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003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docx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直观形象法

直观形象法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和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这种方法符合直观性教学原则和儿童思维的特点。

(一)直观形象法的容

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要借助儿童多种感官和已有表象,通过直接形象的感知获得生动的表象,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直观手段有实物直观、图片直观、语言直观及活动过程直观。

贯彻直观原则,要与运用语言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

如用语言指导儿童观察、传授新知识、口头解说儿童不能观察到的事物等。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运用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可以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发展观察力和其他认识能力,激发求知欲,促进语言的发展。

这种方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察法时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法扩大儿童的生活环境,丰富生活容,提供各种生动有趣的观察对象,引导他们进行各种观察活动。

(2)教给儿童观察方法。

儿童可以运用比较方法进行观察,这也是观察法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如观察比较苹果和梨的异同。

(3)正确组织儿童观察。

观察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要求;观察过程中要集中儿童的注意,以语言和手势指导观察,启发儿童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事物,并尝试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观察后要有总结性谈话,巩固儿童观察印象,形象概念。

幼儿园教育教学常用的观察方法有特征性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等多种。

2.演示法

演示法也是直观形象法之一,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性操作。

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谈话法、讨论法等)一起使用。

教学演示可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认清对象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使用演示法要求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儿童新鲜感和好奇心。

(2)使全体儿童都能看清演示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方面。

(3)辅以简明扼要的讲解和谈话,使演示的事物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将个别的知识归纳成为完整的知识。

3.示法

示法也是直观教学方法之一,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教学表演,为儿童提供具体模仿的例。

进行动作示时,要选择好位置,使每个儿童都能看清楚;示动作要慢、清楚而准确,并适当加以解释,以达到明确的目的。

示法又分完整示、部分示、分解示、不同方向示等多种形式。

(1)完整示。

对新的教学容,从头到尾的示,给儿童以完整的印象,便于其理解和掌握,形成整体认识。

(2)部分示。

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缺点、错误,教师则进行示以帮助解决局部问题,对已经会的容就不再示。

(3)分解示。

把学习材料分成几部分,分步分段地示,使儿童掌握每一处要领和学习的重点。

(4)不同方向示。

从正面、背面或侧面示,使儿童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

4.例法

例法指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

例对年龄越小的儿童作用越显著。

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示性。

是各种教育活动中示性最强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例使儿童获得正确的认知,告诉儿童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

这样就能使儿童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2)直观性。

例法可以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例及其活生生的形象,把抽象的知识或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使儿童易于理解、易于模仿和学习。

(3)行为的定向作用。

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例,构成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使儿童的行为向着例所指引的方向发展,这种由例所引发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二)采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的事项

1.容的选择

在运用直观形象法的集体教育活动中,一般是根据教学计划选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难点对儿童进行直观形象化教育,使直观形象法的示性作用更有针对性。

2.实施要求

(1)直观形象法的手段可以多样化。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现在条件,相应采用录音、录像、电视、电影、VCD、DVD、幻灯、投影以及电脑多媒体等各种直观手段,来对儿童进行直观教学。

(2)直观形象法的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

教师可以真人真事为例,可以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事例为例,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情境表演树立例。

(3)直观形象法要与语言法相结合。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直观形象法与语言法(讨论法、故事法)是密不可分的。

(4)直观形象法要与行为练习相结合,要让儿童掌握所学的知识或行为。

(三)参观法

参观法是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儿童对所参观的对象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有别于常识活动和语言活动中的观察,其重点在于根据观察引导儿童结合自己的有关生活经验,产生联想、进行对比,从而激发向往、自豪、尊重等积极的道德情感。

二、游戏化方法

游戏化方法是最为科学的育儿教育方法。

(一)游戏化方法的实施

实施游戏化方法主要有两个途径:

一是游戏活动教育化,二是教育活动游戏化。

1.游戏活动教育化

(1)角色游戏

孩子假扮妈妈喂养娃娃,背枪当警察捉坏蛋。

他们用自己去替代角色人物,用玩具去替代真实用具,这一切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通过扮演进行的。

(2)结构游戏

孩子们喜欢搭积木、串木珠等构造活动的结构游戏,从中他们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轻重等特征,得到了关于结构造型方面的知识技能,培养审美情趣。

(3)表演游戏

表演童话、故事、玩木偶、影子戏,这些表演游戏从小培养儿童对戏剧活动和文艺作品的兴趣,培养未来小观众和小演员。

以上这些游戏都属于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孩子们自己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4)由成人编制的有规则游戏

有规则游戏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如发展动作,发展智力,培养艺术审美能力),是成人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用规则编制而成的。

除此以外,那些民间游戏也是儿童喜爱的。

2.教育活动游戏化

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就是教育活动游戏化。

(1)依靠玩具开展游戏化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适当地加入相应的玩具或“道具”,使活动增加了游戏的成分,会引起儿童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育活动充满了乐趣。

(2)依靠想象开展游戏化活动

游戏都是一种假想的行为,在教育活动中也可以充分发挥3岁以后儿童所具备的假想能力,在教育活动中穿插假想性游戏。

(二)注意事项

1.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

教师就要根据儿童在游戏能力方面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开展游戏化教育。

2.明确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目的以及教育活动的目的而提出的,它能在游戏中起组织、约束、调整儿童游戏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作用。

教师可借此机会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

3.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

4.创设游戏角

在创设游戏角中,教师要记住:

一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二是教会孩子整理技能,三要运用表扬与批评、鼓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手段去督促他们的行为,四要学会有耐心和坚持。

三、语言法

语言法是儿童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最常见的语言法有两种:

故事法和讨论法。

(一)故事法

1.操作定义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之一,幼儿园为了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以及领袖、英雄、科学家们的事迹或成长过程,多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育。

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被称为故事法。

2.操作特点

故事法在幼儿园运用较为普遍,它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容易吸引住儿童,促使儿童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

故事容易于理解,可促进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及口语表达能力的综合发展。

3.操作形式

故事法在教学中运用,一般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

故事法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口述、听录音、看图讲故事、情景教学、幻灯、录像、复述故事、表演、编故事开头或结尾等活动形式。

(二)讨论法

1.操作定义

讨论法是儿童自我教育的一种方法。

讨论法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困难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讨论法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不是被动接受教育。

议论法是讨论法的初步形式,是以老师为主、儿童为辅的谈论,因为幼儿年龄特点等因素,老师要先从议论法入手,再逐步过渡到运用讨论法进行教育。

2.操作特点

(1)实践性强

(2)针对性强

教师针对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儿童的思想实际、行为表现上存在的问题,设置各种性质的讨论。

(3)自由性强

儿童在讨论时,学习的氛围是自由、轻松和谐的,儿童没有心理压力且情绪愉快,不必紧地参与活动。

因此,他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操作过程

(1)运用情景表演引发问题

(2)运用各种手段展开问题

(3)运用正面行为练习展示问题解决方向

(4)运用各种讨论解决问题

(5)在实践中检验或修正讨论结果

四、移情法

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

它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一)移情法所用的训练技术

1.认知提示

认知提示是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2.情绪追忆

情绪追忆是运用言语提示唤醒被试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种情感。

3.情感换位

情感换位是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一同伴一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展。

4.巩固深化

巩固深化是对上述活动的引申,它引出人不应只想到自己,还应考虑到别人,应该给别人带来幸福、高兴和快乐的情感等概括性主题,让儿童就如何为别人带来上述情感进行讨论,其作用在于把被试引向更高的层次,使之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情境,而是掌握普遍的行为规。

5.情境表演

情境表演具体说可以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社会情境或事例,让儿童分析出在该种情形下怎样做才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并根据儿童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或通过欣赏、表演儿歌,让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感,加深儿童的印象,并鼓励情感反应,其作用在于强化被试正确的情绪、情感反应,使之正确地把握积极的行动方式,并进一步促进儿童设想他人观点和进入角色能力的发展。

(二)移情法的实施

1.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认知提示和情绪追忆等基本训练技术。

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言语提示,组织儿童讨论、绘画、唱歌、表情表演等活动,帮助他们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让儿童追忆自己在过去的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过的情绪、情感体验,并鼓励情感反应。

2.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训练技术。

主要是通过成人的讲解、分析、提问、组织儿童讨论、分析事例、讲故事、行为表演、欣赏和表演儿歌、歌曲等多种形式,促进儿童设想他人观点,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鼓励情感反应。

在向儿童展示假设的社会性情感情境,让儿童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特定的社会性情感和事件的同时,进行巩固深化,提出概括性的主题,并进行行为练习,以使儿童能一致性地把握对待情境中他人状态的正确情绪反应和积极性的行动。

并通过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使儿童从更高的社会认知层次上去把握积极的行动方式,强化其正确的行为技能,从而使被试在遇到类似的事实情境时,更容易产生移情,并做出亲社会行为。

五、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

(一)角色扮演法的心理效应

1.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

角色扮演训练的一个重要特色即为儿童提供行为例。

儿童最初只是在训练后将其简单地再现于游戏与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如模仿其中角色的一些语言和行为。

2.认同

随着接受角色扮演训练次数的增加,儿童便会对角色扮演中的正面角色产生认同,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处境与情感,能够预测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这时儿童的角色承担能力已具有相当水平,行为也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真正发自心的、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的行为。

3.化

化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

儿童在这一阶段中已经将角色扮演训练中提供的行为例化为自己的信念与准则,形成概括化的体系,并且能据此对自己的行为实行自我指导,主要表现为儿童能单独一人或在不同的情景中,同样按群体规表现出较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其行为是十分稳定的。

(二)角色扮演的特点

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

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

(三)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

1.教育过程

(1)开始。

介绍情景,制造气氛,引发问题,当情节出现两难或展开时即停止,用发问方式让儿童思考并预测故事结果;

(2)选择参与者。

讲座、分析各角色特点,征求自愿扮演者;

(3)扮演及观察。

自愿扮演者扮演,其余儿童观察;

(4)讨论及评价。

事件、地位、动机、行为的后果等;

(5)集体扮演。

各个儿童将自己思考的行为方式表演出来;

(6)经验共享与类化。

使问题情景与真实情景相结合,探讨行为的普遍原则,可用讨论让儿童研究问题情景及其结果,以促成化,如儿童有类似经验与实例可提供出来。

2.注意事项

(1)注意讨论重心,儿童讨论重心应该集中在:

情感探讨、他人角色特点及所处地位的探讨、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技巧的探讨。

(2)情景容设计应该视儿童具体情况而定,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切不可与日常生活脱节。

(3)角色扮演训练要循序进行,开始可以由教师提供行为例,由儿童扮演逐渐到由儿童预测结果,提出对付情景的适宜的行为方式。

(4)开展训练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可以是面对全体儿童集体进行,亦可重点针对个别儿童进行。

切不可为表演而表演。

六、环境体验法

环境体验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一)环境体验法

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环境,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或动作,去体验某种事物或行为,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认识经验,从而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环境体验法的操作容

1.精神环境体验法

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满足儿童心理需要而提供相应的精神环境,让儿童从中体验某种情绪情感,培养其相应的精神品质。

另外,平时教师也要注意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其心理需要而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如良好的班级气氛,有秩序的、有安全感的平等发展的集体,亲密的师生关系等等。

2.物质环境体验法

教师在传授某些知识和经验时,可为儿童活动提供相应的物质环境,让儿童亲身体验、亲自动手、自己探索这些设备和材料,使其获得相应的经验和认识,以促进教育教学。

另外,教师在平时也要注意为儿童创设符合其心理发展的美好环境条件。

(三)注意事项

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儿童比较喜欢鲜艳的色彩、对比鲜明的环境,因此,教师在创设环境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

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象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如创立娃娃家、餐厅、邮局等活动角,让儿童在里面自由开展活动,以便把平时所学习到的交往技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这种情况可以出现但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这是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完善,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活动的时候一定要给儿童必要的指导。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调整环境布置

我们主教师在一个新学年开始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教室做出一个整体的设计。

但教师又要根据教育目标与儿童的发展而随时随地向各个角落添加或减少各角落的物品。

教师在更换教育目标前,就要做好环境更换的准备工作,以免发生角落空白的现象。

6.教师、家庭及其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七、行动操练法

行动操练法即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这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常用方法之一,适用于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劳等各方面的教育。

(一)行动操练法

行动操练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儿童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巩固知识,形成简单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方法。

从生理机制来说,是通过练习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能够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

按性质和特点一般分为三类:

心智技能练习、动作技能练习、道德行为习惯练习。

1.动作技能练习

指对骨骼与肌肉活动相联系的技能的练习。

动作技能练习要求:

(1)有正确的示和讲解,使儿童对动作技能的每一动作都有明确、清晰的印象,示动作要有恰当的方向、位置和幅度。

(2)指导儿童按教师示做出相应的动作,由部分动作联合为完整的动作,逐渐加快速度,由视觉控制到动觉控制。

(3)观察他人,取长补短,提高动作技能。

2.心智技能练习

借助于部语言,认识事物时智力活动的技能练习,是顺利完成某些具体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

如儿童心算,绘画构思,看图讲述前的思考等。

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指导思维的方法,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及多思路解答问题的能力,克服功能的固定性。

3.分段练习

练习法之一,又称单项练习或分步练习。

即把某种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分解成几个部分,先专门练习其中的某一部分,然后再过渡到综合练习。

幼儿园体育、音乐等教学中经常采用这种练习法,它可减少练习的难度,使儿童容易掌握动作的步骤和方法。

4.综合练习

又称完整练习,练习法之一。

对某种比较简单的学习活动,不做分解,从头到尾的练习。

这种练习不割裂练习的容,有助于儿童系统、连贯的掌握技能。

(二)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

在活动前后都要向儿童讲清行为练习的要求及其意义,使其明确练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激起儿童练习的意向和积极性,在理解的情况下自觉练习,并注意用行为练习的结果加深儿童的情感体验。

2.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

在儿童进行行动操练时,教师要给以适当的讲解和示,指出难点和易犯的错误,使儿童获得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动作的清晰表象;在练习过程中可以恰当地伴以指示、提示、引导和示,并进行必要的检查、督促、适当的评价、鼓励,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其认识、情感与行为得到全面发展。

3.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根据练习材料的性质和儿童年龄特点,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

开始阶段,练习次数多些,每次时间少些,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练习到综合性练习,不断提出新的练习要求,既要力所能及,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以引起儿童练习的要求和愿望。

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可以多样化

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可以提高儿童练习的兴趣,避免单调、乏味的重复。

练习过程中的要求也要有所变化,刚开始时要求正确,然后再要求熟练。

5.家园配合

家园配合是关系到行动操练结果能否保持和发扬的关键问题。

教师需要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明了教育容和目的,统一认识和要求,从而使儿童的行为保持一致。

八、发泄法

发泄法是对儿童在心理和生理能量进行疏导和排遣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发泄法的容

发泄法是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

发泄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容,一是生理的发泄,二是心理的发泄。

它们都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的重要方法。

1.生理的发泄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动作技能或运动能力的成熟与发展,而要发泄其运动的本能,但外在环境条件的限制,往往会使其体的能量得不到及时的发泄,积聚时间一久就会使儿童产生各种失常行为,如爱咬人、动不动就打人、坐不住、多动、整日疯疯癫癫等等。

这就需要教师和成人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让儿童能够以某种合理的、可以接受的方式正当地发泄这些多余的能量。

2.心理的发泄

由于心理素质或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不成熟性,儿童在与外界环境(人或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挫折、压抑或者失败感等各种心理能量不能得到及时的排遣和发泄,淤积时间一久就会使儿童产生各种失常行为,如孤独症、厌食症、自闭、行为怪异等等。

教师和成人需要创设特别的教育环境,使儿童能以某种合理的、可以接受的方式正当地发泄这些多余的心理能量。

(二)发泄法的注意事项

1.教师创设发泄环境

2.教师向儿童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

教师在布置好发泄角落后,还要对儿童讲解其使用的方法与使用规则,教授儿童使用正确的发泄方法来解决自己心的不满。

3.培养儿童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

儿童在游戏中发生了意外后往往对于某一活动产生了惧怕的心理,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仅要对儿童进行鼓励,还要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疏导工作。

九、表扬鼓励法

(一)表扬鼓励法

1.表扬鼓励的方式

(1)口头表扬与鼓励

运用肯定的语气来确认和激励儿童良好的行为表现。

这是儿童教师一般最常用的表扬形式。

(2)眼神、表情、动作上的表扬与鼓励

(3)物质表扬与鼓励

对经常表现良好或有突出行为表现的儿童,可以采用教师或儿童制作的物品来以资鼓励,但切忌采用吃穿用以及金钱等方面的奖励。

(4)权力、委托方面的表扬与鼓励

对有良好行为表现或进步较快、转变较大的儿童,可以给以某些“权力”或委以“重任”,使儿童得到尊重与信任方面的满足。

(5)文字表扬与鼓励

将受表扬鼓励的儿童名字公布在“光荣榜”或“先进栏”里,以肯定他们良好的行为表现。

2.表扬鼓励的场合

(1)集体表扬

表扬鼓励应该是公开的、当众的,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一般的表扬与鼓励都是在集体中进行的,而且是当众提名式的。

(2)小组中表扬

在儿童参与人数不太多的活动中出现了好的行为表现,也可在小组中进行表扬鼓励,而且也应该提出被表扬儿童的名字。

(3)个别表扬

对个别儿童的良好行为表现或进步,也可采用面对本人的私下表扬,以激励和巩固儿童良好的行为表现。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某些相对于自己来说有进步的儿童展开个别教育。

3.表扬鼓励的时机

(1)随机表扬与鼓励

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儿童好的行为表现并随时给予表扬或鼓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