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270067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docx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长用作状语、补语,等等。

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编辑本段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

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

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

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

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

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

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

唱歌

  衣冠而见之。

衣冠: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

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

“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二、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

年轻人

  今义:

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

离开。

乃记之而去;

  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

  古义:

听到。

闻水声;

  今义:

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

停留。

不可久居;

  今义:

住。

  5、可:

  古义:

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

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

映。

  今义:

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意:

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

允许。

  8、佁(yǐ)然:

  古义:

呆呆的样子。

  今义: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1、可:

(1)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

不可久居。

  2、从:

(1)自,由。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3、清:

(1)清澈。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

以其境过清。

  4、差:

(1)长短不一。

参差披拂;

  

(2)交错,动词。

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1)出现。

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

明灭可见。

  6、乐:

(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心乐之;

  

(2)逗乐,嬉戏。

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

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

卷石底以出;

  (3)把。

全石以为底。

  8、而

(1)不译,表顺接关系。

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

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

潭西南而望。

  9、游

(1)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

同游者。

  10、环

(1)玉环。

如鸣佩环;

  

(2)环绕。

竹树环合。

  11、为

(1)作为。

全石以为底;

  

(2)成为。

为岩。

四、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

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

下:

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

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

远:

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

西南: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

斗:

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

蛇:

名词作形容词,像蛇(爬行)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

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凄: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寒: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

鸣:

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

乐:

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喜欢的意思。

  12、近岸。

近: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

隶:

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

乐:

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

如佩环鸣)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

以全石为底)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

石底卷以出)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

(比喻)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拟人)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比喻)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

(省略主语“这番景致”)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小溪的岸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蜿蜒。

  3.以其境过清。

(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六、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

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七、虚词的用法

  而:

1.谭西南而望(表修饰,可以不译,连词)

  2.乃记之而去(表承接,连词)

  乃:

乃记之而去(“于是,就”的意思,副词)

  以:

1.卷石底以出(可不译,或译为“而”连词)

  2.以其境过清(因为)

  3.全石以为底(用来)

  为:

1.全石以为底(作为)

  2.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重点语法

通假字

  1.活板“板”同“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3.若止印三二本“止”同“只”

  4.文理有疏密“文”同“纹”

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用雕版”

  2.火烧令坚“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3.“木格”贮之,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木格”

  4.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5.则以纸帖之“帖”,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一词多义

  1.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

  

(2)皆为板本动词,是

  (3)又为活板动词,发明

  (4)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6)未为简易动词,算是

  (7)极为神速动词,算是

  (8)每韵为一帖动词,做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被动用法

  2.以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

  

(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3)以一平板按其面介词,用,拿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目的,翻译为“用来”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3.其

  

(1)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

  4.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代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代指“铁板”

  (4)更互用之代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代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代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代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代指字模

  5.帖

  

(1)则以纸帖之动词,用标签标出

  

(2)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6.就

  

(1)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2)瞬息可就完成

  7.若

  

(1)不若燔土如,像

  

(2)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8.火

  

(1)以草火烧名词作状语,用火烧

  

(2)再火令药熔名词作动词,用火烧

  9.印 

  

(1)每字为一印名词,字模

  

(2)欲印动词,印刷

  10.自

  

(1)已自布字另外

  

(2)其印自落自己

  11.已

  

(1)已自布字已经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同“以”,以后

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

靠近

  今义:

比较,对比

  

(2)矫首昂视

  矫古义:

  今义:

矫正

  (3)曾不盈寸

  曾古义:

尚,还

  今义:

曾经

特殊句式

  1.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省略“之”,代指字模

  

(2)则以一铁范置(于)铁板上省略“于”,指在

  (3)持(之)就火炀之省略“之”,代铁板

  2.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所……”表被动的句式

  殊不沾污:

没有标志的被动句

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写作技巧

  本文抓住特点、说明程序,有条不紊,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

  写活字版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并且通过与雕版的比较,体现活板的优越性。

例如写制版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写印刷:

常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写拆版虽是附带说明,但胶泥制印的优越性,也在与木头刻字的比较中充分体现了活版的“活”。

语言欣赏

  本文语言朴实、间接、准确。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

再说简洁,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

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

文中还多次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帖之”“贮之”等,它们都分别指代相应的食物,这就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

用词准确也是本文显著的优点。

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软化凝结,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熔”。

“燔土”的“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所以用“燔”,避免用词重复,“烧”“炀”“熔”“燔”这些词用得都准确、贴切。

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还有)

三.一字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是)

  为人五:

(刻有)

  可:

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

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

1.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2.文曰:

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

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

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

  以:

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语:

1.如有所语(说话)

  2.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

1.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四.古今异义

  1、卧右膝:

卧,古意: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

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古意:

(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意:

峨眉山之顶

  髯:

胡子。

  3、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意:

靠近。

  今意:

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

可,古意:

大约。

今意:

可以。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意:

通“拣”,挑拣。

  今意:

简单,容易。

五.状语后置

  原句:

核舟一。

  正确语序:

一核舟。

  原句:

篆章一。

  正确语序:

一篆章。

六.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

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

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平放。

诎:

通“屈”,动词的意动用法,使……弯曲)

1.词类活用

  篛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篛篷。

  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

名词作形容词,梳着椎形发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长长的胡须。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诎: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

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

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

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3.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

则题名于其上。

4.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

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罔,没有;无。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5.定语后置句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定语

一词多义

  与:

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

遂至承天寺。

(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

  盖:

盖竹柏影也。

(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

  至:

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

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

  欲:

解衣欲睡。

(将要)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

  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

只是;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

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

名词,耳朵。

  闲人: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户

  户:

  古义:

多指门;今义:

住户、人家

  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

想到;今义:

纪念,思念,读

  盖

  古义:

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

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词类活用

  步:

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

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特殊句子

  主旨句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动静)结合:

把竹柏(实、静)比作了水中的荇藻(虚、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