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360021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docx

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宾阳中学2016年春学期3月份高二语文科月考试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命题人:

伍梦诗审题人:

黄莉莉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正确填涂,文字表达题必须用黑色水性笔作答,否则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

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到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

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

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来促进个性的发展。

这一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相吻合。

“博雅”教育思想并非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

“博、雅”二者构成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博雅”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

“六艺”之教,以熏染习得的方式镶嵌在古人的身体与血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乐教被视为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的人生教育三部曲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自卫返鲁,第一件事就是“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这种教育理念所培育的古代博雅传统,成就了古人追求智慧、崇尚价值、执着理想的理智型生活方式。

  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是我国先秦时期人文觉醒的重要标志。

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正是由“博”和“雅”两方面组成。

一方面,君子代表着知识阶层,是知识的拥有者。

《论语•中庸》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被置于首,广博的知识是君子人格的要义。

另一方面,君子必须是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

“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

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德集于君子一身,使君子表现出仪表端庄、令人敬畏的威仪,这种独有气质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博雅精神和君子风度。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

“六艺”之学,既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也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后来孔子顺应“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晚年孔子整理、阐释《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新的六艺之学,构成了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

继承并发扬博雅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知识急剧扩增的时代适应教育普及化的需要,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乃至道德人格与生命智慧养成的多重目标,是当代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9日)

1.下列关于“博雅教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指通过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来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的教育模式,其传统源远流长。

B.因为从教育的内容角度出发,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所以它也是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

C.博雅教育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来促进个性的发展,并非是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主要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

D.西周时,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博雅君子人格的实现是教育者的最高理想。

“博、雅”被视为整体框架,其精神也成为儒家教育思想核心内涵。

2.下列关于“儒家博雅君子人格的培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

B.“六艺”之教,深埋在古人的血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其中乐教被视为最高境界。

孔子返鲁“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就是实例。

C.先秦时期注重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把“博学”置于君子修炼的首位,视广博的知识为君子人格的决定因素。

D.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博雅”精神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博、雅”是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其最高理想。

B.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学移民间”的风气,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C.新的六艺之学是儒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确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念,在今天依然要继承发扬。

D.“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

2、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

少孤,家窭(jù,家贫)狭。

嗜学,善《诗》、《春秋》。

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

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留客

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

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客,忠孝人也。

”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

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

帝每曰:

“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岑文本谓所亲曰:

“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令人忘倦。

苏、张、终、贾正应比耳。

然鸢肩(两肩上耸)火色(面有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

”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

十八年,迁中书令。

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

周叹曰:

“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

”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

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

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

“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

曰:

“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人以无细谨,薄之薄:

瞧不起

B.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感激:

感谢

C.太宗怪问何怪:

认为……奇怪

D.周善敷奏敷:

陈述

5.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B.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C.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D.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周年轻时喜爱学习,性格旷达,豪迈,曾任补州助教,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因为得到了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资助到了长安。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李世民只要一时看不见他就会思念他。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亲自为他调药。

马周感激涕零,临终前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3分)

(2)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

(4分)

(3)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分)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9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佺期①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

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

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

②洛浦:

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8.本诗颔联历来被人所称赞,试分析原因。

(5分)

9.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2)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孔子求学

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

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

古代平民学校,按孟子的说法,夏代名“校”,商代名“序”,周代名“庠”。

庠、校都是教育的意思,序,即射,乃就其军事训练而言。

这种学校设在平民居住区,每年夏历10月秋收后由当地父老教育未成年子弟,教学内容一般为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

孔子家境贫寒,但在母亲支持下,仍能在农闲时入校学习。

他后来有能力自学,实得益于此;孔子熟悉射御,懂得军事,这同他小时所受的平民学校教育不无关系。

古代平民学校又是当地群众议事和集会游乐的场所。

《左传》襄公31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是他们在此议论朝政的例子。

群众集会,主要是祭祀活动。

《周礼》说“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就是指在春、秋二季举行群众性的社祭,并在州序进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

男女盛会,济济一堂,杀牲祭飨,载歌载舞,举杯祝酒,气氛热烈。

家乡的大型民间礼仪活动对儿时的孔子富有吸引力,《史记·孔子世家

》说“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一种礼器),设礼容”。

童蒙天真的孔子自然没有想到,他这种模仿成人祭祀的儿童游戏,竟成为他以后学习礼仪的起点。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平民学校已不能满足孔子的求知欲望。

在无法进入贵族子弟大学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

他在《论语》中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其自学的主要内容即《诗》《书》、礼、乐等。

《诗》即《诗经》,《书》即《尚书》,都是孔子在鲁设教的两门课程,因此它们必是孔子设教以前在鲁研读过的。

孔子引述过《志》,这也是他熟悉的一种古书;他还提到“方策”,即板书和简册。

这些记载周文王、武王时政治的板书和简册,自然不止一种,同样为孔子所熟悉。

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

礼,即社会礼仪制度;乐,主要是附于《诗》而用于礼的乐曲。

礼和乐均无专书,要了解这方面知识,必须广泛收集、调查和向别人请教。

为此,孔子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态度始终如一。

涉及的范围也不限于礼乐,还包括神话传说、历史遗闻、民风民俗、天文历法、地理博物等。

为考察殷礼,孔子去过宋国。

郯国一位国君来访鲁国,孔子听说他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便去向他请教。

鲁太庙陈列许多文物古器,鲁国常在此举行各种政治礼仪活动,是了解周鲁史迹和有关典章制度的重要地方,孔子便下功夫到这里考察,每遇不明之处即请教于人。

孔子还向鲁乐官师襄子学习弹琴。

他学琴,特别注意领悟乐理乐义,《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孔子弹奏一支名曲,一连弹了十日也不调换别的曲子。

师襄子建议他进一步弹别的乐曲,孔子说:

“我已经熟悉这支曲,但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

”过了些时,师襄子说:

“你已经掌握了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进一步弹别的了。

”孔子说:

“我还没有领悟它的

用意。

”又过了些时,师襄子说:

“你已经领悟了它的用意,可以进一步学别的曲子了。

”孔子说:

“我还没有领悟它写的人物形象。

”又过了一些时候,孔子默然有所思,向高远处眺望,说:

“我可能领悟到这支乐曲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了。

这人长得很黑,高身材,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四方,这不是周文王还能是谁呢?

”师襄子听了十分赞佩,离席再拜行礼,说:

“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在求学道路上,孔子不仅向名人名物学习,更经常、更大量的还是向普通人学习,向他所遇见的一切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从他们身上不断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

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反复强调:

“见贤思齐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种胸怀若谷的好学精神,使孔子汇百川而成大海,其学识远远超过了旧学“六艺”的范围,成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为了体会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他努力做到学思结合而废寝忘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在孔子以前,无自学成名的先例。

他是在没有任何借鉴的情况下独自走上自学道路并获得巨大成就的。

仅此一点,即可想见其创造力和坚韧精神。

(摘编自张秉

楠《孔子传》)

相关链接:

①张秉楠同志从1985年开始计划撰写《孔子传》,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写成这本《孔子传》,尽量选择可信的史料,详加考订,试图将孔子的思想融会于其行事与历史环境之中,考核详确,论述明晰,是一部有价值的传记新作。

——张岱年《序》

②孔子之学,非追随时代之风气,志在求业(谋生)而学。

若是追随时代,志在求业,此非可谓之志于学

孔子之志于学,乃是一种超越时代,会通古今之学。

孔子在十五之幼年,而已于此有所窥见而有志寻求,可谓卓乎不伦矣。

——钱穆《孔子传》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孔子小时家贫,但在母亲支持下,仍在农闲时入平民学校学习。

他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有一些军事训练,特别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这为他后来的自学打下了基础。

B.孔子在幼时玩耍的游戏便有“礼”的意识,及后来学礼、问礼、倡导礼。

在春秋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希望社会和个人都能以礼为本,尊崇礼,实行礼。

C.作者认为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孔子自学研读过《诗》、《书》、礼、乐、《志》,这一观点是主观臆测,没有实证。

D.孔子到鲁太庙考察鲁国的史迹和典章制度时,事事都问过别人,这恰恰是一种不符合“礼”的行为表现。

E.孔子能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原因在于求学路上,他不仅向名人名物学习,向普通人学习,更在于向有识之士和有一技之长的人求教,获取了知识和精神力量。

12.文章主要选取了孔子的哪些事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六段的作用。

(6分)

14.本篇人物传记,在选择和安排材料方面,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忖(cǔn)度古刹(shà)蓬蒿(hāo)长歌当(dàng)哭

B.寥(liáo)落挑剔(tì)同侪(jǐ)掎(jǐ)角之势

C.整饬(chì)弄(lòng)堂羸(léi)弱不胫(jìng)而走

D.癖(pì)好讣(fù)告偌(nuò)大歃(shà)血为盟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在2015年,《老炮儿》、《寻龙诀》、《夏洛特烦恼》等一系列精彩电影可谓是汗牛充栋,吸引了许多人前往影院观看。

B.现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C.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地区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制定相应的政策间不容发。

D.某县政府差强人意的公共设施投资力度,不仅对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不便,同时也有损了相关职能部门在公众眼中的形象。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是产生雾霾的主要原因,静稳天气多、相对湿度大、吸湿作用明显等不利因素又扩大了雾霾的严重程度。

B.由于这一篇刻在山麓间的哀悼文是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手笔,使得这座山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景区,常年游客络绎不绝。

C.在印度、越南等国相继表示将力争提高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后,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D.桂平西山是我国著名的七大西山之一,山上古树参天,清泉石洌、怪石嶙峋、石径通幽,可以堪称为广西首屈一指的休闲旅游胜地。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语言有文采,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分)

阅读像品茗般,须细品:

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逸致;

(1),

(2);(3),(4)。

19.下图是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标志图(上半是蓝色,下半是绿色),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乔布斯说:

“不要为别人而活。

爱因斯坦说:

“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以上两句名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宾阳中学2016年春学期3月份月考高二语文科试题答案

1.D(A项中“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的教育模式”,原文并没有此观点;B项强加因果;C项中“主要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说法片面)

2.C(“视广博的知识为君子人格的决定因素”,原文无据)

3.D(A项中“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其最高理想”是古希腊的培养目标;B项中“开创了“学移民间”的风气”,原文无据;C项中“确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应是中国古代教育。

4.B(“感激”应译为内心愤怒不已)

5.C(原文标点: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

”)

6.B(B项中赏赐三百匹丝帛的人是常何)

7.

(1)赵仁本认为他才气高,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

(高、厚、装)

(2)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询问常何。

(重点词语:

条、切、怪各1分,句意2分)

(3)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

幼年丧父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

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

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

武德年间,他被补任做了州里的助教官,人事关系处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

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

行装,让他进关。

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

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

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得失。

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列举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

“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

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

”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段时间还没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了四次。

等到马周前来拜见,与他谈话,太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

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接受了命令,并且很胜任这一职务。

唐太宗因为常何而得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

太宗常说:

“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

”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

“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

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

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

”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

贞观十八年,他又升官做了中书令。

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

马周感叹道:

“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

”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

等到太宗回

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

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

“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

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并说:

“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

”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

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8.第二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

(结合颔联简要说明2分,表现手法1分,感情2分)

9.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以及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

(每种感情2分)

10.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A、B(选B得3分,A得2分,E得1分,C项详见第四段“在典籍丰富的鲁国,孔子有可能见到这些读物,并为他所通晓”,D项不懂就问,这本就是符合“礼”的行为,E项“原因在于…”,此观点不够全面,仅为部分原因)

12.①平民学校求学阶段;②自学阶段;③虚心求教的故事及其学习态度(分点概括,每个2分)

13.①表现孔子的特点。

孔子对学习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到知识和技能的根本。

②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③详略结合,以一当十。

文章写孔子求学,其它大多是略写,这一段却极其具体,让读者通过它看到孔子求学其它方面的情况,有管窥全豹、见微知著的效果。

(本题主要考察人物传记中细节描写的作用,每点2分,有其它言之有据、意思相近的观点亦可酌情给分)

14.选择材料的特点:

①选择古代典籍中的材料。

文章选用了《左传》、《史记》、《周礼》、《论语》等典籍中的文字记载,增强了传记材料典型性和真实性。

②补充背景材料。

如关于古代平民学校教育的背景材料,增强了传记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