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380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docx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数学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数学任务而相对稳定又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

几年来,我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教学活动结构,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实践、总结推广,结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有关研究论文分别在市、区各级评比中获奖,以及在市区级杂志上发表。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计算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改革的需求,培养有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不能仅体现在计算教学上。

而且面对课改的要求及素质教育的深层的内涵,必须拓宽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领域,经过广大数学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以计算教学模式为龙头,通过模仿、借鉴、创新,在应用各种先进数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现状、学生的需求与培养的目标。

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育理论的支撑下取得了良好的研究进展。

而市、区级研究课题“参与——互动”教学模式与“合作探究、自主练习”教学模式则更具代表性与实践意义。

“参与——互动”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强化人与教学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内涵是在复习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创设激发参与的情景,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新知,再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多向交流,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教学目标。

外延是以探索、求知为主要形式的策略性知识体系.其功能目标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

“参与——互动”教学模式其结构为三个阶段六个环节(见下页),而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目标与功能和教学策略说明。

“自主练习”教学模式是在“参与——互动”教学模式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计算机进入课堂,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必须给学生创设发展与实践的机会,“自主练习”模式是提供学生对知识进行判断,主动选择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提高自我评价、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能力,其内涵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借助媒体或信息,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判断,动手操作建立起知识的表象,通过自我选择练习,以达到巩固、掌握知识,再通过实践、检验,从而完善和发展认知结构,其外延是后继型策略知识体系,其功能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和分析的能力,及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其结构与参与互动模式相仿,但目标与功能各有侧重。

 

 以下推荐应用教学模式的一篇教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分别涉及计算、概念、几何形体及应用题教学等四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时间分配、年级安排上,既有20分钟小课,又有40分钟大课,年级从低至高横跨6个年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教学设施运用上,既有适用一般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又有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更有计算机人机对话进行的教学,说明模式具有很大的实用性,从教学效果来看,四份教案,有市青年教师联谊活动的研究课和市新教材课堂教学展示课,又有县电化教学评比一等奖和县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现场会的汇报课,更加说明模式的价值性。

因此,我们认为“参与——互动”教学模式与“自主练习”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落实素质教育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旨在更新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努力营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学生通过尝试实践,积极探究及有效训练,主动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发展智力。

“参与——互动”模式十分强调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及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把发展数学思维作为一项主要任务,而“自主练习”模式更是强调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二个教学模式与实施二期课改的指导思想与宗旨相吻合,所以说“参与——互动”与“自主练习”教学模式为我县数学学科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活动程序,为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条件,为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提高现代教学能力提供了载体。

当然,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需依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同时在实践中还需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玄楼小学

 

十和几

教学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懂得可用11—20各数的组成,计算十和几的加法

2、智能目标:

(1)能口述十加几的加法的思考过程 

(2)会计算十加几的加法

(3)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意目标: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十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十和几”加法的思考方法

教学关键:

加强直观、理解算理、培养迁移和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配套投影片、自制投影片、口算卡片、小棒、音乐磁带

教学模式:

“参与——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准备]

1、师:

小朋友,今天小白兔和我们一起学本领,咱们比一比,看谁本领学得好。

(出示小兔子图)

 策略说明:

新课之前,得用一年级学生天真、求知欲强的好胜心理,让小动物进课堂,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进入“参与互动”状态之中。

2、口答卡片(指名口答)

(1)1个十和3个一合成口

3个一和一个十合成口

(2)1个十和2个一合成口

2个一和一个十合成口

2个十是口

[揭题]

师:

小朋友算得真棒,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本领。

出示课题:

策略说明:

从20以内数的合成入手,并用卡片口答的方式,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原理,作好知识铺垫,为进入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点评:

为了减轻学生学习新授内容的负担,老师安排了20以内数的组成。

要求学生熟练口答。

这样做对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笔算速度起到重要作用。

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小动物进课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使全班学生在开课后迅速地和小动物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二、探究阶段(指导学法,内化知识)

[探索]

1、投影出示主题图

(1)观察(师边演示边说:

一只大白兔从左往右推来10个白方块

                     一只小白兔从右往左推来3个红方块

(2)口述主题图(要求用三句话)

生:

左边有10个白方块,右边有3个红方块,一共有几个方块?

(3)怎么计算呢?

生答师板:

10+3=13

问:

10加3等于13,你是怎么想的?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所以10加3等于13)

(4)看了这幅图,你还能列出一道加法吗?

(师再演示主题图,先出示3块,再出示10块,并用教棒画集合圈)

生根据师的意思口述并列式:

3+10=13

师:

3十10等于13,你又是怎么想的?

师:

对呀!

我们其实还是想: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13,所以3+10=13,当然也可以这样想: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策略说明:

为了直观、生动地掌握几加十的计算方法,老师采用电化媒体:

拉片式投影,“小兔子推方块”变得立体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中去。

师生通过共同讨论,互动进行知识迁移,获得十加几的计算方法。

2、投影出示三角形图

 

师:

请你看三角形图,数一数,轻声说三句话,并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同桌轻声说悄悄话,然后请一组同学汇报)

师根据生答板书:

10+2=122+10=12

师指算式问:

这两道加法算式的答案都是12,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师小结)对呀,这两道题我们都可以这样想:

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

策略说明:

 

再次利用三角形图直观演示,给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讲讲、练练、想想逐步得出十加几的计算方法,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即重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归纳]

师:

你们看,这几道加法算式中有一个数是一样的,是几?

(10)另一个数是几?

(指3、2)。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

十和几的加法。

我们在计算时可以这样想:

十加几或几加十就得到十几。

策略说明:

 

通过多种形式,富有童趣的练习,并用师生对口令、说悄悄话等方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有利于形成技能。

点评:

教师能以学生实际出发,抓住重点,紧紧围绕20以内数的合成,再借助于三角形图直观演示。

做到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因人而异,让学生有信心地说;具体引导,让学生知道该怎么说,使学生学得灵活、学得扎实,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三、运用阶段(加强练习,诱发参与)

[巩固]

1、摆小棒,说算式

师:

请你跟我这样摆。

生:

我就跟你这样摆。

师:

左边放10根小棒,右边放5根小捧:

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摆:

//////////

生说:

算式是10+5=15。

(交换位置,方法同上)

2、题组练习(投影)

10+9=口10+8=口10+7=口9+10=口8+10=口7+10=口

先同桌说悄悄话,再一组一组汇报

3、口答卡片

10+5=口10+6=口0+10=口1+1=口4+10=口1+10=口10+10=口10+1=口

通过各种形式、富有童趣的练习,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有利于形成技能。

[深化]

4、游戏:

美丽的大森林

(1)投影出示情景图(美丽的大森林)

师:

这是一片美丽的大森林,森林里有四位很有智慧的树爷爷(边说边出示四棵大树)

他们要考考小朋友本领学得怎么样?

(2)宣布比赛规则 

请你们每个组推荐5位小朋友作代表出来比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对。

(3)听音乐开始比赛。

(4)师讲评,优胜组成“☆”。

10+17+108+105+109+1010+81+109+1010+53+1010+310+02+1010+210+64+106+100+1010+410+7

5、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本领?

(十加几的加法)

(2)在计算时,10加几或几加10是十几。

策略说明: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即学到了本领,又陶冶了情操,这是老师精心设计的“点睛”之处。

使全体学生群体互动、共同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作性思维又一次得到了培养。

点评:

最后的作业设计新颖、难易适度、具有坡度、注意选择。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习题,能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即学到了本领,又陶冶了情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作性思维又一次得到了培养。

 

 

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

(2)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3)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计算圆的周长。

2、智能目标:

(1)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经历认识新知的思维全过程。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掌握圆周长的公式。

教学难点:

知道圆周率的含义。

教具准备:

电脑软件、铁圈、线、尺、圆片、小黑板

教学模式:

“参与——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准备]

电脑显示:

黄老鼠、蓝老鼠、圆、正方形

 

 图1

 师:

黄老鼠沿正方形路线跑步,要求黄老鼠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苯正方形的什么?

师:

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一周的长叫正方形的周长)

师:

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边长x4)

师:

蓝老鼠沿圆形的路线跑步,要求它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

策略说明:

通过电脑显示、“闪烁”、创设生动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由旧知正方形的周长引入圆的周长,不仅能活跃气氛,还能引发这生对学习圆周长的求知欲望,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打好基础。

[揭题]

师:

什么叫圆的周长?

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出示课题:

圆的周长(板书)

策略说明:

生动的画面显示,加上老师有序地提问,很自然又直接地揭示了课题。

点评:

“周长”是学生已学过的概念,但以前讲的长、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封闭折线的长度,而今天学习的圆的周长是指封闭曲线的长度,教师选择了与新知最佳的生长点,使一“直”一“曲”产生联系,又能依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设计了动感的画面,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及早进入学习角色。

二、探究阶段(指导学法,内化知识)

[探索]

1、圆周长的概念。

(1)圆的一周的长叫圆的周长。

(板书)

(2)抽生指出铁圈的周长是指哪一部分的长?

(3)同桌互相指出圆片的周长。

2、圆周长的测量。

(生讨论测量的方法,并互相合作)

师:

(手拿铁圈问生)圆的周长用直尺测量方便吗?

为什么?

师:

如果把圆变直,测量起来就方便了,有办法吗?

电脑显示:

(把圆切断展开拉直,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图2

师:

(手拿圆片问生)这个圆要展开的话比较麻烦,有没有办法让它化曲为直?

(用线绕圆片一圈,线的交接处的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1)一生演示;

(2)同桌互相合作测量。

(测量结果精确到0.1cm,填写在表格中)

师:

除了绕线的方法,还有其它的也能测量出圆的周长吗?

(1)电脑显示:

(在圆上任取一点作记号,让圆在直尺上滚动,当记号又回到直尺上时,说明圆滚动一周,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圆的周长) 

 

 图3

(2)学生互相合作测量。

(测量结果精确到0.1cm,填在表格中)

师:

你们能用以上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吗?

(抽生上来测量,失败)

师:

用上述方法测量圆的周长,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去探讨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策略说明:

充分体现民主学习、合作精神,让每位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终的“失败”更引发每一位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和启发。

3、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电脑显示:

以三条不同长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圆,再将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不同长的线段分别是三个圆的周长。

(2)学生观察得出:

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3)电脑显示: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4)学生操作并填写:

测量圆的直径,并计算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周长

直径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cm

cm

(保留两位小数)

 

 

 

 

 

 

 

 

 

 (5)结论: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6)验证:

电脑显示:

(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度量周长)

策略说明:

1、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所显示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填表、验证,并用数学语言归纳小结,充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每位学生打开思路,并积极地进入下一步的学习状态。

[归纳]

4、圆周率的含义。

(1)表示三倍多一些的数,我们称它圆周率,用式子表示: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

(2)圆周率的读法与写法。

(3)圆周率的值。

(讲小故事)л≈3.14

5、圆周长的计算。

(1)公式:

师:

要计算黑板上圆的周长,只要测量它的什么就行了。

师:

已知直径如何求圆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x圆周率)

师:

用字母怎样表示?

(c=лd)

(2)练习:

(口答) 

   

 图4

(3)师:

已知半径如何求周长?

先要怎样?

怎样求直径?

(4)利用半径公式c=2лr,求周长。

策略说明:

1、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知道了圆周率的含义,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使原先的疑点释解,并掌握了新知。

2、教师注重数学的思想方法,运用电脑的直观和形象,使难点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让学生容易掌握又难以忘记。

点评: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与实验相结合,个别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计算与测量相结合,讲解与练习相结合,使学生能在多种感知器官的并用中获取知识,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不断地通过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

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过程,不仅是探求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的过程,并又是加深对“圆的一周的长叫圆的周长”的认识过程,从而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这样既给学生指导了学法,内化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三、运用阶段(迁移发展,实践操作)

[巩固]

1、练习。

(1)已知d=4cm,求圆周长。

(2)已知r=2.5cm,求圆周长c(讲解简便运算)

2、电脑显示例1:

 

汽车轮胎外直径是0.8米,车轮滚动一周是多少米?

如果车轮滚动1000周,那么汽车行多少路程?

解:

d=0.8m

车轮滚动一周的路程:

C=лd

=3.14×0.8

=2.512(米)

滚动1000周所行的路程:

 

图5

2、512×1000=2512(米)

答:

车轮滚动一周是2512米,滚动1000周,汽车行2512米。

3、电脑显示例2:

我们把大树树干的横截面近似地看作一个圆,一棵大树树干横截面的周长约157厘米,求大树树干横截面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解:

c=157厘米

C=2лr

r=C÷2л

=157÷(2×3.14)

=25(厘米)

答:

大树树干横截面的半径是25厘米。

 

  

 图6

策略说明: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公式与日常事物联系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在练习中,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书写格式,并能独立完成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活跃思维有很大益处。

[深化]

1、判断:

(1)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

(2)圆的直径越长,圆周率就越大。

()

2、求下列各圆的周长

d=7cm  

r=5cm

3、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47.1米,这个花坛的直径是多少米?

4、电脑显示开头画面:

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直径恰好相等,都是5米的话,你能判断出哪只鼠跑的路程多吗?

有几种方法?

5、课堂小结并质疑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老师提问,学生齐读板书)

策略说明:

1、重点训练新知中学生容易混淆、容易错误的概念,以便学生对新知理解得更透彻;

2、利用公式做综合练习,再现开头画面,既使课有始有终。

又能挖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竿.使课在又一个高潮中结束,让学生感觉有点意犹未尽。

点评:

练习的目的是消化理解新知识,正确运用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练习设计有坡度、有层次,做到新学知识重点练,易错知识强化练。

同时,注意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练习中让学生随时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及时获得矫正性的反馈信息,提高了练习效率,促进了智力技能形成。

最后的“首尾呼应”是对新知识的综合运用,既可使学生满足成功体验,对数学产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又再一次巩固了新知识,在学生身心愉悦中结束本课学习。

  

教后感

本课是采用“参与——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三个阶段,即导入阶段、探究阶段和运用阶段。

 

在导入阶段是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我以多媒体卡通动感画面的形式从正方形的周长引入新知,从感性的角度揭示了课题《圆的周长》。

这样生动、形象、直观的引出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进一步诱发学生研究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因此,在探究阶段,我依据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采用了合作探讨的方式来揭示规律,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把圆周的曲线转化为直的线段,并进行多次对不同圆的周长的测量以及直径的比较。

通过学生不断地比较、分析、综合,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现象,从而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通过学生自己手、眼、脑协同合作,便轻松而牢固的掌握了。

 

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其意义还是相当局限的,教学目标还应将知识点进一步的运用和延伸。

因此,在运用阶段,还应完成实践体验和建构引伸的环节。

在授课中,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在完成对思空见惯的现象的思考中巩固了新知的内容。

课的最后,再一次展现开头卡通画面,使所学知识加以引伸,提出“如果正方形边长和圆的直径恰好相等,都是5米的话,你能判断哪一只老鼠跑的路程多吗?

”既深化了对圆周长本身研究的意义,又让学生在触类旁通的思考中。

建构非圆周长的周长问题的逻辑框架。

整堂课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了“参与——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

 

 

体积和容积

教学内容:

五年级第二学期P86体积和容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

2、会进行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换算。

智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体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难点:

体积与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

有关课件,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1分米的小棒、连接器若干,1立方米的模型架等。

教学模式:

自主练习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诊断练习,做好铺垫,启动思维)

[准备]

(一)媒体情景引入:

(多媒体展示)

1、乌龟图:

师:

小乌龟占去了玻璃缸空间的一部分。

谁能把老师刚才的话再说一遍?

生:

小乌龟占去了玻璃缸空间的一部分。

2、教室图:

师:

老师占去了()的一部分:

生:

老师占去了教室空间的一部分:

3、宇宙图:

师:

同桌讨论。

生:

星星占去了宇宙空间的一部分。

太阳占去了宇宙空间的一部分。

……

策略说明:

运用从小到大的媒体,由模仿到独立学习旨在让学生能亲身体验的同时激起学生浓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为学生进入学习创设有利的条件。

(二)学生举例:

师:

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生:

书橱占去了书房空间的一部分。

床占去了卧室空间的一部分。

(三)小结:

师: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么它们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否一样呢?

策略说明:

通过媒体举例,学生自己举例在充分感知的情况下了解到任何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分散了体积概念学习的一个难点。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体验了体积的含义。

[揭题]

师:

今天我们学习新内容“体积和容积”板书课题“体积和容积”

首先我们学习体积。

策略说明:

通过前面的情景创设,再入正题,明确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学习的内容,做好铺垫。

点评:

(体积和容积)的教学相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枯燥,学习时在理解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