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26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doc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

摘要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说假话,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问题。

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小学生,说谎的现象更是普遍。

小学生说谎是令家长、教师较为恼怒的事,大部分家长会把它当作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惩罚也相应地重了些。

但简单的惩罚会让孩子认为,被惩罚的原因是谎言被拆穿了,而不是谎言本身,结果事与愿违,这些孩子说谎更频繁,更老练。

为了探讨小学生说谎行为的应对措施,笔者结合自己见习、实习经验从儿童说谎行为的原因出发进行分析。

对于小学生说谎的原因、心理及习惯的形成,家长和老师们要及时注意,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要一味的批评和说教。

发现孩子说谎,首先应冷静客观地分析他们说谎背后的原因,而后加以区别对待并寻找说服教育的方法。

让家长、教师协同作用,避免、矫正儿童说谎。

如果对说谎的学生采取过分严厉的措施,不仅不会教育好学生,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对于这些有说谎行为的学生,我们应该尽全力采取积极对策帮助他们重树诚信,找回自我。

只要应对得当,就可避免、矫正儿童的说谎心理及行为。

关键词:

小学生;说谎行为;行为表现类型;成因;解决对策

V

目录

摘要 I

一、引言 1

(一)说谎及说谎行为的概念 1

(二)小学生说谎行为的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意义 2

二、说谎行为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3

(一)随意性说谎 3

1.孩子天真调皮的天性,投机取巧,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 3

2.为了满足贪吃贪玩的欲望而说谎 3

3.有些孩子用欺骗说谎来捉弄别人,觉得欺骗别人之后有种成就感 3

(二)试探性说谎 4

1.因为害怕某些事被老师家长知道而使自己受到责罚,做错事特意隐瞒 4

2.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的欢心和奖励而说谎 4

3.渴望被关爱 4

(三)养成性说谎 5

1.作文说谎 5

2.小孩子互相攀比,虚荣心作祟 5

(四)反复性说谎 5

1.日久成性,用一个谎来圆另一个谎,恶性循环,造成情况越来越严重 6

2.习惯性的下意识说谎 6

(五)其他类型的说谎 6

1.因为某些事情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暗示 6

2.慢慢有了自己的个性,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 7

3.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或父母也爱说谎,也会使孩子学会说谎 7

4.善意的谎言 7

5.无意说谎 8

三、小学生说谎行为的成因 8

(一)小学生个人心理方面,主体意识 9

1.由于年龄特点造成的天真“说谎” 9

2.怕受批评,主观上推诿责任而说谎 9

3.为了维护“自尊”的需要而说谎 9

4.虚荣心作祟,自我满足心理,用说谎取悦师长 9

5.由于儿童大脑发育不成熟,将想象当事实而说谎 10

6.想象与现实不分,将未满足的愿望或幻想当成现实 10

7.小学生诚信观念的薄弱 10

8.小学生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物欲的诱惑 11

9.报复性谎言是儿童情绪的一种表现 11

(二)家庭方面 11

1.家庭气氛 11

2.父母的影响 12

3.遗传基因引起的说谎 12

4.“逼”孩子说谎 12

(三)学校方面 13

1.课堂上的教学 13

2.班集体 14

3.教师方面 14

4.学校的教育“有失调节” 15

(四)社会方面 15

1.社会话语环境的影响 15

2.社会上的不良风气 15

3.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 16

四、小学生说谎行为的对策思考 16

(一)认真分析成因,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偶然说谎 16

(二)尊重和理解儿童 17

1.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 17

2.相信孩子,给孩子机会坦白 17

3.用想象认知法、认知启迪法除去孩子的虚荣心 17

4.软硬兼施,“逼”孩子主动承认错误 18

5.处罚要适当 18

(三)提供良好的环境,做优秀的榜样 18

1.教师及家长应注意教育的方法 18

2.帮助、引导孩子们进行自我教育,化解心理压力 19

3.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家长要以身作则 19

4.家长、老师要给孩子必要的关爱 20

5.父母要适当地“检讨”自己的教育方式 20

(四)理智对待儿童的说谎行为 20

1.启发小学生认识到诚实的可贵 20

2.强化小学生的诚实行为,及时纠正小学生的说谎行为 21

3.教师的奖惩要得当 21

4.正确应用社会标签 21

5.给予孩子正面教育,换个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说谎行为 21

五、结束语 22

参考文献 23

致谢 24

毕业论文(设计) 小学生说谎行为成因及对策思考

一、引言

(一)说谎及说谎行为的概念

说谎,即言语性欺骗,一般被认为是个体通过言语表述对自己或别人的信念系统进行欺骗的行为[1]。

说的通俗一点,说谎的意思,就是说不真实的话。

说谎有时是人们出于善意或恶意的内心读白,但有时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它是内心使然而不是行为而变。

说谎行为是指孩子说的话与事实不符,编造出各种各样的话来骗人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在孩子期间并不少见,由于说谎是一种不为社会接纳的行为,因此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儿童“说谎”包括两个维度的含义:

一是儿童的说谎行为,而是儿童对于说谎行为的认知[2]。

(二)小学生说谎行为的研究现状

儿童说谎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以往都是从儿童的问题行为或道德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说谎,从“心理理论”的领域研究较少。

迄今为止,此领域已取得许多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3]。

具体来说目前国内外文献对儿童撒谎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说谎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初,是发展心理学早起研究课题之一。

早在皮亚杰的研究就已经发现,对于说谎的概念,儿童表现出一种系统的发展趋势:

年幼儿童把说谎和其他言语行为(如骂人)相混淆;而6岁儿童把不好的言语说成是说谎[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视带动了说谎研究的新热潮,形成了说谎概念的“三特质”说。

Strichart和Burton在《谎言与真话:

对于概念的研究》[5]中提出说谎有实施特质(言语是否符合事实)、意图特质(说话者是否有意欺骗)、信念特质。

根据这三个语义特质在个体定义说谎时的作用方式的理解不同:

是全有或全无,还是各有不同的权重,形成了说谎的命题理论(propositionaltheoryoflying)和原型理论(theprototypicalapproaches)。

目前原型理论在说谎研究领域是占主导地位的。

20实际80年代末,SweetserE.E根据言论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提出说谎的民俗模式(folkloristicmodeloflying)。

她认为,说谎概念不仅仅是一种事实、意图和信念等关键的语义特质所定义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构[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SweetserE.E.说谎民俗模式的影响,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对说谎概念进行验证研究和内涵扩展。

徐芬等人在对不同交往情境下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意图明确条件下小学儿童对于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在亲反社会情境下儿童对于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等多篇研究论文。

结果徐芬等人发现“事实”是影响儿童定义“说谎”的决定因素。

徐芬等人还发现3岁到4岁是说谎概念理解的转折点,7岁到9岁儿童的说谎概念判断会受意图线索影响[7]。

同时徐芬等人还发现9岁及以上儿童对说谎概念判断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性影响。

徐芬等人继续验证了事实因素、交往动机、交往情景在儿童说谎判断和相应道德评价中的作用[8]。

心理学家依据不同的标准对说谎进行分类。

当前最认可的说谎分类是J.M.Kaplan根据说谎动机提出的说谎两分法:

白谎和黑谎。

Peterson在1995年发表论文《认知意识在儿童和成人撒谎行为中的作用》一文中说到成人比儿童给予白谎更积极的评价,5岁、8岁、9岁和11岁儿童间对白谎的评价无显著年龄差异[9]。

BusseyK.在论文《谎言与真话:

儿童的定义、标准及评价反应》中把说谎分为反社会性谎言、白谎、开玩笑谎。

BusseyK.在在1999年对4岁、8岁和11岁儿童对三类说谎和相应的说真话进行道德评价的研究。

结果发现,儿童对三类说谎的道德评价的积极程度依次为:

白谎、开玩笑谎、反社会性谎;而对应的三类说真话的道德评价为:

儿童对白谎对应的说真话的评价最低,而儿童对于开玩笑谎和反社会性谎对应的两类真话的评价接近[10]。

从近现代历史上几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们各自关于儿童说谎问题的论述中,我们或许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也对我的课题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引以为傲的文化之一,是我们中小学生必须遵守的日常行为规范,更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

俗话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诚实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说谎的情况。

小学生出现说谎行为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慢慢地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更值得我们思考。

为了传承我们的优良传统,使得孩子们养成诚实的好习惯,使得孩子们远离说谎行为,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说谎的动机,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说谎行为坦白负责,正确对待撒谎的孩子。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使孩子们有一个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二、说谎行为的主要表现及特点

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说谎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点,其表现是有意歪曲实际情况,竭力对事实和事件造成不正确的印象。

当前,发展心理学认为说谎的概念需具备三个因素:

第一,它确实是假话;第二,说的人明确知道它不是真的;第三,说的人希望听的人能够认为它是真的。

只有在这三个要素都成立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为某人已说谎[1]。

小学生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我们如果想要使小学生们远离这种行为,就一定要先知道小学生的说谎行为有哪几种典型的情况,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一)随意性说谎

小学生的谎言往往是脱口而出,不假思考的,因此小学生的说谎很容易看出破绽,说话常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

主要表现在:

1.孩子天真调皮的天性,投机取巧,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

调皮、贪玩、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等。

小学生在迅速成长,能吸收和加工各种信息,这些特性也会造成他们说谎。

比如,向周围的人说一些没有见过或没有做过的事,编故事,吹牛皮等。

2.为了满足贪吃贪玩的欲望而说谎

如果你说有小孩子不贪吃、不贪玩的话,那我可以肯定的说,你的观点一定是错的。

贪吃、贪玩是所有小孩子的本质属性,所以就有小孩子因为这个原因而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老师家长交代的要完成的任务。

但是到时间又没完成,迫于无奈,所以也只能对老师家长说谎了。

在实习的时候就经常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口头上布置作业单单是不够的,另外,我们布置的作业都有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抄在记事本上,也方便家长查看和督促。

但经常就会有一些家长来打电话询问作业是什么或者第二天交的作业是空的,事后查看记事本,却发现因为贪玩作业都只抄了一半,更有甚者还欺骗家长说今天没有作业。

3.有些孩子用欺骗说谎来捉弄别人,并因此自鸣得意,觉得欺骗别人之后有一种成就感

有的孩子有了这样一种心理之后,就经常会搞怪或弄出一些恶作剧来整蛊周围的人,把身边的人骗得团团转,便会有一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成就感。

像我们从小听到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试探性说谎

一些学生犯了错误,明知道自己不对,但还是心存侥幸心理,希望能靠说谎骗过去,心想能躲就躲。

主要表现在:

1.因为害怕某些事被老师家长知道而使自己受到责罚,做了错事还特意隐瞒

学生说谎有时是迫于心理压力,因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所采取的一种心理防卫方式,并非有意说谎。

如在学校受到同学欺侮、教师的批评、学习的困难等,学生可能会装生病而不去上学。

小学生不经意做错了事,怕挨批评;做自己想干的事,教师不允许或不理解而横加干涉。

这时,说谎是一种无奈的表现,是被迫的选择。

教师家长对学生责备过多,惩罚过严,学生为躲避批评甚至惩罚而“被逼”说谎的现象最为普遍。

2.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的欢心和奖励而说谎

现在小学生一般在学校考试之后,老师都会要求孩子拿着试卷要家长签名,包括现在的一般课后的作业,也会需要家长的签字,其实也是让家长起到一个督促作用。

但是有些孩子呢,因为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害怕家长知道,又希望有个好成绩来讨家长的欢心,所以就会自己悄悄地改分数或者自己代替家长签字。

在我实习的时候,我们是要求每晚的家庭作业都需要家长的签字,但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会忘记让家长签字,有的家长又不太在意,老师这方面又要求,迫于无奈,孩子门只能自己签了。

罗素说过,儿童的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

当他们做错事将受到惩罚时,他们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

而且有时候,成人先是承诺只要儿童承认错误就不惩罚,但当儿童诚实地承认错误后却加倍惩罚,这让儿童产生诚实还不如说谎的想法。

另外,儿童有时为了获得成人的奖励或赞赏也会说谎。

而成人对儿童说谎行为的不加制止甚至庇护,更会大大强化儿童说谎的行为[11]。

3.渴望被关爱

由于家庭及有些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孩子得到的关爱也是非常少的。

有些孩子像留守儿童或家人工作很忙的这类人,得到的很多只是家人物质上的关心和关爱,而在实质上得到的却很少。

所以渴望被关爱,也是造成小孩子说谎的原因之一。

每个人都渴望被重视、关心和爱护。

小学生在家庭之外所受的关注和关爱是有限的,有的学生就用谎称生病来补偿,从而获得心理安慰,因为在这时,家长会对其百般迁就,教师也会减少或降低对他的要求。

我遇见过这样一个小孩子,由于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家里生意很忙而无暇顾忌他,这个孩子才6岁便一直自己搭公交车上下学。

刚开学前几天,我们发现他总是没有按时回家,让家长和老师们以为他是不见了,好担心。

(三)养成性说谎

多部分的孩子对说谎的认知还不够,最初可能还是试探性的说谎,但因此尝到了甜头,而且屡试成功,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主要表现在:

1.作文说谎

现在小孩子作文说谎,慢慢地越来越普遍了,也更应值得我们大家关注。

现在的小孩子写作文,都已被限固在一个模式中,小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被限制了。

前一段时期,中小学生在作文中说谎被媒体一再提及,“人生说谎作文始”、“语文教师教学生说谎”等的指责,使作文教学和语文教师再一次陷入尴尬的境地。

国家总督学顾问、教育家陶西平抨击中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弊端,说:

“为什么作文中的母亲都是一个模式?

别让孩子从作文开始‘第一次撒谎’。

”因此,对中小学生作文说谎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对策,这对语文教学乃至基础教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前披露出来的学生作文说谎现象,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写自己未曾经历过或要求过高的作文,如“第一次……”、“最难忘的事”等。

这些作文要写得有意义,就只能靠编造,甚至说谎了。

二是在写母亲、老师等形象时,都是赞美之词和模范行为。

在孩子们的作文中,所有的母亲都是善良的,老师都是高尚的,英雄都是完美的。

三是受评分标准的束缚,在作文中不敢说真话。

因为只有价值观正确的作文才能得高分,也为教师所喜欢,而那些与主流价值观不符的只能得低分,甚至零分。

因此,作文说谎的情况也就慢慢地形成了[12]。

2.小孩子互相攀比,虚荣心作祟

有的孩子看见别的小朋友拿着家人新买的玩具或者穿着新衣服,他虽然很羡慕,但嘴上却会这样说:

“这个有什么了不起的,告诉你们咯,我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比你的还要漂亮的玩具,还要大很多呢。

”我觉得,攀比心理是导致这些孩子说谎的原因,这也是无意撒谎,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

(四)反复性说谎

说谎一旦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改掉,其后果也是难以预料的。

古训说:

小来偷针,长大偷金,就是反复而养成的坏习惯。

1.日久成性,用一个谎来圆另一个谎,因此恶性循环,造成情况越来越严重

有些小孩子是这种类型的:

无论做错了什么事情,总会自圆其说,用一些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行为。

慢慢地时间久了就日久成性,形成了一种说谎的习惯,用一个谎来圆另一个谎,短时间之内也是非常不容易改变过来。

因此,造成情况越来越严重。

2.习惯性的下意识说谎

体育课上学生们自由活动了,我正好经过教室门口,只见有一群同学围着正在哭的小王同学。

有学生马上跑过来告状,小王被人打哭了。

我刚一走近,小丁同学就马上说,老师,不是我打的。

老师可是什么话都还没说呢!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习惯性的说谎,并且,这种说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名为“有没有和我一样习惯性说谎的人”。

他说他小时候家教十分严格,中学每天上下学都被盯着,和父母沟通困难,习惯性地说谎。

二十多年了,想改改不了。

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人会下意识的随口一扯自己在干甚么,算是自我保护之类的,比如我在开会啊,或是为避免加班,说自己有事什么的。

我认识一个人,我相信她不是刻意撒谎的,但她的话完全不能让人相信。

常常是很离谱的那种。

而且总忘掉自己说过些什么,搞的自相矛盾。

我们认识很久了,觉得她人还可以,撒谎有时候是为了虚荣,有时候干脆什么都不为,或者她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撒谎。

对她的话已经是习惯性的不相信了。

她说什么,都是笑笑就过。

(五)其他类型的说谎

1.因为某些事情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暗示

学生的年龄大小决定其接受心理暗示的程度。

比如,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经常遇到大人们这样的提问:

小朋友,你好可爱哦,好久不见,你有没有想我啊?

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其实就包含了一种心理暗示。

小学生在年龄很小的时候或许可能有过“不想”的表示,但多数被家长否定了。

家长回到家一定会教导孩子们,不论心里是怎么想的,还是要回答说“想”。

所以再遇到像这样的问题,他就一定只会说想,尽管那可能是谎话,可能不是自己心里真正所想的。

罗素指出,儿童总是根据成人说话的语气来判断或回答某个问题。

因为,在幼年的时候,儿童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处在一种朦胧的状态,例如,记忆力不准确,时间观念模糊等等。

由于上述原因,一个幼儿的陈述在客观上常常有误,但他丝毫没有欺骗的用意[13]。

2.慢慢有了自己的个性,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的发展及思想的逐渐成熟。

小学生慢慢的有了自己的个性,很多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被别人问及时便会随便应付一下,而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3.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或父母也爱说谎,也会使孩子学会说谎

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社会环境,对每一个孩子日后的发展也是尤为重要的。

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尤为重要。

优秀的父母不一定就可以教育出好的孩子,但不优秀的父母则一定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因此,家庭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人,教育方式也应不同。

有些父母也不会以身作则,在有些方面也会说谎,然而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又强,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就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4.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这种谎言不是欺骗不是居心叵测。

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而适度地撒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甚至是给对方一个巨变。

它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没有任何的恶意。

众所周知,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特殊性包含与特殊性之中而区别于普遍性。

就其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意,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而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仅作为手段,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

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种状态下“被逼”说出的谎言是善意的,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

而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

显然,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

《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一档亲子互动节目,由五对父子或父女参加组成。

在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情景:

在保护鸡蛋游戏中(小朋友保护鸡蛋,大人们“故意”想办法破坏),天天一组保护了两个鸡蛋,但是他捡到的鸡蛋被田亮叔叔打破了。

当爸爸张亮回来问他被打破的鸡蛋是不是他们的鸡蛋时,天天怕爸爸责备,撒谎说不是。

而随后在张亮的“循循善诱”下,天天终于承认打碎的鸡蛋就是他们的,并深深自责,对爸爸说道:

“我不想你知道是他打碎的,所以我才对你撒谎的。

对不起,你打我吧!

”这一段使很多观众都为之感动,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呢”!

5.无意说谎

儿童由于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造成“谎言”,说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这属于无意性谎言。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儿童对观察或认识到的事物,遗忘或错记的现象较严重,加上他们富于联想,想象力发达,而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很难准确地复述事物。

这种“谎言”不是儿童有意编造的,而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而造成的。

无意说谎是指幼儿和儿童没有故意说谎骗人的主观动机,还意识不到自己在说谎,也不会伴随说谎出现紧张、内疚、恐惧等情绪体验。

无意说谎的原因也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概念模糊,语言表达出错。

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的,一般情况下是在模仿成人口语中学习得到的。

在模仿过程中,幼儿似懂非懂,有时说话词不达意,那是他们年龄小无法辨别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比如搞不清“上”和“下”、“前”和“后”的关系,于是就常用错这些词。

面对幼儿这样的“谎言”,一般不应视为说谎,当然更不能看作是“品德不良”。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第二种情况是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以假当真。

幼儿和儿童无意“说谎”的另一个原因是年龄小,他们分不清自己的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作已经得到的东西当作已经得到的东西当作已经得到的东西,以假当真,“信口雌黄”。

 

事实上,许多情况下,孩子都会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当作事实加以描绘,这种描绘是没有什么目的,这种“谎话”实质上是儿童想象的反映,也是儿童在表达某种愿望。

所以,遇到儿童以假当真的情况,家长不要过分担心,也不要过分指责,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说谎”是儿童的心理需要,也是儿童想象力发展比较好的一种表现。

三、小学生说谎行为的成因

小学生为什么会有出现这些行为呢?

就像万物“存在即合理”一样,小学生的说谎行为当然也不会凭空而生,也一定有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说谎不是儿童应有的天性,而是由周围人们对儿童的态度所引起,或者由特殊原因造成。

因此,儿童的说谎不仅能预防,而且可以矫正,关键是要分析成因,正确对待小学生的说谎。

小学生说谎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的,需要满足自身需要的;又有外在的,受环境的影响,或由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当而引起的。

笔者认为,小学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个人心理方面,主体意识

布特曼说过:

“每一个人都是他自己个性的工程师[14]。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动物则没有。

所以,个人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1.由于年龄特点造成的天真“说谎”或由于记忆或语言表达不准确而说谎

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孩子身上较多见。

这通常是因为孩子太小,对事物感知不深,理解不清,记忆不牢,表达不准,常会把这件事与另一件混淆,以至说出类似的“谎话”。

比如妈妈去接孩子时问:

“今天中午幼儿园吃什么菜?

”孩子说:

“中午吃鱼了。

”事实上,中午吃的是鱼排。

儿童年龄越小,记忆的时间越短,他可能已经不记得中午的菜了,也可能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