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6801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docx

部编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草原》教案

《草原》教案

教材解析

《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本文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

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分丽景色。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

作者按照“远道迎客一一蒙古包外—一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

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境界、回味、洒脱、拘束、羞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第1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第1自然段。

2.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生字词,搜集老舍、草原的相关资料,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图片导入

1.同学们,有一个地方我特别向往,那儿天蓝地绿,有奔驰的骏马和雪白的绵羊。

如果你到了那儿呀,一定会被那里无边无际的绿色所震撼。

你们知道我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吗?

对,就是辽阔的大草原。

现在,就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去感受一下草原的美吧!

出示草原图片,播放背景音乐(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引领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之中。

2.出示课题,说说美丽的草原。

你知道:

草原的景色如何?

草原的人们有什么特点?

草原上有哪些风俗?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介绍作者。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

老舍以市民生活特别是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这些作品大多语言通俗浅显,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由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

它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绿毯境界陈旧鞭子

衣裳彩虹马蹄豆腐

拘束羞涩摔跤忍心

洒脱飞驰微笑勾勒

好客目的地蒙古包襟飘带舞

(2)重点字书写指导。

裳:

“衣”不要少写点、横。

涩:

不要少写一点。

(3)词语解释。

一碧千里:

指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宽广。

翠色欲流:

翠绿的颜色好像就要流淌出来一样,形容绿到了极致。

渲染:

中国画技法的一种。

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

勾勒:

用线条描画出轮廓。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3)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的,与同学交流。

这篇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首先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接着又展示了人们欢迎远方客人和草原联欢的隆重场面,最后写把酒话别,直至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收束全文。

用简洁的话可概括为:

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思考课文分为哪几部分,根据每一部分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的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草原美景。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喜迎远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

友好相见。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

盛情款待。

第五部分(第5自然段):

依依惜别。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1自然段可谓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展现出来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圈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

(4)课件出示重点语句,教师相机指导。

1)草原美景使作者沉醉,在这种境界里,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②用“既……又……既……又”写一句话。

2)是怎样的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学生选择、比较词语:

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清鲜”更突出“鲜”,可见草原的空气非常好;“明朗”除了“晴朗”之意,还给人一种明丽、开阔之感。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

②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3)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出示草原“一碧千里”的图片,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四字词语来表示“绿”(如: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引出“翠色欲流”。

②“茫茫”什么意思?

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从脚下到云际,全被绿色主宰着,是那么辽阔,又是那么清晰,一切都尽收眼底。

4)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比喻:

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5)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翠”是“绿”的意思。

为什么不用“绿”色欲流?

“翠”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

6)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处。

“回味”即细细地回忆,品味。

草原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这里风光如诗如画,因此连牛马都似乎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

(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拟人句。

7)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主要写草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感受。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我觉得还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写法。

因为作者先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是总写草原给人的印象,而后面写平地、羊群、小丘这些都是分写。

8)我也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

也可以用手中神奇的笔画一画草原美景。

地势平坦而辽阔,在远方有微微起伏,整个大地都被绿油油的草覆盖着,像铺了一层厚厚的地毯,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

小结:

同学们,通过品读这些句子,我们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

我们可反复地朗读文中优美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

同时,还要学习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感受文字表达的优美。

如果同学们没有去过大草原,可以多看看草原的图片,结合本课文字,展开想象,你一定能感受到草原美丽而独特的风光。

四、总结提高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是描写草原的词语,表现了草原的奇特美丽。

、是描写蒙古同胞的词语,表达了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

过渡: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碧绿与美丽。

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又生活着怎样的人呢?

他们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又会怎样迎接与招待老舍先生与他的朋友们呢?

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看一看。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第1自然段,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欣赏草原风光的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让学生简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原风光美的。

(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大牛……)

过渡:

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风光美,但大草原除了景美,这里的人更美。

草原上的人们非常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人情美。

二、浏览课文,整体把握

草原的美丽风光令人陶醉,草原上的同胞又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关于主人迎客、相见、款待、话别的语句,想一想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内容?

发挥想象,将它们想象成一幅幅画面,给每层内容加一个小标题。

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喜迎远客图、主客相见图、主客联欢图、依依话别图。

三、品读课文,感受热情

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

(热情好客)

(2)分析两个比喻句。

①小讨论:

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河。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②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老舍先生一个“飞”字为我们描绘了诗情画意的画面。

更让我们感受到蒙古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

引导学生体会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眼前所见之景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可指导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比喻句。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民族团结)

思考:

读这个句子,大家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的欢笑声,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和热情。

3.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思考:

如何理解“会心的微笑”?

主人和宾客间可能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没有语言的界限的,友谊是没有民族的界限的,美妙的歌声里传递着友爱、理解,大家不用语言交流,也可以感受到,所以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4.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预设:

出示套马、摔跤、民族舞蹈图片,让学生了解蒙古族同胞特有的活动。

这些都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欢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力与美的展示。

5.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还在哪些地方有体现?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

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

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6.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候,此时作者与朋友们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

耳边,悠扬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主客的手紧握着,握住不散,那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学生试着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谊很深,哪里舍得马上就分别呢?

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2)体会这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处处都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7.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草原是蒙古族同胞的家园,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后面写了人情美。

风光美和人情美都表现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和依恋,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因此以“草原”为题。

四、总结概括

《草原》这篇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风光美和蒙古族人民迎客待客的人情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

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文章要多读,有感情地读,读出其中的美感和情感。

在读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置身于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草原中,那里的美无处不在,天美、地美、牛羊美,人美、歌美、舞蹈美……但是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五六十年前,今天的大草原又是怎样的呢?

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自去大草原看一看!

五、能力提升

草原是蒙古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每个热爱家乡的人的眼里,家乡都是最美的。

不一定只有辽阔的草原和碧蓝的天空才是美的,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美丽的风景、美丽的人情。

请你仔细想一想,你的家乡美在哪里呢?

小练笔:

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

要求:

100—200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提示:

在《草原》一课中,我们赏析了一些比喻句和拟人句,这两种修辞手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可以进行借鉴;情景交融则是《草原》的主要写法,要把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到一起,注意抒情的穿插要安排合理,不可太生硬。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