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118218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docx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5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说明文部分

第五辑

41.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

①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3月14日发表报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这会使中国、印度和尼泊尔数亿民众在几十年后面临缺水威胁。

②报告说,喜马拉雅地区是除了北极之外全球最大的冰川聚集地,而现在那里的冰川却在以每年10米至15米的速度迅速消融。

③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小组主任珍妮弗·摩根说:

“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将会首先引起附近河流水位上升,造成大范围的洪水灾害……但在几十年之内,情况就会发生改变,河流中的水位将会下降,这意味着中国西部、尼泊尔和印度北部的居民将会受到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环境问题的影响。

④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说,当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减少时,水力发电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这会使工业生产受到影响。

水量减少还会影响农田灌溉,导致庄稼减产。

研究发现,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措施,那么最短只要20年,气候变化就会达到一个危险的程度。

在2026年至2060年之间,全球平均气温将会上升2摄氏度。

摩根说:

“所有国家必须明白,气温上升超过2摄氏度这个极限是非常危险的。

⑤喜马拉雅冰川是亚洲七大河流——恒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萨尔温江(中国境内称怒江)、湄公河、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居住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的数亿民众都依靠这些河流供给水源。

【相关链接】

新华社电2005年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队长、冰川研究小组负责人康世昌说,通过观测显示,珠峰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在不断扩大。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直观上珠峰地区冰川退缩强烈。

珠峰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从去年的海拔6300米区域扩大到今年的海拔6400米的区域。

导致珠峰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2004年珠峰地区冰川消融强烈。

1.请在“相关链接”中用横线画出能具体体现第①段中“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冰川迅速消融”这一说法的语句。

答:

2.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只要”强调了什么意思?

答:

3.概括①—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5个字)

答:

4.假如你是2005年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的一名队员,科考回来后,针对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现象,你打算向世人提出哪些忠告?

答:

参考答案

1.【相关链接】第二段句子“珠峰海拔6520米的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从去年的海拔6300米区域扩大到今年的海拔6400米的区域”下画直线

2.强调时间之短,说明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措施,气候变化达到一个危险程度将是很快就会出现的事情。

3.喜马拉雅冰川消融的影响(或“后果”“危害”)

4.不设统一答案,意思对即可。

要求:

围绕“保护环境”来回答。

示例:

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控制使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切诱因;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同保护我们的唯一家园等等。

42.保护湿地

①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国际湿地公约》认为,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或半咸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处不超过6米。

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

沼泽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人工湿地等。

②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享有“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美誉。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仅占地球表面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③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湿地面临各种威胁。

④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造成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

近40年来。

我国已有50%的濒海滩涂不复存在,全国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退化。

湿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湿地生物种类减少,威胁生态系统平衡。

湿地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

近岸海域屡受赤潮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全国大型河流61%的河段因被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功能。

东部地区湖泊、河流的污染和富营养已成为公害。

⑤更令人忧虑的是,即使在今天,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脆弱性仍未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仍在进一步加剧。

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环境。

具有环保意识的人们要像保护自己的肾脏那样,保护湿地。

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B。

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

3.第②段说“湿地仅占地球表面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态环境”,这一组数据说明的作用是

4.目前我国湿地面临哪三种威胁,各会造成什么危害,请分别用8个字加以概括。

①面积减少功能下降

5.联系本文及社会生活实际,你认为保护湿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

参考答案

1.我们要保护湿地(或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肾脏那样,保护湿地。

2.A

3.突出湿地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起到的重要作用。

4.②利用过度物种减少③污染严重水质恶化

5.如:

避免盲目围垦和开发;注重开发秩序和布局;加强污染源的控制,防止水质恶化和富营养;退垦还湖还岸;洗涤剂的无磷化等。

43.鼻行动物

①鼻行动物栖息于南太平洋的一群古岛——哈伊艾爱群岛上。

这片群岛是由瑞典人谕姆维斯特于194l年发现的。

谕姆维斯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日本军队的战俘收容所里逃脱出来,漂泊到这片群岛当中的哈伊达太菲岛上。

这是一个南北长32km,东西宽16km的小岛,岛上有一座高为1752m的活火山。

这个面积为1690km2的群岛,有大小二十多个岛屿,遍生热带植物,分布着固有的特异生物群落。

岛上曾有土著居民七百多人。

居民们称这群岛为“太古之岛”,群岛被发观后,人们在岛上建立了哈伊艾爱达尔文研究所,国际生物考察团住在那里考查鼻行动物。

他们在那里获得了大量的鼻行动物生态观察资科和记录。

鼻行动物的发现及其科研成果,轰动了国际动物学界,动物学家一致认为这是20世纪动物学领域里的重大发现。

②鼻行动物是胎生哺乳动物,共有14科189种。

它们拥有一个很大的家族,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它们的祖先很可能是食虫类动物,在特殊地理环境下,走了一条超进化的道路。

③鼻行动物的最大特征是。

有的只有1个奇怪的鼻子,有的有4个鼻子或更多的鼻子。

它们的鼻子千姿百态,有的像根柱子,有的像个喇叭,有的像只蜗牛。

其鼻子也有多种功能,不但可用鼻子爬行、跳跃,甚至能用鼻子捕捉虫子;鼻子在它们的生活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动物学家给它们的鼻子起个名字叫“鼻子步行器官”,简称“鼻器”。

所谓“鼻器”,只是一种功能性概念,而不是形态学上的概念。

它们的鼻子决不可与象、猪或其他动物的鼻子同日而语。

④鼻行动物的另一个特征是。

它们的四肢作为移动器官,早已失去了其本来功能,其四肢功能已由鼻子取而代之。

鼻行动物的后腿有的退化成两条短小的赘物,有的干脆就没有后腿,前腿作为一种把握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

⑤鼻行动物的第三个特征是大部分体表有毛。

皮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的身上长有硬鳞。

它们的皮毛很细,有光泽,很漂亮。

足尖、耳朵、头部、鼻端一般都没有毛。

⑥鼻行动物第四个特征是尾巴也比较发达。

有的尾巴比身体还长,能用尾巴套取食物;有的尾巴带有毒钩,能致敌于死地。

⑦鼻行动物的繁殖力不太强。

一般一胎只怀一个崽,妊娠期为7个月到1年,很少一胎多崽:

由于它们栖息的群岛天敌较少,因而存活率较高。

⑧令人遗憾的是,某大国于1957年在南太平洋上举行了一次秘密的大型核武器试验,强大的冲击波致使哈伊艾爱群岛骤然下沉,被海水吞没,岛上包括鼻行动物在内的所有生物一起毁于一“弹”:

从1941年发现到1957年毁灭,鼻行动物展现在人类眼前的时间仅有屈指可数的16年,实在太可惜。

它们连一个活标本也未曾留下来,就这样销声匿迹了,人类再也找不到它们了。

1.给本文加一个能反映说明对象特征的标题:

            

2.根据③④段把文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出来;(4分)

鼻行动物最大的特征是      ;鼻行动物另一个特征是            。

3.第⑤段的开头句和结尾句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答:

4.假设第⑧段所述的鼻行动物被毁灭的事件刚刚发生,请你就此拟一则一句话新闻。

答:

参考答案

1.奇特的鼻行动物(或:

销声匿迹的鼻行动物)

2.鼻子极为特殊;四肢逐渐退化。

3.不仅不矛盾,还正好体现了说明文语文的准确科学严密。

开头句“大部分体表有毛”暗含小部分体表没有毛的意思,而结尾句中说“没有毛”的“足尖、耳朵、头部、鼻端”恰恰是小部分体表。

4.某大国秘密核试导致珍稀鼻行动物灭绝。

44.2050年,告别一百万个物种

①科学家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到2050年,全球气温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六个地区的1103个动植物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这是迄今为止对此问题所进行的最大规模跨国合作研究。

  ②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点。

据保守估计,这六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像哥斯达黎加的小丑箭毒蛙、墨西哥的囊鼠和欧洲的灰喜鹊等珍稀物种很可能将从地球上消失,大部分物种的栖息地也将越来越少。

  ③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

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

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1700到2100个植物物种中,39%到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④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

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大地区的动植物。

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

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⑤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三分之一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的山龙眼类花卉。

  ⑥负责此项研究的英国利兹大学的克莱斯·托马斯教授表示:

“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

事实远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低估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1.通读全文,说说第⑥段中“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指的是什么?

答:

2.阅读文章③至⑤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6分)

地区

研究物种

研究结果

澳大利亚

欧洲

墨西哥

3.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

答:

4.文章为什么详细地介绍气候变暖对欧洲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

答:

5.全球气温升高对物种生存产生了很大影响,结合我国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

参考答案

1.全球气温升高将使地球上许多物种灭绝。

(意思对即可)

2.蝴蝶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红嘴雀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

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1870种动植物1/3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3.“一丝”即“一点点”,表示变化之小,准确科学地说明了即使是如此小的变化对动植物来说也是灾难性的。

4.因为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坏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

详细介绍全球气温升高对这个地区物种生存的影响,更能显示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5.略。

45.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

①土壤、水、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

一般的污染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显现出来。

所以,人们常常忽视对土壤污染的整治。

②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固体废物的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漂浮的尘土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导致了土壤污染。

③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对此目前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

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的粮食就有1000多万吨,被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第二,土壤污染导致食物品质不断下降。

我国大多数城市近效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地方的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镉、铬、砷、铅等重金属含量超标和接近临界值。

第三,。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物体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危害人畜健康,引发多种疾病。

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④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

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

还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⑤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环保专家和生物学家都提出了让植物来净化土壤的新方案。

他们培养出各种转基因植物,让它们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集中起来焚烧处理,这样,经过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属还可以提炼出来,变废为宝,不但净化了土壤,还获得了贵重的重金属。

与传统的化学、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资和维护成本低、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渗透

2.本文的说明内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

4.填充下面方框,完成植物净化土壤的过程。

(每空6个字)

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

(1)请在下边给第③段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答:

(2)第④段中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三种办法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

6.为了提高人们对土壤及环境的保护意识,请你设计一条公益广告。

(含标点20字以内)

答:

参考答案

1.shèn

2.“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的办法(措施)”或“如何控制和消除(治理)土壤污染”

3.“强调(突出)了经济损失之大”或“强调(突出)了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

4.吸收有害物质;集中焚烧处理

5.

(1)土壤污染会危害人(畜)健康

(2)因为原文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6.示例:

还我青山碧水,还我土地芬芳。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46.不容忽视的光污染

①你知道吗?

一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吸引”并“杀死”35万只昆虫。

这是奥地利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的最新发现。

②其实,很多其它动物也正因为城市的照明而受害。

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000—2000只候鸟。

在2001年的小海龟出生期,人们在大西洋沿岸发现了很多死去的小海龟。

据分析,刚出生的小海龟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海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海洋的。

大西洋沿岸城市灯火通明,使月光和星光黯然失色,导致那些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成海洋,最终因缺水而殒命。

③在夜晚,地球大气层会散射城市的灯光,维持较高的亮度。

动物们受到光线的刺激,就会精神十足,而原本用于繁殖、自卫和觅食的精力便会无端消耗掉。

环境学家还发现,紧靠强光源的树木存活时间短,而且光合作用能力弱,氧气释放量少。

④以上人造光对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可以称为“光污染”。

其实,对人类而言,光污染的危害也不小。

近年来,很多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

在夏季阳光的照射下,玻璃幕墙非常令人不适。

⑤除了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外,室内墙壁的颜色如果太亮也会引起视觉不舒服。

非常光滑的白墙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

所以粉刷墙壁的时候,最好使用“生态颜色”。

所谓生态颜色,就是柔和的自然色彩,而不是那种明亮刺眼的颜色。

⑥研究表明,光污染可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危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

如果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就会头昏心烦,甚至产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精神衰弱的症状。

⑦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

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1.本文中,“光污染”是指(2分)

2.根据文意回答,“光污染”对动物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分)

答:

3.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

(2分)

答:

4.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书刊使用米黄、浅蓝、浅红等色泽的纸张。

请你运用本文介绍的有关知识,对这一做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3分)

答:

参考答案

1.人造光对动植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现象。

(2分)

2.①“吸引”并“杀死”昆虫;②使动物迷失方向;③使动物无端消耗精力。

(3分)

3.因为只有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

4.使用色彩柔和而自然的纸张,可有效降低光反射系数,减轻光污染引起的视觉疲劳,保护视力。

47.海啸

  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所掀起的狂涛巨澜,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6.5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20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60多米,之后15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啸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5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1.从第③段分析,海啸具有哪些特征?

答: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答:

3.第②段加点的词“大多”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答:

4.从内容看,本文第②段介绍海啸的,第③段介绍海啸的特征,第④段介绍海啸的。

全文的说明顺序是顺序。

参考答案

1.①海啸浪的波长很长②周期较长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等

2.举例子列数字说明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3.不能。

“大多”指主要,更多的时候,用上这个词,准确科学地说明海底地震并不是海啸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非唯一原因。

4.类型发生地区逻辑

48.科学认识海啸

任何灾难对人类来说,兴许是最好的老师。

大灾之后必有大识。

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是十分有益的。

海啸,古已有之。

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形象地描述了海啸灾害降临时大海满溢、波浪立起成海墙的情景。

唐代诗人杜甫在《朝献太清宫赋》中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描述了天空乌云密布,海水立将起来、猛扑过来的态势,说明中国人对海啸早有所知。

……

海啸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它是由于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风暴而引起的海面巨大涨落。

“海啸”一词是常受海啸侵扰的日本人首先用的,英文海啸“Tsunami”一词是由日文音译而来。

海啸的成因有三类:

一是由气象变化引起,诸如强大的低气压通过时产生的海面异常升高,称为“风暴潮”;二是由地质变化引起,如地震、火山、海底断层、滑坡都能造成,称“地震海啸”,就像这次印度洋发生的海啸;三是由核爆炸、人工地震等引起。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进行了持续多年的核爆炸试脸,曾经诱发海啸。

但是,也不是任何海洋地质的突变都会导致海啸的发生。

据统计,每15000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只有100次会酿成海啸。

通常海啸的产生受震源条件、震源水深、震源深度和震级大小控制。

震级大于里氏6.5级、震源深度在25千米以内的地震会产生海啸,震级在里氏7.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40千米以内,会形成灾难性海啸,如这次印度洋发生的地震海啸。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

B.导致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各种海洋地质的突变。

C.海啸的产生往往受震源的条件、水深、深度和震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D.由于海啸产生的主要诱因在海底,所以它造成的危害都非常小,

2.文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

答:

3.分析句子“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在文中的作用。

答:

4.面对人类受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威胁,我们应怎么做?

谈谈你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C

2.A.从海啸灾难中科学地认识海啸,对提高防御海啸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B.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

3.用引用的方法既说明了中国对海啸的认识比校早,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海啸发生时的状貌。

4.首先,要强化环保意识,加强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加大对自然灾害知识宣传的力度,科学地认识各种自然灾害。

第三,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控和预警机制,以便科学有效地减灾救灾。

49.迷人的“海火”

如果你能在夜间观赏到海发光,那是相当瑰丽的。

它似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