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98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广西宾阳县宾阳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2017.11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

人教版必修2第一、二单元(《(诗经)两首》《离骚》)。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随着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历代之积文终成后世之瑰宝。

特别值得庆幸的是,锦绣的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包括儒家、道教等中国传统文化,也有来自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还有从西方传来的景教、祆教、摩尼教文化。

一般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

它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

隋唐时期是敦煌莫高窟造窟最多的时代,佛教艺术发展达到顶峰。

当时,雄伟、壮丽、宏大成为艺术家追求的时代风貌。

因此,塑像以整铺的群像为主,由一铺五身、七身而向九身、十一身发展,气势宏大,并出现了巨型造像。

一尊是武周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等造的第96窟北大像,高达33米;另一尊是开元年间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塑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

同时,还出现了巨形经变画,一部经一幅壁画,如阿弥陀经变(西方净土变)、法华经变、东方药师经变等。

就敦煌遗书而言,因为它是佛教寺院的藏书,故其主体为佛教典籍,大约占到总数的90%左右。

其中,以传世佛经和未入藏佛典以及疑伪经为主。

尤其是疑伪经的出现和流行,据此可以了解当时民众的信仰和社会习俗等。

比如,《十王经》形象地展示了地狱的面貌,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800多件道经及相关文书抄本,其中超过半数的道教文献不见于传世的《道藏》。

比如,敦煌本《老子想尔注》和《无上秘要》《太玄真一本际经》等都非常具有价值。

唐代把来自西方的祆教、景教和摩尼教合称“三夷教”。

祆教,又称拜火教。

隋唐时期,敦煌和中原地区的一些地方都有祆教教徒活动。

例如,《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就记载有祆教寺院,主要信仰者为在华粟特人。

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在唐代被称为景教,唐太宗贞观九年传入中国,至唐武宗会昌五年被取缔。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尊经》《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大秦景教宣元本经》等数件汉译景教经典,为研究景教提供了重要资料。

摩尼教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宗教。

在唐代,它曾合法流行了一段时间,安史之乱后高昌回鹘地区成为摩尼教的最后一片乐土。

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下部赞》和《证明过去因果经》三件摩尼教文献,非常珍贵。

敦煌画卷中的隋唐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多元文化,是混杂居住于西域河西地区的汉族、粟特、于阗、回鹘、吐蕃、吐谷浑、龙家等交往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季羡林先生曾多次强调,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

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敦煌扼据丝绸之路要冲、密迩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西交流的咽喉要道。

绚丽多彩的莫高窟艺术和国之瑰宝敦煌遗书,更是为隋唐盛世文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节选自陈大为《敦煌画卷展现了怎样的都会景象》2017年5月10日《解放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煌卷子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文化在敦煌卷子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B.敦煌石窟和敦煌遗书中呈现出来的隋唐文化,表现了包容性,既有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有外来文化。

C.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外来佛教和佛教艺术刺激下,产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态。

D.隋唐时期建造的敦煌石窟最多,并且呈现出雄伟、壮丽、宏大的特点,体现的是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敦煌遗书主要是佛教典籍,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B.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道家典籍和文书抄本,是对我国道教典籍的丰富和有价值的补充。

C.从西方传人的袄教、景教和摩尼教在敦煌莫高遗书中也有记载,甚至有的教义典籍也有保存。

D.“三夷教”传人的时间各不相同,流行的区域也大小不一,其原因是或受到官府的限制,或受到战乱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敦煌画卷角度人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体察隋唐时期民众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样态。

B.敦煌画卷中的隋唐文化,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多元文化,也是多民族交往的混合型文化。

C.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是历史上地域广阔、影响深远的四个文化体系,而这四个体系的唯一交汇之地在中国。

D.敦煌扼据丝绸之路要冲,自古就是中西交流的咽喉要道,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推行,必将再次成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之都。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衔着鸟语的村庄

洪忠佩

立冬前后,从那遥远的西伯利亚到婺源乡村,天空有一条飞行的轨迹,纯净而优美,三千多对鸳鸯陆续落户赋春鸳鸯湖越冬。

山水掩映的婺源乡村,开始流行鸳鸯的情话。

而婺源的春天呢,是让鸟叫醒的,村庄枝头的芽苞与花骨朵儿里都填满了鸟语。

地上的油菜花谢了,一树树的梧桐花,柔柔地开着,白净,锦绣,随着此起彼伏的鸟声开始蔓延,一如浪花在村前村后叠起。

这时,清脆而嘹亮的鸟声,像村前那一湾碧水一样清澈、欢畅,以一种原生的质感缭绕着村庄。

鸟声里,不仅有山的葱郁,花的芬芳,还有空气的甜意。

我曾经从金盘行至溪头,依次经过鹤溪、深渡、龙回坦、湖村、晓起,继而下坦、井坞,先后看到的是黄喉噪鹛、喜鹊、画眉、翠鸟、白腿小隼、山斑鸠,以及许多不知名的鸟的身影。

同行的“鸟人”是一位摄影家,“长枪短炮”的行头,一身迷彩服,口袋里装着有关鸟类图谱的书籍,执着而专业。

他先后多次从南方自驾到婺源,追逐着村庄的鸟影。

黄喉噪鹛在七八年前就进入了他的镜头,画面中,小巧轻盈的身型,羽毛褐色与黄色相间,尤其是觅食和戏水时,甚是可爱。

拍了一幅照片,又多了一份念想。

观鸟与拍鸟,没有耐性的人是很难坚持的,“鸟人”为了拍一张满意的黄喉噪鹛照片,让我陪他在鹤溪的兵营林中耗去了半昼的辰光。

村庄水口古老的樟树、枫树、栎树、槠树,还有银杏、红豆杉,让戗角飞檐的婺源乡村多了一分古朴与隐秘,那么鸟的悠闲与啼鸣,则让重峦叠翠的婺源乡村生发着自然与乡土的味道。

一条石板路,藏在村庄的背后,与山溪并行,贴着草木的气息,向山的深处蜿蜒,呈现出田园牧歌的景象:

山坞底,耕牛在悠闲地吃草;水田里,村民在躬身插秧,白鹭、斑鸠与村民形影不离,自由自在地嬉水觅食;古树上,灌丛中,有鸟儿在呼应鸣唱……我虽然经常行走在婺源的乡村,但对观鸟点还没有“鸟人”熟悉。

在他的引领下,我小心翼翼地向树丛中的鸟靠近些,再靠近些,终于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俏丽灵动的身影。

鸟的啼鸣,是自然精灵的歌唱,它的气息与发声藏着自然的密语,有呼朋引伴的,有嬉戏欢娱的,有谈情说爱的,鸣啭,沉醉,欢畅,和谐而又有情趣。

一对对的,像情歌对唱;三五成群的,俨如小组唱;一群群的,似是正在进行一场多声部的合唱,唱和的音阶,圆润而嘹亮。

为了解黄喉噪鹛在婺源的栖息地,我请教过首先发现黄喉噪鹛的郑先生。

老郑谈起黄喉噪鹛如数家珍:

2000年的初夏,“失踪”了70多年的黄喉噪鹛在婺源被发现,立即引起了国内外鸟类学界的高度关注。

美国鸟类专家贝京、德国动物物种与种群保护协会主席罗兰德·沃思博士都专程赶赴婺源,实地考察黄喉噪鹛。

如今,婺源的190多个自然保护小区,已成为鸳鸯、白鹭、池鹭、鹊鸲、褐头鹪、三宝、松鸦、山斑鸠、丝光椋鸟、灰卷尾、大斑啄木鸟、红尾水鸲、雀鹰、赤腹鹰、黑冠鹃隼等鸟类,以及濒危鸟类黄喉噪鹛与白腿小隼的家园。

我行走在婺源衔着鸟语的村庄,仿佛走进了乡村版本的童话世界。

我觉得鸟的前生一定是村庄里活泼调皮的孩童:

眼光是清澈的,脸上是稚气的,即便捉迷藏时身上染了尘土,沾了草屑,依然不管不顾,自在,闲散,好动。

偶尔,鸟儿们看见树上的瓜果、晒着的谷物就偷偷嘴,村民见着了,也只“哟嗬”地赶一声,抑或咧嘴笑笑。

有时,鸟儿们也相互追逐、逗乐,那样子着实招人喜爱。

而悦耳的啼鸣,宛如天籁之音。

《说文》中说:

“鸟,长尾禽总名也。

”虽然有的鸟我还不能说上名字,但在我的意象里都似曾相识。

在这衔着鸟语的村庄里,在这有鸟鸣的炊烟里,我的眼中开始有了潮意。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1月30日15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精致的“美文”,构思缜密,结构谨严,描写生动,充满诗情画意。

B.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象征,“衔着鸟语的村庄”象征了“我”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追求。

C.“失踪”了70多年的黄喉噪鹏在婺源被发现,从侧面表现了婺源自然保护的成效。

D.最后一段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村民爱护鸟、与鸟和谐相处的肯定,并为之感动。

5.作者笔下的婺源乡村鸟语花香,如诗如画,这离不开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第二段简析。

(6分)

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衔着鸟语的村庄”的?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

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

“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

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

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英国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查尔斯王子和末代港督彭定康在香港维持了5年的统治终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宣告结束了,这也是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统治的终结。

B.尽管一再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和装修,港督府仍然不可避免的成了历史的遗迹,写这一内容是为了渲染英帝国殖民统治“日落”的氛围。

C.“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构成“日落仪式”的背最,烘托了交接仪式。

D.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两个场景和查尔斯王子、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英国的告别仪式之所以被称为“日落仪式”,是因为“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发生的时间是在“晚6时15分”。

B.“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船驶离香港的情形,暗示这艘船及船上的人永远不能再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C.最后一段采用今昔对比的形式,陈述了香港殖民统治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156年5个月零4天”,表现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期盼之深,语言中流露出胜利的自豪。

D.文中多次出现的非常精确的时间词,如“4时30分”“4时40分””“晚6时15分”7时45分”“0时40分”“等传达出国人对香港回的高度关注。

E.文章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香港回这一重大的历史时刻,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文章中港督府的沧桑变暗示了香港的百年变迁,也反映出中国的日益强大。

9.这篇新闻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你认为它胜在什么地方?

请从标题、选材、细节中任选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B.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鯫生:

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

鲰,浅陋、卑微。

B.关中:

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C.籍吏民:

登记官吏、百姓,就是造官吏名册和户籍册。

D.约为婚姻:

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

婚姻:

古今异义词,古义女方为婚,男方为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

D.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不知如何是好。

13.把下面的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5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鲜明②。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龕③生。

熏透④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

西晋风流倜傥的名士乐广的字。

他“神姿自彻”“性冲约”“寡嗜次”,在西晋末年乱世中能“清已中立、任诚保秦”。

②大鲜明:

赞扬西晋名士王衍风流飘逸的用词,此处用来赞美乐彦辅与桂花。

③苦簏:

不舒展、低俗而不可爱。

④熏透,即被桂花香熏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将细小的桂花比作揉碎的点点黄金,即绘其形,又描其色。

B.次句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突出了桂树叶子碧绿和重重叠叠、交错掩映的特点。

C.“风度”句,以彦辅之倜傥风度比喻桂花,将桂比人、将人拟桂,对其“鲜明”又不乏嗔怪之意。

D.“梅蕊”两句,采用了抑彼而扬此的手法,明贬梅与丁香的“粗”“俗”,暗誉丹桂之清、雅。

E.“熏透”两句,意思是说桂香扰醒了“我”的美梦,太无情了,“愁”字明确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15.这首词是怎样刻画桂花形象的?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第

(1)

(2)小题每空1分,第(3)小题每空0.5分】

(1)《离骚》中表达诗人即使被碎尸万段也绝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

(3)《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被称为“诗三百”中最佳诗句之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目前已经有超过20个省份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并轨,看来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年内完成并轨,筹资待遇范围全部统一是可以计日程功的。

②国家环保督察遭遇某些地方企业的“软磨硬抗”,有的企业竞公然与环保督察组分庭抗礼,扣留环保督察组人员,抢夺执法证。

③近日,一则20年来500多名北大保安考学深造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一时间,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保安队名噪一时。

④自从2014年北大毕业生戴威与4名合伙人共同创立OFO以来,共享单车的发展就一发而不可收拾,种类日渐丰富,使用更加方便。

⑤发生在曼彻斯特体育馆的爆炸案已致19人死亡,50人受伤,这真是祸起萧墙啊!

路透社:

这起爆炸案或是自杀式炸弹袭击。

⑥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让孩子自己来,作为家长不能越俎代庖,否则不利于孩子独立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

A.①④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防蓝光的眼镜通常镜片发黄,可以阻止蓝光透过,但是能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B.北大女生吴某举报了于上课期间“耍弄”折叠刀的旁听生龙某,不想她却接连遭到龙某起诉,真是风波迭起。

C.山东沂水县对具有当地户口的居民施行从公益墓葬以及遗体运输、火化安置、骨灰盒配套用品全部免费。

D.电视剧《白鹿原上演,剧中人物仙草陕西风味的“油泼面”使油泼面成了“网红食品”,它就是如此地接地气。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日本女乒名将平野美宇希望在今年的女乒世界杯再次战胜中国队主力卫冕冠军。

B.“您总算回来了,我恭候您很久了!

”小丁对刚从飞机上下来的总经理说道。

C.亮亮搂着明明的肩膀对同学们说:

“我们两个可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的好兄弟。

'

D.我夸她说:

“你的字写得真好,简直有王羲之遗风啊!

”对我的过誉之辞她竟然笑纳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一些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__①_,我也是其中之一。

所以,我现在成了一个作家,也就是以写作为生的人。

我承认_②_,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

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的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

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③__。

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21.为下面的新闻拟一则标题。

(不超过25字)(5分)

近日,关于《人民的名义)被诉抄袭一事在网上流传。

消息称,上海浦东法院已正式受理作家刘三田(笔名南嫫)起诉《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及制片单位等八位被告,侵犯其原创作品长篇小说《暗箱》著作权侵权案。

刘三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之所以提起诉讼,是因为其发现《人民的名义,与其作品在谋篇结构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周梅森向新京报记者表示,他的作品均出于原创,自己将反诉,进行法律维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真的,”女孩子说,“我不能赴你的约会,因为妈妈不准我晚归。

”这并不是理由,不过是推辞。

老板说:

“对不起,我们薪水一律是这么多。

”那也不是理由,只不过是阁下不值得他破例。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

请以“理由”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话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宾阳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

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研究人员一致认为”错误,原文是“一般认为”。

2.A(偷换概念,是+王经之类的疑伪经“对了解隋唐五代中国地狱观念的演变和殡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而非佛教典籍。

3.D(“必将”表述太绝对。

4.B(没有用象征手法.对题目的解释也是牵强附会。

5.1)先总写后分写.第一句为总写“衔着鸟语”的特点,接下来四句为分写(详细描写)婺源的春天充满鸟语花香的特点。

2)动静结合.富于变化。

“村庄枝头的芽苞与花骨朵儿里都填满了鸟语”为静态描写;“随着此起彼伏的鸟声开始蔓延,一如浪花在村前村后叠起”为动态描写。

3)运用拟人、比喻、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

“而婺源的春天呢,是让鸟叫醒的”(拟人).,"一如浪花在村前村后叠起”(比喻),“清脆而嘹亮的鸟声,像村前那-湾碧水一样清徹.欢畅““鸟声里,不仅有山的葱郁,花的芬芳,还有空气的甜意”(通感)。

(每点2分)

6.1)第二段描写了婺源乡村鸟衔花香。

花听鸟语的春天美景。

2)第三段写婺源鸟之多以及“鸟人”拍鸟。

3)第四段写婺源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景象和鸟儿各种形式的鸣唱。

国第六段写鸟的调皮可爱。

(每点1分)

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婺源的喜爱,表现了作者对村民爱鸟行为的肯定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1分)

7.A(彭定康在香港5年,但文中并未说在尔斯王子也在港5年。

8.CD(A项,之所以被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