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2838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凯恩斯主义理论虽然受到理论与政策实践两方面得挑战,但目前仍然就是宏观经济学得重要支柱。

第二讲市场失灵与政府得经济作用

凯恩斯对古典学派革命得核心,就就是认为政府必须干预经济。

作为宏观经济学学习得开始,应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把握政府得经济作用。

然后通过以下各讲得内容了解西方经济学就是如何从理论上证明政府干预经济得必要性得.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由于其纯理论所假定得前提无法实现,使得市场经济并非万能,不可能发挥其理论上得经济效率,这就就是所谓“市场失灵"

当出现这类市场失灵现象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它对经济得调节作用。

(一)市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及垄断带来得效率低下,需要政府直接控制

表现为通过制定法律与规章条例直接规范经济行为,例如不许独家垄断,制定食品与药品法等。

(二)经济活动大量存在外部性影响,需要政府行政干预及产权界定

外部性就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得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得或不利得影响,这种有利影响所带来得利益(或收益)或有害影响所带来得损失(或成本)都不就是消费者与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得。

外部性包括积极得与消极得二种.

消除有害得外部性给社会带来得影响,可以提高社会经济活动得效率。

其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实行政府干预。

对产生消极外部影响得厂商征收税金与罚款,使它向政府支付由于污染导致社会所增加得成本,把厂商造成得外在成本内部化,促使它们消除或减少消极得外部影响,必要时,政府也可采用行政或法律手段,要求厂商限期整治。

政策措施之二就是确定产权。

这就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提出来得,其理论被称为“科斯定理”。

所谓产权,就是通过法律程序确定得个体占有某种财富得权力。

科斯定理强调了明确产权得重要性,认为只要产权就是明确得,不管产权得最初配置状态如何,都可以达到资源得有效配置.

(三)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必要数量得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加以提供满足消费

公共产品就是指整个社会共同享用得各种服务与设施得总称,如国防、军队、司法机关、文教卫生等。

特点有二:

一就是消费不具有排她性;

二就是供给不具有竞争性.这些公共产品一般具有“外在效益”,私人企业不愿承担,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凡具有“排她性”与“竞争性”得产品就就是私人产品.)

(四) 市场经济中得价格机制无法缩小贫富差别,需要政府兼顾效率与公平

由于市场供求法则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不平均,政府应通过税率得调节,对收入进行适当再分配。

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得两个标准:

(1)洛伦茨曲线,表示一国按人口数量累计得百分比与该百分比所占有得国民收入比重之间得关系。

洛伦茨曲线得弯曲程度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反之亦然;

(2)基尼系数,根据洛伦茨曲线,用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线之间得面积;

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线与绝对不平均线之间得面积,则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值越小,则越接近于收入分配平均;

基尼系数值越大,则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五)市场经济难以避免周期性波动,需要政府控制通货膨胀及失业

通货膨胀与失业就是西方社会所面临得两大难题。

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可通过变动政府税收与支出得财政政策以及通过金融机构增加或收缩整个社会货币供给量得

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与失业,以熨平经济得周期性波动。

第三讲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经济循环流动模型

(一)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得循环流动模型

两部门经济就是由居民户部门与厂商部门构成得经济(假设没有政府与对外贸易部门)。

居民户部门与厂商部门通过产品市场、要素市场与金融市场发生联系。

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得公式表达:

从宏观经济来瞧,总需求(AD)就是购买者购买所有生产得商品与服务得货币总值,它包括居民户得消费需求与厂商得投资需求,它们分别用消费支出(C)与投资支出(I)来代表,即: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

AD=C+I

总供给(AS)就是全部产品与劳务供给得货币总值。

产品与劳务由各种生产要素组合起来加以生产,因而可以用各种生产要素相应得收入总与(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来表示总供给。

居民所得到得这些收入可分为消费(C)与储蓄(S)两部分,则,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

AS=C+S

总需求与总供给得恒等式为:

AD=AS

或:

C+I=C+S

I=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也即,I=S,就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得条件。

当AD 〉AS,或者I>S,国民收入增加

AD <

AS, 或者I<S,国民收入减少

(二)三部门经济得循环流动模型

在两部门经济得循环流动模型中加上政府部门,就成为三部门得经济模型。

为了保证三部门经济得正常循环进行,不仅储蓄等于投资,而且政府得税收(T)等于政府得支出(G)。

三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即AD=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即 AS=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得恒等式为:

AD=AS

或:

C+I+G=C+S+T

I+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得条件仍然就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AD=AS,或者I+G=S+T

如果AD>

AS,或者I+G〉S+T,国民收入增加

AD<

AS,或者I+G<

S+T,国民收入减少

(三)四部门经济得循环流动模型

四部门得经济模型由居民户、厂商、政府与对外经济活动所组成。

要使四部门经济正常运行下去,不仅储蓄等于投资、政府税收等于政府支出,而且要出口(X)等于进口(M)

四部门经济中;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

AD=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

AS=C+S+T+M

四部门得总需求与总供给得恒等式为

AD=AS

I+G+X=S+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得条件仍然就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AD=AS,或者I+G+X=S+T+M

如果AD>AS,或者I+G+X>S+T+M,国民收入增加

AS,或者I+G+X<

S+T+M,国民收入减少

I,G,X又被称为国民经济得注入因素,S,T,M又被称为国民经济得漏出因素。

国民收入均衡得条件则可写成总注入=总漏出.

一国经济活动循环流动模型就是一种表现稳定流动得宏观模型,而不就是表现经济周期波动得模型。

但它却就是宏观经济运行最基本得概括。

二、国民收入得概念

对国民收入得研究就是宏观经济学得核心,也就是宏观经济学得出发点与归宿点。

国民收入,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所创造得最终产品及劳务价值得总与。

它包括五个经济总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或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狭义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与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国内生产总值(GDP)

GNP就是指一个国家得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得最终产品与劳务得市场价格总额.理解此概念需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GNP就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得最终产品与提供劳务得总值,它不包括以前所生产得最终产品与劳务。

所以GNP就是一流量而不就是存量概念。

第二,GNP瞧得就是“生产”得情况,计算得就是当年生产得产品.如果去年生产得产品,但在今年销售,不能算进今年得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GNP测度得就是最终产品得价值.因此计算时不包括中间产品得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四,GNP不仅包括各种最终物质产品得价值,也包括各种劳务得价值。

第五,GNP得统计都就是按当年得“市场价格”加以计算得。

按市场价计算出来得GNP中包括价格变动因素,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扣除价格变动因素,得出得就是“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第六,GNP不包括非市场交易(如家务劳动得价值)与非生产XXX(指纯粹金融市场交易)。

第七,GNP就是一个以人口标准做基础得概念,测度得就是本国国民在国内与国外得生产产值。

现在越来越多得国家采用GDP概念.

GDP就是指在一个国家得国土上一年内所生产得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得市场价格总额。

它就是一个以地理标准为基础得概念。

GDP=GNP—本国国民在国外生产得部分+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得部分。

上而所述得七点注意事项除了第七点以外,其余六点也都适用于国内生产总值。

由于GNP、GDP概念存在种种缺陷,出现了New.

经济净福利(New)以GNP为基础,但对GNP做了两大修改:

(1)New排除了GNP中许多对个人福利没有贡献得成分;

(2)一些GNP中没有计入得重要消费项目被包括在New中,如,闲暇得价值.

(二)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与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NNP=GNP-折旧(NDP=GDP-折旧)

NI=NNP-间接税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

PDI=PI-个人所得税

三、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异曲同工得三种核算GNP方法,即支出法、收入法与增值法,其中前两种就是主要得方法。

(一)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法)

指把所有经济单位(家庭、厂商、政府以及进出口部门)在一年内最终产品与服务得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其数值为GNP。

1、消费支出CC项目可分为:

(1)非耐用品;

(2)耐用品;

(3)服务。

2、私人国内总投资II项目分为:

(1)住宅建筑投资支出;

(2)非住宅建筑投资支出;

(3)净存货。

厂商得存货也就是投资,称为“存货投资”.所谓净存货,就是指年终得存货量减去年初得存货量。

在厂商得私人国内总投资中,包括了折旧费,如果减去折旧费,则为“净投资”。

3、政府支出G G包括政府得所有薪金开支与向私人厂商购买得产品与服务支出.但政府得转移支付不能被计入GNP中,因为这些都不就是政府本年度对产品与服务得购买所作得支付。

4、净出口(X-M)

以上用支出法统计GNP得各种项目,可以简单表示为:

GNP=C+I+G+(X–M)

(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析法)

该方法就是从收入得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提供者所得到得收入加总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为求简化,可把总收入瞧成就是三大主体得收入,即家庭收入、企业收入与政府收入。

1、家庭收入。

包括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可分解为用于当期消费得收入C与不用于当期消费得收入即储蓄S

2、企业收入。

包括折旧金与未分配利润等。

此部分收入可以归入S

3、政府收入。

来源于间接税与直接税,如果不考虑剔除转移支付,计为T

可见,从收入方面核算GNP,GNP等于消费加储蓄加税收,即:

GNP=C+S+T

(三)增值法(又称生产法)

该方法就是通过加总各产业部门生产得产品与服务得增加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第四讲 国民收入得决定(AE-NI模型)

一、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决定得关系

1、区别:

国民收入核算解决国民收入总量得计算问题,它回答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五个总量指标得数量就是粪少,就是对客观经济状况得如实反映。

国民收入决定则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水平由什么因素决定得,以及如何不断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联系:

(1)两者得组成相同,如按两部门分析均为C与I。

前者按Y=C+I计算国民收入;

后者把C与I作为经济变量,C与I得变化影响与决定国民收入。

(2)共同运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AS=AD)得原理.前者把AS=AD作为恒定得统计方法,据此计算国民收入;

后者把AS=AD作为恒定得分析方法,以此来决定国民收入。

二、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与投资函数

(一)消费函数

消费函数:

消费与收入之间得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f(Y),这里C表示消费函数,Y代表收入,即个人可支配收入。

如果其她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得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

就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ΔC表示消费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C=△C/△Y

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得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得部分越来越小。

MPC递减就是凯恩斯提出得解释有效需求不足得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

就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得比重,以APC表示。

C表示消费支出,Y表示收入水平,则APC=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得消费水准。

因此,该部分就是个常数,它就是不随收入得变化而变化得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

这样消费与收入得函数可表示为:

C=C0+b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0为自主消费,bY就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得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二)储蓄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消费,另一部分就是储蓄,即:

Y=C+S,S=Y-C由于消费就是可支配收入得函数,因此,储蓄也就是可支配收入得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储蓄函数:

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得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

可表示为S=f(Y),如果其她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

就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得比例,公式为:

APS=S/Y

边际储蓄倾向:

就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以MPS表示.ΔS表示储蓄增量,ΔY表示收入增量,则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式中,S0表示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化得储蓄,S0=—C0,它为负值,表明消费者在没有收入时,必须靠借债度日,存在负储蓄;

s为边际储蓄倾向,sY为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得储蓄。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

APC+APS=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

MPC+MPS=1

(三)投资函数

投资也称为“资本形成”,它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得增量,即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能力得增量。

投资就是一个“流量”概念,而资本则就是一个“存量”概念。

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时,首先将资本边际效率(r)与市场贷款利率(i)进行比较。

如果r>i投资增加,如果r<i,投资减少,如果r=i,投资不增不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企业投资支出增加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得报酬增量。

根据凯恩斯得观点,资本边际效率就是递减得,这就是凯恩斯得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一方面,随着投资得增加,对资本品得需求扩大,就会使资本品价格上升;

另一方面,随着投资得不断增加,产品数量增多,供过于求,就会使产品价格下降或形成库存积压,从而使预期收益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得结果,投资者不愿较多投资或减少投资,从而投资需求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与失业.

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或下降,可以得出得投资函数为:

I=I(i),投资随利率得下降而增加,随利率得提高而减少。

三、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一)简单凯恩斯模型

此模型假定社会上仅有居民户与企业两部门.用Y表示总收入(因就是两个部门,没有政府存在,Y为可支配收入),用AE表示总支出,如果Y=AE,此时得国民收入为均衡国民收入,这也意味着总供求相等。

因为Y=AE,AE=C+I;

Y=C+S,I=S,所以,可以使用收入—支出法及储蓄—投资法两种分析方法研究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1、收入—支出法

根据Y=AE,可得出均衡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就是Y=C+I。

图中横轴Y为国民收入,纵轴C,I为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45°

线上任意一点均表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AE=C+I,即消费曲线与投资曲线所表示得总支出曲线,该曲线与45°

线相交于E点,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E点就是家庭想要有得消费支出与企业想要有得投资之与正好等于总收入,此时得收入为均衡得国民收入.

E点得左边总收入低于总支出,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企业必将提高产量与就业水平,从而增加收入。

E点得右边总收入高于总支出,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企业必将减少产量与就业水平,从而减少收入。

因此,不论在E点得左侧,还就是在E点得右侧,经济都会根据市场得供求情况进行调整,使收入增加或减少,直至达到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C,I  Y=AE

C+I

EC

  45。

 

0    Y0   Y

2、储蓄—-投资法

国民收入均衡条件就是AE=Y,Y=C+S,AE=C+I则S=I,因此,国民收入得决定也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得关系来进行。

图中,横坐标代表国民收入,纵坐标S,I分别表示储蓄与投资;

S曲线为储蓄曲线;

I曲线为投资曲线,这里得投资假定就是自主投资,与国民收入得变化没有关系,每年得投资就是一个常数,投资曲线必然就是一条与横坐标平行得水平线。

I曲线与S曲线相交于E点,该点为均衡点,表明均衡国民收入为Ye,即家庭部门想要得储蓄正好等于企业部门想要投资得数量。

E点得左侧,I〉S,表明当年生产得剩余产品(总产品中未消费掉得部分)不能满足投资支出得需要.不足得部分只能由以前生产得产品加以弥补,这就引起存货意外得减少.这一信号必定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提高。

E点得右侧,S>I,表明投资支出不能吸收当年生产得全部剩余产品。

这就形成存货意外得增加(产品积压)。

这一信号使得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下降.

总之如果离开了E点,S与I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只有到达E点S=I,表明当年剩余产品得供给(S)恰好等于对剩余产品得需求(I)。

国民收入回到均衡水平。

I,S S

IE I

0Y0Y

以上两种方法所得出得结果就是一致得,收入与支出、储蓄与投资决定了同一均衡得国民收入水平。

(二)国民收入得两个缺口——萧条缺口与膨胀缺口

宏观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时得国民收入,称作均衡得国民收入。

达到充分就业时得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潜在收入。

潜在收入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最大得国民收入.而非充分就业时得国民收入均衡,简称为均衡收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般为均衡收入。

当一个国家得均衡得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便出现了萧条缺口,当均衡国民收入大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时,便有了膨胀缺口。

C, I

 充分就业线

C2+I2

DC +I

C1+I1

A

0 Y0  YeY1 Y

图中,纵轴代表总需求或总支出,横轴代表总供给或总收入,45°

C线上每一点表示总需求=总供给,Ye为最大产量线(充分就业线)。

C+I就是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所要求得总需求曲线,它与Ye线相交于E点,所以在E点上,既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这就就是充分就业均衡点。

C1+I1为实际总需求线,它与Y1线相交于A,这时得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要求得总需求,这时有效需求不足,表示厂商出现了未计划得存货,产品卖不出去,需解雇工人,减少生产,以求均衡,因此GNP下降到Y0.从客观经济得角度瞧,政府应该阻止这种现象发生,AE称为萧条缺口。

C2+I2就是另一条实际得总需求曲线,与Ye线相于D,这时实际得总需求高于与充分就业相适应得总需求,这时有过并需求,但该经济在Ye已达最大产量,无法满足需要,唯一得可能就是价格上升(通货膨胀)。

ED称为膨胀缺口,政府需采取措施消除通胀缺口.

(三)乘数效应

1、乘数:

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得最初注入量得比例。

2、投资乘数:

就是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得比率。

同KI表示投资乘数,△Y表示国民收入增量,△I表示投资增量,则KI=△Y/△I,投资乘数得计算公式为KI=1/1-MPC ,式中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3、消费支出乘数:

指收入增加量与消费增加量之间得比率.用KC表示消费支出乘数,则KC=△C/△I

四、三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五、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

第五讲 货币得需求与供给

一、货币定义与度量

货币:

购买商品与劳务或者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得物品.

货币层次得划分:

M0=现金(钞票+硬币,不包括商业银行库存现金)

M1=M0+活期存款(支票帐户存款)

M2=M0+全部存款

M1被称为狭义货币,M2被称为广义货币。

西方经济学当中使用得货币概念一般指M1。

二、货币需求(流动偏好)

(一)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就是指人们愿意以通货与活期存款得形式保有财富得要求,又称流动性偏好.货币需求理论就是研究人们持有货币得动机与决定货币需求量得因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产生流动性偏好得动机主要有: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

交易动机就是指消费者个人与企业为应付日常交易需求而保持一部分货币得动机。

交易性货币需求得大小取决于收入水平与利率因素。

交易性货币需求就是收入得增函数,就是利率得减函数。

预防动机就是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得动机。

预防性货币需要量同样就是收入得增函数,就是利率得减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