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0676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docx

简洁版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专项练习

苏教版八下语文诗歌赏析

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一)阅读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回答问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

2、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答:

示例一:

逸兴、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

示例二:

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

4、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答: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

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二、《渔家傲》(范仲淹)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塞下秋景,下阕写守边将士思乡报国

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亦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异常荒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上片以“异”字统领,描写了“衡阳雁去 ”、“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三幅边塞特有的景色,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下片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二句,揭示全词的核心内容,表达了词人和“征夫”的矛盾心理。

6、“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引发征人愁思的直接原因,“将军白发征夫泪 ”是“归无计”的心理外现。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真切感人。

7、这首词的上片写景为主,着力渲染边塞景色的奇特,尤其是一个“异”字表现了边陲之地的孤寂、荒凉;下片以抒情为主,其中“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戍边将士的爱国情怀。

而“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的苦闷的矛盾心理。

(2分)

8.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守边将士思念家乡亲人是人之常情,这两句诗写出了边塞军人的内心情感,真实合理。

但抗敌大功尚未完成,回家的事也就不能去计议了,这突出表现了他们以天下为先、以国事为重的胸襟。

9、词的下片抒情,“”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将军白发征发泪)

 1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1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言之成理即可)

12、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

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力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4、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完成下列三题。

    

(1)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2分)  

  a、慨叹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

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2)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1分)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3)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2分)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全分)

  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三、天净沙秋思

1、前三句用九个细节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2、本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突出了景色的萧索、凄凉,诗中枯、老、昏、古、西风、夕阳(不少于三个)等字暗合了这种景色的基调。

3、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更能反映诗人的浓浓乡愁。

为什么?

答:

因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虽美,但却更能使游子想起自己的羁旅生活,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这样以乐景写愁,表达效果则更好。

5、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6、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

寓情于景 断肠 

7、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

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8、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答案:

“秋思之祖”思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2分)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简析:

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首联:

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颔联:

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颈联: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自然规律。

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尾联: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1)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2)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3)“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5)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

请结合划线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作简要分析。

答:

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6)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7)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A)

A.“二十三年”,指自居易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的前后时间;“弃置”指被贬谪。

首联表达了诗人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闻笛赋”是指西晋的向秀为怀念自己的好友嵇康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

颔联写贬谪归来后的感受,借用两个典故表达怀念旧友和人世桑沧之感。

C.颈联写诗人对未来的展望。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说明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

D.“听君”中的“君”指唐代诗人白居易,“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尾联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是和友人共勉。

(8)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其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述诗中作者心情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1—5题。

  ①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

8①由低沉到高昂(或由低沉愤懑到高昂乐观)②(画面应紧扣“千帆竞发”和“万木争春”)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9、前两联忧伤低沉,后两联达观积极。

10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含义: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或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酬”字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B.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会稍微振作起来。

(12)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

转为    。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

积极乐观(或:

慷慨激昂)(1分)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五、无题(李商隐)

诗以“无题”命篇。

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

写暮春时自己与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的意思不同。

“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

“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

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

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颈联: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尾联:

表达诗人的愿望:

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

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

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

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3、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回答问题。

(1)“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

  

(2)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4、选择有误的一个是(C)

A、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

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

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

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5、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

答:

“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

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思方尽,“泪始干”隐喻相思之泪,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

答:

母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7、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

(B)

A、“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几百花残”,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

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

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

C、“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之泪。

D、最后一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

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

全联的大意是:

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问。

8、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

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拟设想。

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

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

9、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

六、《夜雨寄北》唐李商隐s

1.第二句除明写了漂泊异乡时感知到的秋夜雨境之外,还暗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还暗示了诗人孤灯听雨、长夜难眠的离情别绪。

2.第3、4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

为什么这样写?

  

答:

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

跨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天的愁苦。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4.诗歌一般要避免重复,这首诗歌却打破常规,“期”“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是否影响了表情达意?

为什么?

  

答:

没有。

这样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5.“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答:

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6.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

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7.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

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

诗人独处的巴山与亲人团聚的北方(长安)。

8.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

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场景不同,前一处是实写眼前的场景,后一处是虚写想象中的和妻子团聚,共诉写信时的相思之情。

9.诗人重复“巴山夜雨”有什么作用?

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亲人,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10.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怎样理解?

(第一个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聚,共诉写信时的相思之情。

11.赏析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

答:

(1)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描绘了秋雨连绵,阻隔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抒写了孤寂凄凉的心情。

(2)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的表达了现家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12.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独剪残烛,夜深不眠,在巴山秋雨中展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

心中充满了归期无准的郁闷孤寂。

(或读妻子的信;想象和妻子团聚。

13.“问“、“话”二字好在何处?

 

答:

“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14..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妻子团聚的相思之情)

15.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16.“何当”体现出主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主人公当时急切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17.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答: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18.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19.一首诗出现两次“巴山夜雨”,你认为有重复之感吗?

为什么?

答:

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

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

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

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答案建议参见上文赏析内容)

   20.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

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

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21.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七、《论诗》清赵翼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此诗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2、如何理解诗的前两句:

并非贬低李白杜甫诗篇的杰出成就,而是说明诗歌创作必须紧随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

3、下列对比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A、前两句是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口传诵,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已觉得不新鲜了。

B、后两句是说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只有几百年而已。

C、诗人认为李白、杜甫的诗也有其时间的限制,流传一阵后就没有生命力了。

D、“风骚”,是《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文学写作的事叫《风骚》

4、诗中的“风骚”是指什么?

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诗中的“风骚”是指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

联系整首诗的意思来看,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要有创新精神。

5、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

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

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

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