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91106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Word文件下载.docx

28

29

30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因皇帝只一个年号,故常以年号称皇帝,弘治、正德、世宗、嘉靖等都是年号。

B.服除的意思是守丧期满、去掉孝服,而服丧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对死者表示哀悼。

C.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地位逐渐升高,明代亦称殿阁大学士、内阁首辅等。

D.赠指赐给死者的官爵或荣誉称号,跟“谥”连用,符合“生曰封,死曰赠”的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尼:

佛教对比丘尼的称谓,简称尼、尼僧。

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在我国亦称尼姑,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与佛教规仪略有不合,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B.廨:

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使用于汉代,常称郡廨、公廨,文中是指尼庵中住宿用的房屋,并非官府中官吏的办公场所。

C.三更:

古代计时名词。

古代一昼夜分12时辰或100刻,其中夜晚有40刻,每10刻一段,连同首尾共五个节点,称为五更。

把晚上戌初一刻作为一更,子时整作为三更,即北京时间23:

00-凌晨1:

00。

D.跌坐:

指佛像的坐姿。

佛教认为这种坐法最安稳,不容易疲劳,且身端心正,因此修行坐禅者经常采取这种坐法。

文中则指老妪摔倒、跌倒并坐在蒲团上的姿势。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

论有两体,一曰史论,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诗》:

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后删定为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C.荀卿:

即荀子,名况,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世人尊称为“卿”。

曾游学于齐,三为祭酒,后赴楚国为兰陵令,著书终老于楚。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D.三代:

文中的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

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祖,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

B.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简称。

清朝布政使、按察使及各道道员皆有督察所属府、州、县之权,通称监司。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了给太子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D.吏部、礼部,是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同义。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据其生前行迹所立,用来褒贬善恶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辛丑,即嘉靖年间辛丑月。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

“辛丑”指辛丑月,是用干支来纪月。

B.郊庙: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郊宫和祭祖先的宗庙,此外,祭祀天地和祖庙的音乐也叫“郊庙”。

C.什七,即十分之七,古代分数的表示方法有多种,若分母是整十、百、千、万时,分母与分子连写,如“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D.兵部尚书,六部尚书之一,别称“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

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C.“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元时行政区划名。

D.“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

累迁就是多次升官。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又称为“太守”。

C.“卿”字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

文中用于古代上级称下级。

D.东宫是古代汉族政权宮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于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

B.食邑是指卿大夫的封地,即采邑,卿大夫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

C.帝王纪年是一种重要的古代纪年法,分为年号纪年和按照帝王即位年次纪年两种,文中“永元二年”就属于后一种。

D.征辟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名流,辟是中央和地方长官自用僚属。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高祖”的庙号通常是给开国皇帝的。

B.郡县制是在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

C.外戚指皇亲国戚,即帝王母族、妻族的亲属,其中太后、皇后、嫔妃的兄弟也称国舅。

D.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

朝代不同,三司所指部门和职能也不同。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兴府”中“府”是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比县高一级,明清时相当于汉朝的郡,府的长官称知府。

B.“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长官为御史,在历史上御史的职责一直是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吏。

C.“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

“罪己诏”是帝王在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危难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D.“萧国公”中“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

是对名的解释或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称作“表字”。

B.拜:

授予官职。

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除、举、封等,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擢、拔等。

C.泰常:

年号,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新皇帝登基常常创立新的年号,称作“建元”。

D.卒:

古代称大夫的死。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一般自称时称名,称呼别人时称字表示礼貌和尊敬。

B.“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河”这里特指黄河。

C.“跋”,是一种相当于“序言”的文体,写在书籍前面,用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

D.“投壶”,是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将箭投入酒壶中,投中多者为胜。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以纪年。

用年号纪年是我国历朝历代纪年方法中的一种。

B.《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和谢缙总编的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C.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吏有丧时,守丧尚未满期而被重新起用;

也指降职或革职后被重新启用。

D.尚书,官名,战国始置,是掌管文书的官职。

隋代及其后,以尚书为中央行政机构各部长官。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B.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C.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

D.宸衷,皇帝的心意。

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

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法"

在文中相家长统治本家或本族人的法度。

“家法”有时也专指治家的礼法或者旧时家长责打子女、奴婢的用具。

B.“母忧”,指遭遇母丧。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丁忧”,也叫“丁双”,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

C.“痒序”源自夏期,盛于三代,原是古代的中央官学,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汉书·

董仲舒传》;

”设痒序以化于邑。

”即言通过学校教育教化人民。

D.“乞祠”也称“请祠”,原指宋时,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不理政事,以享受其俸禄。

后泛指官员白请退职。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射策是中国古代起始于汉的考试方法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用于孝廉﹑明经等选士科目的经术考试。

B.拥旄借指统率军队,古代武官持旄节专制一方。

“旄”指古代中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C.京都又称都、国都,指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

一般认为,西晋时因司马师讳师,故又称京师为京都。

D.景明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年号。

明清多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亦称“秋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之为“会元”。

B.文中“正德”为年号。

中国古代往往采用帝王年号纪年。

明清以前,一位帝王往往有多个年号,更换新的年号纪年称为“改元”;

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

明代中叶后,与东厂、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

D.“回回”,历史学概念。

“回回”是早期“回”“回鹤”的异写或音转。

南宋以来,“回回”泛指回族。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职事,长官为兵部尚书。

B.福王,王爵名。

一般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或是开国的元勋,或有赫赫战功的人,才封王。

C.疏,文中指古代的一类文书,是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D.劾,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与现代社会的“弹劾”的含义有所不同。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平,北京在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城市名称之一,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

B.帝,即“皇帝”的简称,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由秦王赢政首创。

C.内侍,指的是宫廷内部侍奉皇帝的人,相当于《荆轲刺秦王》“左右乃曰”中的“左右”。

D.休致,意思是将职位还给朝廷,这里指官员因犯罪而被迫退休,故与“致仕”不完全相同。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铁钺,指的是斫刀和大斧,是腰斩砍头的刑具,这里代指帝王赐予的生杀大权。

B.行幸,古代指皇帝出行,也可以指皇帝留宿妃妾宫中,文中所指的是前一个意思。

C.国子祭酒,是古代学官名。

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

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D.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节日名,中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B.《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它与《诗》《书》《礼》《易>

并称为“五经”。

C.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谥号,指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功绩,而给了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性质的称号。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军,唐代时称军镇,至宋代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划单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B. 

执政,原意为掌管国家政事,宋、金时是参知政事、枢密使等高级官员的通称。

C. 

出,出仕,即出来做官,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或他人举荐就可以成为仕宦。

D. 

出身,科举考试考中者的身份资格,赐出身指赐给未考中者以相应的身份资格。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

“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

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

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

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

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

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

“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

B.赠,指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与“谥”相同。

C.配流,是古代自治犯人的一种刑罚,指把犯人发配、流放到偏远的地方。

D.“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刊授爵位之人。

科举制的出现意味着贵族社会的终结。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3参考答案

1.A【解析】“世宗”为帝王庙号,并非帝王年号。

2.D【解析】跌坐,在文中指盘膝而坐。

3.C【解析】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

4.C【解析】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5.B 

【解析】岁星绕太阳一周约十二年,“一纪”是十二年。

6.B【解析】“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错,应是古代官府用以征讨或声讨的文书。

7.A【解析】“辛丑”是干支纪年法,不是“纪月”。

8.A【解析】对“字”的表述有误,“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应改为“对平辈或尊辈”。

9.A【解析】“郎中”本是官职名,战国始有。

唐末五代后民间也尊称医生为郎中。

10.B【解析】“最高军事长官”错,刺史为最高军政长官。

11.C【解析】“永元二年”属于年号纪年。

12.A【解析】殿试是由皇帝主持的。

13.C【解析】“嫔妃的兄弟也称国舅”错,在封建时代,嫔妃不算皇帝的妻子,自然其兄弟也不能称国舅。

14.B【解析】B项错在“一直”,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从秦朝开始成为监察官员。

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

15.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称作“建元”错误。

应称作“改元”,建元是纪岁历年的开始。

16. 

C【解析】“跋”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

17.A【解析】“历朝历代”有误

18.A【解析】A“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错,应改为“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

19.C【解析】“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

其次,据《孟子,滕文公上》:

“夏日校,殷日序,周日痒。

20.D【解析】“一个皇帝所用年号最多为十个”错,有的皇帝也有十几个年号。

21.A【解析】乡试第--名称之为“解元”,会试第--名方是“会元”。

22.C【解析】“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错,不包括“上司”

23.C【解析】不是相当于“左右”,“左右”指近侍,而这里的“内侍”指宦官。

24.A【解析】铁钺:

在这里代指杀戮。

25.D【解析】“评定功绩,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性质的称号”错,应该是“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26.C【解析】出:

由京官调任地方官

27.B【解析】“秩满”,任职期满

28.C【解析】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

其二是薪俸。

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

29.C【解析】“常同席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不同,因为有“席”,这表示其坐姿是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30.C【解析】A文中的“海外”指远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

B“赠”与“谥”不同,“谥”指古代帝王或官员等死后朝廷给予的评价性称号,不是爵位官职。

D科举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贵族社会的终结,恰恰相反,对贵族社会的维系来说,它是一种更有效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