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3541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锂电池调研报告.docx

锂电池调研报告

 

动力锂电池

充放电控制策略调研报告

 

1.动力锂离子电池2

2.动力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策略3

2.1锂电池充放电特性3

2.2锂电池充电控制策略4

2.2.1恒流恒压充电4

2.2.2模糊控制充电5

2.2.3锁相充电法7

2.2.4灰度预测充电9

2.2.5正弦-恒流充电10

2.2.6分阶段恒流充电11

参考文献13

1.动力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下面简称锂电池)是1990年日本索尼公司首先推向市场的新型高能蓄电池,是目前世界上最新一代的充电电池。

随着成本的急剧下降和性能的大幅度提高,锂电池的生产和应用已得到迅速发展。

根据正极材料的不同,锂电池单体(cell)的标称电压从3.2V到3.7V,能量密度从100mAh/g到140mAh/g不等。

严格来说,动力锂电池是指容量在3Ah以上的锂离子电池。

目前则泛指能够通过放电给设备、器械、模型、车辆等驱动的锂离子电池。

通过对锂电池单体进行串并联,可满足各种应用场合对电压和容量的不同的要求。

相较于传统的充电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等),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具有显著的优势:

(1)高能量密度(高比能量):

锂电池的比能量已能达1500Wh/kg,是镍镉电池的3倍,镍氢电池的1.5倍。

同等容量要求下,能够减轻电池系统的重量。

(2)工作电压高:

一个锂电池单体的工作电压可达到3.7V,是镍镉或镍氢电池的3倍。

同等电压要求下,能够减少串联单体的数目。

(3)循环寿命长:

在正常条件下,锂电池的循环次数可超过500次,磷酸亚铁锂电池可达到2000次。

(4)可快速充放电:

1C充电30分钟可达到标称容量(StateofCharge,SOC)的80%以上,磷酸亚铁锂电池可以在10分钟内充电到90%SOC。

这使得锂电池电动汽车能够实现快充,更加方便。

(5)工作温度范围宽:

工作温度为-25~45℃,随着电解液和正极的改进,有希望能扩宽到-40~70℃。

这使得锂电池系统能适应各种环境。

除此之外,锂电池还具有无污染、无记忆效应、自放电率低和可塑性强等优点。

但锂电池也存在以下缺点:

(1)成本高:

主要是正极材料价格较高。

(2)不能耐受过充、过放,温度过高时还会有爆炸危险。

必须有特殊的保护电路以防止过充。

尤其是多个单体串联成电池组(pack)时,由于单体的特性不一致造成的不均衡,会导致某些单体过充而另外一些充不满,为保护电池需要加均衡电路或在充电策略上做改进。

这些都增加了充电的成本。

2.动力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策略

2.1锂电池充放电特性

锂电池对于充放电电压、电流和温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1)充放电电压

锂电池对充电终止电压的精度要求很高(3.7V单体的充电终止电压为4.2V),一般误差不能超过额定值的1%。

充电终止电压过高,会缩短锂电池的寿命。

在4.2V附近时,1%的充电终止电压误差将会导致寿命变化1/3,容量变化8%[1]。

过高的充电终止电压虽然可使容量增加,但对寿命的影响很大。

若造成过充,还会对电池造成永久性损害。

充电终止电压过低,又会使电池充电不完全,电池的可使用时间变短。

因此,为保护电池寿命,可以考虑提高对充电终止电压精度的要求。

锂电池也存在放电终止电压(3.7V单体的放电终止电压为3V)。

对于过放的锂电池,在充电前需要进行预处理,激活电池内部被过放的单元,之后再按一般模式充电。

(2)充放电电流

锂电池的充电率(充电电流)应根据电池生产厂商的建议选用。

虽然某些电池的充电率可达2C,但常用的充电率为0.25C~1C。

这是由于充电过程中,电能无法100%转换为化学能,有一部分会转换成热能使电池温度升高。

大电流充电时产热严重,降低了充电效率,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另外,若一直采用恒流充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充电时间,但很难保证电池充满,如果对充电结束控制不当还会造成过充。

与充电类似,锂电池大电流放电也会产热严重,使电池的放电容量降低。

与充电不同的是,锂电池对于放电的耐受比充电要强,很多锂电池是充坏的,而放坏的则很少。

锂电池最大的放电率可达2C~3C,对于电动汽车瞬时加速等应用是非常有利的。

(3)充放电温度

锂电池的充电温度一般被限制在0~60℃范围内。

不同的温度下,锂电池的可接受的充电电流是不同的[2]:

温度低于0度时,电池的活性较差,内阻较高,可接受充电电流的能力弱,不适宜充电[3];0~10℃,应以较小的电流充电;在10~20℃,电池的活性增强,可以以较大电流充电;20~50℃是电池工作的较好温度范围,因此可以以大电流充电;温度再往上升时,电池充电比较危险,并且电池在高温的情况下容量衰减较快,所以也不适宜充电[4]。

锂电池的放电温度为-25~45℃并有望拓宽。

与充电类似,温度过低或过高时也不适宜大电流放电。

综上所述,锂电池的充放电存在多重限制,对充放电的控制要求很高。

2.2锂电池充电控制策略

常见的锂电池充电方法有涓流充电(ConstantTrickleCurrentcharge),恒流充电(ConstantCurrentCharge,CC)和恒流恒压充电(Constant-CurrentandConstant-VoltageCharge,CC-CV)等[5]。

为了缩短充电时间,减少发热和提高充电效率,国内外学者做了诸多研究,主要是对以上常规充电方法的改进,包括模糊控制充电法(Fuzzy-ControlledCharge)[6-8]、锁相充电法(Phase-LockedCharge)[9-14]、灰度预测充电法(Grey-PredictedCharge)[15-17]、内阻调节充电法(Built-inResistanceCompensation,BPR)[12,18-20]、正弦电流充电法(SinusoidalCurrentCharger,Sin-CC)[21-23]、分阶段恒流充电法(Five-StepCharge)[24-26]等。

下面对这些方法进行介绍。

2.2.1恒流恒压充电

涓流充电的实现简单,成本低,且较安全,但充电时间最长(长达10多个小时),因此被称为隔夜充电(OverNightCharge)。

为了缩短充电时间,采用比涓流充电大得多的充电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也即恒流充电。

恒流充电的缺点是须准确地检测电池是否充满,常常会造成过冲或过放。

恒流恒压充电法克服了涓流充电和恒流充电的缺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充电过程如图1所示。

图1恒流恒压法充电过程

恒流恒压充电的理论基础是锂电池充电过程中其寄生电阻(EquivalentSeriesResistance,ESR)会发生变化,考虑ESR上的损耗过大会导致严重发热,将充电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a)预充电阶段。

充电开始之前首先要检测电池端电压

,若小于放电截止电压

,表明电池被过放了,ESR很大,需要用涓流充电对其进行预充电进行修复。

若电池电压大于

,则不需要进行预充电。

(b)恒流充电阶段。

当Vb在

和充电终止电压

之间时,ESR较小,可以恒定的较大电流对电池进行充电。

在此阶段中,

是不断上升的。

达到充电终止电压

,恒流阶段结束,转入恒压阶段。

(c)恒压充电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以充电截止电压对电池进行恒压充电,电池电流是不断下降的,当充电电流小于1/40C(也有其他数值,如1/10C)时,恒压阶段结束。

恒流恒压充电的优点是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将电池充到比较高的SOC,比较安全。

缺点是要求充电装置能够在恒压和恒流两种模式下切换,且要能够精准地控制充电截止电压。

恒流恒压充电中,恒流充电阶段占据了整个充电时间的25~40%,充进了75~80%的容量,剩余的大量时间都是恒压充电阶段,只充进了20~25%的容量[27],因此在要求快速充电的应用场合,常常省掉恒压阶段,只进行恒流充电。

2.2.2模糊控制充电

文献[6]在锂电池充电中采用了模糊控制的思想,提出了所谓模糊控制的主动荷电状态控制器(Fuzzy-ControlledActiveState-of-ChargeController,FC-ASCC)。

图2和图3分别为模糊控制充电策略系统框图和充电时序图。

图2模糊控制充电策略系统框图

图3模糊控制充电时序

在CC阶段结束后,充电开始遵循图3所示的时序。

电池将脱离充电控制一小段时间

,分别在

时段内进行开路电压检测(OpenCircuitVoltageDetection,OVD),在

时段内进行充电电流检测(ChargingCurrentDetection,CCD),检测得到开路电压

和充电电流

,将其作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则是下一阶段的充电电流

(检测和控制时间)+

(充电时间),取决于控制器的速度和电池的充电安全区域(电池的电压和电流范围)。

图4模糊控制充电的效果

模糊控制充电的优点是充电时间短,根据[7]中的实验结果,在使充电处于安全区域(SafeArea),即不过充的前提下,FC-ASCC充电法比CC-CV的充电速度提升了23%。

2.2.3锁相充电法

锁相充电法的实现主要是基于自动跟踪和锁相。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如图5所示。

图5锁相环基本原理

Xi、Xo、Xe、Vp分别代表输入相/频、输出相/频、相/频误差和泵升电压。

Xi和Xo通过相/频比较器(Phase/FrequencyComparator)比较作差得到Xe后输入低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在这里作为压控振荡器(Voltage-ControlledOscillator,VCO)的相/频驱动。

整个系统就像是一个锁相环,使VCO的输出Xo接近输入Xi,直到完全相等后锁相才不起作用。

图6为锁相电池充电系统框图,它由相位比较器,低通滤波器(由CurrentPump、锂电池和差分放大器构成)和压控振荡器组成。

图6锁相电池充电系统框图

首先,锂电池电池电压被检测后送到差分放大器。

差分放大器放大电池电压以适应压控振荡器所能接受的电压范围,然后将其转换成频率后做反馈,与输入频率比较后得到相位误差

最后,

输入到CurrentPump产生适当的电流给锂电池充电。

由于其本身的特点,锁相充电实际上有三个阶段,大电流充电阶段、变电流充电阶段和浮充阶段。

在频率跟踪阶段,LPF输出最大限幅值给VCO以减小频率误差,使CurrentPump输出大电流给电池充电;在相位跟踪阶段,LPF的输出逐渐减小,使CurrentPump输出逐渐减小的充电电流,也即变电流充电阶段;最后PLBCS完成了锁相,输入完全等于输出,

为零,充电完成。

锁相充电的电流曲线如图7所示。

图7锁相充电电流曲线

从锁相充电电流曲线上可以看出,它与恒流恒压充电很类似。

2.2.4灰度预测充电

锂电池的充电电压曲线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其实容量,充电率,放电率,温度,放电深度,循环次数,充电剖面,过冲,过放等等[27-29]。

有些影响因素能够被测量和建模,有些只能很粗略的描述。

这种由一些确定因素和不确定因素控制的系统,是典型的灰色系统。

文献[15]中提出了将灰度预测理论应用于锂电池充电的灰度预测充电控制方法。

灰度预测的数学模型为:

其中,

为输出变量,

……,

是输入变量,

……,

……,

是待定系数。

GM(1,1)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模型,但是只能处理非负序列。

输入模型的锂电池电压都是正值,因此可以采用GM(1,1)模型。

为确定锂电池GM(1,1)模型的待定系数,需要进行锂电池不同充电率(0.1C,0.3C,0.5C)的一分钟充电测试,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

图8不同充电两次实际充电曲线和灰度预测曲线

不同的测试时间会影响预测精度,文献[17]中的实验表明,测试时间越短,预测精度越高。

灰度预测控制的充电曲线如图9所示。

图9灰度预测充电曲线

灰度预测充电的优点是充电时间短,较安全,实验结果表明它比CC-CV快了23%,且充电处于安全区域。

缺点是要建立带充电锂电池的灰度预测模型,且模型参数随着电池容量,循环次数等在发生变化,需要测试修正。

因此灰度预测充电可能并不适合工业应用。

2.2.5正弦-恒流充电

文献[21]中提出了正弦-恒流充电法,采用使电池交流阻抗最小的电压对锂电池进行充电。

图10电池的交流电阻模型

电池的交流电阻模型如图10所示[30],它包括欧姆电阻

,充电转移电阻

,电容

,电极电感

,和理想电池。

这些电阻、电容和电感就组成了电池的交流阻抗

存在一个频率

,使

最小。

在充电电流上叠加这个频率的交流电流对电池充电,可以使充电电流最大,损耗和发热最小,这就是电池的最佳充电频率。

正弦-恒流充电法充电电流的表达式变为

其中,

为电池采用恒流充电的充电电流,由设定的充电率决定。

文献[23]中得出了锂电池的最佳频率约为1kHz。

比较正弦-恒流充电和恒流充电的电池端电压变化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1正弦-恒流充电和恒流充电的电池端电压变化曲线

正弦-恒流充电可以看做是改进的恒流充电,其优点是充电时间短,效率高,电池发热小。

文献[22]中的实验表明,正弦-恒流充电的速度和效率相较于恒流充电分别提高了5%和5.5%,电池表面温升降低了51.5%。

正弦-恒流充电的缺点有:

随着锂电池特性的变化,最佳频率会偏移;为了在充电电流中加入交流电流,需要增加新的变换器,增加了成本。

2.2.6分阶段恒流充电

文献[25,26]中提出了五步充电法,其充电时序如图12所示。

图12五步充电法充电时序

首先以电流

对电池充电,随着充电的进行,电池端电压逐渐上升。

当电池端电压上升至

,减小充电电流为

,电池端电压会略微下降后继续上升,直到重新升至

……如此重复5次,即为五步充电法。

五步充电法实际上分阶段恒流充电,每个阶段的充电电流逐渐减小。

分阶段恒流充电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每个阶段的充电电流。

文献[25,26]中通过多组实验测试的方法获得每个阶段的充电电流,即以不同的五段电流对电池进行分阶段恒流充电,然后通过放电测量充进去的电量,以能够充进最大的电量作为衡量标准,寻找最佳的五段电流。

为了减少测试的次数,文献[25,26]中采用连续正交矩阵的数学方法来对电流进行筛选,最终得到的最好的一组currentlevels是1.4C——1C——1C——0.65C——0.3C,而其中的安全限制电压Vlim具体是多少文献中并未提及,猜测可能默认为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

五步充电法能够将锂电池充满到95%SOC。

文献[8]对五步充电进行了改进,以电池温升最小为优化目标,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五步充电法,其系统框图如图13所示。

图13基于模糊控制的五步充电法系统框图

控制狂徒中的功率开关部分由一个简单的buck电路实现。

这里的模糊控制采用电池的温度T(包括温度变化△T)作为模糊控制的输入,来计算充电电流指令。

电池端电压检测仅用于确定充电阶段,电流检测仅作为充电电流控制的反馈。

基于模糊控制的五步充电法的充电曲线如图14所示。

在每个充电阶段中,由于模糊控制器的不断调整,充电电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图14基于模糊控制的五步充电法充电曲线

图15基于模糊控制的五步充电法温升曲线

以温升为控制目标的模糊控制五步充电法,最主要的优点是电池温升最小,图15给出了文献[8]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这种充电控制方法对电池温升的抑制效果。

参考文献

[1]程涛.锂电池线性充电芯片系统研究与设计:

[硕士].华中科技大学,2007.

[2]肖利芬.锂离子电池若干应用基础问题研究:

[博士].武汉大学,2003.

[3]王洪伟,杜春雨,王常波.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研究.电池.2009,(04):

208-210.

[4]张金灵.电动汽车智能电池系统的研究:

[硕士].北京交通大学,2010.

[5]Cope,R.C.,Podrazhansky,Y.Theartofbatterycharging.in:

BatteryConferenceonApplicationsandAdvances,1999.TheFourteenthAnnual:

1999.233-235.

[6]Guan-Chyun,H.,Liang-Rui,C.,Kuo-Shun,H.Fuzzy-controlledactivestate-of-chargecontrollerforfastingthechargingbehaviorofLi-ionbattery.in:

IndustrialElectronicsSociety,1999.IECON'99Proceedings.The25thAnnualConferenceoftheIEEE:

vol.1,1999.400-405vol.401.

[7]Guan-Chyun,H.,Liang-Rui,C.,Kuo-Shun,H.Fuzzy-controlledLi-ionbatterychargesystemwithactivestate-of-chargecontroller.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2001,48(3):

585-593.

[8]Jia-Wei,H.,Yi-Hua,L.,Shun-Chung,W.,Zong-Zhen,Y.Fuzzy-control-basedfive-stepLi-ionbatterycharger.in:

PowerElectronicsandDriveSystems,2009.PEDS2009.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2009.1547-1551.

[9]Chen,L.R.,Lin,C.H.,Liu,C.S.,Lai,C.M.,etal.Phase-lockedbatterychargesystem.in:

TelecommunicationsEnergyConference,2003.INTELEC'03.The25thInternational:

2003.323-329.

[10]Liang-Rui,C.PLL-basedbatterychargecircuittopology.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2004,51(6):

1344-1346.

[11]Liang-Rui,C.,Chung-Ping,C.,Gia-Yo,H.,Hung-Chang,C.,etal.Adesignofadigitalfrequency-lockedbatterychargerforLi-ionbatteries.in:

IndustrialElectronics,2005.ISIE2005.ProceedingsoftheIEEEInternationalSymposiumon:

vol.3,2005.1093-1098vol.1093.

[12]Chen,L.R.,Han,J.Y.,Jaw,J.L.,Chou,C.P.,etal.AResistance-CompensatedPhase-LockedBatteryCharger.in:

IndustrialElectronicsandApplications,20061STIEEEConferenceon:

2006.1-6.

[13]Liang-Rui,C.,Chuan-Sheng,L.,Jin-Jia,C.ImprovingPhase-LockedBatteryChargerSpeedbyUsingResistance-CompensatedTechnique.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2009,56(4):

1205-1211.

[14]Liang-Rui,C.,Chung-Ming,Y.,Neng-Yi,C.,Chuan-Sheng,L.Phase-LockedBidirectionalConverterWithPulseChargeFunctionfor42-V/14-VDual-VoltagePowerNet.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2011,58(5):

2045-2048.

[15]Chen,L.R.,Lin,C.H.,Hsu,R.C.,Ku,B.G.,etal.AstudyofLi-ionbatterychargeforecastingusingGreytheory.in:

TelecommunicationsEnergyConference,2003.INTELEC'03.The25thInternational:

2003.744-749.

[16]Liang-Rui,C.,RoyChaoming,H.,Chuan-Sheng,L.,Hsin-Ying,Y.,etal.Agrey-predictedLi-ionbatterychargesystem.in:

IndustrialElectronicsSociety,2004.IECON2004.30thAnnualConferenceofIEEE:

vol.1,2004.502-507Vol.501.

[17]Liang-Rui,C.,Hsu,R.C.,Chuan-Sheng,L.ADesignofaGrey-PredictedLi-IonBatteryChargeSystem.IndustrialElectronics,IEEETransactionson.2008,55(10):

3692-3701.

[18]Chia-Hsiang,L.,Chi-Lin,C.,Yu-Huei,L.,Shih-Jung,W.,etal.FastchargingtechniqueforLi-Ionbatterycharger.in:

Electronics,CircuitsandSystems,2008.ICECS2008.15th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2008.618-621.

[19]Chia-Hsiang,L.,Hong-Wei,H.,Ke-Horng,C.Built-inresistancecompensation(BRC)techniqueforfastchargingLi-Ionbatterycharger.in:

CustomIntegratedCircuit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