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基础复习题答案Word下载.docx
《种植业基础复习题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植业基础复习题答案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在植物整个生育期中,植株外部形态和内部生理特征要发生若干次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将生育期划分为若干生育时期。
3.从种子萌发、出苗、发枝长叶、开花结果,直至植物个体死亡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周期。
4.植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在某一时期自发的暂时停止生长的现象叫做休眠。
5.是指植物在某一时期内单位面积的净生产量(整个植株的干物质重量),又称为广义的产量。
6.是指作为收获对象的那一部分生产量,又称为狭义的产量。
7.是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共生形成的瘤状物。
8.植物根系与真菌菌丝体共生形成。
填空题:
1.种子内的胚乳或子叶里贮藏的营养
2.长长、长粗
3.发芽前、生理落果后、果实采收后到落叶前
4.单芽、复芽
5.主芽、副芽
6.顶芽或侧芽生长点
7.真果、子房壁、中果皮
8.营养枝
9.长果枝、中果枝、短果枝、花束状结果枝
选择题
1. A
2.
D
3.
B
4.
A
5.
C
6.
B
7. D
8. D
9. A
10.B
11. D 12. D 13. A 14. C 15. B
16. B 17. C 18. A 19. C 20. D
21. C 22. B 23. A 24. B 25. D
简答题
菌根增大了植物根的表面积,有助于根的吸收作用;
菌丝呼吸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溶解后形成碳酸,可提高土壤的酸性,促进盐类的溶解;
有的菌丝有固氮作用或把不能被植物利用的有机氮变为可利用状态;
菌丝还能产生维生素B1,B6等,促进根系生长。
花芽分化受植物内部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内部因素包括:
赤霉素、生长素水平的降低,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水平的提高,结构和能量物质的累积等;
外界条件包括:
日照、温度和水分等。
种子包括胚、胚乳和种皮三个部分。
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各部分的形成过程是:
卵细胞受精后产生的合子发育成胚;
极核受精后发育成胚乳;
珠被发育成种皮。
4.答:
通过选育高光效品种来提高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改进耕作制度,加强栽培管理,可以提高复种指数,采用间作套种方式,搞好水肥管理,使光合作用最强的叶片维持最适叶面积指数;
提高光合效率,减少呼吸消耗。
问答题
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平均结实粒数和每粒平均粒重。
它们的形成、决定过程:
穗数的多少取决于种植密度和单株有效分蘖数。
种植密度主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技术水平决定,一般分蘖力强、土壤肥力高、栽培技术水平低,应适当稀植。
有效分蘖数是由最高分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决定的,分蘖成穗率也受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栽培技术等的影响。
穗粒数是由每穗可育颖花数和颖花结实率决定的。
一般来说,在幼穗分化过程中,植株的生育条件好,分化的颖花数就多,退化的颖花数就少。
颖花结实率主要受开花前后植株的营养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植株体内营养物质充分,环境条件比较适宜,结实率就高。
粒重主要由灌浆过程决定,灌浆过程分为灌浆时间长度和灌浆强度两个方面。
灌浆长度除受小麦品种特性影响外,环境条件,特别是有无灾害性气候对灌浆长度有决定性影响。
灌浆强度主要受光合强度的影响。
改善作物品质可以从选育优良品种、改善作物生态环境和改进栽培技术三方面着手。
由于有关作物品质的许多性状都受到遗传因素的控制,所以,采用育种的方法是改善作物品质行之有效的途径。
改善作物的生态环境,包括温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环境。
改进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种密度、施肥技术、灌溉技术及适时收获等几方面。
第二章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
1.是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2.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以勒克斯为单位。
3.植物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与光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4.在一定的光照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大。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再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就叫做光饱和点。
5.植物对于白天和黑夜相对长度的反映或每天昼夜长短影响植物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6.是指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作物的每一个生命过程都有这三个温度指标。
7.是指标志某些重要的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温度。
8.:
某一段时间内超过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所得差数的和为有效积温;
活动积温为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
9.是指0℃以上的低温(即低于生物学零度,高于物理学0℃的低温)对喜温作物造成的危害。
10.外界温度下降至冰点,使作物组织内结冰而受害,称为冻害。
11.植物通过体表蒸发水分的过程。
12.以吸湿方式吸附在土粒表面的水分,称为吸湿水。
13.当土粒吸附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即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仍然有很大的分子引力去吸附液态水,这种水分就称为膜状水。
14.靠毛管引力保持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15.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的水分叫重力水。
16.也称致死量,土壤吸湿水含量达到最大值,称为最大吸湿量。
17.当土壤水分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农作物会因失水而发生萎蔫,如果出现即使再供应水分仍然不能缓解的萎蔫状态,即作物出现永久萎蔫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称为萎蔫系数。
18.也称田间最大持水量,是指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土壤有效水分的上限,也是适宜水分的上限。
19.也称雨养农业、非灌溉农业,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地区,主要利用天然降水,通过建立合理的旱地农业结构和采取一系列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地力和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率,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使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农业。
20.是指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和有限灌溉的农业,特点是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的结合,中心是节水灌溉技术。
21.土壤中各种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各粒级土粒占土壤质量的百分数叫做土壤质地,也称为土壤机械组成。
22.是指土壤能够经常的、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产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23.是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大小、形状、性质,以及相互排列和相应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征,即土壤单粒的团聚化,以及所形成的团聚体的性质。
24.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反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等。
25.就是对土壤养分贮藏量和供给能力,以及植株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分为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两种。
26.配方施肥是一项综合的科学施肥技术,包括配方和施肥两个部分。
所谓配方就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供应能力、灌溉条件、耕作管理措施和计划目标产量,结合肥料特性及其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开出施用肥料的品种和数量的配方。
施肥是配方的执行,即将所用肥料在作物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合理的分配,并采用不同的方法施入土壤,以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和经济效益。
二填空题:
1.光照强度
2.光呼吸
3.光补偿点
4.根毛区
5.叶片上的气孔
6.水、肥、气、热
三选择题
1. A 2. A 3. A 4. C 5. B 6. A
7. D 8. C 9. D 10. D 11. D
1.答:
养分含量高,成分单纯;
肥效快但不够持久;
不含有机质,有酸碱反应;
容易运输,节省劳动力。
2.答:
第三章种子生产
1.是经过人工选择培育,在遗传上相对纯和稳定,在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上相对一致,并作为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作物类型。
2.从外国或外地引入种子、苗木或营养体,通过试种,在当地推广种植或作为育种材料,称为引种。
1.原原种、原种、良种
2.国家标准局
3.不分级
一、二级
4.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
5.分片式、波浪式、多点式
单选题:
1.
B
优良品种能够比较充分的利用栽培条件(水、肥、气、热等),抵御其中的不利因素,因而在提高产量、改进品质、提高抗性、扩大种植面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能进行简单引种的品种,是因为它在原分布区内就具备了适应新环境的潜力,或者说新环境没有超出它的遗传适应范围。
而驯化引种,则是在植物生长可塑性、适应性最强的时期,通过选择或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适当调整环境条件,逐步选出适应当地条件的类型。
这就是引种的原理。
第四章种植制度
1.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单作、间混套作、轮作、连作等)所组成的一套相互联系并和当地农业资源、生产条件以及养殖业生产相适应的技术体系。
2.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的具体安排,即作物组成与配置的总称,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配置和分布。
3.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在同一块农田上将不同种类的作物,按一定的顺序在一定年限内轮换种植的方式称为轮作。
5.在同一块地上采用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种复种方式,前者称为作物连作(或重茬),后者称为复种连作。
6.间作是指在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地里分行或分带状间隔的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混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也称套种,是指两种不同生长季节的作物在前季作物收获之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7.是指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造,从而实现农业生态系统有序的结构、高效的功能、持续的效益和良好的环境目标。
二、填空题:
1.平播、套播
2.热量条件、水分条件、肥力条件、劳畜力及机械化条件、经济效益
3.生物共生、物质循环再生
第4章选择题
1. C 2. A 3. A 4. D 5. C 6. B
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可持续地利用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中一些资源是可更新的,一些是不可更新,或更新周期极其漫长的,因此不能过度使用这些资源;
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后,土壤养分逐渐被消耗,肥力水平不断下降,必须用地养地结合,采用生物养地,施用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采用灌溉、农田基本建设、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
满足社会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问答题:
合理的作物布局应以社会需要为前提,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条件,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进行,应遵循以下原则:
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优势;
适应农田生态平衡的要求;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
生态农业设计的原则是使农业生态系统最优化,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最佳状态,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又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得到全面合理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第五章病虫草害防治基础
1.是由国家颁布法规,对农作物及其产品,特别是种子和苗木的调运进行检疫和管理,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传播蔓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2.植物遇到不良环境影响,或受到病原物的侵害,其生理机能就会受到干扰或损害、细胞组织受到破坏,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植物在外形上出现反常现象,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这就是植物病害。
3.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侵染植物而引起的病害叫侵染性病害。
4.由于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营养条件等不正常,超出了植物的耐受限度而诱发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
5.植物发病后所表现出来的肉眼可见的反常状态称为症状。
症状通常又分为病状和病征。
6.指受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变化。
7.是生在病株发病部位的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
8.昆虫从小到大,也就是从卵孵化出幼虫到发育为成虫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形态上的变化,这种形态上的变化,称为变态。
第5章填空题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不良环境条件
3.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
4.寄主与不良环境
5.寄主—病原物—环境
6.侵染过程
7.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8.菌脓
9.真菌、细菌、病毒
10.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
11.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中有卵、幼虫(若虫)、成虫三个虫态
12.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1. D 2. A 3. D 4. D 5. B 6. B 7. B
真菌病害的病征主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分、煤污状物、菌核、小黑粒和小黑点等。
主要包括营养失调(缺素症、中毒症)、温度失调(高温危害、低温危害)、水分失调(旱、涝、水分骤变)、光照条件不适宜(光照不足、光照过强)、盐碱伤害和有害气体毒害。
身体分头、胸、腹3个体段;
头部有口器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2~3个单眼和1对复眼,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
胸部由3节构成,生有3对分节的足,大部分种类有2对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是昆虫的生殖中心;
昆虫身体的最外层是坚韧的“外骨骼”。
对于非侵染性病害,防治措施提出的原则是消除不良环境条件,或增强植物对环境条件的抵抗能力。
对侵染性病害,要培育和选用抗病品种,或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力;
防止新的病原物传入,对已有的病原物或消灭其越冬来源,或切断其传播途径,或防止其侵入和侵染;
通过栽培管理创造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首先是防止外来新害虫的侵入,对本地害虫或压低虫源基数,或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害虫于严重为害之前;
第二是培育和种植抗虫品种,调节植物生育期躲避害虫为害盛期;
第三是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恶化害虫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