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0387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docx

HDMT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

编码:

修订码:

HDM-T免维护地中电缆盒

接续工艺作业指导书

(用于铁路信号内屏蔽数字电缆)

 

编制:

日期:

审核:

日期:

会签:

日期:

批准:

日期:

实施日期:

二OO三年十二月一日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天津工程分公司

二OO三年十一月

1概述

HDM-T免维护地中电缆盒采用多级密封措施,使用性能好、寿命长(可与电缆同寿命)、免维护、操作简单;电缆芯线接续及内屏蔽的连接采用压接工艺,全部接续工艺无需喷灯及焊具,避免了对电缆的热损伤,保证了接续质量及施工速度。

1.0.1适用于国内各种地质条件下的电缆接续;

1.0.2采用多级密封防护,可做到免维护;

1.0.3采用压接工艺,接续省时、省力,质量可靠;

1.0.4接续部位与电缆同结构,确保电缆通道的各项电气性能;

1.0.5抗拉机械应力部分采用金属件固定,机械强度大;

1.0.6铝护套及内屏蔽层采用金属屏蔽网,以实现磁屏蔽和电屏蔽;

1.0.7采用可变径密封胶片和变径环,可用于不同外径电缆。

2基本规定

2.0.1接续人员须经过严格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2.0.2电缆在距铁路、公路、道口、河流、桥梁、涵洞2m范围内不得进行电缆接续;

2.0.3电缆地下接续地点距热力、煤气、燃料管道不应小于2m;当小于2m时,应有防护措施;

2.0.4雨、雪天气以及环境温度不符合电缆施工要求时,不能进行电缆的地下接续;

2.0.5同径路的两个接头盒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m;

2.0.6电缆应A、B端对接,同芯组、同颜色芯线对接;

2.0.7电缆的地下接头应水平放置,接头两端300mm内不得弯曲;

2.0.8电缆的备用量应盘成“S”形或“Ω”形(即不得呈闭合圈),并集中放在接头的一端,长度不小于2m。

2.0.9接头盒上方应设电缆槽防护,防护长度不得小于1m;

2.0.10接续后,接头盒应密封良好。

2.0.11电缆接续后在接头盒正上方埋设电缆接续标,接续标应符合规定;

2.0.12接续工作全部完成后,准确测量电缆接续位置坐标(包括线路里程X及距最近钢轨距离Y),填写电缆接续卡,一式三份,施工单位保留一份,移交电务段及信号工区各一份;卡式见表2.1.1所示;

 

3电缆接续的工艺流程图

 

4电缆接续工艺

4.1电缆测试及复核

4.1.1为确认电缆敷设后的符合性,在电缆接续前,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电缆相应技术指标及测试程序进行电缆型号、来去向、外端别的复核及电气性能测试;复核合格方可进行电缆接续工作。

4.1.2复核程序:

根据电缆名牌(标识)及施工设计图确认电缆来、去向→开剥电缆确认电缆型号及外端别→依据电缆电气性能测试程序进行测试→比照规定的电缆电气性能指标复核其符合性→锯掉开剥的电缆头,准备接续。

4.1.3电缆接续必须符合A、B端对接的原则。

4.1.4以上经测试、复核后,全部合格方可进行接续工作。

4.2开挖接头坑

4.2.1深度:

同电缆沟深;

4.2.2宽度:

≥1200mm,依据内屏蔽数字电缆最大电缆外径45mm,电缆弯曲半径≥其外径15倍计算而得。

4.2.3电缆备用量盘成“S”形或“Ω”形(即不得呈闭合圈),集中放在接头的一端,长度不得小于2m。

4.3接续配件加工与组装

4.3.1加工辅助套管

4.3.1.1首先用钢尺测出所接续电缆外径尺寸,然后比照辅助套管上的标线(标线为辅助套管内径尺寸)将辅助套管尾部小于电缆外径的部分切除。

4.3.1.2各型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外径参考值见表4.3-1。

表4.3-1铁路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成品参考外径

序号

芯数

屏蔽四

芯组

非屏蔽四芯组

加芯数

参考外径

塑料护套

综合护套

铝护套

非铠装型

铠装型

非铠装型

铠装型

非铠装型

铠装型

1

12B

3×4

-

-

18

21

23

26

24

29

2

16A

2×4

2×4

-

20

23

25

28

26

31

3

16B

4×4

-

-

20

23

25

28

26

31

4

24B

6×4

-

-

22

25

27

30

28

33

5

28A

3×4

4×4

-

23

26

28

31

29

34

6

28B

7×4

-

-

24

27

29

32

30

35

7

33A

3×4

5×4

1

25

28

30

33

33

38

8

33B

8×4

-

1

27

30

32

35

35

40

9

37A

3×4

6×4

1

28

31

34

37

35

40

10

37B

9×4

-

1

30

33

36

39

37

42

11

42A

4×4

6×4

2

28

31

34

37

35

40

12

42B

10×4

-

2

30

33

36

39

37

42

4.3.2选择变径环组:

根据电缆外径尺寸,去掉内径小于电缆外径的变环。

4.3.3加工密封胶圈:

将选择好的变径环组平放在密封胶圈上,二者外圆对齐;然后沿变径环组内孔壁用专用切割刀将密封胶圈中心部分切除成圆孔,加工后的密封胶圈中心孔的直径应与电缆外径同。

4.3.4组装密封挡环:

将变径环组、密封胶圈、外挡片、内挡片用5根M6×35螺栓和一根地线螺栓连接为一体(暂不拧紧),如图4.3-2所示。

 

图4.3-2密封挡环组装示意图

4.3.5电缆盒组装:

按顺序依次将辅助套管→密封挡环组(紧固螺母面向辅助套管侧)→钢带固定环套在电缆上(两侧电缆相同),然后将主套管套在一侧电缆上;如图4.3-3、4.3-4所示。

 

 

图4.3-3密封挡环组、钢带固定环套安装示意图

 

图4.3-4免维护地中电缆盒组装示意图

4.3.6注意事项

4.3.6.1选择变径环组必须根据接续电缆的直径,严禁随意组合。

4.3.6.2密封挡环和钢带固定环在电缆中的位置,要严格按图4.3-3及4.3-4所示组装顺序和零件位置的方向安装。

4.4电缆成端制作

4.4.1剥除外护套:

在距电缆端头190mm处用电工刀环切电缆外护套一周,并向端头方向纵向切割将其剥除。

4.4.2折弯钢带:

距外护套切口15mm处用克丝钳将钢带(双层)折弯、展平,与缆身呈90度。

4.4.3铝护套表面附层绝缘:

剥除钢带折弯处向电缆端头方向50mm范围内的铝护套表面绝缘层,并将铝护套擦净。

4.4.4切除铝护套:

距电缆外护套50mm处,用钢锯环锯铝护套一周,当锯深为铝护套厚度的1/2~2/3时,轻轻折断铝护套并将其抽出。

4.4.5打毛:

将双层钢带的正、反面及铝护套表面打毛,去掉钢带防锈漆及铝护套氧化层。

钢带、铝护套打毛要彻底,一方面保证屏蔽连接可靠,另一方面使灌注的胶液充分浸润良好粘合。

4.4.6内屏蔽层:

距铝护套切口50mm处将屏蔽线组的屏蔽层剪断,除去屏蔽层端口10mm范围的绝缘层,保留芯线;如图4.4-1所示。

 

图4.4-1电缆成端示意图

4.5电缆屏蔽连接单端制作

4.5.1将电缆固定在电缆支架上。

4.5.2钢带的屏蔽连接:

松开钢带固定环上的螺栓,将钢带放入固定环间,用M6×16将钢带紧固;保留钢带固定环外5mm的钢带,将多余部分剪掉;钢带固定环固定后,其内孔应与电缆在同一轴线上,以方便其后的组装,如图4.4-1所示。

4.5.3铝护套的屏蔽连接:

将铝护套屏蔽网(大)一端套在保留的50mm铝护套上,用喉箍将屏蔽网(大)与铝护套紧固牢靠,然后将屏蔽网(大)全部推向固定侧,露出电缆芯线。

4.5.4内屏蔽线组屏蔽层的屏蔽连接:

4.5.4.1电缆内屏蔽组的屏蔽层连接使用金属网压接工艺;

4.5.4.2放置压接管:

剥开四芯组内屏蔽层纵缝15mm,将内屏蔽连接内衬管放置在芯线与屏蔽层间,将屏蔽连接压接管放置在内屏蔽层外端,内屏蔽层露出内衬管及压接管1mm,以保证连接牢固、可靠;

4.5.4.3放置小屏蔽网:

将小屏蔽网的一端穿入芯线屏蔽层与屏蔽连接压接之间,如图4.5-1所示:

 

图4.5-1内屏蔽四线组屏蔽层制作示意图

4.7.3压接:

用专用压接钳(图4.5-2所示)将小屏蔽网压接固定在压接管与芯线屏蔽层间;

 

4.7.3将小屏蔽网沿电缆芯线推至电缆根部,露出电缆芯线。

4.6芯线接续

4.6.1将两侧电缆芯线分组、编号;

4.6.2将全部芯线开剥6-8mm,露出裸铜线;

4.6.3先将一端电缆的全部芯线用接线端子压接,方法是:

将裸铜线穿入压接端子筒,通过检查孔观察裸铜线端头穿至压接端子筒的根部,然后用压线钳压接;

4.6.4一端压接完成后,进行芯线接续工作:

将对应的另一端电缆的芯线穿入与其相同组号及芯线序号的压接端子管内,用压线钳压接;

4.6.5全部芯线压接完成后,检查核对压接的线组、线对,确保芯线接续正确,如图4.6-1所示。

 

图4.6-1芯线压接示意图

4.6.6用白布带或脱脂棉将电缆芯线与内屏蔽层之间的缝隙填塞堵牢,防止灌胶时胶液沿电缆芯线与内屏蔽层渗漏。

4.6.7注意事项:

4.6.7.1在芯线压接过程中始终保证电缆芯线在压接端子筒内的位置正确,因此必须两人密切配合。

4.6.7.2压线钳与压接端子筒及芯线呈垂直状,压接时压接钳不得晃动。

4.6.7.3压线应一次压紧,压线钳压紧后,能自动松开,表明压接成功,严禁对压接后的端子进行再次压接。

4.6.7.4压线钳与压线筒及芯线的位置必须如图4.6-2所示,不得颠倒。

 

 

4.7内屏蔽线组的屏蔽层连接

4.7.1将小屏蔽套沿电缆芯线拉至另一侧电缆的内屏蔽线组侧,同样4.5.4方法将小屏蔽网的另一端与电缆的芯线屏蔽层连接固定;如图4.7-3所示:

 

图4.7-3内屏蔽层连接示意图

4.7.4屏蔽线组的屏蔽层连接时应仔细操作,确保屏蔽线组内以及与其他芯线间的电气特性良好。

4.7.5非内屏蔽线组芯线接续除不进行屏蔽连接外其他部分与内屏蔽线组芯线接续相同。

4.8钢带、铝护套屏蔽连接及接地

4.8.1将两侧电缆外护套与铝护套之间的缝隙用密封带填塞,防止灌胶时胶液渗漏。

4.8.2将铝护套屏蔽网沿电缆芯线拉至另一侧电缆的铝护套处,用喉箍将屏蔽网(大)与铝护套固定连接。

4.8.3安装固定拉杆:

4.8.3.1将接续后的电缆芯线恢复直线状态;

4.8.3.2将固定拉杆固定在钢带固定环凹槽内(固定拉杆探出两侧钢带固定环凹槽的长度应相等),如图4.8-1所示。

 

 

图4.8-1电缆屏蔽连接及接地示意图

4.8.4接地:

电缆接续处需要接地时,应将内屏蔽线组的屏蔽层接地线复联后与铝护套屏蔽网(大)连接在一起,再与密封挡环上的接地端子连接,最后接到地线体。

如图4.8-1所示。

4.9盒体组装

4.9.1将两侧外护套切口150mm范围的电缆外护套用砂布打毛;

4.9.2将主套管移至电缆接续的中间部位;

4.9.3将两端的密封挡环推入主套管,外挡环与主套管端面在同一平面上,调整主套管注胶孔的位置,使接头盒落地后注胶孔垂直向上;

4.9.4用扳手按对角、轮换的顺序紧固密封挡环的螺丝,使密封胶片受挤压后径向膨胀;当变径环均匀露出外挡环约1mm时,停止紧固;一端完成后再用同样方法安装另一端密封挡环;

4.9.5将辅助套管与主套管对接,用专用扳手拧紧,辅助套管注胶孔应与主套管上的注胶孔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角度差不大于±15°;

4.9.6在辅助套管小口径端与电缆之间用密封胶带缠包,防止灌胶时胶液渗漏;

4.9.7紧固密封挡环的螺丝时,必须按对角轮换的要求均匀拧紧,不可盲目用力,避免用力过大损坏密封部件。

4.10灌注密封胶和膨胀胶

4.10.1将接头盒水平放入电缆接头坑底部,保持主套管注胶孔与地面垂直;两端电缆储备量呈“Ω”状(或“S”状),盘放整齐。

4.10.2灌注密封胶:

4.10.2.1调胶:

密封胶为双组份,密封胶A组份(大桶)开盖后,先将盒底沉淀物与胶液充分搅拌均匀,再将B组份(小桶)全部倒入A组份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4.10.2.2灌胶:

打开主套管上的两个注胶孔盖,将密封胶用漏斗从主套管上的一个注胶孔向盒体内灌注,待胶液溢出注胶孔后,等待10分钟,补齐胶面;再用专用扳手将两个注胶孔盖(有“O”型密封圈)拧紧。

4.10.3灌注膨胀胶:

4.10.3.1调胶:

将胶袋的中间卡条取出用后,使A、B胶液混合,然后用手反复揉搓胶袋使A、B胶液充分混合均匀。

4.10.3.2灌胶:

将两侧辅助套管注胶孔盖打开,将膨胀胶平均分成两份,分别灌注到两侧辅助套管内,待胶面溢出注胶孔后,立即用专用扳手将注胶孔盖(无“O”型密封圈)拧紧。

4.10.4注意事项:

4.10.4.1密封胶混合时,必须将B组(小桶)胶全部倒入A组(大桶)内,保证A、B胶配比正确。

4.10.4.2膨胀胶的反应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时反应快,温度低时反应慢。

当操作环境温度较低时,应按胶体混合要求增加混合时间;膨胀胶在调胶后应迅速灌注,防止胶液在胶袋内膨胀。

4.10.4.3安装注胶孔盖时应将套有“O”型密封圈的注胶孔盖拧在主套管上,并用专用内六角扳手拧紧至密封圈压平即可,避免用力过大造成胀裂注胶孔或扭断注胶孔盖。

4.11收尾

包括:

电缆防护、接头坑回填、埋设电缆接续标、测量接头具体坐标并记录,清洁现场。

5低温环境下情况说明及操作要点

当电缆接续环境温度较低时(0℃以下),电缆接续工艺与常温下相比基本相同。

一方面严格按照操作工艺进行电缆接续,另一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5.1芯线压接

5.1.1压接端子在-15℃±2℃试验条件下压接后,绝缘护套无破损,电气特性、机械特性符合技术条件要求。

5.1.2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可在现场接续前将压接端子放置在干燥、防风、保暖处。

5.2灌注密封胶

5.2.1密封胶的固化时间及特性

5.2.1.1常温环境:

固化时间24小时(固化是指化学反应完全结束,但8小时内密封胶从感观已见胶体硬化,密封性能、绝缘性能满足特性要求。

5.2.1.2低温环境:

密封胶固化时间随环境温度的下降而增加,在0℃~-10℃时,固化时间约为3~5天,绝缘电阻在3~5天内达到特性要求。

当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密封胶化学反应缓慢,固化时间延长,当环境温度升高后密封胶仍然可以固化。

5.2.1.3密封胶固化与其特性:

密封胶的固化时间长短与其密封特性、电气特性无关。

5.2.2低温环境操作要点:

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可对密封胶适当加温,目的是为了方便灌胶,具体方法是:

5.2.2.1先对密封胶的A组份加温(加温应沿胶桶的底部及周围均匀加热),并将其搅拌均匀后。

再对B组份进行加温,然后将A、B两组份胶液混合均匀。

5.2.2.2将混合后的胶液搅拌均匀(如胶液温度下降,可继续加温)。

5.2.2.3将密封胶灌注到接续盒体内。

5.2.2.4注意:

加温时密封胶的温度必须控制在40°C以下(灌胶桶的温度略高于手温为宜)。

6电缆接续工具及材料

6.1电缆接续工具

表6.1-1电缆接续主要工具表

序号

名称

规格

备注

1

钢锯

2

壁纸刀

3

克丝钳

4

偏口钳

5

剥线钳

可控剥线尺寸

6

剪刀

7

压线钳

VS.J1

8

呆扳手

10mm

9

螺丝刀

10

棘轮扳手

10mm

11

切胶刀

接续材料配备

12

专用扳手

接续材料配备

13

内屏蔽专用压接钳

6.2电缆接续材料

表6.1-2电缆接续主要材料表

序号

名称

规格

备注

1

接头盒

HDM-T-P型

含密封胶、膨胀胶

2

压接端子

3

棉纱

4

钢锯条

5

内衬套管

6

压接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