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17431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docx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黄帝内经》(上)

跟曲黎敏学养生智慧之

《黄帝内经》(上)

¾曲黎敏著

目录

第1部分曲黎敏简介6

第2部分《黄帝内经》简介7

第3部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家论坛)10

3.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10

3.2中医与日常生活15

3.3十二时辰的养生(子--卯)21

3.4十二时辰的养生(辰–申)26

3.5十二时辰的养生(酉–亥)31

3.6十二时辰的养生(亥)37

3.7《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42

3.8《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下)48

3.9阴阳的本性54

3.10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59

3.11食物的意义65

3.12食物的偏性70

3.13四季养生(上)76

第4部分《黄帝内经与智慧养生》学习笔记82

4.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82

4.2中医与日常生活84

4.3十二时辰的养生(子~卯)86

4.3.1丑时(夜里1~3点)87

4.3.2卯时(早晨5~7点)89

4.4十二时辰的养生(辰–申)89

4.4.1辰时(上午7~9点)89

4.4.2巳时(上午9~11点)90

4.4.3午时(上午11~13点)91

4.4.4未时(下午13~15点)92

4.4.5申时(下午15~17点)92

4.5十二时辰的养生(酉–亥)93

4.5.1酉时(下午17-19点)93

4.5.2戌时(晚上19—21点)95

4.6十二时辰的养生(亥)96

4.6.1亥时(晚上21-23点)96

4.7《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上)98

4.8《黄帝内经》第一篇到底讲什么(下)101

4.9阴阳的本性104

4.10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107

4.11食物的意义109

4.12食物的偏性111

4.13四季养生(上)114

4.14四季养生(下)117

4.1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18

4.16情志病120

4.17百病生于气123

4.18中医如何对治亚健康126

第5部分《养生大智慧》129

5.1《养生大智慧》第一集《起死回生》129

5.2《养生大智慧》第二集《望闻问切》135

5.3《养生大智慧》第三集《对症下“药”》140

5.4《养生大智慧》第四集《医生六不治》146

5.5《养生大智慧》第五集《病有十不治》149

5.6《养生大智慧》第六集《扁鹊行医悟养生》151

第6部分养生十二说154

6.1什么是养生158

6.2睡觉门道163

6.3清晨说道168

6.4脾胃之说173

6.5养生十二说之午未申时养生177

6.6酉时养生182

6.7戌亥养生187

第7部分讲座讲稿: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194

7.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194

7.2《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95

7.3中医与日常生活197

7.4一天当中,人的养生法则199

第8部分曲黎敏文集212

8.1曲黎敏相关文章212

8.1.1让中医在传统文化中升华-----访北曲黎敏副教授212

8.1.2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内涵——评曲黎敏的《中医与传统文化》215

8.2曲黎敏学术文章217

8.2.1《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217

8.2.2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223

8.2.3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226

8.2.4论儒释道生死观233

8.2.5五运六气与流行病相关问题研究236

8.2.6瘟疫,中医的抗争239

8.2.7试论三阴三阳245

8.2.8从“左肝右肺”看中医文化250

8.2.9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

254

第1部分曲黎敏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个人专著:

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

研究领域:

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

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每一位受众既能领略中华远古盛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曲黎敏副教授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她认为:

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

她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编著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等多部医学专著受到广泛好评。

第2部分《黄帝内经》简介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1成书年代和组成内容

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

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

《黄帝内经》这部书名,最早见载录在《汉书·艺文志》里面。

今天所说的《黄帝内经》,它的组成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有文章8l篇,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汉书·艺文志》载录的书目,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和《黄帘外经》三十七卷。

外经至今没有发现,似乎早已散佚。

当时也没有提到《素问》和《灵抠》的名称。

到了晋代,学者皇甫谧(公元215-282年)著《甲乙经》的序文中说:

"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咸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后世多数学者也承认皇甫谧所提到的咸经,便是《灵抠》的别名。

因为在《灵枢·九缄十二原》中写着:

"欲以微缄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咸经"。

这就是说,要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里去,借以疏通经络,调和血气,使气血能往来出入的会合,并且循行畅通无阻,为了要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必须明确地制定出方法来,使它永远不会涅没,经久而不失传,这个方法还应该是容易运用而不容易忘记的,在安排这个方法的时候,要分清章节,里里外外,从头到尾,一切都要交待清楚,首先写成一部《咸经》。

所以《咸经》和《灵枢》是同书异名,是有它的依据的。

1《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

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

阴阳学说与医学的结合,在《黄帝内经》里面直截了当地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

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

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比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

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

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

从而以明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1【丛书分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

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

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

主要有:

(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

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

(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

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

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

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

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

至南宋初期。

《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

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

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

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

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3部分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名第4部分家论坛)

4.1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实际上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它几乎是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古代文化当中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那么圣人为什么重医药,这个圣字又怎么讲呢?

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也就是能够掌握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既能够掌握自己的身体和欲望,又能够使别人听从自己,那么就可以由人而王,所以这个是圣人重医药的第一条,第二条是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那么古代的天字是这样写的,人的头顶上面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天下即人身,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边,是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

它自己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那么这也是中国古代认为就是说为什么: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的一个原因。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说的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

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那么比如说国学里边《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打一个比方说,假如我们的肝火太盛的话,(肝)木生(心)火,那么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如果肾精不足的话,我们思维就不够,就是思维力就不够。

假如说打一个比方,如果是你端着这个酒杯的手都在抖的话,那么你这个控制手的能力都没有,控制水杯的能力都没有,你怎么能控制全局?

你的身体本身出问题了,你做事的行为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所以这也是后来有一句话,拿破仑的一句话叫做:

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那么在中医里来说,就是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是命运。

从这个角度往下接着讲呢,就是说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国学一向都强调:

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就是说的你能够把医学领悟了,你有可能就领悟到天下之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那么从第二点上讲,学习《黄帝内经》可以让我们认知自我,这里大家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去想一想,我们的生命活力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些词汇,比如说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像这些词都是表达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一些词汇,和代表我们领导力的一些词汇。

那么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大家想一想。

所谓魄,你这个人有没有魄力,做事有没有决断性,那么这个魄力到底是什么呢?

它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呢?

实际上这个魄在中医里它涉及到一个词,它是肺的神。

所谓神在这儿要解释一下,什么叫神呢?

就是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做神。

他的表现,我们说你这个人有没有神,精气神的那个神,神足不足,实际上都是说你的精和气足了以后的外现,就像火焰的光芒一样,那个叫神。

那么这个魄指的是肺神,而力关系到我们另外一个脏器就是肾。

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的力量从哪里来,都是从腰这儿来,所以力量是从肾来的。

那么这两个概念,像肺和肾都涉及到一个本能的,我们先天本能的问题。

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魄力它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

你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是你自己肺气足不足,和你自己的肾精足不足的问题。

那么另外一点,精神,说你这个人看上去真的很有精神,生命活力很旺盛,要不然你就特别萎靡,可是这个精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精同样是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在中医的概念里就指的是精,而神在这里边,神是心的神明,心之神为神。

那么所谓精神,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在中医里有一个固定的词汇,是心肾相交的能力,就是你心和肾相交通的能力如何,它的能力的外现就是精神。

如果你心力不足,肾精不足的话,你这个人就显得没有精神,所以这个精神也是指的我们身体层面上的一种东西。

那么胆识,在《黄帝内经》里认为,胆是主决断的,那么你有没有决断力,这也是你的一个领导力的一个体现。

那么决断力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的是什么呢?

就是你胆气的足不足,并不是说这个人把胆囊切了,他就没有决断力,关键是一个胆气的足不足,胆精的问题。

那么意志,意志也涉及到,男人就要看他的意志力如何,那么这个意志是由什么来,它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

它的物质基础,意是中医里脾(精)的外现,脾的神为意,那么脾,心之所存谓之意,那么就是说脾的外现是神,是意,因为脾主运化,所以说如果你的意很足,你的脾的脾精很足的话,你运化的能力就强,而运化的能力强,意味着我们不是记忆力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比如说你头脑非常灵活,你看到这个事物,你马上就能够关联到那个事物,当你把这两个事物能够很关联起来,这种关联性就是意。

这就是运化,就是灵活,就是头脑非常灵活的表现。

那么志也是肾,志是肾之神,所以说像意志这种词,就是在说肾的这种能力,那么在这个意志来讲,实际上如果精神是心肾相交的话,那么意志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运化,人体的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

因为肾主收藏,是运化和收藏能力的体现。

你能够运化多少,然后你又能够定得住多少,这是你的意志力。

你如果只是运化很聪明的话,而你又定不住,你又坚持不下来,那就是意志不坚定。

所以这也是我们生命力的一种体现。

那么聪明就很好解释了,聪明在中医里认为,肾开窍于耳,就是说肾气是开窍于耳的,肝开窍于目,肝是开窍于目,所以你这个人聪明与否,关键在于看你的肝肾的能力,这样讲来就是说学习《黄帝内经》,可以使我们更多的向内看,向内在的去观察我们人身,是在培养我们向内看的能力,但是向内看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也是《黄帝内经》在所有的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就是说的向内看实际上很痛苦而且很难,这也是自古圣贤皆寂寞。

比如说在西方社会,它追求的目标是认识你自己,而我们中国社会,是要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刚才我已经讲了,天下,天下就是人身,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外面这个天和人,大宇宙和小宇宙的和谐,而这种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于至善,所以关键要看这种和谐度,这是向内看的问题。

中国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那么人身难得就是说,从学习《黄帝内经》开始,我们要开始关注我们自己的内心生活,和我们内在的脏腑的那种运转,我们懂得了人体,实际上我们就懂得了人生的很多方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这个肉身,用佛教的观点来讲,实际上是我们花了很多年的修行,来得到的一个身体,所以这个用后来的话来说,就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借假修真的载体,是要蓄之养之的精品。

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在很多程度上是毁之害之。

第二就是真法难闻,我们大家都知道,像佛经你有缘才可以听闻,那么《黄帝内经》同样是这样,也不是可以说随随便便你就可以听到的,包括《黄帝内经》本身,它自己本身都是黄帝和他的老师的一些对话,当他问到一些很核心的问题的时候,他的老师都会告诉他,你必须通过一种斋戒的方式,所谓斋戒不是单纯的洗洗澡刷刷牙饿几天就可以的,而是要告诉你保持着精神上的一种,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俗欲所控制,不要被那么多的欲望所控制的一个状态。

是没有私心杂念的一个状态。

包括圣王学习《黄帝内经》,他也要抱着一种很认真的态度,而且要坚持的要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什么呢?

就是要修自己的身,同时修自己心的态度去学习。

要真正的能够看到里面去,所以这是第二点叫真法难闻。

第三句话就是中国难生,实际上大家都应该非常的感恩,生为中国人是一种光荣,一种难得的福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恩心理和自豪。

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只有中国有这么多的经典可以让我们去读,可以让我们重新反省人生,甚至包括好好的认真的重新体悟我们的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所以这是中国难生的一个涵义,只有中国有《黄帝内经》。

这是从这个角度去讲的。

那么第三点是什么呢?

就是它可以培养我们的内在的洞察力。

而这种洞察力实际上就关涉到两个方面,就是它会告诉我们一种很好的认知方法。

中国人实际上对医学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东西在里边,我们学习《黄帝内经》,比如说好像很多人不懂得医学,可是老百姓每天都在用着这些东西,所以这在古代里边来说,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这些东西,但是其中的道理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所以说它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

那么这种洞察力里边第一条是要培养我们对天地自然的感悟,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大家去认真的想一想,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说买东西不买南北,想过没想过,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

首先解释一下这个图,我们现在这个图,一般大家都认为是上北下南,然后说老师你这个图肯定是画错了,为什么南在上面呢,但是实际上这个图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图,很多的人都觉得这个图难以解释,在哪里呢,就说为什么南要放在上面,那么这个实际上,这就是我们学医,就是中国古代讲的从医入道最容易。

你要想把这些东西弄明白,你首先要知道人体,那么在人体来讲,我们的人,心火,心在最上,而心就是它代表,你要是俯卧大地的话,心在最上,所以上边为南,那么从这个图,你先知道这个图,一会我再说这为什么是心的代表。

那么从第一个层面来讲,就是大家想想,为什么买东西不买南北,实际上东在中国的文化当中,它按照一种取向比类的方式,它把东归属于木,把西归属于金,南是火,北是水。

那么在远古来讲,在用竹篮子打水的那个年代,一般的来讲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木和金为可承受之物,是可以拎着走的,然后火和水是不可承受之物,这是第一个层面,所以我们中国人是买东西不买南北。

实际上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买南北,买水和火,如果水和火进入人的买卖层面,就会对人类造成某种伤害。

比如说买军火,买卖军火和买卖石油,大家可以知道,现在我们目前的所有动荡其实都跟这两个东西有关,它会对人类造成某种伤害。

所以我们中国是讲文化的,开个玩笑说,就说我们中国人实际上连骂人都讲究文化。

比如说我们为什么骂你这个人不是个东西,我们经常说你这人真不是东西,为什么这么讲,实际上说你不是东西,你就是什么,就是南北。

就是在说你这个人就像水和火一样无情无义,它是在讲这个层面。

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一个表层,东方又意味着生发,也就是生,长。

中土是化,收,藏。

那么就是东方为生发之象,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

先看一下,东方为什么有生发之象,实际上大家看这个东字,这个东(崬)字本身就是一个木,然后中间一个日,太阳从树木中冉冉升起,就是在形容它的逐渐上升的这个状态。

那么金(西),在古文里的写法是这样的,大家看像什么,它实际上像一个大鸟立在自己的鸟窝上。

那么人类在最初观察西方的时候,观察西方,他首先抓住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