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430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docx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教学设计合集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师:

赵吉刚

班级:

九年级一班

2007—2008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

(1)班语文授课计划

总的教学目的

教育

教养

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

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不仅反映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从本质上看,还反映了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新基"理论中对塑造未来新人的描述(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其内容包括德、智、体、情、意、行等多方面,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中,更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在此方面的大有可为。

我们采用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讲读”,“比较探究”,“鉴赏评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等。

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努力完成。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搭建舞台。

"为口号和行动原则,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在把握好教学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教与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0)、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每课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每课的生字、生词。

2、整体把握课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3、品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掌握赏析作品的方法。

4、深入领会作品的社会意义,唤起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篇目:

《范进中举》

《孔乙己》

教学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范进中举》三课时

《孔乙己》三课时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两课时

《乞丐》两课时

鉴赏评论

《陈小手》一课时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一课时

作文训练两课时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

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

“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

过分忠厚。

  闯将来:

闯来。

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

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

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

随机应变。

  见外:

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

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

如“谨具贺仪”“华居”等。

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答(C)

  3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

其含义是

  A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

    答(C)

  4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用称兄道弟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答(B)

  5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

为什么?

  三、析题、释疑。

  练习中1—4题已有答案,教师在检查订正时,不能单判定对还是错,而应该结合语境分析,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第5、6题可先让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第5题提示:

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第6题提示:

“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

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

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

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

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7: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

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

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

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

“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

‘中了!

中了!

’”(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

穷酸、疯颠、荒唐。

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

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

”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

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

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完成“课堂练习”7:

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

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

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

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

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讨论“课堂练习”9:

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

为什么?

  提示:

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

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四、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共完成了9个练习。

主要学习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我们也运用对比手法将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作了一些比较。

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揣摩·运用”四、五。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

(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

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

绰:

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比较:

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

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

戕:

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

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

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

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

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  3、提问:

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

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

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

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

想一想:

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

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

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  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  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             

          │不会营生 │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 │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  

          └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主题,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第九段至结尾,注意语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其他同学要认真体会“悲凉”的气氛。

 

2、第九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孔乙己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其含义有哪些?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3、“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

注意回忆第一课时讲述的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注意分析秋景的特点,然后再联系孔乙己的命运进行分析。

 

二、“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

(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自由发言) 

三、分析课文第11自然段 

1、全班齐读一段  

2、读毕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A、写出本文段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B、在文段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句子各一个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C、分析文中“摸”字的作用。

 

四、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上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请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回答,提示:

可从选材,组材,表达中心的作用去考虑 

五、请一位同学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文章揭示的深刻主题。

 

先请一位程度稍差的学生分析,教师指出其分析的片面性,后找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分析,肯定其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  

教师作全面归纳  

六、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热衷科举————中毒深  

       │轻视劳动————被凌辱  

人物性格│麻木不仁————受嘲笑  

        └心地善良————教写字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3.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1.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构思新颖巧妙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