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5720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10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docx

文学常识积累及专项训练

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姓名称谓◆■※★●

1.基本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姓名或名。

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

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

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

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

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

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

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与妻书》: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

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赤壁之战》:

“豫州今欲何至?

”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2.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3.古代谦辞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

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

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

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

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

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

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

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

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

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

谦称自己的商店。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

“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

称父亲;家母、家慈:

称母亲;家兄:

称兄长;家姐:

称姐姐;家叔:

称叔叔,等等。

【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

称弟弟;舍妹:

称妹妹;舍侄:

称侄子;舍亲:

称亲戚。

【老】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老粗:

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

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

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2)其他自谦词有: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

女子自称【妾】;

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犬子、犬女】:

称自己的儿女;

【笨鸟先飞】:

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

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4.古代敬辞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驾,本指皇帝的车驾。

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

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

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

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

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拜读:

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

指告辞对方;拜访:

指访问对方;拜服:

指佩服对方;拜贺:

指祝贺对方;拜识:

指结识对方;拜托:

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

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奉达(多用于书信):

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

回复;奉告:

告诉;奉还:

归还;奉陪:

陪伴;奉劝:

劝告;奉送、奉赠:

赠送;逢迎:

迎接;奉托:

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

请保存;惠临:

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来临;惠允:

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

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

恭敬地祝贺;恭候:

恭敬地等候;恭请:

恭敬地邀请;恭迎:

恭敬地迎接;恭喜:

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

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

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

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

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

问人要做什么;贵庚:

问人年龄;贵姓:

问人姓;贵恙:

称对方的病;贵子:

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

称对方国家;贵校:

趁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

高明的见解;高就:

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

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

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

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

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大伯:

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

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

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

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

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

称长辈;大驾:

称对方;大师傅:

尊称和尚;大名:

称对方的名字;大庆:

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

称对方的著作;大札:

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如敬告:

告诉;敬贺:

祝贺;敬候:

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

表示恭敬;敬请:

请;敬佩:

敬重佩服;敬谢不敏:

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

如请问:

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

请求对方坐下;请进:

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

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

委屈就任;屈居:

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

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

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

称客人来到;光临:

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俯察:

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

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

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

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

如华诞:

称对方生日;华堂:

称对方的房屋;华翰:

称对方的书信;华宗:

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

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

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

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

尊称男性朋友;老总:

现代尊称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

如雅教:

称对方的指教;雅意:

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

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

如玉体:

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

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

称对方的照片;玉成:

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芳邻:

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

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

称对方的名字。

(12)其他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

大力;

【包涵】:

请人原谅;

【斧正】:

请人改文章;

【留步】:

(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

请接纳收下;

【府上】:

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

指出错误,使之改正;

【赐教】:

给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

仰慕已久;

【璧还】:

归还物品,等等。

5.古代贱称

【竖子/小子】: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

如《荆轲刺秦王》:

“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毛遂自荐》:

“白起,小竖子耳。

”《鸿门宴》:

“竖子不足与谋!

”《孔雀东南飞》: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6.特殊称谓

主要有以下几种: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

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语文月刊最新整理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二、古代官职◆■※★●

 1.常见的官职爵位名

【皇帝】这可是最常用的名词之一了,这两年播放了多少描写皇帝的电视剧呀!

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原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

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

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爵位】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

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封建时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明朝。

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后序》: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学士】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

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

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

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拟奏令、参与机密的。

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时虚衔,而明、清两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语文月刊最新整理

【博士】博士同样是官名。

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有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

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

明、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

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

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

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

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太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

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如《张衡传》:

“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