和改进的一种研究方式。

※历史研究法:

通过对人类已有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分析,认识教育现象和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中学课程

1.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

在历史上有三种主要的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

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活动中心课程论:

课程应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生长。

社会中心课程论:

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通过社会的批判、分析、研究,促进社会改造和进步。

2.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

儿童、社会、学科三大方面。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第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

第二,经济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第三,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

第四,社会经济政治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

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第一,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课程开发的方向

第二,课程的门类、程度(深度和广度)、编排形式等设计与开发,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与水平,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定起着理论的指导作用,它是影响课程身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3.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按课程性质分类:

(一)学科课程(历史悠久)

(二)活动课程(杜威)

(三)综合课程(怀特海,综合课程包括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按课程管理分类:

(一)国家课程

(二)地方课程(三)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按课程形态分类:

(一)显性课程

(二)隐性课程

按课程修习分类:

(一)必修课程

(二)选修课程

4.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5.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整体的理念: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具体的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第二,综合课程观

第三,内容联系观第四,学习方式观

第五,发展评价观第六,校本发展观

(三)中学教学

1.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教学: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

①认识—发展说②认识—实践说

③交往说④多重本质说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教学规律:

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知道作用。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规律主要有:

第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②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第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①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②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第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第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①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

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④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3.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②启发性原则③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④巩固性原则⑤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⑥因材施教原则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

教学组织形式:

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

4.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

②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

③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

④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

⑤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本化

⑥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⑦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⑧终身发展的教学思想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关注先进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②关注教学的组织:

统整与衔接

③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④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

⑤关注教师的发展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了解感觉的特性;

理解知觉的特性。

感觉:

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的特性:

一,感受性;

二,感觉适应

知觉:

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过程。

知觉的特点:

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

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注意的分类: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

①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影响因素: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个体因素③活动目的与组织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遗忘的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发生得很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会逐渐下降。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曲线告诉我们,既然遗忘是学习之后立即发生的,而且发生的速度最快,那么复习一定要及时。

遗忘的原因:

①衰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①信息的编码阶段②信息的储存阶段③信息的提取阶段

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思维:

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现实的,对客观现实的慨括、间接的认识。

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②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③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④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有三个方面:

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

皮亚杰认为:

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个体的动作。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个体的知识与认识结构

②问题表征的方式

③思维定势

④功能固着

⑤动机与情绪状态

4.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动机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激发、指向与维持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强化理论学习的强化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人的学习行为取决于这种行为与刺激是否因为强化而建立了稳固的联系

第二,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几种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按照出现的顺序,由低级到高级排列分别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成就动机理论个体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动机。

掌握目标是任务卷入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

而表现目标是自我卷入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第四,目标理论学生的成就目标可以分为两种:

掌握目标与表现目标

第五,归因理论个体在成功或失败后,通常会寻找原因,进行解释。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

内部的(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的,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

第六,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首先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一,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创设问题情境

②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

③解释所学内容的重要性

第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

第三,学习者的信念

第四,老师的反馈

①反馈要经常、具体、及时

②提供多种反馈形式

第五,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

5.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来看:

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从迁移的范围不同:

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

从迁移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划分: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从迁移的内容不同:

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一)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①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③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内容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③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三)教授学习方法

6.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