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135783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医学.ppt

临床医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科研设计的基本原则,随机原则对照原则均衡原则重复原则盲法原则(临床试验时,可属均衡之列)作用:

减少误差,提高实验效率。

1随机化原则,一、概述概念:

随机化(randomization)是采用特殊手段,使总体或样本中每个个体发生某事件的概率均等。

目的:

主要是为了在选取样本和将研究对象分组时,防止来自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两个方面的主观因素的干扰,避免结果偏离真实值。

应用:

随机抽样、随机分组。

(一)随机抽样(randomsampling)随机抽样在抽样过程中,采用随机化方法,使总体中所有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进入研究样本。

随机抽样的目的是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避免发生选择偏倚。

(二)随机分组(randomallocation)随机分组又叫随机分配是指在研究样本确定后,进一步采用随机的方法,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机会被分配进入试验组(experimentalgroup)或对照组(controlgroup)中。

随机分组的主要目的提高组间的均衡性,减少非研究因素的干扰。

二、随机化方法

(一)简单随机法(simplerandomization)指采用抛硬币、抽签、掷骰子、随机数字表,甚至利用计算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进行抽样或分组的方法。

1抛硬币、抽签等方法主要应用在研究涉及的例数较少时。

2随机数字表法数理统计学家根据概率论原理编制,表中数字的行、列或斜向顺序都呈随机状态。

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随机化方法。

可以进行随机抽样、随机分组。

(1)随机抽样:

例如,欲在某医院门诊随访的250名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20名作为一种降压新药的试验对象。

先将250名高血压患者从1250顺序编号,然后从随机数字表任何一行的任何一列开始,顺序产生20个0099之间的随机数,,每个数字乘以250取前3位数,超过250号的,取前2位数,重复的数弃去重抽,最后,以对应编号的患者组成参加本次试验的样本。

注意,一旦确定行、列或斜向顺序后,中途不能任意更改方向。

(2)随机分组:

例如,欲将合乎试验要求的20名患者,随机分配为试验组(T),对照组(C)2组。

首先将患者从1至20编号,然后从随机数字表的任何一行、任何一列开始,顺序产生20个0099之间的随机数。

按事先规定,对应的随机数为“奇数”者进入试验组,为“偶数”者进入对照组。

如从表7-1第9行,8列开始,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顺序获取20个随机数字并依次列入表。

结果显示两组例数不等,则应该进一步遵循一定的随机方法,对两组的例数进行调整。

3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产生的随机数字例如,欲产生5个0999的随机数一般需事先指定一个种子数(seed),相当于在随机数字表上指定行和列。

可在SAS(6.12版本)中指定种子数为8888,产生5个随机数:

0.94732、0.14850、0.63843、0.53516、0.20371。

将每个数乘以1000并取整,据此,以上5个随机数转换为:

947、148、638、535、959。

(二)分层随机法(stratifiedrandomization)分层随机抽样(stratifiedsampling)先将研究对象按某一特征进行分组(层),然后在各层中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抽取研究对象组成样本;分层随机分组(stratifiedallocating)在各层中按简单随机分配的方法,分出试验对象与对照对象,最后将各层试验对象合在一起作为试验组、将各层对照对象合在一起作为对照组。

在分层随机抽样中,往往是以对观察值变异影响较大的因素作为分层因素(stratifyingfactor);在分层随机分组中,主要以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能产生混杂作用的特征作为分。

层因素,如研究对象的重要临床特征或预后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情、有无并发症等)。

临床医学研究中的分层因素:

研究疾病或其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所研究疾病预后有明显影响的因素;遵循最小化原则,将分层因素控制到最低限度,否则将致分层过多,造成组内研究对象过度分散的不利局面。

例如,进行慢性心房纤颤复律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考虑到慢性心房纤颤患者的预后与病因、心脏大小及心房纤颤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分层随机分组:

a病因:

瓣膜性心脏病与非瓣膜性心脏病;b心脏大小:

心胸比例0.50和0.50;c病程:

心房纤颤病程6个月及6个月),(三)区组随机法(blockrandomization)区组随机法主要用于随机分组。

先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区组,然后再对每一区组内的研究对象用简单随机法分配。

在临床医学研究中,主要是按固定的研究对象数来划分区组。

每一区组的研究对象数一般按分组数的倍数来确定。

如研究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则区组例数可选2、4、6、8等,但区组例数越大,研究对象在分配时的排列组合越复杂。

例如某研究分为试验组(T)、对照组(C)2组,确定区组例数为4。

首先,研究对象按进入试验的先后顺序,4个人一组,然后再对每一区组的4个研究对象分别根据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

区组随机分组的特点之一分组后各组人数相等。

对一个区组的4个对象按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配时很可能出现2组例数不等的情况,必须进行适当调整。

区组随机分组有两方面优点:

保证各组人数相等;便于逐渐累积临床病例。

如上例,每积累4例研究对象即可进行分组并开始试验,不需要把所有样本全部收集齐后再来分组、展开试验。

(四)系统随机抽样法(systematicsampling)简称系统抽样或机械抽样(mechanicalsampling)系统随机抽样先将总体的观察单位按某一特征的顺序(如按人院先后顺序)编号,再根据抽样比例将其分为若干部分,先从第一部分随机抽取第一个观察单位,然后按一固定间隔在第二、第三等各部分抽取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例如,欲从2000个观察单位中抽取100个组成样本,即抽样比例为5%(抽样间隔为1/20),可先从第120(第一部分)之间随机抽出一个观察单位,如为12号,此后按每隔20抽取一个单位,即32、52、72至1992号组成样本。

系统抽样的优点:

简单易行,适用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样本的观察单位在总体中分布均匀,抽样代表性较好。

系统抽样的缺点如果总体各单元的排列顺序存在一定周期性,以这种方法进行抽样则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倚。

例如,某工厂工作证编号中末位数代表车间,用该法按工作证顺序抽样则可能抽到的全部是同一车间的对象,使样本不能代表全厂的情况。

(五)整群随机法(clusterrandomization)以现成的群体(社区、街道、乡、村、医院、病房等)而不是个体为单位,进行抽样或分组。

在整群随机抽样(简称整群抽样)中,抽到的群体中的所有观察单位,都将作为研究样本。

例如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某地区的20所小学中随机抽取2个学校,并对这2个小学的全部学生进行视力检查,以了解该地区小学生近视率。

在整群随机分组中,被分到试验组的群体中的每个观察单位,都作为试验对象,被分到对照组的群体中的每个观察单位,都作为对照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法要求群间的变异越小越好,否则将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或组间的可比性。

一般情况下,用相同的样本含量,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最大,整群随机分组组间的可比性最小。

但是,整群随机法具有节约人力、物力、方便、容易实施等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可行性较好,适用于大规模研究。

(六)多级抽样法(multi-stagesampling)多级抽样是一种从大到小多个级别进行的抽样方法。

首先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例如省、市),再从抽中的一级单元随机抽取范围较小的二级单元(如区、街道),若抽样到此为止称为二级抽样,若再继续往小范围抽样,则称为多级抽样。

在一些大规模研究(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等)项目中,多级抽样成为唯一实用的抽样方法。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多级抽样常常与上述各种基本抽样方法结合使用。

(七)半随机化法(quasi-randomization)概念:

根据被纳入研究对象的出生日期、住院号或门诊号等分为单、双数,分别将单数者分为1组,双数者分为另一组,这种不采用随机数字产生序列号的方法。

当进行大样本研究时,如社区人群的试验,利用半随机化分配受试者既简便、实用,同时也能较好地实现组间均衡。

在临床试验中,研究对象往往较少,半随机化很难达到组间均衡,因而该方法的使用受到限制。

三、随机化分配的优缺点

(一)优点1随机分配保证了研究组之间的均衡、可比。

特别是采用分层随机分配,可使一些已知或未知的混杂因素在研究组间保持均衡,有效避免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2随机分配结合盲法,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二)缺点1在随机分配过程中,为了保证组间的均衡、可比,往往使研究对象局限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因而可能导致研究对象代表性的降低,使研究结果的推广范围受到局限。

2随机化分配往往需要累积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后才能实施,增加了临床研究的难度。

3随机分配可能违背研究对象的个人意愿,可能存在医德问题。

四、随机化的应用1在利用随机化方法进行研究对象分组时,必须对随机化方案进行保密,该过程称为随机化分配的隐匿(concealment)。

从某种意义上讲,随机化分配的隐匿比采用随机分配序列更加重要。

如果随机分配序列产生者与试验执行者(分配受试对象人组者)为同一人,试验执行者就可以预先知道下一位受试对象将被分人哪一组。

2对照的原则,一、概述对照(control)指在临床研究过程中,设立条件类似、诊断一致的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二、设置对照的意义临床医学研究中,除了干预措施(处理因素)的作用,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研究对象的临床结局:

(1)不能预知的结局(unpredictableoutcome):

由于个体的生物学变异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上患相同疾病的个体,其临床特征(临床表现、病情轻重、预后等)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感冒、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等许多传染性疾病都有明显的自愈倾向,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疡等慢性病的病程中,也存在病情的自行缓解与加重现象,恶性肿瘤,其生存时间长短、并发症的发生等情况也各不相同。

(2)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

指人们因成为研究中特别感兴趣和受关注的对象而产生的一种正向心理生理效应,这种效应与他们接受的干预措施的特异性作用无关。

霍桑效应一般是一种正向效应,即与干预措施预期效果同向的效应。

有时也可能因为厌恶某医生或不信任某医疗单位而产生负向效应。

(3)安慰剂效应(placeboeffect):

某些研究对象,即使仅使用了安慰剂,也可能表现出病情好转等不该有的效果,其实质是某些研究对象由于依赖医药而产生的一种正向心理效应。

(4)向均数回归现象(regressiontothemean):

指一些极端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向均数接近的倾向。

如血压水平处于高限5%的人,即使不给任何处理,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血压值也可能有所降低(向均数靠近)。

(5)潜在未知因素的影响:

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很可能还存在一些影响干预效应的因素,但目前尚未被人们所认识。

临床研究中设立对照的主要目的鉴别试验性与非试验性效应,消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减少或消除实验误差。

三、对照的种类

(一)按照研究的设计方案分类1同期随机对照(concurrentrandomizedcontrol)按严格规定的随机化方法将研究对象同期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以此方案设置的对照类型称为同期随机对照。

同期随机对照的优点:

可以较好地保证试验各组之间的均衡可比,有效避免了潜在未知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可以同时对各试验组进行观察,有效避免了试验先后顺序对结果的影响;符合统计方法对随机对照的要求,有利于资料的统计分析。

同期随机对照的缺点:

需要有一半对象充当对照,因此所需样本量较大;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涉及医德方面的问题。

2自身对照(selfcontrol)概念:

将一组受试对象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施加不同的干预措施,然后比较两个阶段的两种处理效应的差异。

洗脱期:

指前一阶段结束时到下一段开始时的间隔时间。

设置洗脱期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前一阶段的处理效应对后一阶段的处理效应产生影响。

自身对照主要适用于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的治疗性研究,这一类疾病病程长,病情变化不大,允许进行分阶段处理与观察。

采用自身对照可以消除个体差异,减少一半样本量,并且保证每个受试对象都接受有效治疗的处理;自身对照缺点是难以保证两个阶段的病情完全一致,可能存在处理先后对结果的影响。

3交叉对照(cross-overcontrol)将两组受试对象分两个阶段进行试验。

如第一组第一阶段试验A措施,间隔一段洗脱期后再试验B措施;第二组第一阶段试验B措施,间隔一段洗脱期后再试验A措施,然后对比A、B两种措施的效果。

交叉对照同样可以保证每个受试对象都接受有效治疗的处理,消除个体差异,提高统计效率,并且可以避免因试验先后顺序对结果的影响;但是,该方法的应用也主要限于慢性复发性疾病。

4配对对照(matchingcontrol)以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混杂因素(如年龄、性别、病情等)为配比条件,为每一个试验对象选配一个以上的对照。

通常采用1:

1或1:

2配对。

配对对照的优点是可以保证比较组之间在这些主要影响因素上的均衡性,避免已知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5非随机同期对照(non-randomizedconcurrentcontrol)有同期对照,但试验组与对照组未严格按随机化原则进行分组。

例如在多中心临床试验中,以一个医院的对象作为试验组,另一个医院的对象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非随机同期对照优点:

设置简便易行,易为医生和患者接受;非随机同期对照缺点:

可能因选择偏倚导致两组基线情况不一致,可比性较差。

6历史对照(historicalcontrol)试验仅设一组接受新干预措施的受试对象,并将该组的处理效果与过去采用的旧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比较。

历史对照属于非随机、非同期对照。

(二)按照对照组的处理措施分类在以上各种对照设置方案中,试验组的处理一般是施加某种需要评价的干预措施(处理因素),而对照组也需要采用相应的对照措施(对照因素)。

目前使用较多的对照措施有效对照、空白对照、安慰剂对照等。

1有效对照即以目前临床公认的有效处理方法(如治疗某病常规、有效的治疗方法)施加给对照,然后与试验组处理措施(新治疗方法)的效果相比较。

这类试验通常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受试者随机地分配至试验组和有效对照组。

在有效对照中,施加给对照组的处理措施效果稳定,试验期间能保证对照组成员受到合理治疗,较少引起伦理学及医德方面的问题。

2空白对照(blankcontrol)对照组在试验期间不给任何处理,仅对他们进行观察、记录结果,并将其与试验组的效应进行比较。

在空白对照中,对照组成员在试验阶段未得到任何治疗,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应用时要特别谨慎。

空白对照不能用于急、重或有较重器质性病变的病人,仅用于病情轻、稳定,即使不给任何治疗也不会导致病情恶化的疾病(如近视),否则将产生伦理和医德方面的问题。

3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安慰剂是不具有真正治疗或致病效应的制剂。

将安慰剂的效应与试验措施的效应进行比较称为安慰剂对照。

常用的安慰剂为没有药理活性,但其色、形、味均与试验的新药完全相同的制剂,如淀粉、乳糖、维生素等。

若从注射途径给药,多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

使用安慰剂后可产生安慰剂效应。

采用安慰剂对照的主要目的是为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便于盲法的实施。

安慰剂对照与空白对照一样,主要用于病情轻、稳定,或目前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

同时,也应注意伦理学和医德方面的问题。

一、概述盲法试验(blindtrial)是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均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分配的组别、不知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的前提下进行。

此外,盲法还用于对研究资料的分析与报告。

3盲法试验,临床医学研究要求对每一个研究对象的诊断、疗效或预后等作出准确、可靠的测量和评价,否则将出现测量偏倚,导致研究结果偏离真实值。

在临床试验中,测量偏倚既可以产生于研究人员方面,也产生于研究对象方面。

如果研究对象知道自己分入对照组,则可能因主观因素的影响,反映出较差的疗效或预后,甚至会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中途退出;分入治疗组的受试对象可能因感觉受益而较多反映有利的结果。

如果研究人员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情况,则可能因希望研究得出阳性结论而有意或无意识地暗示受试对象,诱导治疗组对象多报告有利结果,对照组对象多报告不利结果。

进行盲法试验的主要目的克服可能来自研究者或受试者的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避免导致研究结果丧失真实性。

二、盲法的分类盲法试验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受试对象和或研究人员不知道哪些人接受的是新试验措施,哪些人接受的是对照措施。

涉及研究对象、干预措施执行者、结果测量者、统计分析者等,根据“盲”的对象不同,一般可将盲法分为单盲、双盲、三盲3种类型。

(一)单盲1定义对于研究对象的分组及所施加的处理因素(如选用药物)情况,只有研究者知道,而受试对象不知道,叫做“单盲”(single-blind)。

所以,“单盲”主要是盲研究对象。

另外,对检验人员、病理学检查人员等隐瞒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便于他们客观报告实验结果,也属于单盲。

2优点

(1)方法简单,容易进行。

(2)干预措施执行者和结果测量者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情况,便于更好地观察、掌握病情。

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恰当调整处理方案或采取其他干预措施,使受试对象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安全更加有保证。

(3)减少了因受试对象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缺点不能避免研究方主观因素的影响,主管医生可能通过许多方法去影响患者的疗效。

比如医生对接受新疗法的患者观察特别仔细,护士对新疗法组患者更加关心和热情。

(二)双盲1定义受试对象和试验执行者(干预措施执行者及结果测量者)双方均不知道分组情况,不知道受试者接受的是哪一种干预措施,称为“双盲”(double-blind)。

2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双盲往往用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之中,如配合隐匿措施,则更能增强研究的科学性。

(2)双盲试验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组织严密,操作规范。

在双盲试验过程中,需要有“局外”的管理、监督者,他们不直接参加临床研究的观测和数据收集,仅参与研究设计、药物编码的控制与保密、资料的保管、分析等,而受试对象和研究的执行者只知道每个试验对象的药物编号,如A和B。

待试验结束并完成数据分析后,方能“揭盲”。

(3)双盲试验要求各组的药物在外观的形状、大小、颜色,给药的途径、方法、次数上保持一致。

药物临床试验时若试验药与对照药的剂型不一样,可采取“双盲双模拟”方法:

试验药十与对照药剂型一样的安慰剂;对照药十与试验药剂型一样的安慰剂,并分别编上密码。

若制剂的效应维持时间不同,也可以采用“双盲双模拟”方案。

(4)在盲法试验过程中,一旦某一受试对象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如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等,不应该为追求资料的完整性而继续试验,必须立即停止试验,予以“破盲”,并同时使用必要的治疗措施。

因此,在盲法试验进行之前,需事先制定出让主管医师明确的停药或换指针,以免给受试者带来不良后果。

同时,“破盲”应局限在较小范围内进行,尽量减少由于“破盲”对双盲实施的影响。

3优缺点

(1)优点:

可以有效避免受试对象和试验执行者主观的偏倚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缺点:

在管理上缺乏灵活性;有特殊副作用的药物容易被破盲;双盲试验不适用于危重患者。

(三)三盲1定义三盲(triple-blind)是指受试对象、试验执行者和资料分析与报告者三方均不知道受试者接受的是哪一种干预措施,全部采用编号密封。

它可以避免双盲法在资料分析阶段的测量偏倚。

2优缺点

(1)可以使偏倚减到最小的程度,使受试者的效应反应和评价结果更符合客观情况。

(2)设计复杂,执行难度较大,常因医德、沾染、补偿、失密等问题而难以坚持。

(3)当受试对象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难以及时掌握治疗情况,造成处理延误。

所以,尽管三盲试验是减少偏倚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并不普遍。

在许多临床研究中,医师既是试验设计者与观察者,也是资料分析和结果评价者,很难真正做到三盲。

三、非盲法评定

(一)定义非盲法评定,又称为开放试验(opentrial),即受试对象和研究者均知道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分组情况,以及所给予的干预措施。

并非所有临床医学研究都适用盲法,例如,比较手术疗法和保守疗法治疗某病的效果,探讨功能训练或针灸疗法的疗效,评定生活习惯(吸烟、运动、饮食)对疾病的影响等。

在这种情况下,盲法试验难以实施,只能采用非盲法评定;另外,如果临床试验的效应指标是明确的硬指标(如存活或死亡),很少受主观因素影响,采用非盲法评价也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二)适用范围1在一次研究中,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分析。

如不仅希望观察药物的疗效,同时也要评价影响疗效或发病的有关因素。

2研究者希望更安全、更周到地作出决策(例如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治疗,药物是否需要增减,是否需要配合其他药物等),使医疗决策更灵活。

(三)优缺点1易于设计和实施,研究者了解分组,便于对受试对象及时作出处理。

2最主要的缺点是容易产生测量偏倚。

一、概述通过比较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来研究这些特征与疾病间的关系,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要求比较组之间要均衡可比,即必须符合均衡性原则。

4均衡性原则,均衡性是指比较组之间除了处理措施(研究因素)不同以外,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局的因素(非研究因素)处于相同或相近水平。

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的基础是具有相同的背景(background),排除其他伴随因素的混杂作用,保证对比结果的准确与可靠。

如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衡性良好,称为“同质”(homogeneity),或者叫“齐同可比”(controlatthesamebackground)在临床研究中,影响研究结果的背景情况又叫做基线(baseline),它主要是指研究措施执行之前,被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包括病史、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

二、资料的均衡性分析在临床研究中,为了保证比较组之间的均衡性,必须在研究措施执行之前对各组间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基线资料进行均衡性分析。

例如一项关于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1,30:

226),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106例)。

研究者在分组后对两组对象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溃疡的状况均进行了基线比较。

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均为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的基本情况没有差别,组间均衡性良好,为研究结果的准确与可靠奠定了基础。

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资料均衡性进行分析的过程又叫做均衡性检验。

三、保证均衡性的方法

(一)研究设计1限制研究对象的入选条件为了提高研究对象整体的齐性,可以在研究设计中,通过设定纳入、排除标准,对受试对象的基线条件进行限制,避免研究对象基线差异过大。

例如,为评价某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可以限定患者的年龄、体重、并发症等基本情况将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限定在一定范围,排除血糖过高的患者,组间基线情况的差异可以有效降低。

2匹配设计匹配(matching)也称配比即在设计时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和特征上与试验组保持一致。

匹配条件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也可以是病型、病程、病情等临床特征。

根据设计的不同,匹配可以分为群体匹配(频数匹配)个体匹配使对照组与试验组在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非研究因素(背景因素)上保持一致,有效提高组间均衡性。

3分层随机分配采用分层随机分组,研究者可将重要的危险因素或预后因素设为分层因素,将患者分层后再通过严格的分层随机分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比较组间基线的可比性。

例如,研究冠心病治疗效果时,按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胆固醇水平等进行分层随机分配,可以有效保证研究组间以上因素的均衡可比。

4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基线资料必须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必须制定统一的检测标准。

例如测定体重指数,必须事先规定量体重的时间是在餐前还是餐后;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