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542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docx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授备课312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模式安排计划

单元主题

课文

作者

教学模式

备注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文言文新授课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文言文新授课

23、马说

韩愈

文言文新授课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文言文新授课

25、诗词曲五首

诗歌新授课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作文课

背起行囊走四方

写作游记

知识归类综合复习

单元复习课

检测

单元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

21与朱元思书

课程类型

文言文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重难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自主备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

"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读准读顺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听课文范读。

有三个任务:

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

指名学生认读后,再齐读一遍。

韵  柯   飘荡    负势    轩邈  泠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2、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争取背下来。

  

(2)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描述富春江的美景。

 

三、自读质疑以意率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4、请展开想象用原文中的句子描述。

四、品赏联动合作探究

  1、<1>理解课文第一段。

  

(1)解释红色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齐读本段后小结:

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 

     描述了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

本段有写景、有叙事、有抒情。

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2>理解课文第二段。

 

(1)解释红色词语:

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齐读本段后小结:

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 

    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之清,水之急都突出了"异"

    之特点。

展示两幅富春江的图片,分别让学生用原文描述。

然后比较两  

    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3>理解课文第三段。

 

(1)解释黄色词语: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小结二、三段写法。

学生根据板书速背本段。

 (3)研读最后四句。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这四句犹言明中有暗,暗中有明。

这是明与暗的辩证法。

生活也是如此:

 

 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

 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用这种方式来结束课文,余味无穷。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

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

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

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

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

对于高中的学

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

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 

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六、当堂检测熟读成诵

 1、课堂小结:

   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2、五柳先生传

课程类型

文言文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自主备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持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我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

 

二、读准读顺疏通文意

1、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2、放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4)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理解下列词语的古今含义:

因以为号焉每有会意造饮辄醉

6、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

省略句:

闲静少言

三、自读质疑以意率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四、品赏联动合作探究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2、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五、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问: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答: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六、当堂检测熟读成诵

 1、课堂小结:

   你学习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背诵课文、翻译课文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好读书

         传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性嗜酒  隐士 

   五柳先生传             常著文  

         赞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教学反思

课题

23、马

课程类型

文言文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自主备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2、展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二、读准读顺疏通文意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三、自读质疑以意率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四、品赏联动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4、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5、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6、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五、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8、“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9、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六、当堂检测熟读成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

2、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

3、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4、送东阳马生序

课程类型

文言文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引导学生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重难点

1、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3、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自主备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2、展示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二、读准读顺疏通文意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自读质疑以意率文

1.指名学生翻译部分重点句子。

2.思考:

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3.思考: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

4.思考: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5.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一段是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3、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4、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

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四、品赏联动合作探究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3)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4)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五、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

2、这些内容与前一段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

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组袍敝衣

住宿: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

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

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4、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六、当堂检测熟读成诵

 1、课堂小结:

   读完这篇文章,你对学习有什么感受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5.诗词曲五首

课程类型

诗歌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自主备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品赏联动合作探究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

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