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675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docx

马原思考题附答案完整版

绪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021年修订版p10〕

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科学性表现在:

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提醒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承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开展。

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阔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

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效劳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根底,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正因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表达。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开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如何理解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2021年修订版p13〕

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决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久不衰,永葆青春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开展规律的具体表达。

遵循人类认识开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

违背了这个原则,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时间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马克思主义的开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历,借鉴当代文明成果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实践根底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开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是什么.〔2021年修订版p24〕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它表达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抑制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它表达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根底。

2.如何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2021年修订版p25〕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表达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3.如何理解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关系.〔2021年修订版p26〕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中进展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有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4.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2021年修订版p29〕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5.如何理解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2021年修订版p28〕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作为一种反响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开展阶段:

第一,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响特征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最终开展为人类的意识。

从第二到第三阶段就是人脑的能动性表现。

从哲学的角度说: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有了人脑并不等于有了意识高等动物虽然也有以脑为核心的中枢神经系统,但其构造和生理机制远远比不上人脑,二者有质的区别。

从价值观的角度说: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社会性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因,而自然属性是人和动物的相似之处,

6.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2021年修订版p29〕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的表现是: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试论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重要意义.〔XX〕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根底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到达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③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开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

第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立胜利开展。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防止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8.如何理解普遍联系.〔2021年修订版p35〕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局部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构造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

9.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动力.〔P47〕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穿、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开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开展以另一方的开展为条件。

开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开展。

②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经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开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开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别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开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开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开展。

10.如何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P49〕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旧矛盾消亡了,新矛盾产生,事物在矛盾中产生。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共性和个性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中包含共性。

11.如何理解辩证的否认观.〔P51〕用辩证的否认观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

〔1〕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认环节联系起来;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抑制其消极因素又保存其积极因素。

〔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防止两个倾向:

一是民族虚无主义,二是复古主义;对待外来文化也要防止两个倾向:

一是闭关自守,二是全盘西化。

辩证的否认就是否认之否认,是科学的否认观,运用辩证的否认观,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对待外来文化,应该有鉴别的,有选择的学习,努力走出一条既能表达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开展规律

1.什么是实践.实践的特点是什么.

〔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感性物质活动。

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2〕特点

①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活动,是人与世界之间实实在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过程。

②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实践的意义。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2.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P65〕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开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种认识。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3.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P68〕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抑制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在成认客体对主体决定作用的根底上,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根底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开展过程,科学地提醒了认识过程的多方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提醒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什么是可知论.什么是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世界统一于物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其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一些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其坚持意识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

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展先验判断即自我否认。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P69〕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根底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外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根底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根底上,到达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认的答复。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开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根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在实践的根底上联系起来。

6.如何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P71)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就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7.如何理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P73〕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

第二,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三,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异和变化而改变。

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8)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开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就是说,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所以,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9.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P80)

答: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人们对实现价值的追求,构成了实践的动因,但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开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真理在实践的过程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

10.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开展,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理论在当代中国开展的新阶段.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真理绝对性即无条件性,真理相对性即有条件性。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真理的开展是由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类的认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之总和。

〔3〕此局部自主发挥

11.如何理解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之间的关系.〔P90〕

认识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获得关于事务的本质和开展规律的科学知识,探索和掌握真理。

改造世界就是人类按照有利于自己生存和开展的需要,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创造自己的理想世界和生活方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正确地认识世界,是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必要前提。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到达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12.人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如何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人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人被决定的同时也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而人的自由又表现在可能性的偶然选择。

(1)必然同必然性是一个意思,指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联系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一是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离开了对必然性的认识,是谈不上任何自由的。

二是自由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所采取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

(2)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的统一。

人的自由必须以必然性为前提和根底,没有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就无所谓自由。

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它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约。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所谓具体的自由,其一是说,自由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其二是说,在阶级社会里,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其三是说,自由不是头脑中梦想的自由,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

(4)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要防止和反对两种片面性。

一种片面性是无限夸大自由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否认自由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甚至根本不成认任何因果性和客观必然性,主*绝对的意志自由,认为人的意志可以支配一切。

这是唯意志论观点。

另一种片面性是只成认必然性,否认自由的存在,认为人间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安排好了的,人们的一切都要服从于注定的命运。

这是宿命论观点。

前一种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后一种观点属于机械唯物主义。

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自由和必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看不到二者的联系和统一。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开展规律

1.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其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二,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两种情形: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意义:

①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认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确立了生产力开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并且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作为判断时代变革的客观依据。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路线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试述经济根底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根底是指社会开展到一定开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根底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根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根底是上层建筑来赖以产生、存在和开展的物质根底,上层建筑是经济根底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稳固和开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任何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开展,都能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的经济构造中得到说明。

经济根底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达在:

为自己的经济根底的形成和稳固效劳,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开展要求的经济根底效劳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开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根底效劳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开展的消竭力量。

3.试述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根底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达在:

为自己的经济根底的形成和稳固效劳,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开展要求的经济根底效劳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开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根底效劳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开展的消竭力量。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历史开展过程中的作用.〔p140〕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实践的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1〕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开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有的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的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

他们对历史开展有着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

但是,不管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的历史人物,都要受到社会开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开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5.社会开展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①人类社会的开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根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②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开展产生影响作用。

社会开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局部,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

③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开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出色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者出色人物来自人民群众,二者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和实践要么建立在无数代前人和当代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根底之上,要么离不开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参与。

广阔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开展的趋势或方向。

一切出色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

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