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600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 新人教必修2.docx

教育最新K12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案新人教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掌握我国古代主要土地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探究它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

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但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

发展观;

(4)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

我国古代人

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方法】

1.讲述;

2.根据历史资料讨论问题;

3.启发式教学。

【教学内容】

1.中国原始农业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耕作方式: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

人们生活:

耕种一两年后,随着肥料耗尽,地力明显下降,只能撂荒,另寻新的耕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这种方式也严重破坏环境。

(2)商周时期的农业

农业工具:

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最早的耕

作农具:

耒(是削尖

的木棒,后发展为双尖的木叉);耜(形状像现在的铲和锹,有木耜、骨耜和石耜)

耕作技术提高:

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

高。

农作物种类: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人们生活: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3)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工具的进步

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西汉时的耦犁(西汉赵过)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垄作法;西汉时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

法);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

,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5)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耕作方式的发展进步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

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

(2)形成的条件: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具有封闭性;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4)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

经济基础。

【教学重点】

1.土地政策的演变;

2.农业生产的发展。

【热点试题】

1.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变化?

2.人们在早期农业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两个阶段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3.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

【课堂小结】

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左右。

从考古学家的发掘来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

稻和粟的国家,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是:

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

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

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学方法】

1.针对本章特点,可采用分类讲述法或分阶段讲述,以方便学生记忆;

2.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大量图片,使同学位对手工业的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利用表格方

法,归纳我国手工业发展概况,使知识点更系统。

【教学内容

1.冶

铸业:

(1)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

;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

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

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

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

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2.纺织业:

(1)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商周时期,出现斜纹提花织

物,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

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3)唐朝时期:

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

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3.陶瓷业:

(1)原始社会出现半坡的彩

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

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

制瓷技术日臻成熟。

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3)唐朝时期:

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著名的瓷都。

4.造船业:

(1)秦汉时期,

造船业发

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2)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还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3)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4)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5.手工业著作:

(1)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2)明朝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6.造纸业:

(1)西汉发

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2)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3)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4)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

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

献。

7.冶铁业:

(1)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

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2)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

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

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

(3)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4)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七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等。

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教学重点及图解】

1.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2.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热点试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和发展特征。

2.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哪些方面领先世界

4.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课堂小结】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手工业彻底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当时的手工业主要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相关的部门,如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等。

汉代的手工业以千姿百态的陶制器皿和明器、陶俑的制造为主。

此外,漆器、铁器和铜镜铸造业也繁荣起来,造纸和丝织业也取得了开创性的进展。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

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我国古代各

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

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

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

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学方法】

1.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和实物(如古代货币或都城平面图或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作品)展示形式加深学生印象。

2.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清线索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按时间顺序,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进行探究学习。

并指导学生就中国货币发展史、商业都市和城镇的发展史、海外贸易的发展史等进行课后操作,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教学中,要注重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联系,不可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内容】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历程:

(1)商业兴起于先秦时期

①“商人”的来历: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

商朝人善于经商,使用贝为货币。

商业由官府控制。

②春秋战国

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尊为祖师。

(2)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

原因:

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

概况:

秦汉到隋唐,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3)隋唐商业的发展

原因: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大运河的开通。

(还包括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概况:

①邸店在各大商业城市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②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③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飞钱类似后世的汇票。

(4)宋元商业繁荣

两宋——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

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边境贸易(榷场)发达;海外贸易发达。

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

水陆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现: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

(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

概况:

①对商

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

②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

A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C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D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乾隆年间开始兴办票号经营存款、汇兑,为官府代理钱粮)。

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积累起商业资本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

徽商与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2.古代交通的发展概况:

⑴先秦时期:

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而且相继开凿了邗沟、鸿沟等运河。

⑵秦汉时期:

水路交通形成全国网络。

秦朝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

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

⑶隋唐时期:

古代交通进入高峰,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重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

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⑷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

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

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3.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

⑴夏、商、周:

都城是全国政治

、交通中心。

⑵战国时期:

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⑶魏晋南北朝:

洛阳、荆州、益州、扬州。

⑷隋唐——城市的兴旺:

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和洛阳。

a.长安城内有东西两个市。

b.洛阳城内有三个市,工商业也很繁荣;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

c.盛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活动已发展到市外。

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

a.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会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江南地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

唐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繁华的夜

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b.成都物产富饶,与扬州号为“天下繁殖”。

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c.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

d.北方商业大都市——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

⑸明清时期:

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

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

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⑵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

规模扩大。

⑶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⑷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⑸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价值观念

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4.古代货币

⑴古代货币的发展概况

①先秦:

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②秦:

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③隋:

仍铸五铢钱,

④唐:

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

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5.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陆为主。

唐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并重,宋元明清是海陆贸易地位日渐上

升。

原因有: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路上丝路本身存在南移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6.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前提条件:

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时间地点:

明朝中后期的东南地区。

产生部门:

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

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原因:

国内市场小:

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资本少:

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社会环境:

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国外市场:

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

【热点试题】

1.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商业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2.两宋商业空前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3.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闻名全国?

4.简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课堂小结】

商业、农业、手工业之间互

相联系,“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商业的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是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朝中后期,催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是古代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生力

量。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

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等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和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

1.针对本章跨度大的特点,可采用时间顺序讲述,便于学生记忆;

2.对于我

国古代各朝的经济政策,老师可组织讨论,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最后老师补充,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为了便于更直观地学习本章内容,建设采用表格法教学。

【教学内容】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所有。

集体劳动,集体消费,没有贫富;

(2) 夏商西周时——井田制;

性质:

地国有制

含义: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国家把土地层层分

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那时的耕地,十分规整,成为块状,开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3)春秋战国时——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原因:

井田制被破坏。

春秋战国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那时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诸候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加上在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确立:

春秋:

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

规定:

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其他诸候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

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

各诸候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

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继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

原因: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目的:

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措施:

北魏至

唐前期:

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少收取赋税。

结果:

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的兼并。

2.重农抑商:

(1)概念: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作为“末”业。

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

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2)表现:

商周时,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后来,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

惩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战国时,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

重农抑商:

他提出:

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

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西汉继续实行。

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货币官铸,盐铁

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