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1238415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_3篇(共10页)6100字.docx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篇一

  《我的教学生涯》这是关于中国教坛的泰斗人物&;&;斯霞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是向学校图书管借阅的,说实话最初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十分感兴趣,一方面作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基础教育,这与我自身的情况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这本书已经出版二十多年了,那发黄的书页里的理论,我担心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并没太大帮助。

但是随着一天天的阅读,当初的想法一点点的烟消云散,读过之后真是受益非浅。

  在《我的教学生涯》一书的扉页上,诗人臧克家为斯霞题诗一首:

&;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

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

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

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这是斯霞老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她&;童心母爱&;的真实写照。

  斯霞老师从事教学72载,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国后各个历史时期,她所走过的是一条很不平坦的道路。

在旧社会里被人嘲笑、瞧不起,受尽贫苦的折磨,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曾被打压和评判,但即使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小学老师。

有人说过:

&;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颗明珠,既能在阳光下熠熠发亮,也能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她的行为,又是什么让她身处逆境却对教育事业义无反顾?

在书中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

&;关于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说过的。

&;当我在党的教育下,逐步树立了一切为着孩子的成长,一切为着祖国的未来这样的信念时,我感到我是幸福的。

&;&;有了对所从事的工作执着的热爱,再平凡的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

&;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炼。

&;斯霞老师正是如此,她没有让自己的信念成为&;花瓶&;,而是用她的实际行动丰富了她的信念,让它看起来是有血有肉的。

她用她的信念和行为诠释了爱岗敬业的真正含义。

  对于一名教师来说什么是爱岗敬业呢,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第二条是这样说明的&;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它是一个标准更像是一个方向标。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故事:

有人问三个砌砖的工人:

&;你们在做什么呢?

&;第一个工人没好气地嘀咕:

&;你没看见吗,我正在砌墙啊。

&;第二个工人有气无力地说:

&;嗨,我正在做一项每小时9美元的工作呢。

&;第三个工作文人哼着小调,欢快地说:

&;你问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诉你,我正在建造这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堂!

&;这也许就是问题的症结。

有些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

他们把工作视作取得面包、衣服、房子的一种讨厌的&;需要&;,一种无可避免的苦役。

而在一个人将他的工作视为苦役与痛苦时,他是决不能在工作上竭尽所能的。

爱眼下的工作吧,选择了做教师,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样的人民教师。

也许不能像她一样成功,但只要我们努力了就不愧教师这个称谓了。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

我们的工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投影。

它的美与丑、可爱与可憎,全操纵于我们的手中。

人们常说:

教师是红烛,牺牲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人梯,让别人踩着自己的肩头攀登辉煌;老师是艄公,把一电影批批的学生送达理想的彼岸。

这些都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赞许,但同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平凡。

教师这个岗位是平凡的,一个人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同时也就选择了平凡和奉献,在芸芸众生中,他平凡得像银河里的一颗星,大海里的一滴水。

在他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然而,只在真正做过教师的人,只有把自己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斯霞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在漫长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她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是从一节节课中凝炼出来的,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既重视学习,又大胆创造,因此她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不仅是鲜活的,而且是先进的。

这些理论和经验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宝贵财富。

  《我的教学生涯》其中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出自实践的经验之谈。

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二十多年,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

  书中提到&;只要我们立足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能积极地、愉快地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那么我们的办法也会多起来。

如果我们教的学生是在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下掌握知识的。

那么,是否也可以这样说,他们就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了;而我们培养的正应该是这样的学生。

&;也许这些理论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二、三十年前那就是难能可贵了,不由得要赞叹斯霞老师的创新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与此同时,更令人感觉到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反倒更像是&;返朴归真&;了。

  斯霞老师面向全体、追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在她在这本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那时可能还不熟悉素质教育这个名词,但她的教育、教学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她十分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对发表创见和大胆质疑的学生热情鼓励,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认识真正落实到教学之中。

她的教育、教学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对调皮的孩子或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她给予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她始终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她一贯反对&;负担过重&;&;高分低能&;,认为每个孩子各有所长,既要承认差异,又要善于发现特长,使每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小打牢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基础。

  斯霞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做法和理念,让身处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我自愧不如。

目前我们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有声有色地进行,正要求教师改变观念,建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理念。

如今,我们再来学习斯霞老师的教学理念,便有一种新意,把斯霞老师的理念融入课改课堂中,会给我们更多的新的教学灵感。

  无独有偶,再看看苏霍姆林斯《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

&;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

同时,在学前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五分&;和&;四分&;。

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

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

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

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分数)的结果。

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

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

  苏氏也早已作古,但现在有的家长、老师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是应该屏弃的。

现在经常说以人为本,但何尝是真的&;以人为本&;了呢?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

但现在即便是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有些人的教育理念依旧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

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

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6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

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从《我的教学生涯》这本书中感悟到的东西又何止这些,只是择取其中的两点来谈谈心得。

随着时间的流逝,希望泛黄的只是书页,沉淀的真知不被埋没。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篇二

  学校一开学就布置了一学期每位老师必须交一篇读书心得体会,于是在众多的教育书籍中,我选择了范梅南先生的力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并有幸拜读了书中的大致内容,让我深深体会到的一点就是教学机智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采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人说:

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

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下面就我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交流。

若有不当,敬请各位指教。

  一、及时的肯定,让他喜悦万分

  每个班级的优差生的区别很大,对于优秀的孩子老师不懈的表扬和鼓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肯定和信任,而对于那些平时表现平平、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再小的进步,再小的成功,也是他全心努力的结果。

这时的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会让他们万分喜悦,从而使他信心坚定,勇往向上。

  记得有一次学校教研小组组里上课的时候,我们上的是《三个儿子》这篇课文,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在妈妈爸爸眼里是个怎样的孩子?

平时积极发言的学生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

这时,在无意当中我却发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名学生举手了。

他在我的印象中从未举过手,属于班级中的差生。

于是,我示意他回答,他说虽然我平时在家里也是像前两个儿子一样,只顾自己玩耍,可是今天我学了这一课,我会改变。

我一听心头为之一震:

这个学生第一次举手,值得表扬;并且说得有新意,更应该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

于是我当即表扬了他。

我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课下我还专门与他交流谈话,并鼓励他今后课堂上继续努力。

这些无形的表扬与肯定形成了一种合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那以后从未举手发过言的同学都在课堂上频频举手了,而且有时还能主动提出一些疑问。

甚至有些学生还特意跑来和我说,以后上课回答多请他,真没想到几句恰当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会带给学生一个这样大的改变的,我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也由衷地为自己当初的做法而高兴。

  二、及时的保护,让他充满信心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往往在引起其兴趣的事情上能积极思维,产生疑问,此时他就会举手询问;往往是在教师讲课中间。

此时教师该怎么办呢?

停下来让他问,势必会耽误进程;甚至还可能会被问住。

不让他问,他的疑问没有解决,自然不能安心听讲。

有时学生的问题就是一时想到的,也许等到课后,他可能已将自己的问题遗忘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让学生将问题说出来,这是学生课堂上良好积极性的表现。

若总不让他说,时间长了,学生就不肯再动脑筋思考问题了,不会再有高涨的积极性参与课堂了。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学生对爱迪生妈妈得的阑尾炎一病的相关知识感兴趣了,频频举手发问。

有的问:

阑尾炎是一种什么病?

有的问:

听起来是一种很小的病为什么要及时做手术呢?

还有一个学生问;为什么这看似这么小的病为什么会危及生命呢?

等等&;&;表面看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毋庸质疑,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很有创意。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谁又能肯定地说一定不会实现呢。

如果当初不让学生问,我就不能获得这些有价值的问题了,因为前两个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未想到,而这些问题正是给今后备课提供了借鉴。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

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教师要保护好学生幼小心灵里迸发出的每一点火花,即使是异想天开,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和斥责,这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三、及时的诚实,让他感到自豪

  这是发生在讲评期中考试卷的一件事。

班上的冰冰同学从来没有考试得过100分,可是在期中考试中考了100分。

这真实令她令老师和家长高兴不过的事情,可是当我讲完最后的阅读题时,冰冰举起了手,我叫她站起来说。

她难过地说:

&;老师,我不是100分,我最后一道选择题答错了。

&;随后我发现她的眼圈红了。

此时下课铃响了,我看了她的试卷,果然是改错了,老师疏忽了。

我当时很激动,为孩子的行为而激动。

试想:

如果她不说,老师、同学不会知道;而她面对100分的诱惑,毅然选择了诚实,多么可贵的品质。

老师的疏忽给学生带来了痛苦的经历,但也考验了孩子的诚信。

可喜的是,孩子经受住了考验。

我为我们判卷的疏忽向学生道歉,同时肯定了她的诚实。

当时已是课间。

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我有一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说点什么的欲望,这对其他同学是一个多么好的教育机会;我抑制不住地想说。

于是下节上课时我说:

&;刘莞同学虽然这次考试没有考到100分,但我认为她的行为已经是真正的100分了。

我为冰冰同学自豪。

古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刘莞用她的行动实践了这句话。

同学们,为你们身边有这么优秀的同学自豪吧,也让我们一起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学习。

&;学生热烈地鼓起了掌。

我相信:

在学生和我一起吟诵古语和为冰冰鼓掌时,他们一定对那句古语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我为自己能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感到满意。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和朋友分享读书体会精选篇三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夏日极光》,它可是一本让我视若珍宝的书。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在公园的草坪上,姐姐炎夏和弟弟凉夏快乐的奔跑着,爸爸、妈妈用温和的目光追逐着他们快乐的脚步。

多么美好的一家呀!

可是五年后的一天,凉夏静静的坐在轮椅上,姐姐风风火火的跑进病房说:

&;危险期已经过去。

&;可是凉夏却冷冷的问她:

&;姐姐,我是不是也会像爸爸、妈妈那样死去&;&;&;&;不要再说了!

&;炎夏捂住了弟弟的嘴。

事情是这样的,爸爸、妈妈被卡车撞到之后的几天里,凉夏忽然高烧不退,炎夏把他送进了医院,姐姐在急诊室外焦急的等待着,医生在里面的话炎夏都听到了,这话犹如雪天泡冷水,弟弟竟然得了癌症!

很快弟弟的病情恶化了,就在临死前,他对姐姐说:

&;我想看极光。

&;姐姐二话没说,以惊人的速度带回了&;极光&;,可惜的是弟弟已经死去了。

炎夏走到了弟弟的遗体旁一边哭泣,一边说:

&;姐只能为你做这些了,这个,你带到天堂去看吧!

&;

  自从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终于知道自己是多么渺小了。

作为姐姐炎夏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尽自己的所能关爱着弟弟,根本不顾自己的一切。

我想起了自己平时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总是为自己想得多,为别人想得少,内心充满了愧疚。

今后,我将尽最大努力弥补自己的过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