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4795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docx

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

2018高考历史必备现代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的变化

1、服装

(1)第一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本阶段的特征为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①男装: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女装:

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式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2)第二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建国后50——60年代,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

60、70年代,中山装、绿军装流行

(3)第三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纷呈。

2、饮食

(1)中餐: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

(2)西餐:

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也随之传入中国。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西餐常用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房屋建筑

(1)中国传统住宅: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壁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婚姻习俗

(1)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后(民国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婚姻礼仪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3)新中国成立后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丧葬礼俗:

丧礼由繁到简,由土葬到火葬。

3、其他社会习俗

(1)剪辫易服: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2)历法:

采用公历

(3)社交:

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

(4)妇女解放:

女子接受教育,开始步入社会。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公路:

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

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了公共汽车运行。

2、水运:

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1872年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垄断

3、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4、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成立。

(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发展。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无线电报自1906年创设以来,也获得了发展,1932年中国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1882年,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到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已居世界第一位。

大众传播媒界介的更新

一、报刊

1、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2、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政治运动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影响:

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二、影视

1、电影

(1)发展历程

①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电影由此传入中国。

②1905年,《定军山》首映,标志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③1931年,《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④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奖,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荣誉的影片。

⑤新中国成立后,反应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搬上银幕。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2)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2、电视

(1)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互联网

1、网络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2、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3年中国接入互联网。

1、近代以来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特征、总趋势和原因。

(1)特征:

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由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

(2)总趋势:

从封闭到开放,逐步走向世界。

(3)原因

①内因:

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②外因:

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不仅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快捷和简便的传递;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3、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①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②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

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右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晴,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名师点睛】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

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

故答案为B项。

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答案】B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婚俗变化的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重点定位于近代中国社会婚俗变化的点上,其实质上也考查了服饰变化的特点,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再加上材料中婚礼的场面中的喜字是中国的,钢琴是西洋的,所以布置也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出题者设置了一个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题目新颖却又贴近生活。

4.(2017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材料仅反映医学,A错误。

“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材料仅反映统治者,B错误。

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C正确。

“成功解决了”不符合事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程中,D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医学成就;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大众传媒的发展•电影;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科技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袁隆平杂交水稻

【名师点睛】《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

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的历史。

京剧《定军山》拍摄成电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社会习俗变迁•妇女地位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涉及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及通信工具、大众传媒等几个方面。

(1)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6.1900年,蔡元培之妻逝世,多人登门说媒。

蔡元培贴出“征婚启事”:

第一,不缠足。

第二,识字。

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

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

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这则“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

这反映出当时

A.婚俗观念发生彻底转变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显现

C.近代报刊方便信息传播D.新思想传播的阻力较大

【答案】D

【解析】蔡元培的征婚代表新式婚姻,“启事”使说媒的人顿时退避三舍说明时人并不认同蔡元培的婚姻理念,D正确;A中彻底说法绝对;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报刊信息,C错误。

7.清人郑裕孚《淡志室公牍》中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西,“十室之邑,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元洋货”。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山西

A.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洋货已经完全取代土货

C.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崇尚洋货风气甚于沿海

【来源】河南省濮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文明的影响,传统小农经济进一步解体,导致材料中“无一人之身元洋货”的现象,C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B中完全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比较山西和沿海地区的信息,D错误。

8.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流行,并很快为全国各地效仿。

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筹划组织了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集团婚礼在当时被民众普遍接受B.集团婚礼效仿了西方的生活习俗

C.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D.新式婚礼形式冲击着传统习俗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8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答案】D

9.1896一1898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

由此可见

A.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B.推翻满清具有社会基础

C.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

【来源】【全国百强校Word】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历史试题

【答案】A

【解析】;这一时期,受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

这一时期报刊主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反映了国人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说明了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所以本题选A项。

B、C、D三项都不符合史实。

10.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婚的一种仪式)之仪,非俗非古,杂袭夷俗,喜怒离合,习为故常”。

这主要反映出

A.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B.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来源】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城市中,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明早,而在农村中传统风俗习惯依然坚如磐石,故A.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材料中婚俗中西合璧,恰恰说明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所以选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观念的变化

11.中国最早的红绿灯出现在上海英租界。

改革开放后,随着智能交通控制系统的发展,自助红绿灯、触摸红绿灯、语音红绿灯等接连出现,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由此可知,科技进步

A.遏制了城市化带来的弊端

B.彻底改善了城市交通的面貌

C.消除了城市严重的社会问题

D.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山西省晋中市2018届高三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D

12.社会风尚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和沉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安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曹操到晚年还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

《世说新语·任诞》篇言:

 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

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

’”

自东汉后期,朝廷官员或士人的品行、才能、政绩等。

魏晋之际,士人们就非常注重外貌举止。

《世说·容止》云“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饼,既敢,大汗出,以朱衣自拭。

色转皎然。

“面如傅粉,肤色皎然,当时被认为是“美姿仪”。

这是一种柔弱之美,时人就以这种柔弱的女性美为尚。

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政治黑暗,老庄思想也乘儒学衰微之机而迅速扩大其影响,一些士大夫开始习老庄,崇尚自然。

阮籍、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为反抗名教而公开标榜“自然”,提出要“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一种自由自在、闲适愉悦、与自然相亲、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

并且投身自然,优游山林。

——孙海洋,刘龙洲《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审美风尚的变迁》

材料二“道光年间,洋务未起,时桂子栏杆、桂子扣无地无之。

凡物稍饰观,人少轩昂,皆曰洋气”“自泰西互市后,凡洋钱洋烟洋布等货,无不以洋为贵。

甚有非洋而冒为洋者……世俗好异如此,有心世道者,能不感慨系之者哉!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外国人在华开设保险公司的情况多了起来……20世纪初,一些外国整容师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招揽生意,有钱人妻妾小姐趋之若骛。

戊戌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学会,……部分学会用西方星期的概念组织活动,于是就把7日一休息的时间观念传输进来……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晋时期社会审美风尚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社会风尚变化的因素。

【来源】【全国校级联考】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文综历史试题

【答案】

(1)变化:

从崇尚功业到追求风流自适;从注重德行到重视人体自身的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自然,到欣赏大自然之美。

原因: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政治黑喑;老庄思想和道救的影响扩大;儒家思想衰微

(2)变化:

崇洋从外在器物层面转变为保险、美容及新的时间观念。

因素: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社会上层及富裕阶层的示范引领;思想观念的更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