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289405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0.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拟导游之宗教建筑导游(佛教).ppt

项目10宗教建筑导游,知识目标了解宗教建筑的类型和特征;了解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掌握宗教建筑的导游讲解要领。

技能目标能对宗教建筑进行导游词创作;能对典型宗教建筑进行导游讲解。

宗教景观导游一、佛教景观导游二、石窟导游三、道教景观导游四、基督教景观导游五、伊斯兰教景观导游,针对不同旅游团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讲解方法,选取最佳游览路线,在保证安全游览的同时,让游客最大限度感悟:

宗教教义的哲理性;宗教建筑的艺术性;宗教文化的丰富性;宗教氛围的神秘性,一、佛教

(一)佛教基础知识,1、佛指既能自觉,又能觉他,同时又是觉行圆满者。

大乘,小乘,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果位),释迦牟尼,菩萨,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罗汉,自觉(第三等果位),(最高果位),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1)、三身佛指释迦牟尼的三种佛身,也即三种不同的像,源于天台宗。

三身指的是法身、报身和应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

中为法身佛是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是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是释迦牟尼佛。

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

(2)、三世佛1)横三世佛横三佛又称三方佛,是指按地域空间分布而同时存在的三尊佛,即中尊娑婆界的释迦牟尼、左尊东方净琉璃界的药师佛、右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三世佛,横三世佛(空间),左,中,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东方三圣(药师三尊),娑婆世界(释迦牟尼),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量佛,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西方三圣(阿弥陀三尊),东方三圣:

药师佛与其两大帮手左胁侍日光菩萨和右胁侍月光菩萨合称“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

东方三圣(药师殿),西方三圣(三圣殿),西方三圣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大圣人:

教主阿弥陀佛,其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

(2)竖三世佛竖三世佛是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世界的佛。

现在佛释迦牟尼,一般居中间,过去佛燃灯佛一般居左侧,未来佛弥勒佛一般居右侧,燃灯佛,燃灯是梵文的音译,意为“定光佛”。

佛经智度论第9卷中说:

“他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太子。

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未来佛弥勒佛,布袋弥勒北京碧云寺弥勒造像,契此,三世佛,横三世佛。

竖三世佛。

阿弥陀佛药师佛,燃灯佛释加牟尼弥勒佛,欢喜佛,3)、欢喜佛:

欢喜佛是佛教密宗的本尊神,曾供奉于印度和中国藏族地区、蒙古族地区等佛教寺院里。

显宗佛教严禁色欲,将“不淫邪”列为五戒之一。

密宗则不同,认为女性是供养物,她们是佛、菩萨等化身而来,用色欲调伏那些阻碍修法的魔障和无明,然后将其引渡到佛国,欢喜佛,2、菩萨,菩萨,菩萨是梵文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的意思是自觉;萨埵的意思是众生、普济众生。

菩提萨埵意思就是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者。

菩萨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之人。

(1)、四大菩萨之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别号大智菩萨手持宝剑(或宝卷)坐骑为狮子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文殊是梵文音译“文殊师利”的简称,意译为“妙德”、“妙吉祥”。

文殊菩萨专司智慧,表示“大智”,人称大智文殊菩萨。

(2)、四大菩萨之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别号大行菩萨手持如意棒坐骑为六牙大象道场在四川峨眉山,普贤是梵文“三曼多跋陀罗”的意译,也译作“遍吉”。

“普”是普遍之意,处处之意,即遍一切处;贤,乃是最妙善之一。

据说普贤有延命之德,曾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帮助佛弘法传教。

普贤德这种行愿,遍一切之处,统一妙善,备具众德。

在四大菩萨中,普贤专司“理德”、“行德”,表示“大行”,以此名为“大行菩萨”。

(3)、四大菩萨之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别号大悲菩萨手持净瓶、杨柳枝道场在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简称,也是梵文的音译。

观音因能普遍观察世界一切声音,故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

在唐代为避李世民的讳,所以简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法像,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不,河北承德外八庙普宁寺,四川大足石刻,四川泸州方山中峰寺,自在观音像,龙女,善财童子,(4)、四大菩萨之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别号大愿菩萨手持锡杖、如意珠道场在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地藏”是梵文的音译。

“地”,是大地,“藏”,是储藏、存有之意。

地藏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他与观音菩萨有明确的分工。

如果说观世音主要救渡世界众生,那么地藏主要是救治地狱中的“罪鬼”;他们一个在阳间,一个在阴间。

“地藏”原意就是如同大地一样,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

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九华山肉身地藏像,不,3、罗汉

(1)十大罗汉:

十大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多闻第一的阿难,密行第一的罗睺罗,头陀第一的摩诃迦叶,议论第一的迦旃延,布教第一的富楼那,持戒第一的优波离,解空第一的须菩提。

罗汉雕像,

(2)四大罗汉:

据佛经说,佛陀在即将“灭度”之际,特别指派了四位大弟子住世间弘扬佛法。

这四位住世的阿罗汉的就是大迦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睺罗比丘(比丘,用中国话说即“和尚”)。

此四者即为四大罗汉。

十八罗汉,(3)十六罗汉和十八罗汉十六罗汉是由四大罗汉发展而来,常供奉于大雄宝殿的两侧。

其名称是:

骑鹿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座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罗睺罗、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

十八罗汉是由这十六罗汉发展而来,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进了两个,即庆友(降龙罗汉)和宾头卢(伏虎罗汉)。

十八罗汉图,芭蕉罗汉,过江罗汉,伏虎罗汉,降龙罗汉,举钵罗汉,静座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骑鹿罗汉,九龙山宝林禅寺气势恢弘的五百罗汉铜像。

(4)五百罗汉与济公罗汉的队伍不断壮大,后来竞有五百罗汉之说。

五代以后,各地建有许多五百罗汉堂,现存著名者有北京碧云寺、昆明筇竹寺、苏州西园寺等。

济公,近代罗汉堂中,除五百罗汉外,常有济公出现。

济公实有其人,乃南宋僧人道济,俗名李心远。

他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出家,后移净慈寺。

由于他不守戒律,嗜好酒肉,举止如疯如狂,又被称为“济癫僧”或“济癫”。

韦驮菩萨,4、护法天神

(1)韦驮我国佛教寺院天王殿的背面常塑有一尊仪表庄严、威武雄壮、手持金刚杵的武士装立像,他就是护法神韦驮,又叫韦驮菩萨。

韦驮是佛教天神,传说佛涅槃时,有邪魔将释迦牟尼的遗骨夺走,韦驮猛追急赶,终于将遗骨夺回,所以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

他的形象是地道的中国武将打扮。

金刚杵,山西平遥双林寺韦驮,

(2)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是佛教王国里名气最大的神将。

他们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其名称及形象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瑟琶;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中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银鼠。

东方持国天王:

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

青色,手持宝剑,身白色,穿甲胄,,身青色,穿甲胄,,西方广目天王:

红色,手中绕龙,北方多闻天王:

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身红色,穿甲胄,身绿色,穿甲胄,(3)哼哈二将,两位金刚力士面貌雄伟,满脸忿怒之相。

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杆,两脚张开。

左边的力士怒颜张口,为发出“哈”的“哈将”,右边的力士则忿颜闭唇,为发出“哼”声的“哼将”。

两位门神的主要区别就在这开口闭口之间。

哼哈:

密迹金刚夜叉神之首领守山门之责。

山门(三门并立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殿(或观音殿、药师殿),钟楼,鼓楼,

(二)佛教建筑导游1、讲清寺院的基本格局,无愿解脱门,观生死可厌而不作,空解脱门,观人我、法我皆空,无相解脱门,观诸法之相,本无差别,明清后供奉哼哈二将,(右),(左),正面供弥勒,背面供韦驮,左右供四大天王,明清后供奉哼哈二将,明清后供奉哼哈二将,供地藏,供关帝,大雄宝殿后可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殿或毗卢殿、法堂等,佛塔,寺院建筑平面图,殿堂布局藏经楼方丈室云水堂生活区西侧配殿大雄宝殿东侧配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山门殿,“三门”因寺庙有三扇大门而称之。

三门分别表无作(左)、无相(右)、空(中)之义,象征着三解脱。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王维,三门并立山门殿,金刚力士,天王殿,弥勒佛,韦驮天,四,大,天,王,鼓楼,钟楼,我国汉地一般寺庙供奉的弥勒像为五代梁朝时的布袋和尚,相传为浙江奉化人。

他是未来世佛。

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坐化.临终时说了一首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天王殿中之弥勒佛,韦驮天,一般佛教寺庙内,韦驮像通常为年青的武将形象,是佛教寺庙的保护者。

根据其造像可以判断寺院是接待寺还是非接待寺。

四大天王之持国天王,东方持国天王:

代表尽职尽力主持国家事务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琵琶代表做事要合乎中道、恰到好处,四大天王之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代表天天进步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宝剑代表斩断烦恼,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身白色(调)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身青色(风),四大天王之广目天王,西方广目天王:

代表多看身红色,穿甲胄,手缠龙或蛇或持绳索龙(蛇)象征世上一切人和事变化无常,北方多闻天王:

代表多听身绿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宝伞代表遮挡世上的种种污染,四大天王之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手缠绕一蛇,身红色;(顺)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握银鼠,左手持伞,身绿色(雨),大雄宝殿,佛(一、三、五),(或三大士)海岛观音,十,八,罗,汉,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

为寺院的正殿,也称大殿。

大雄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上的意思。

老“迦叶,少“阿难”,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大雄宝殿之三方佛,释迦牟尼佛,右边药师佛,左边阿弥陀佛,报身佛,法身佛,应身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南方宝生佛,东方不动佛,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毗卢遮那佛),法身佛,背后塑海岛观音,昆明筇竹寺,祖师殿,大殿西侧为祖师殿,此种布局以禅宗寺院最常见。

但是其他宗派的寺院也往往仿效其制。

殿正中是梁时来华的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左方是达摩六传弟子唐时的六祖慧能禅师,右方是慧能的三传弟子建立丛林制度的百丈怀海禅师。

其他宗派的寺院,也有在祖师殿内加祀本宗祖师像的。

达摩祖师,观音殿,在佛寺建筑中,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都有自己的独居的殿堂。

观音殿又名大悲殿,这是由观音以大悲为尊号而得名。

观音像两旁有一童男童女像,童女为龙女,因为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说有龙女成佛的故事,而观音又是住在南海普陀洛伽山,因此有龙女拜观音的传说。

童子即善财童子,因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为求佛法,参谒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曾谒观世音菩萨而得到教益。

伽蓝殿,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

伽蓝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为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

伽蓝殿供奉守护伽蓝土地之神像,古时又称土地堂。

有供给孤独长者、祗陀太子及波斯匿王三尊像的,也有供十八位护伽蓝神的。

以供前三尊像的居多。

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

法堂,佛寺中另一主要建筑是法堂,为演说大法之堂。

法堂的建筑仅次于殿堂的建筑。

2.讲清佛教景观的艺术特征,

(1)景观本身的艺术特征例:

隆兴寺的摩尼殿四面抱厦,五台山显通寺铜殿,五台山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最大的一座寺庙。

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是明朝万历年间用铜10万斤铸成的。

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铜殿隔扇的外壁,铸有各种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精致。

铜殿前原有铜塔5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2座,8面13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普陀山慧济寺,

(2)塑像的艺术性,第一,材料不同,所表现出的质感和工艺水平不同,美感不同。

第二,造型美筇竹寺五百罗汉。

筇竹寺罗汉,哑叭罗汉,平遥双林寺罗汉,第三,神态的塑造双林寺十八罗汉。

第四,色彩的运用。

(3)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敦煌壁画,石雕,3、讲清佛教景观的思想内涵,

(1)宗教效果第一,制造气氛第二,警示作用第三,静心效果,承德普宁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2)纪念意义(3)体现仪轨大雄宝殿法事活动念佛堂诵经念佛消灾延寿药师殿放焰口观音殿,祖师塔,承德普宁寺大雄宝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