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6569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美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三年级美术(上)教案

台子中心小学朱晓东

第一课:

魔幻的颜色

(1)

课时:

1课时课型;新授总课时数:

第1课

授课时间;9月3日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有两个原色调处的第三个颜色。

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教学准备:

学生:

颜色、纸、笔等

教师:

塑料杯、颜色、实物投影等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及间色的概念。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听老师讲故事,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

并请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

活动二:

1.说说你知道的颜色有哪些?

2.你知道这些颜色都是怎样来的吗?

3.给学生介绍三个小伙伴:

红黄蓝

4.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色的瓶子的颜色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

看产生了什么变化?

5.出示课题:

魔幻的颜色

活动三:

1.请学生也来变变看。

用红和蓝、蓝和黄交朋友。

看看变成什么颜色?

2.产生的这些颜色在生活中那里存在?

3.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颜色的深浅。

4.请学生再做练习。

活动四:

小结:

橙=红+黄绿=蓝+黄紫=蓝+红

活动五:

1.考一考:

请学生来做小老师考考大家。

2.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

活动六:

1.调—调、画—画创造一幅美丽的画。

染一染、吹一吹、印一印感受魔幻的色彩。

请学生用以上任何一种形式来完成一幅画。

2.作品展示

活动七:

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来进行交流。

教师小结。

第一课:

魔幻的颜色

(2)

课时:

2课时课型;复习总课时数:

第2课

授课时间;9月7日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三原色。

2.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

教学准备:

学生:

颜色、纸、笔等

教师:

塑料杯、颜色、实物投影等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间色并指导色彩的出处。

2.理解三原色及间色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

点评、巩固知识点

听老师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颜色会怎样?

并请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

二:

评述学生作品

1.给学生介绍三个小伙伴:

红黄蓝

2.老师讲两个有红和黄色的瓶子的颜色分别到入一个空瓶子中。

看产生了什么变化?

3.出示课题:

魔幻的颜色

三:

学生调三原色和三间色

在倒颜色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颜色倒的多与少会影响所产生的颜色的深浅。

四:

总结出原色与间色的概念。

五、作品展示

教学反思:

其实对于三原色以及原色、间色之间的关系,孩子们在幼儿园时就已经接触过了,但用原色和间色来进行色彩调配练习时,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

许多孩子把颜色调得很厚、很脏,或是没有计划的胡乱调,作业效果一团糟。

所以我在指导时具体引导学生发现调色时毛笔蘸水的多少,调色时毛笔怎样转动调得匀,涂色时笔触怎样……这些虽然不是教学重、难点,却是决定绘画效果的重要因素,掌握了这些细节,学生作业时就简单多了。

第二课:

万花筒

(1)

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总课时数:

第3课

授课时间:

9月13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师:

课件、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纸、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学生:

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课堂,带好彩色纸、剪刀、胶水、绘图笔等。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玩一玩

传着看看、玩玩万花筒,教师提示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找一找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

分组将各自在万花筒中看到的图案简单的画一下。

活动二:

展示各组的作业,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放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其中只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来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活动三: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绿色的圆形,然后请两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在万花筒中这个圆形会变成什么样的图样,在学生绘画、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活动四:

大家一起来画一下自己心中的万花筒中的图案,并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作业展示,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三班的张鑫淼同学在画的时候想起我们刚学的剪纸方法,把纸折几下,在一个单元格里画出几何图形,再对印到其他格里。

我及时肯定了这种办法,鼓励大家开动脑筋,创新出其他的新方法,孩子们纷纷效仿,有的用拓印、有的干脆用彩笔帽上的图案复印,不一会就像做游戏一样在下课铃声响起时完成了作业。

我及时把这种方法总结后,用到了其他班里,效果很明显,通过这种方法的图案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开发。

第二课:

万花筒

(2)

课时:

2课时课型:

复习总课时数:

第4课

授课时间:

9月16日

教学目标:

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

教学重、难点:

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图案再复制”的思路来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师展示用粘贴方法表现的万花筒,引起学生兴趣。

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简单的制作万花筒中的图案。

分组尝试一下。

活动二:

各组向大家介绍、交流自己组找到的简便方法。

(学生很难将对称图案表现得很精确,但这并不重要,重在找到方式方法)

再想一下,除了用彩色纸,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现万花筒中的图案?

(讨论)

交流:

用扣子、小粘贴、橡皮、夹子、小花片……

活动三:

试着用各种材料来表现万花筒中的图案。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一次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并且将它表现出来。

活动四: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

在万花筒中最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边,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

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不一样。

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来概括万花筒图案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教学反思:

现在的万花筒里的花片都是塑料的了,反而不如以前用纸片做的效果好。

赵佳怡同学拿来了她妈妈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在班里传来传去,惹得同学们十分羡慕。

有了这个五彩缤纷的宝贝,孩子们的思维便被调动起来了,作业的效果还真不错。

第三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

(1)

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总分课时:

第5课

授课时间:

9月18日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

学生:

玩具、纸、笔等

教师:

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教师讲述:

故事《格列佛游记》引导同学们认知大人国和小人国理由去的事物。

2.同学讨论:

故事中主人公是如何来到大人国、小人国的?

你看过那些这方面的书?

或是动画片吗?

3.出示课题:

大人国与小人国

活动二:

1.将同一辆玩具车分别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为什么有时显得非常大,有时显得非常小?

(小组讨论)

2.教师举例:

雕塑《汤匙桥》《衣夹》等(电脑展示)

3.请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务举例说明物体的大小是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

(微缩景观等)

活动三:

请学生思考:

1.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2.你想用那几样物体的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时来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3.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4.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的大或小?

5.教师示范大人国和小人国的画面:

大人国的大人和高楼、大树先后比较,小人国里的小人和文具,昆虫相比较,展现他们的大和小。

活动四:

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活动五:

交流作品初稿。

提出修改意见。

教学反思:

以前学生画人总是画小了,现在有了大和小的对比,构图比以前好多了。

特别是三一班的田恩泽小朋友,有了明显的进步,自己完成的作品已经设计的作品比例适中,大人和小人的比例都有了明显的参照,想象力丰富。

第三课:

大人国与小人国

(2)

课时:

2课时课型:

新授总分课时:

第6课

授课时间:

9月25日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准备:

学生:

玩具、纸、笔等

教师:

电脑图片、动画资料、实物投影、玩具等

教学重、难点:

1.如何理解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

2.能否用对比的方法来表现画面中的大与小。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继续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活动二:

作品交流展示。

教师从构图及色彩方面进行总结。

活动三:

游戏:

大人和小人:

每个同学将自己画的人剪下来,随意找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是大人还是小人,再找另一位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又变成大人还是小人了?

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反思:

我找到了《格列佛游记》的故事碟片,放了一段给学生们看,让孩子们直观的感受同样的一个人在大人国和小人国不同的遭遇和感受。

这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很多,在创作画时想象出了诸如:

在小人国一下子割了一亩麦子,在大人国住在苹果屋里……想象力的的丰富促使了画面效果的丰富。

结合我给同学们的比较参照,大人为合称其大?

小人为何称其小?

同学们创作出很多“毛毛虫和小人”“蔬菜国里的小人”“文具盒里的小人过”“奥特曼大战大人国”等等作品

第四课:

前前后后

(1)

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总课时数:

第7课

授课时间;9月27日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

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

学生:

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

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

(近大远小)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同样是一位学生,我们站在教学楼上看她,在近处看就比较大而清晰,如果她在操场上我们再看她,就小而且模糊不清楚了。

2.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3.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

讨论:

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们站队做操的场面,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同学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

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先画前面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教学反思:

我先和同学们做了个小游戏“比一比看一看”,让三个同学分别去操场上事先站好。

让同学们观察,他们是谁?

最远处的看上去什么样子?

最近的看上去什么样?

让大家通过游戏感知,远处的物体小而且模糊。

近出的物体大而且清晰。

还没等我把要求讲完,就有的同学开始绘画了,他把前大后小、近大远小的规律弄混了,画出了在一个平行线上大小的排列的画面了,经过我拿其他同学作品的对比,使他明白前后的空间感和左右的排列感是不一样的,他表示以后一定认真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在动手作业。

第四课:

前前后后

(2)

课时:

2课时课型:

复习总课时数:

第8课

授课时间:

9月30日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活动一:

出示几件粘贴作品,请同学们比较:

哪件运用了近大远小的规律,用了的和没有用的有什么不同效果。

如果画面中的物品大小都一样,又没有前后遮挡关系,这样的画面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把这些作品发到各小组,请学生们仔细看看:

在剪制各物品时哪里的应该大些,哪里的应该小些。

粘贴的时候先粘前面的还是先粘后面的?

总结: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在后面的感觉。

只有先贴后面的,再贴前面的才能正确的表现出前后遮挡以及近大远小的规律。

活动二:

小组讨论,从“风景、”“静物”“场景”中任选一个主题,小组集体进行剪贴创作。

提示:

除了大小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颜色带给我们的远近感觉。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指导。

请学生随手将剪下来的纸屑放进自备的塑料袋中,这样课后收拾比较方便。

活动三:

“前前后后”粘贴作品展,请同学们以参观画展的形式进行互相评价,评价标准是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下节课要准备的材料:

木片、羽毛、宣纸、墨水

教学反思:

三年级四个班我用了不同的“前前后后”的比较画面,有的是操场上的树、有的是花坛里的花、还用了天空中飞行的大雁、参差不平的高山等来比喻前后和左右的空间不同,是同学们真正了结了“三维立体”这一新概念的寓意,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想象力有利于今后在其他课目中遇到立体空间后,他们马上会又一个真是的空间感的画面。

第五课:

天然的斑纹

(1)

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总课时第9课

授课时间:

10月9日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式表现1-2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能否总结出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教学准备:

教师:

表现不同肌理的课件,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学生:

提前搜集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水粉色、毛笔、调色盘等。

纸。

第一节: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学生将手伸到教师带来的布袋子中随便摸一件东西,并凭触觉说说它表面的花纹是怎样的,请大家猜猜这是什么,然后拿出来看猜得对不对。

说说自己凭什么这样猜的,你平时注意到物品的这些细节了没有?

放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注意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活动二:

教师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他们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

“树皮给我们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是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有一些对比,譬如:

棉布比丝绸粗糙,但又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树叶要滋润、细腻……

活动三:

布置练习作业:

各组同学交换自己带来的各种物品,感受一下肌理,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2-3个用彩色笔或油画棒画一下。

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布置学生下节课带拓印工具。

第五课:

天然的斑纹

(1)

课时:

2课时课型:

复习总课时第10课

授课时间:

10月12日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式表现1-2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能否总结出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教学准备:

教师:

表现不同肌理的课件,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学生:

提前搜集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

水粉色、毛笔、调色盘等。

纸。

第一节: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教师为学生表演一个魔术:

在一张白纸上用油画棒用力涂色,白纸上除下了一些有肌理的画面。

请学生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揭示谜底:

白纸的下面垫着一张树叶。

再换一种方法:

在树叶上涂上厚厚的水粉颜料,将一张吸水性很强的纸覆盖在上面,轻轻的压,小心解开,白纸上就出现了纹理。

这两种方法都是拓印。

活动二:

启发学生自己想象,还有什么办法制作肌理?

自己组尝试着做一下。

并交流一下制作的效果。

拓印的方法并不难,但要取得好的效果却也是不容易的,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尝试,并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拓印的方法。

作业要求:

用拓印、拓印添画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制作一幅作业,可以合作。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

作业展示,经验交流。

收拾与整理。

下节课,自带一个小植物。

教学反思:

同学们准备材料都局限于现有的树叶、树枝、钱币等物品,我抓住这一现象,及时启发同学们想象,树叶粘贴画时的技巧,同学们在拓印的基础上,做出了金鱼、猫头鹰、小狐狸等多种造型的拓印画,我把每个班的优秀作品及时展示给新授的同学们,效果很明显。

个别同学还不能自由创作拓印作品,这方面一定要加强练习。

三一班的常药琪在做树叶拓印是把相同的一片梧桐叶子用不同的色彩做了“五彩的叶子”非常漂亮,但她把羽毛放在下面拓印时,却遇到了麻烦,她用的是一片鹅毛翎,用力过大,无法清晰的引出,我耐心指点她要细心、轻柔才可以,她经过几次尝试后,终于做出了天然的斑纹,很是兴奋激动。

第六课:

校园里的花

(1)

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总课时第11课

授课时间;10月15日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校园里各种植物的枝叶的生长规律、结构。

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

2.能运用大小不同的点、流畅富有变化的单线条来写生各种植物,并将点与线结合添加上背景使画面的构图更加完整。

3.通过写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表现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否通过观察了解写生植物枝叶的生长规律、结构。

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

2.在写生过程中能否画出花、枝、叶、杈的形态及前后穿插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

在美术教室每一组的桌上摆上一盆植物,再准备一些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花卉作品。

学生:

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引导思考:

是什么把我们的校园装点得如此美丽。

培养学生能从身边寻找美、发现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活动二:

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通过讨论说一说:

植物的枝叶是怎样生长的?

叶片或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有什么特征?

枝杈之间是如何穿插的。

任何植物都有它的个性特征。

有的茎干粗壮,有的很细弱,有的叶肥厚。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植物枝叶的结构,叶片和花瓣的形状特征。

活动三:

教师以讲台上的菊花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师简单示范构图与如何写笔写生,着重于绘画的先后、各部分的枝叶、花瓣;根据特征进行添加与加工。

画面的背景可以用点、线、面有规律的组合,或用一种花纹的重复组合。

学生作业:

对自己桌子上摆的植物进行写生。

活动四:

展示作品,讲评。

展示一些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花卉作品,启发学生用纸和其他材料通过剪、拼贴等方法制作成立体和半立体的花卉,美化教室。

第六课:

校园里的花

(2)

课时:

2课时课型:

复习总课时第12课

授课时间;10月18日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能运用大小不同的点、流畅富有变化的单线条来写生各种植物,并将点与线结合添加上背景使画面的构图更加完整。

3.通过写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表现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否通过观察了解写生植物枝叶的生长规律、结构。

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

2.在写生过程中能否画出花、枝、叶、杈的形态及前后穿插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

在美术教室每一组的桌上摆上一盆植物,再准备一些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花卉作品。

学生:

上节课学生作品。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巩固上节课知识要点,分析学生作品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二:

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通过讨论说一说:

植物的枝叶是怎样生长的?

叶片或花瓣是什么形状的?

有什么特征?

枝杈之间是如何穿插的。

任何植物都有它的个性特征。

有的茎干粗壮,有的很细弱,有的叶肥厚。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植物枝叶的结构,叶片和花瓣的形状特征。

活动三:

教师以讲台上的菊花为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教师简单示范构图与如何写笔写生,着重于绘画的先后、各部分的枝叶、花瓣;根据特征进行添加与加工。

画面的背景可以用点、线、面有规律的组合,或用一种花纹的重复组合。

学生作业:

在老师点评的基础上,完成作业。

活动四:

展示作品,讲评。

展示一些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的花卉作品,启发学生用纸和其他材料通过剪、拼贴等方法制作成立体和半立体的花卉,美化教室。

教学反思:

我从院里子把盛开的金菊搬进教室,让同学们近距离的观察,菊花的花朵、花瓣特征,层层叠叠,金钩状的花瓣,枝杈岑侧不起左右分开,特别是菊花的叶子形状奇特,同学们通过观察菊花,在花朵的设计构思中能及一反三,纠正了那些一顺边的画法,有的同学还带了家里养的仙人球,没观察时,同学们画的仙人球就是一个圆的,刺儿排列整齐,通过观察同学认识到仙人球的刺是一组组扎堆长成的,不是排列的。

同学们对校园里常见的花还真是没怎么观察过,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认真地观察并表现了校园里的花,这才感叹道:

“原来我们学校有这么多的花呀,原来这些花都这么美呀!

”我借机告诉他们:

“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学们不仅能够画出常见的花朵,还凭记忆画出了竹子、玫瑰、吊兰等植物。

我给同学们的作品分类,比比哪个班的同学画出的植物最多。

第七课:

最受尊敬的人

(1)

课时:

1课时课型:

新授总课时数:

第13课

授课时间:

10月23日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

1.启发学生感受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记忆画的形式表现人物形象,进行简笔人物画的练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思考谁是最受尊敬的人,并通过平时的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用绘画、拼贴等方法来表现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

教学准备:

教具:

图片,(警察、医生、农民、工人、教师等)常用美求用具。

多媒体教学资料。

学具:

常用美术用具,水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工具、彩纸等。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师生问好,相互关心,调动学生情绪。

如:

今天早上吃什么?

谁做早饭?

如:

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