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03562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docx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初一地理教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一课时

【重点和难点】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教师搜集: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

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

“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

”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

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

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活动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

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教师:

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

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

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

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

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

那就是雨吗?

(学生讨论)

活动3:

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归纳: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

雨)和固态水(如:

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

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

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

(强调加点字的内容)

教师:

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北京市的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

学生: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

肯定会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

云和雾是降水吗?

学生:

(回答的结果不一致。

)(略)

教师归纳:

云和雾都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云悬浮在高空,不与地面接触,雾则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所以它们不是降水。

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解释:

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0℃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以形成冰雹,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

霰:

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团体降水,直径约2—5毫米。

由过冷水滴碰在冰晶(或雪花)上冻结所致,通常在温度近于0℃时降落,常见于下雨之前或与阵性雨雪同时降落。

雹:

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

小冰雹直径约2—5毫米,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

它是发展的特别快的积雨云的产物,持续时间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很大。

因此往往损坏房屋、果树、庄稼,伤害人畜,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2.降雨的等级

教师:

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雨吗?

属于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中的哪一种?

你是怎样理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

学生:

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教师:

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内容。

教师归纳后,并把气象部门划分的雨的等级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位学生的描述与气象部门的划分最接近:

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降雨等级24小时降水量降雨状况

小雨0.1—9.9毫米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10.0—24.9毫米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25.0—49.9毫米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50.0以上毫米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3.降水的观测

教师:

每一次降水的形式不同,降水的多少也不同,人们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

活动1:

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降水量的测量”,完成下列表格。

观测的地点气象台站

观测的时间有降水时观测

观测的仪器雨量器(盛水器、漏斗、储水筒、储水瓶、筒盖、盛雪口)、量杯

降水量的单位毫米(计算日降水量、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活动2:

课前(后)进行一次实地观测降雨或降雪,让学生亲身感受降水量的测量。

具体要求:

①、请同学们关注每一天和近期的天气预报,及时作好测量准备;②、下雨(雪)时,用雨量器和量杯及时记录降水量。

(特别想知道:

一个地区的1毫米降水如果放进一个量杯里,究竟相当于多少毫升的水量?

,有没有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呢?

4.降水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

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及其观测,那么人们为什么专门建立气象组织来观测降水呢?

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降水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

从服装、交通、农业、工业、军事、建筑等方面说出很多例子。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了解降水对我们的影响:

活动1:

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观察了吗?

在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有:

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

观察这些图片或照片,你能告诉同学们,这些建筑形式在我国哪些地区最合适,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新疆等北方的很多地区——平顶房:

降水少,干燥,风多而且风速大。

南方很多地区——尖顶房:

降水多。

福建客家——大土楼:

降水多,另外适宜客家人聚族而居。

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区——竹楼、高架屋:

上层住人,风大凉爽,避免潮湿。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

降水相对少,气候干燥。

活动2:

阅读教材提供的活动

1)、在每张小卡片上写出每一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说一说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内时间变化)

活动1:

与同学讨论后,简单地分析:

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之中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多,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少?

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

能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吗?

学生:

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教师:

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湿润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

教师:

怎样表示降水?

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

活动2:

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说一说不同的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季节分布情况有差异。

师生:

A地:

降水多,季节变化不大;B地:

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活动3:

阅读教材提供的“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1)、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

(10—3月);

2)、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

(4—9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活动4:

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及“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请学生讨论归纳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主要步骤。

师生共同归纳: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的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

(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5:

根据下表提供的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这一地区年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

毫米)

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

降水量43.261.879.3105.4123.5159.9

月份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降水量135.6128154.568.047.538.6

(注:

纵坐标以50毫米为单位)

1.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

2.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较少?

3.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查找阅读资料:

世界“雨极”、世界“旱极”、驾驭天气(一~四)

2.Flash动画《地形雨》

3.Flash动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结合教材“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找出乞拉朋齐和阿塔卡马沙漠,阅读扩展资料“世界雨极与旱极”,说一说世界降水的分布的特点。

教师:

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

乞拉朋齐降水多,阿塔卡马沙漠降水量少,说明了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衡。

教师:

世界降水究竟是怎样分布的,有什么规律呢?

学过“降水的分布”,我们就可以知道了!

讲授新课:

三、降水的分布(空间变化)

1.等降水量线图表示降水量的分布

教师:

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等降水量线与等高线、等温线都是等值线,具有相类似的特点,那么什么叫等降水量线呢?

学生:

在地图上把年平均降水量相等的点连成的光滑曲线,叫等降水量线。

教师强调:

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教材的“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就反映了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状况。

2.影响降水的因素

教师:

阅读教材的“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可以发现:

为什么有的地方降水量大,有的地方降水量少?

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降水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活动1:

请同学们《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世界降水随纬度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学生: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少。

教师归纳:

赤道附近降水多,由赤道向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越来越少。

活动2:

在教材“世界降水量分布图”中找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和西岸,找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东部、内部、西部,并结合《七年级地图册》(上册)的“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图,说一说它们的降水量有什么差异?

学生:

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较少。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陆降水较少,沿海多。

教师归纳: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降水较多。

活动3:

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学生:

向坡上吹的湿润的风,遇到山脉的阻挡,上升冷却凝结降水;而在另一坡,空气下沉增温,比较干燥。

教师归纳:

山地迎着风吹来的一坡叫迎风坡,另一坡叫背风坡。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人们通常把这种雨叫做地形雨。

教师:

实际上乞拉朋齐就是大量地形雨形成的“雨极”。

下面的“阅读资料“可以让你更清楚地了解乞拉朋齐的雨。

学生阅读资料:

世界“雨极”

乞拉朋齐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东、西、北三面都有高山屏障,这种簸箕形的地形,特别是北面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迫使来自海洋、饱含水汽的西南季风抬升,形成大量的地形雨。

非洲的几内亚的利卡年降雨量10450毫米,喀麦隆的第彭沙年降雨量10091毫米,都是在迎风坡上测到的。

教师:

实际上,影响降水的因素还有洋流,洋流是怎样影响降水的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继续探究。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师:

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地的降水量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世界降水的分布。

学生活动1:

判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降水多,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

②、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年降水量总的趋势是逐渐减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降水有什么差别?

(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④、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降水较多。

⑤、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它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即迎风坡,属于地形雨);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

教师归纳后,请同学们填写下表格: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降水分布赤道附近两极地区南、北回归线附近、中纬度(温带)地区、大陆西岸、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内陆地区、大陆东岸

活动2:

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中国四地降水量》,说一说中国东部季风区南北降水的地区差异。

学生:

北方的哈尔滨、北京降水比南方的武汉、广州少。

教师:

从北向南,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逐渐增多。

活动3:

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或上“中国气象在线”网站()查询,记录以下几个城市在上一年中的降水量,并填入下表格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

城市长春北京上海福州广州西安昆明重庆兰州乌鲁木齐

年降水量(毫米)

4.人类对降水的影响

教师: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学生阅读资料:

驾驭天气

(一)

《封神演义》里有这样一段神话故事:

姜自牙施展法术,使几天内天气发生几度变化:

三伏天里,先是下起鹅毛般的大雪,冻死了商朝军队的大批人马;接着又是烈日炎炎,那融化了的冰雪,又把商军营地变成一片汪洋;随后又是一场暴风雨,商军全部覆灭,这就是著名的“冰冻岐山”战役。

驾驭天气

(二)

1968年8月,美国等国家进行了一次风暴“黛比”的试验。

以加勒比海东部巴巴多斯做基地,话了3个月时间,动用了一艘一端插入海水的专用船,10艘工作船,24架飞机,数以千计的气球和浮标,7颗人造卫星,由7所联合机构以及美、加的大学和独立研究实验室等人员1500人,对云型、温度、风速、洋流以及海水盐分等等,分别做了数百万次的测量,测量资料全部输入电脑。

在“黛比”飓风眼墙外围撒播碘化银,由于催化作用,使飓风眼扩大,能量分散,最大风速降低了30%,受灾害的程度相应地减轻了许多。

这个重要的成就是动用了大规模的人力和物力才获得的,是人类驾驭天气的起步。

科学的发展,使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日益自动化。

一个由电脑控制的“天气控制中心”开始形成,经常接受由两组不同的人造卫星所供应的资料。

驾驭天气(三)

英国在人工控制天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利用“调节大气中静电屏蔽层”的方法,可以在大范围内控制天气的晴雨。

1981年7月29日,英国查尔斯王子同戴安娜举行婚礼。

从事天气控制研究的英国气象学家别出心裁地拟定了一个代号为“晴——雨行动”的计划,为婚礼增添新奇色彩。

婚礼开始了,气象学家们果然创造了大自然的奇观:

在伦敦先用人工降下一场倾盆大雨,然后又在天空中人造出两道巨型彩虹。

当婚礼进入高潮时,在教堂镀金圆顶上空有一道明亮的光柱垂直悬挂着,光辉灿烂,而伦敦上空的天气风和日丽。

1982年4月1日,英国科学家首次使用激光催雨的方法,制造了一场大雨。

日本科学家设计了一种“人造山脉”降雨的办法,它适用于沙漠地带。

人造山脉用玻璃纤维制成,外面涂上聚四氟乙烯,利用湿润空气遇“山”后沿坡爬升,遇冷凝结成雨。

以色列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细菌具有催云化雨的作用,如果能够大量培育这种细菌,用来制造大雨,将是最经济的。

到21世纪,人们驾驭天气的能力提高了。

那时候,如果有什么地方发生干旱,急需播雨时,电脑接到信息后,就会做出决定,建议在指定的海域上,加速蒸发海水。

人们发射火箭到选定的海域,在水面散布一层能由生物分解的无害染料或油质分子层,加快蒸发的速度;几小时后,雨水就会在干旱的地方降落。

风调雨顺的日子定将来到。

驾驭天气(四)——我国人工增雨

我国最早的人工增雨试验是在1958年。

因为这年夏季吉林省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增雨获得了成功。

我国的人工增雨工作还曾在扑灭1987年大兴安岭特大火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开展了人工增雨试验和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